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整体论吗?

第34卷第15期2014年8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4,No.15Aug.,2014http ://基金项目:广州市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系统研究(4400⁃H12149)收稿日期:2013⁃03⁃12; 网络出版日期:2014⁃03⁃0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geylscnu@DOI :10.5846/stxb201303120394葛永林,徐正春.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整体论吗?.生态学报,2014,34(15):4151⁃4159.Ge Y L,Xu Z C.Is Odum′s Ecological Thought Holism?.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5):4151⁃4159.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整体论吗?葛永林1,*,徐正春2(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 510631;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 510642)摘要: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妥协的整体论,有还原论的一面㊂把生态系统看作是功能性整体㊁承认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涌现属性属于整体论,把生态关系简化为能量关系㊁把生态系统看作是物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则是还原论的㊂这种矛盾的生态思想决定了其方法论的先天不足:生态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较少考虑生态系统的进化;生态研究方法的排它性等㊂但是,它并不妨碍奥德姆的生态思想在夯实生态学的本体论基础㊁促进理论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的形成㊁协调生态整体论与还原论分歧㊁奠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基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要超越生态整体论与还原论,繁荣发展生态复杂性理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㊂关键词:奥德姆;生态思想;整体论;还原论Is Odum′s Ecological Thought Holism ?GE Yonglin 1,*,XU Zhengchun 21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2The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 :Although E.P.Odum is generally credited as being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holistic ec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his ideas regarding the philosophy of ecology are in fact conflicted.Paradoxically,Odum′s ecological philosophy combines both holism and the opposing belief system of reductionism.On the one hand,his beliefs are ontologically and epistemologically holistic,as demonstrated by his definition that the ecosystem is regarded as a functional whole and the nature of emergence is recognized in all levels of ecosystem.However,Odem shows a clear use of reductionist methods when creating ecological models,whereby he regards an ecosystem as a physical and cybernetic system where ecological networks are simplified into energy pathways.While Odem is,for the most part,holistic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and both holistic and reductionist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his methods are rooted firmly in reductionist beliefs.In otherwords,his ontological holism is in direct opposition to his methodological reductionism,and his epistemology incorporates both opposing belief systems.This contradictory ecological thinking creates flaws in his methodology.For example,the logic in his ecological models is muddled,the evolution of ecosystems is not considered,and positivism has been excluded fromhis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Such a difficult situ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substantial speculative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opinions that could not be verified by ecological experiences,thus qualitative approaches,such as metaphors and descriptive language,were widely used.Otherwise,a paradox exists in ecological holism whereby it explains ecosystemcomplex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 essentially putative simplicity,as if all kinds of ecosystems possess common complexity,as a highly simplified and idealized complexity.It is easy to believe that complexity characteristics are universal and normative.Indeed,the view is naturally opposed to the ontological assumptions of holists.Besides,reductionists have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classical sciences,and have helped to make ecological sciences more in line with hard sciences.Of course,reductionism in ecology is far from perfect and has not made the study of ecology entirely into that of a hard science like physics.Obviously,we cannot say that the debates between ecological holists and reductionists are futile, and we also cannot say that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reductionism are wrong.It is these controversies and improvements that have brough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o ecological science.However,this does not prevent Odum′s ecological thought from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ontological base of ecology,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harmonizing ecological holism with reductionism and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basis for the func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the ecosystem is both a complicated, constitutional,generated entity as well as a relational entity with events and processes.At present,the field of ecology is on the brink of undergo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Because holism and reductionism are not sufficient to fully explain ecosystem complexity,we urgently need a new paradigm.In practice,research in ecosystem services is likely to become a model of ecology integrating other subjects,which realizes Odum′s ambition of creating a modern,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ecology.At the theoretical level,if we are to transcend the holism⁃reductionism debate in ecology,the best choice is to develop a theory of ecological complexity.This can be done thorough holistic philosophy,which incorporates all methods such as positivism,metaphors and descriptive language.Indeed Odem′s philosophical position regarding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ethod.To favor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ecological theory that effectively resolves the holism-reductionism debate in ecology,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First,define the scale of common ecosystem research without existing ontological controversy.Second,constitute an epistemology autonomously imaging biological phenomena and laws other than physical,chemical theories.Third,implement a methodological strateg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ans to open up new territory and generate new insights based on advanced computer models.Key Words:E.P.odum;ecological thought;holism;reductionism 奥德姆(E.P.Odum)是享誉全球的美国生态学家,他的生态理论被公认为最具整体论色彩㊂他的代表作‘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从1953年出版到2002年他过世的50a时间里,前后共修订了5次,反映并见证了他本人及生态科学整体思想的演变历程㊂该书始终是西方各国大学生态学教材的首选,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几代生态学专业人士㊂目前,生态所具有的形而上学含义已使它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㊂毫不夸张地说,这与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卓越研究和对生态知识的大力普及分不开㊂1 奥德姆生态思想的整体性尽管 生态系统”概念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所创造,但内涵仅限于群落加上环境的物理组合㊂这是一种本质上的机械整体论观点,是奥德姆完全赋予生态系统有机整体论的意义,并成为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石㊂大致来说,奥德姆的生态整体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㊂第一,提出生态系统 功能性整体”概念㊂生态系统 功能性整体”概念是群落 超级有机体”范式的深化㊂ 超级有机体”由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F.E.Clements)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是一种把植物群落看作与特定生境相协调㊁具备特定发展与结构的㊁离散的复杂有机体的观点㊂这个理论的研究纲领的硬核有两个:植物群落拥有个体生物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特性㊁植物群落演替的最终趋向是到达顶极群落状态㊂它认为,正如生物体内部各器官构成的内禀性整体一样,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也可以是非机械的㊁内在的实质性融合㊂群落所表现出的稳定结构和生理上的完整性与单个生物体十分相似,只是这个 有机体”的最基本结构不由细胞㊁而是由不同的个体植物组成,通过内在的相互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㊂随后,菲利普斯(D. C. Phillips)㊁谢尔福德(V.E.Shelford)和蒂内曼(A. Thienemann)等把动物㊁水生群落也纳入到克莱门茨的群落概念中,把植物群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共同形成的整体看作 复杂有机体(complex2514 生 态 学 报 34卷 organism)”㊂由于群落 超级有机体”范式受到以格利森(H.A.Gleason)为代表的生态个体主义者(还原论)的强力反对,以及坦斯利发明生态系统概念强调物理环境的作用来反对群落的有机整体性,所以,奥德姆采取 迂回的策略”,不提群落或生态系统就是超级有机体,而是把它的本质内涵 群落的有机整体性扩充到整个生态系统,认为只有生态系统才是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最基本研究单元,演替是具有整体性的㊁方向性的㊁可预测的㊂随后,他由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逐渐深化到整体的功能性: 能量被选为一般的共同特性来整合生物的和物理的组成要素成为功能性整体㊂”[1]这些细微的变化全部反映在‘生态学基础“各版对生态学或生态系统概念的变迁中㊂在第二版中,生态学概念把在第一版中出现的个体生物有机体删掉了,改为 生态学是一门特别关注个体有机体群以及发生在陆地㊁海洋和淡水中的功能过程的生物学㊂”[2]到了第三版,生态系统的定义特别强调物质流㊁能量流以及生态功能的单元性㊂他说: 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 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㊂并且在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导致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㊁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即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㊂”[3]在这个定义中,生态系统不但是一个生物地理单元,而且还是一个包括能量在内的生态功能单元㊂由于能量流动贯穿了生态系统的每个层级,在林德曼营养级的基础上,奥德姆一直试图寻找最能代表生态系统整体关系特性的某种解释,而能量流动恰恰符合这一整体性特征的要求,所以,他在第5版中强化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功能整体性,而非单元性㊂ 生物(biotic)有机体与其非生物(abiotic)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㊂生态学系统(ecological system)或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区域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㊂”[4]正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耗散,生态实体作为系统能量流动的节点或单元,把个体与生态系统整体地联结在了一起,使得奥德姆能够把坦斯利的生态系统概念从还原的物理性转化为整体的生物性:生态的物理关系转化为了生态的相互依赖的生物因果关系㊂他抛开生态系统的具体物质组成㊁结构特征和连接形式,把能量作为 无差别”的通用 货币”,使生命的与非生命的成分连接成为了一个通过能量执行生态功能㊁反映生态关系的功能性整体系统㊂群落的超级有机体范式被生态系统的能量功能性整体所代替后,能更好地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种整体性生态功能,例如生态位㊁自平衡和生物学调节的正负反馈机制等㊂在奥德姆把整个生物圈看作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盖娅理论”把整个生物圈看作了生命有机体:由所有生物与地球环境组成的整合的有机整体系统㊂它们相互调节㊁彼此适应㊁共同进化㊂ 活”的地球完全就是这些生物聚集在一块所表现出的社会㊁生物属性,以及无意识进化对环境影响的结果㊂第二,挖掘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涌现性㊂坦斯利承认生态系统中物理成分与有机成分之间的联系,但否认它们的有机整体性㊂他的这种联系是线性的,没有涌现属性;奥德姆则强调生态系统中所有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这种联系是非线性的,生态系统的每个层次都具有涌现性㊂ 组织层次的一个重要意义是组分或者子集合可以联合起来产生更大的功能整体,从而突现新的功能特性,这些特性在较低层次是不存在的㊂因此,每个生态层次或者单元上的涌现性(emergent property),是无法通过研究层次或单元的组分来预测的㊂这个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是不可还原性(nonreducible property),也就是说,整体的特征不能还原成组分特性的综合㊂”[4]坦斯利只承认生态系统的聚合特性㊁不承认生态系统的涌现特性,而这正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本质差别之一㊂涌现属性是不可还原㊁不可预测的,而聚合属性是可还原的㊁或可以从个体属性推知的㊂尽管它们都是整体特性,但聚合特性不涉及整体的新的功能,新的功能和特性只在组分之间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聚合特性只是组成部分之间特性的线形相加的一种表现形式㊂1954年,奥德姆与他兄弟霍华德㊃奥德姆(H.T.Odum)对在西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埃内韦塔克环礁一块没有任何人为干扰的珊瑚礁合作研究,较好地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涌现属性㊂他们通过监控水流中的氧的变化来研究珊瑚礁的新陈代谢,同时,绘制能量流动线路图对营养级进行详细的分析,构建了整个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预算㊂3514 15期 葛永林 等: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整体论吗? 他们发现,如果系统内的珊瑚礁和其它组分作为独立的种群生活,从周围环境的海水中获取的营养物质不足以支持它们的正常生长;但是,珊瑚礁与海藻的共生以及与鱼类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所产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使得这个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远超各自种群的生产力之和㊂他们认为,这就是生态系统层面涌现属性的实证㊂奥德姆的生态系统涌现性的另一个表达就是对生态系统所有层次控制的基础功能的描述㊂他指出,正反馈与负反馈在生态系统非常普遍,在个体以下层次的控制是定点的,比如某个基因㊁激素和神经系统等,使得系统达到所谓的内稳态;在个体层次以上的系统,种群㊁群落㊁生态系统㊁生物圈都是在这种正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下非定点的动态平衡㊂从1971年出版的‘生态学基础“第三版开始,奥德姆在第三章增加了 涌现性原理”和 超越性功能与控制过程”这两节,并引用谚语 森林不仅仅是树木的集合”来说明生态系统的涌现属性和内在控制机制㊂在揭示生态系统的现象和规律中,他遵循下向因果解释优于上向因果解释的原则,‘生态学基础“强调超越所有组织水平之上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属性的研究㊂与其他生态学家反感环境保护运动者 侵占”生态学的领地不同,他十分希望生态学向其它领域渗透,也欢迎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生态学㊂他积极推进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形成关于人类星球住所的㊁符合自然规律的㊁体现自然价值的 新经济学”㊂他认为,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有必要融合自然科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整合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指导㊂ 新经济学”不是交叉学科,而是涉及超越组织个体层次以上的新的整合的学科,这门学科也许不叫生态学,而是全新的一门学科,甚至可以是生态学的 涌现”㊂他说: 总之,如果科学和社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去互设陷阱,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只是一种训令㊂为了获取一种真正整体的或生态系统的手段,不仅是生态学,而且其它的关于自然㊁社会和政治的学科同样都应该涌现到一种新的迄今未认识的㊁未研究的思想和行为的层次上来㊂”[1]2摇奥德姆生态思想中的还原论及其局限性某种程度上说,奥德姆是坚定的生态整体主义者,无论是本体论㊁认识论或者方法论,都强调整体性的原则㊂他说: 很明显,在通过对越来越小的组成部分的详细研究的意义上,科学寻求现象的理解不仅应该是还原论的,而且在寻求作为功能整体来理解大的组成部分的意义上,还应该是系统的和整体的㊂”[1]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他的生态思想(主要是方法论)也有还原论的一面,只是通常被学界所忽略罢了㊂首先,把生态关系简化为能量关系㊂虽然,奥德姆一再强调把生态系统当作生态学的基本单元,但是,他的生态系统研究单元既不是群落或生态系统整体,也不是个体或种群,而是营养级 某种程度上是在偷换概念,以营养级代替生态系统㊂在奥德姆看来,能量的单向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规律,就目前的研究手段和科学理论来说,对物质循环的分析只能是化学分析与还原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㊂为了不破坏生态系统理论的整体性立场,他选择从能量入手,把生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营养级㊂除了热力学第一㊁二定律外,他还发明了反映能量质量高低的能值概念㊁以及借助他兄弟霍华德㊃奥德姆的能量语言来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试图刻画生态系统的复杂性㊂他的这种方法论真能达到他所预期的效果吗?事实上,食物链和营养级的结构并不能完全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生态现象㊂他所借用的热力学第一㊁二定律纯粹就是一个还原论的分析工具㊂当然,并不是说使用了还原论的工具就是还原论的,问题是热力学第一㊁二定律只能解释孤立系统或理想系统的能量流动现象,而对于生态系统这样的开放系统是力不从心的,还需借助其它的理论工具㊂按照涌现原理,每个层级的能量分析结果的加和不等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规律,要想保证生态系统研究方法论的整体性,只能是像他的本体论㊁认识论一样,必须与涌现属性相关㊂所以,奥德姆的所谓生态整体论的哲学逻辑是混乱的:最大弊端在于不像还原主义者的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完全一致,他的生态思想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整体的,方法论却是还原的㊂几乎把所有的生态行为都简化为能量流,破坏了生态系统每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本质上与还原论的 世界是简单的”的观点和简单化的方法没有区4514 生 态 学 报 34卷 别,摆脱不了还原论的干系㊂法国生态学家柏甘迪(D.Bergandi)的说法一针见血, 只通过考虑那些在营养网络中占优势的基本成分或它们的控制功能,就可以恰当的理解一个复杂性整体,奥德姆似乎暗示,为了整体地理解系统,一个方法是整体论的,仅仅是因为它不必要分析这个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㊂ 当这种方法被理解为正确的生态系统分析形式,也就是我们希望考虑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维度的时候,它变得完全是不合理的㊁还原的和反启蒙主义的㊂”[2] 霍华德㊃奥德姆方式的传统的系统生态学不是真正的整体论㊂奥德姆把生态现象还原为存储㊁流和能量的转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损害了生态科学的自主性㊂”[5]其次,把生态系统看作是物理系统㊂ 把系统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生态学,就称为系统生态学㊂系统生态学是一种整体的形式体系化的研究方法,其所以称为一门独立的重要科学,有两个原因:(1)出现了威力超常的现代的形式化方法,如在计算机上处理数据,控制论和其他数学理论;(2)对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形式简化,这是解决与人类栖居环境有关问题最有希望的途径㊂”[3]奥德姆描绘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策略是运用层次组织原理,把生态系统当作 黑箱”,建立数学模型来处理㊂ 进行数学系统的研究,常常能推测现实系统的相应特征,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反馈和控制㊁稳定性㊁系统的某一部分对于另一部分改变的灵敏性㊂ 建立和研究系统模型的许多技巧是从 控制系统理论’引入的㊂”[3]就模拟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变量应该包含反映全部生物的㊁非生物的状态,物质与能量流的传输,以及信息的传导与转换有关的因子,但是,全部收集并反映这些变量的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生态学家认为,生态理论发展的诀窍在于针对某类系统的成员的推理严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从而最简单的解释能得出足够的可检验的结论㊂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建立物理模型 走传统还原论的孤立研究对象的老路㊂物理系统模型的变量取决于所感兴趣的特性,其它变量都可以在特定局域范围简化或假定为理想状态㊂如果把它应用到生态系统的话,无异于用物理系统模型自动过渡到生态系统模型㊂这种方法论缺乏本体论的支撑,值得商榷㊂奥德姆相信,控制论模型可以尊重和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㊂ 控制论模型考虑处于同一层次的亚层次之间的反馈环,以及联接不同组织层次反馈环的层次的相互依赖性,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㊂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分清楚,为了解释在给定层次观察到的涌现属性,哪些整合的层次需要考虑进来㊂通过避开这一问题,奥德姆正在抛开所有真正的整体论所关切的㊂”[2]生态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系统,至少还可以是进化系统㊁信息系统㊁适应系统㊁协同系统等,系统生态学似乎忽略了这一点㊂对奥德姆的所谓整体论的生态思想,有些生态学家是持批评态度的: 涌现概念和涌现主义者的本体论是奥德姆生态系统范式的基石,然而,方法论上,他们陷入了使整个理论大厦处于不平衡的非连贯状态㊂ 奥德姆系统生态学的物理学背景所处的立场与涌现主义的本体论假设相冲突㊂ .因此,它是一种秘密的还原主义的系统论,用一种矛盾修辞法的术语来说,是一种还原主义者的整体论㊂”[6]通过这种方法揭示出来的生态系统特征本质上还是物理属性,而非涌现属性㊂综上所述,以奥德姆为代表的系统生态学家一方面标榜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整体论,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方法论又是还原的,与自己的哲学思想相违背㊂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说,生态系统确是一个能量的功能整体系统,但在方法论意义上,现有的能量分析手段仍然是还原论的,只是拥有一个更大尺度范围的整体论视野而已,正是由于反映生态学自主性特征的相关理论缺乏,选择既有的物理学原理作为全部的分析手段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㊂也许正是一再强调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基于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考虑,他在运用整体的与还原的方法论相结合的策略时候,忽略了能量分析和控制论模型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破坏㊂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一种妥协的㊁不彻底的整体论㊂正是由于奥德姆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不一致,导致了他还原的方法论的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生态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建立生态模型的关键是因果变量的选择㊁参数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理顺㊂为了追求真实性㊁精确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平衡,系统生态学的某些模型的关键因子和参数的取舍主观性太强,往往5514 15期 葛永林 等:奥德姆的生态思想是整体论吗? 视生态学家的研究目的㊁知识背景与经验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背景(context)属性,而非完全占主导地位的生态关系㊂即便考虑了生态关系,也是假定所有实体之间的相遇是随机的㊁所有生态个体是同一的㊁猎物被捕食者全部吃掉等,这种处理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决定论的模型与随机论的模型揭示的生态现象与规律没有差别㊂事实上,生态实体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说是目的论的,也不能说是随机论的,我们必须考虑实验观察数据之间㊁数据与模型之间的实质性逻辑关系㊂(2)较少考虑生态系统的进化在自然界中,蜗牛㊁甲虫㊁某些植物的种子等有坚硬的外壳,尽管功能或性质相同,但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成分却相差甚远㊂最常见的答案就是长期的进化中适应自然选择的结果㊂这是整体论的答案,但解释力有待加强㊂ 系统层次的约束变量和因果反馈环常常被当作高度有序的现象,可以被用来研究和模拟,而不用考虑个体物种的进化㊂这种缺乏关于组成部分自然历史数据的整体论的手段被看作是处理势不可挡的生态复杂性的实用方法㊂”[7]笔者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进化有方向性但没有方向,有目的性但没有目的;生态系统的进化具有时间层次的不可逆性:生态进化既是即时的,也是历史的㊂但是,系统生态学都是在假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把时间作为常量㊁赋予某些要素的属性理想化状态描述生态系统的行为与特征㊂ 生物有机体不是统一的㊁标准的粒子,而是拥有自己的系列属性和它们特定生理的个体㊂并且,这些属性是不断随时间变化的(也就是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生长和发展),这些变化常常依赖生态关系,消费者和它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喂食)就是例子㊂”[8]可喜的是,有学者的最新研究证明,进化可以与系统生态学实现有效的整合[9]㊂(3)生态研究方法的排它性受本质主义的影响,为了追求普适性与简洁性,许多生态模型和假说遵循了奥卡姆剃刀原则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显著的异质性被系统生态学基于共性处理,一般性的规律㊁理论和变量被数学模型广泛使用,可想而知,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上的模型的预言能力是大打折扣的㊂此外,可能正是由于在传统生态科学中过分使用归纳方法,系统生态学似乎对它敬而远之㊂按照波普尔(K.Popper)的对假说检验的观点,对这些理论应该寻求的是证伪,但是,系统生态学家中存在的趋势是正相反 极力寻求证实,而不是证伪㊂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经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生态学应该摒弃仅把模型㊁而非大量生态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策略,不应该把归纳方法排除在外㊂3摇奥德姆生态思想的意义及发展方向奥德姆的整体论情结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家庭因素和生态学的发展历史㊂奥德姆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强调社会责任㊁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极大地影响了他看待生物系统的方式;从生态学的历史渊源来看,如果自怀特(G.White)㊁梭罗(H.D.Thoreau)的生态浪漫主义算起,到亚历山大㊃洪堡(A.Humboldt)等人的植物地理学的群落有机体观点,再到 生态学”一词被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㊃海克尔(E.Haeckel)创立,生态学注定了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甚至被看作唯一真正的整体论科学㊂在100多年的历史中,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经历了克莱门茨的 超级有机体”范式㊁奥德姆的 生态系统整体”论㊁拉伍洛克(J.Lovelock)和马古利斯(L.Margulis)的 盖娅假说”㊁列文斯(R. Levins)等人的辩证生态学(dialectical ecology)㊁黛蒙德(J.Diamond)等人的群落形成的 聚合规则”(assembly rules)㊁艾伦(T.F.H.Allen)和斯塔尔(T.B.Starr)的 层级系统”理论㊁整体论的理论生态学等(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和时间递进关系)㊂生态整体论试图从整体把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但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与属性,却是不可知的㊂整体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很多观点和结论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撑,或者都是经验不可证实的命题㊂尽管它也强调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手段,但苦于缺乏与本体论逻辑一致的方法论,多数时候只能从理念上去趋近生态系统的真相,预言力不足,成为了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论,所以,一个有较高认知度的生态整体论范式很难形成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态整体论总是试图去揭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共性(整体性特征) 实质上是一种推定的 简单性”㊂让人很容易相信,这样研究出来的复杂性是规6514 生 态 学 报 34卷 。
还原论

还原论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东西方科学对决——整体论对还原论

东西方科学对决——整体论对还原论东方科学的前途在哪里?目前至少有两条路,一条是跟在西方科学屁股后面追赶,以求后来居上;另一条则是独辟捷径,从中国自己的长处出发,通过系统科学的创新来实现超越。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西方科学走向了还原论,而东方科学则一直倾向于整体论。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前提假设的不同。
西方科学为什么走向了还原论?当然是因为原子说假设,它告诉人们,只要挖掘出那少数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还原分析方法就是这种假设的一种具体应用。
东方科学为什么一直倾向于整体论?同样是因为前提假设,它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即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
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不了任何东西,真正的自然规律只可能是一个原理,即万物的组织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要正确地认识它,靠还原论方法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哲学的思辨,因为这个组织原理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当中,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
很多人可能会说,西方科学中不是也发展了系统论吗?大家应该知道,西方科学走向系统论,不是从立足点推理出来的,而是机械力学的无能倒逼出来的。
科学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研究最普遍规律的,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是什么?当然是呈系统的秩序,如果不能够揭示支配自然秩序的规则,科学就离真理很远。
为了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秩序,西方科学就被迫引入了系统论思想。
不过,西方的系统科学仍然是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它一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没有了连续物质的存在,万物都成了孤立在空间中的圣物,和自然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一来,它们的存在就不可理解了,因为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们都应该单调地走向无序。
可事实上,它们却是不断稳定存在,而且在不断地产生与发展当中。
原子说还假定了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的存在,这样一来,普遍联系就不可想象了,既然这些粒子是不变的,它们之间如何进行联系?东方科学走向系统论,有着必然性。
整体论与还原论

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就当下的科学现状而言,还原论是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的,整体论只在小部分领域在发挥作用,而在社会领域,虽然还原论并不适应,但在整个社会舆论与主流分析的视角中,还原论也是绝对的主角•就当下的世界思想而言,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在近代之前,是一个整体论占主导的环境,许多的所谓科技被斥为奇技淫巧,在整体放论为主流的知识圈中,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整体耕战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科技,并未给中原的生产力带来明显的进步,这进一步压缩的科技的空间,当时,对于整个社会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看法,而在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突破,打破了整体论对社会生产力的认知,而这种突破也使得还原论占据了近五百年的历史•当然,不论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其都本质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就类似于清末对所谓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讨论,只要赛先生的想法,至少在实践中没有成功,而就未来而言,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许多用还原论思想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许整体论是指导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想,当然想占据主流,还需要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继往圣绝学还原论及其背景•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还原论的发展更多来自西方,不论是几何原本与原子论的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的经院大学时期,西方对于科学的探索,更多是从小外着手,不论是对于重力,天体等的研究,还是关于后来的蒸汽机的研发,都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通过对世界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不断细分的理解,更多是一种对物理变化的理解,是一种希望对单个积木分析进而了解一个积木组合的理解,这种想法在近五百年的时间内,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通过在能源方式、生产机的改进,通讯和管理机的进步上,基本对整个世界进行了重塑,如果没有当下中国的崛起,这个世界就是还原论的天下,整体论或许只能在材料、生物等部分领域有所应用,但同样会被用还原论来做另外的解释•还原论的基本思想是相对简单的,整体是部分之和是其基本思想,这在物理层面,尤其是物质没有发生性质变化的情况下,非常有用,许多形式的再组合是非常有助于生产力的改善,但在需要性质变化的领域,其思想的指导作用就开始不那么适用了,简单的比如烹饪,西方的菜,基本少用到化学变化,基本就是面粉、蔬菜和肉的叠加,而在中餐上,归简单了比如料酒与醋调合生成脂,也即香味的来源,另外即使的科技上,比如掺杂、烧结、生长等理论,用还原论的思想也能忙解释•就我来年,还原论是一种重组的思想,是一种在当下改善的思想,难有真正的突破整体论及背景•整体论在中国的历史上贯穿始终,且在生产力未有突破之前,一直维持了一个相当平和的局面,但在近五百年的时间内,确实并未给民族和世界带来较大的改变,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其在过去五千年的功绩,整体论在认知上,对事物的认知更多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并不太注重事物的细节,这也使得其观察微小变化方面,表现得较差,但在跳跃的进步方面,其进步就是一个吓人的节奏了,非常显然的一点是,两千年前,中国就实现了统一,民族也实现了融合,但在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分化才是主流,不论是三大一神教还是黑非洲,其世界在不断的强调差别,分化,即使到了现在,所谓种族、肤色甚至当下LGBT之类,仍然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进程•在社会领域,可以说是整体论最容易成功的领域,一个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群体,其在大概率上要好玩强调个人利益的团体,从公司与个人的对比,当下中国疫情与西方的对比,而在科学领域,传统的还原论难以处理的领域,也是整体论可以尝试的方向,尤其在生物领域,这是一个还原论本质错误的方向,同时在中医,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未知的疾病,西医无药可用,但中医的思想就可以应对,至少在本次疫情之间就体现出来了•从思想上说,有一个重要的说法,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过单的实现了统一,在个人的能力还未进行较充分的发挥的情况下,就率先感受了整体的魅力历史的适应性•就历史而言,其在不同的进项,有不同的适应性,并非是某一种理论,从一而终的始终适应,古代的中国统一,使其杠住的游牧民族的侵袭,保住了民族与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如此,形成了中国的三百年兴衰交替,也因整体论过于深入人心,错失了近代的工作革命与科技大进步,虽然当下赶上了一些,但还需要更努力,才能重回世界之巅,而在还原论方面,其在历史上未保住罗马,形成了大分裂,但在个人的发展上,其极大的发展了科技,这种适合个体突破的领域,极大的提高的社会的生产力,但在发展进入深水区之后,无限的个体是无法再提高整体的能力了,这就需要融合,整体来实现1+1>2的进程了•除了历史,还有领域的不同,依思想性质与所在领域的不同,各自会有各自的发展,未来的前景•就未来来看,整体与还原的思想还将继续共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其有各自的优缺点,期待未来的星辰大海å。
医学模式(Medical-Model)PPT课件

(三)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四)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一)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二)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三)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四)从技术服(1)面向21世纪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改革(2)医生必须是“五星级”(3)医学教育本身必须进行改革。
四、对卫生决策的影响
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学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的转变医学服务从医疗为导向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二)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建立“高危”的概念建立三级预防策略
二、对健康服务的影响 “四个扩大”
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1977年恩格尔正式提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及达到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环境以及社会,应当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校式。”
(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逐步改变为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已在死因中占主要地位,我国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的疾病和死亡模式已等同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
植物免疫机制: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 另外,新兴的一类广谱抗病基因编码串联激酶蛋白(TKPs)似乎介导了独特 的防御机制。
➢ 但其如何识别效应子或病原体成分?激酶结构域是否充当病原体效应子的诱 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哪些基因直接感知病原体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 激活抗病性。
片和根际微生物的定殖。 ➢ 此外,根可感知质外体空间的MAMP,如免疫反应的空间异质性使拟南芥根
内细胞比外层细胞中PRR基因更高表达,同时通过与感染相关的损害而引发 对病原菌特异性和强免疫。
植物免疫前线的作战途径
➢ 微生物采用多种策略来逃逸或破坏质外体中的宿主识别。 ➢ 例如,病原体通过受体样蛋白来破坏MAMP的识别。 ➢ Pst分泌鞭毛蛋白单体的碱性蛋白酶AprA抑制感知,还可分泌物质抑制β-半
植物免疫机制: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概述
➢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复杂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在互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 的、多层次的免疫反应途径。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 所张杰研究员等从植物角度综述了其多方面的免疫机制。
➢ 首先提出气孔免疫、质外体免疫和根际免疫位居免疫前线,主要以植物表面 模式识别受体(PRR)与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间的分子信号与转 运蛋白响应胁迫。
➢ 其中,ER识别尚未确定的MAMP,与PRR并行发挥作用以赋予广谱免疫力。 ➢ 相对地,为了抵抗植物免疫,叶病原体和有益微生物已发展出干扰气孔免疫
的策略。 ➢ 如Pst产生冠毒素(COR)以诱导冠毒素非敏蛋白1(COI1)和茉莉酮酸酯
ZIM结构域蛋白(JAZ)互作抑制SA积累并促进气孔开口。 ➢ 另外,细菌病原体分泌效应蛋白如HopZ1、AvrB和HopX1靶向COI1-JAZ复
系统论和还原论

系统论和还原论
一、两者含义
1.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2.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二、两者关系
1.还原论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主导思想,物理学家总希望可以将更多的理论整合到一个理论中,将一切现象都归纳并还原在这一理论中。
与还原论相对应的是系统论,它以研究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系统的行为(性质)为主。
2.还原论更适合研究物理,系统论则更适合研究化学和生物。
还原论和系统论两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势,针对不同的问题和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才会使研究更高效更科学。
复杂系统理论

• 语境融合为系统自身的一部分,变化成为 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 静态的横向或共时分析方法转向动态的纵 向或历时分析方法。
发展中的“复杂系统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它可能蕴育 着一场新的系统学乃至整个传统科学方法的 革命。生命系统、社会系统都是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理论的应用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与 生物系统计算机数学建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控制系统的主要区别
• 1. 模型:系统的模型通常用主体及其相互 作用来描述,或者用演化的变结构描述。 • 2. 目标:以系统的整体行为,如涌现等作 为主要研究目标和描述对象。 • 3. 规律:以探讨一般的演化动力学规律为 目的。非均匀性 非线性 自适应性 网络性
研究方法
• 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 • 非线性分析结构
• 克服对立统一规律下,观察和分析事物简 单的两元结构思维
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的观点
• 他认为西方的经典科学更多地强调了还原论,而中 国的古典哲学强调的是整体性,现在是到了强调两 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了,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应当进入 由简单化向复杂性转化时代。为此,他提出了耗散 结构理论。 • 按照这种理论,一个复杂系统应当由大量互相作用 的基本单元组成。这个系统应当是开放的,可以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熵的交换,从而使系统 在处于远离平衡态时表现出耗散结构,实现 由混沌 到有序的转化。
美国Santafe研究所对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 复杂系统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斑图 • 无序到有序过程是由混沌边缘来完成,混 沌控制就是一种可能机制,但决不是惟一机 制
复杂性理论的启示
• 采用纯确定性或纯随机性观点来研究系统 都存在偏面性,对一个系统行为的研究需要 把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 • 共适应性和突现性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生物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事生物学科研的系统方法的理论[1]。迄今为止,生物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方法论的革命,它们分别就是整体论、还原论与新的整体论。事实上,每一次科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相对科学技术进步而言,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其方法论的革命。这就是因为方法论通常对一门学科如何进行具体实践乃至真正做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更具有关键意义。那么,生物学的方法论究竟如何推动生物学的范式转换?每一次的方法论革命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生物学的方法论最终要向何处去?本文尝试以生物学方法论革命为主题,对生物学整体论、还原论与新的整体论方法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一、整体论 生物学第一个经典的整体论方法论革命兴起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也就是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方法论。所谓的生物学整体论就是在近代的科学水平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把生物从整体角度研究的方法论[2],并在生物学史上开创性地把神学的生物学与科学的生物学划分开来,这充分体现在瑞典人林奈的《自然系统》论著中。书中所提出的纲(class)、目(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分类概念正就是整体论生物学的首创。它标志着人类开始第一次自主地与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命名与分类。此时,上帝与诸神的作用已经开始被逐渐忽略。另一方面,整体论还特别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为生物学发展出两条研究进路。一种就是静态的,即把人与生物用简单、静止与机械的观点瞧成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机器。此理论以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并以英国人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为代表。另一种就是动态的,即把生物瞧作就是漫长进化链条中一环的整体论,以英国人达尔文《物种起源》为代表学说。此理论主要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动态地研究生物的整体运动。此时,生物已不再就是神创造的产物,而就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这里,创世说已经被彻底搁置在一边了。 整体论生物学方法论的兴起本质上就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生物学领域的体现。事实上,近代的科学方法论正就是以整体的认识论为前提,以科学实验为依据,从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近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等基础学科也均遵循整体方法论自觉与不自觉的指导。整体论的科学方法论总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重架构。首先,事物就是整体性的。这就是把事物作为整体研究的出发点。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其次,事物就是运动性的。这反映出整体论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基本判断。最后,作为整体的运动就是符合因果律的。譬如牛顿第一定律所阐述的,事物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将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的破坏为止。这为数学、逻辑与实证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具体到法国人拉美特里的人就是机器的观点,我们可以瞧到这样的描述。人就是一个机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械的整体;这个人显然就是活动的;而且人的活动具有因果性。比如,人要举起杠铃,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另一方面,就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言,任何生物个体也被认为就是一个整体。生物就是运动的,包括进化类型的运动。而根据环境因的不同,生物可以进化出形态与种类的果的不同[3]。从这个层面来瞧,整体论的确代表近代科学充分地回答了关于生物的许多问题。 整体论的确立反映了近代生物学方法论对神学方法论的革命。神学的生物学方法论最终会被取代就是由三个根源造成的。首先,神学方法论自身的缺陷,这就是本次方法论革命发生的内在根源。简单地讲,系统的、精确的与能够被实证的生物学才就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此,当具备先进思想的方法论出现时,旧的方法论必然要被取代。其次,受十三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出现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兴起的文化背景所影响。资产阶级的崛起,神权与王权的衰落,以及人性的自我觉醒都使得人们对原有的整个神学体系开始进行极大的反思。这也构成了神学的生物学方法论遭到抛弃的原因之一。最后,生物的神学方法论本质上就是一种极其主观与强势的方法论。譬如,当在解释人类的外形为什么与其她动物不同时,神学方法论会告诉我们,这就是因为神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这使得人们想到一句古希腊人色诺芬尼的名言,如果牛也有上帝的话,它必然也就是有角的。这种讽刺体现了主观的、臆断的方法论相对客观的、逻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辑的方法论的孱弱,从而反映出近代科学水平的整体论在生物学领域扮演了推翻神学方法论的角色的理由。十分明显,整体论的意义正体现在相对神学方法论的先进性上。不仅因为整体论符合近代科学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同时也因为整体论也符合近代科学进步的社会文化的需求,更因为整体论的客观与开放性。 然而考本究源,由于生物学的整体论就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论,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必然也只能就是一种线性的、可积的与原始的方法论。例如,整体论认为正常的心跳应该就是规律的。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健康人的心跳每分钟应该在六十五次左右。而事实上,即便就是同一个健康人,其心跳次数也不可能就是规律的。不仅早晨、傍晚这样的生物钟因素会影响其心跳,冬天或夏天的温度因素以及饥饿与饱腹的新陈代谢状态等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心跳的次数。这一反差体现了整体论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不仅如此,显然还打着博物学烙印的整体论,与其说就是对生物本身进行研究,不如说就是大量关于生物的博物学知识的梳理与近代科学方法的简单移植。另一方面,对数学与物理学的生硬套用以及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当时的生物学也只能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论。不得不说,生物就是一种整体的观点固然正确,但缺乏更加精细的科技手段的生物学无法更多地解释生物的功能与机制,更不用说探讨生命的本质问题了。这预示整体论势必被更加先进的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力量所取代。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整体论也并非经典科学范式中的方法论。首先,我们并不能在那个时代找到具有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当时的一个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群体可能同时就是由博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甚至就是政治家与有神论者所共同组成的。例如,我们熟知的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本身即就是一位牧师;而牛顿坚称宇宙的第一推动来自上帝。其次,整体论也并非就是当时研究生物的学者们所共同遵循的方法论,比如细胞学说。因此,我们只能说这就是一种巧合的呈主流的方法论。而真正意义的整体论观点的提出要推延至20世纪30年代。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当时的生物学就是萌芽阶段的科学,当时的整体论也就是一种被动的后知后觉的方法论。最后,此时的整体论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整体论。因为此时染色体学说已经诞生,这已经就是明显的还原论的雏形。唯一不能让整体论被取代的原因就是此时的还原论还远远不能称之为一种成熟的方法论,或者说尚不能系统地指导生物学的实践。那么,究竟就是什么使得还原论终于摆脱整体论的束缚,进而成为一种现代主流的生物学方法论的呢? 二、还原论 还原论就是生物学历史第二个重要的方法论,其萌芽于十九世纪整体论阶段的细胞学说与遗传学说,兴盛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作用一直绵延至今。当人们认识到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并不能帮助人们进入到生物学的核心问题的时候,尤其就是认识到过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去的神学生物学方法论本身其实也带有某种整体论的影子以后,一般的本能反应就是采取一个与整体论截然相反的理论。这就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乃至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的方法进路[4]。我们称之为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其根本宗旨就是把生物的功能与机制还原为物理运动与化学反应并进行研究。 还原论对生物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领域之中。(1)生物物理学。其作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主要就是通过应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化学过程与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物理特性等,从而阐明生物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变化规律。(2)生物化学。一种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生命物质进行研究的学科。其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探索生物的化学成分、构造及生命功能中的化学反应。生物化学不仅涉及生物总体组成的化学,也对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的化学构成做精确解析。譬如,通过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生物化学研究,从而阐述此类大分子的多重功能与生物结构的关系。(3)分子生物学。这就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的各种现象的分支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试图经由对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来阐明其内在的机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功能原理、癌的发生机制等。 以上现代生物学的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成就中还原论的贡献居功至伟。因为如果我们不把生物还原到物理学、化学乃至分子水平,就无法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诸多规律与现象,比如:遗传与变异。但就是,与之前的整体论一样,采取这种方法论,与其说就是生物学的科学共同体自发自觉所采取的策略,更不如说就是整个科学界从物理学领域发端的还原论大潮的波及所致。其暗示生物学与生物学研究的客体——生物本身仍然缺乏某种最为本质的联系,而并非生物学界的主观价值或集体愿望所致。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这些成果,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主要回答的就是诸如怎么样的问题。譬如,生物内物质的物理运动就是怎么样的?生物内的化学反应就是怎么样的?生物发育的分子机制就是怎么样的?如果对这类问题反思,我们会意识到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其实并没有更深入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生物会有这样的光合作用?为什么生物的神经功能要这样运作?生物为什么会产生癌症?这就导致一个很明显的反差,还原论生物学方法论对机制问题谈的很多,但就是原理问题却谈得很少。 退一步讲,当人们声称一个方法论比前一个方法论更加先进就是因为它能回答与解决更多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好的方法论就是不就是应该能够回答更复杂的原理层面的问题。因为机制问题就是描述问题的表层特征,就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出来的。而原理才就是解决科学研究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