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_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

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于1950年,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

1、初创阶段:(1950-1961)以语言知识为主要的教授内容。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拉开对外汉语教育的帷幕。1958年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汉语教科书》

2、巩固阶段:(1962-1966)以语言知识为主要的教授内容。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高校,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

3、恢复阶段:(1972-1977)提出“实践第一的原则”

二、70年代末至今“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P44)

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以及“交际性”原则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1979年9月正式出版的季刊《语言教学与研究》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创办的会刊《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1987北京语言学院创办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刊物《学汉语》。

1984年6月北京语言学院在原“编辑研究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

专门出版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和华语教学出版社

1987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会长:朱德熙1988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

会会长:吕必松

汉代胡僧翻译佛经的方法:外国僧人口述汉人笔录成书。产生反切法代替直接法

隋唐时期日本和朝鲜向中国派往大量留学生僧人学习汉语

《老乞大》和《朴通事》产生于元末明初,辽东一代,是旧时高丽和朝鲜人为学习汉语编写的教材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1、定义:语言能力是指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即语言能力的外化。

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范畴,语言交际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2、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书面语言的)文字。

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使用的规则。

3、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言语技能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言语交际技能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4、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语言言语

语言要素言语技能

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

语用规则言语交际技能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

伦尼伯格在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也叫“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用筷子吃饭)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获得分为: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1缺少第一语言的习得,获得的语言只能是简单的基础的

2缺少习得的第二语言学习获得的语言往往不怎么具备交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