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作品赏析
美术自然作品赏析

美术自然作品赏析自然是艺术家们永恒的灵感源泉,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都能在自然中找到灵感。
自然景观、动植物、天空、地貌等都成为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美术作品为例,来赏析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自然来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睡莲》。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自然的光影和色彩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睡莲》系列作品是莫奈晚年的代表作,他在吉维尼花园的睡莲池中种植了大量的睡莲,然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下进行观察和绘画。
他用快速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睡莲在水面上摇曳生姿的景象,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莫奈通过自然中的睡莲,表达了他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理解,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
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向日葵》系列作品中,梵高通过对向日葵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他将向日葵的花朵置于画面中央,用浓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表现出向日葵的生命力和朝气。
梵高在这些作品中不仅仅是描绘了向日葵的外表,更是通过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情感。
除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外,现代艺术家们也通过自然来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
比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戴维斯的《森林之歌》系列作品。
安迪·戴维斯擅长用几何图形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自然景观,他的《森林之歌》系列作品中,通过对树木、花草和天空的抽象表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画面中的树木和花草被简化为几何图形,色彩饱满而生动,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力量。
安迪·戴维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抽象表现,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除了绘画作品,雕塑也是艺术家们常用来表现自然之美的媒介。
比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
《思想者》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人体的雕塑,表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案例赏析彼得沃克作品

谢谢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我旳感悟
彼得•沃克全部旳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旳需要。虽然在最具艺术气息旳设计中 要秉承功能第一旳概念。
景观设计在保护环境旳条件下最终是为人而设计旳,营造合适人活动旳空间 要充分考虑人体尺度,在整体规划旳前提下,要做好细节部分。
有水旳地方就有活力,彼得沃克对于 舒适旳亲水性空间旳处理措施,也是值 得学习旳。
设计思想
极简主义(Minimalist),又称最低程度艺术,它是在早期构造主义旳基 础上发展而来旳一种艺术门类。 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经过某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体现。不久, 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利用到他们旳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初社会 引起了很大旳反响和争议。
唐纳喷泉
概述:
• 唐纳喷泉是彼得沃 克1984年设计旳作 品,位于哈佛大学 校园内旳一种交叉 路口,是一种由1 59块巨石构成旳 圆形石阵,全部石 块都镶嵌于草地之 中,呈不规则排列 状。石阵旳中央是 一座雾喷泉,喷出 旳水雾弥漫在石头 上,喷泉会伴随季 节和时间而变化, 到了冬天则由集中 供热系统提供蒸汽, 人们在经过或者穿 越石阵时,会有强
烈旳神秘感。
设计思绪:
• 唐纳喷泉立足于夏天能够使用,冬天也是一种景观,不会消失。彼特所设计 唐纳喷泉没有水池,只是石头平铺在地面上,夏天喷头喷出雾状旳水,冬天 使用建筑排放旳暖气喷雾,形成了独特旳一处景观喷泉。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 它是一种非老式式旳喷泉 景观,呈现四季变化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 简洁,同步富有秩序旳当 代感,还能够从这个喷泉 感受到清新、高雅旳古典 美,既有金属材质旳精湛 工艺,也有通灵天地旳自 然魅力;
西方风景美术作品赏析

西方风景美术作品赏析西方风景美术作品是西方艺术的重要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着无数观众。
这些作品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展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幅西方风景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欣赏约翰·康斯特布尔的《哈德良城墙》。
这幅作品描绘了意大利罗马的哈德良城墙,画面中城墙沉稳而壮丽,远处的山峦和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宁静而美丽。
康斯特布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色彩运用,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历史建筑的古朴融为一体。
观赏这幅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能领略到他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珍视。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
这幅作品是印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变幻。
在这幅作品中,莫奈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层叠和斑斓的笔触,勾勒出了日出时分的湖泊和远山。
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和色彩斑斓,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了清晨的宁静和美好。
莫奈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对光影色彩的敏感把握,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康斯特布尔和莫奈,还有许多西方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风景美术作品。
例如,威廉·特纳的《雨、蒸汽和速度》、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第三五十年代》、弗朗西斯·贝肯斯的《科罗拉多峡谷》等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风光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欣赏西方风景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丽,还能领略到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观众,成为了西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西方风景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着无数观众。
这些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风光摄影作品赏析课件

目录 CONTENT
• 风光摄影概述 • 风光摄影的技巧与要素 • 风光摄影作品赏析 • 风光摄影的后期处理 • 风光摄影的实践与建议 • 风光摄影作品展示与交流
01
风光摄影概述
风光摄影的定义与特点
风光摄影的定义
风光摄影是以自然风光为创作主 体的摄影类型,通过对自然景观 的捕捉和呈现,展现大自然的壮 美与美丽。
黄金时刻
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短暂时刻,光线柔和且色彩 丰富,是拍摄风光照片的黄金时刻。
3
季节和气候
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拍 摄,如夏天适合拍摄日出和日落,冬天则适合拍 摄雪景和雾景。
运用多种拍摄手法
构图
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如三分 法、对称法、对角线法等,能
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光影效果
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能够展现出人们的性格 特点和精神风貌,通过摄影作品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社
会的多样性。
历史遗迹
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通 过摄影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人
类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04
风光摄影的后期处理
RAW格式处理
RAW格式的优势
RAW格式文件包含了相机传感器捕获的所有原始数据,包括颜色、曝光、白平 衡等。这种格式提供了更大的后期处理空间,可以更准确地调整参数。
拍摄距离
靠近主题可以产生浅景深,使背景虚 化;远离主题则产生深景深,使整个 场景都清晰。
焦距选择
使用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画面,产生浅 景深;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展画面, 产生深景深。
前景与背景的选择与处理
合理安排前景与背景,通过虚实对比 来突出主题。
03
风光摄影作品赏析
风景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风景摄影大师作品赏析风光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已不再是机械地记录自然景观,而是成为人和自然的一种独特的对话方式,艺术地展现了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
它强调摄影的艺术性,有更多的唯美的内容,突出的是意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创作。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风景摄影大师作品,希望大家喜欢!风景摄影大师作品风光摄影技巧一、挖掘景物自身的独特性假如呈现给世人的画面不具备独特性,必然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也有一种可能是景物具备了独特性,画面长期,几十年的被各种传媒广为使用,也就不具备独特性了。
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这种“熟视无睹”的例子。
因此常见摄影人深入无人区,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全新的感受。
寻找景物自身的独特性,不仅是去寻找人们未成所见的景物,更多的是个发现的过程。
就以黄山为例子,不同的天气状况、光影下能拍到与平常人们所见的有所不同的独特画面,因此几十年来,黄山依旧能有好片不断,只是一年比一年难拍而已。
如今拍黄山的人都是大雪时山上便是在寻找独特的雪后风光。
在拍摄中发现探索未成遇到的奇景,这也是风光摄影的最大乐趣。
就是说,风光摄影独特性的挖掘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能给摄影人带来无限的乐趣,也是摄影人从事风光摄影重要动力。
风光摄影还可以挖掘景物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多样化,给风光画面带来独特的读解,这也是风光摄影的一大亮点,让人看后有独特的联想,作品也是成功的佳作。
当然还可以扩展到城市风光等其它拍摄对象为题材的风光,脱离风光就是山山水水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二、关注景物自身的细节景物的细节可以是动物的毛发,是一片秋叶或者是纵横在大地上的百里长河。
我们只关注我们要关注的部分,这个关注其实牵涉到了发现。
比如岩石的纹理,如果表现得当能让人感觉到时间的久远,一张能拍出时间的照片,一定让读者感慨万千。
在比如胡杨木的树干上龟裂开的纹路,仿佛是诉说着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细节在画面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处了在拍摄的前期发现这些重要细节以外,后期制作的时候还得创造出细节,用创作来表述有些言过其实,只是在后期制作中,将前期拍摄的重要细节信息给予放大,使其更加完美无暇。
景观园林设计原理 著名景观大师作品分析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在自然化的地形和林地、以及乡土植物所构成的基底之上, 分布了8个5m见方的景观盒。它们是公园绿色背景上的方 格点阵体系,融合在自然之中,构成了“自然中的城市” 肌理。同 时,野生的芦 苇、水草、茅 草等自然元素 也渗透进入盒 子,使体现人 文和城市的盒 子与自然达到 一种交融互含 的状态。
作品赏析之挪尔堡公园设计
挪尔堡公园位于哥本哈根城市西北部,是该地区唯一的大型 开放空间。由于该公园原为铁路交通的附属区域,使得它保 留了狭长和大曲线的空间整体特征。该区域从20 世纪30 年 代开始作为公园使用。2004 年,霍耶在挪尔堡公园的项目 设计竞标中提交的两个设计方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该项目于2006 年开始建设,2007 年9 月完成并投入使用 (图5)。该公园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居住在附近地区的 居民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交流环境,成为可以开展多项 活动的现代公园。霍耶说:“我希望这个公园成为人们相互 见面和相互了解、彼此能看得见的地方。总之,我们生活在 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公共空间中看到其他人,同时 也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
丹麦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 ——斯腾·霍耶
斯腾·霍耶(Steen A.B.Høyer),景观设计师、艺术家, 现为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规划与景观系首席景观教授、 丹麦国家艺术基金会公共艺术委员会成员。霍耶1947 年出 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72 年毕业于丹麦皇家建筑学院,并 成为丹麦国家艺术研究院雕塑委员会成员。1981 年担任丹 麦城市与景观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席,1994 年开始担任丹麦 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教授。霍耶多次获得丹 麦以及国际景观设计竞赛大奖,并在荷兰、北欧四国、法国、 意大利、土耳其以及美国等地进行学术演讲。1996 年其景 观设计项目“大地与光之雕塑”获得丹麦文化部勋章,2005 年获得丹麦皇家艺术勋章,2008 年获得丹麦国家终身成就 奖。
风景谈画面内容及赏析

风景谈画面内容及赏析风景画是绘画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自然风景为题材,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色彩表达,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风景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风景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描绘山水、湖泊、森林、田园等各种自然景观。
其中,山水画是最为经典和常见的一种风景画,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山的起伏和水的流动来表现出山水之美。
山水画通常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凭借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技巧,将大自然的景色呈现在画面上。
风景画的赏析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们可以从构图角度来欣赏一幅风景画。
艺术家在构图时,通过选择合适的画面元素和摆放位置,来创造出一个和谐、平衡的画面。
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美感和观赏效果。
色彩运用也是风景画赏析的重要方面。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景物的明暗、远近、冷暖等不同气氛和感觉。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再现自然景色,更是为了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画面的细节和细腻度也是风景画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幅好的风景画,细节处理得当,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和细腻之美。
细节的描绘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功力和耐心,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细致的表现来展现出画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观赏者的情感和联想也是风景画赏析的一部分。
每个人对风景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风景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感受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有时候,一幅风景画可以唤起人们的回忆和遐想,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宁静和舒适。
风景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风景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构图、色彩运用、细节描绘以及观赏者的情感和联想都是赏析风景画的重要方面。
通过欣赏风景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也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赏者,都可以通过风景画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品赏析-纽约高线公园案例分析

New York High Line Park
CONTENTS
目录
ONE
项目简介
TWO
结构布局
THREE
专项设计
FOUR
总结评价
项目简介
New York
High Line Park
高线公园
公园概况
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一个 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 花园。原来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连接 肉类加工区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逊港口 的铁路货运专用线,后于1980年功成 身退,一度面临拆迁危险。在纽约 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终于存 活了下来,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 花园走廊,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 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 的典范。
整体分为三段,全长2.4公里,总面积6英亩: 第一段:从Gansvoort街到二十街的一段(共九个街区,约 占总长的三分之一); 第二段:从二十街到三十街的第二段; 第三段:从十大道的三十街到哈德逊河及三十四街,将与规 划中的“哈德逊庭院”新中城商业发展区的河滨开放空间相融 合,形成全新的哈德逊河畔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专项设计
位于西29大道的发光凳
AON ONE
01
高线公园起始于一条绵长且微微弯曲的步行路,这公园 的步道沿着曲线弯曲,并设置了一条同样蜿蜒绵长的木 质长椅,这些长椅沿着步行路的西侧边缘排列。座椅前 后还种植了绿色植物,增加了景观的整体层次。
AON ONE
02
发光凳在白天提供了休憩的地方,增加了景观的整体晚上游 玩步行的行人提供了能满足需求的光照,不仅增添了趣 味性,与周围景观也十分的协调。避免了路灯这种照明 措施的突兀存在。
主任、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 世界景观佳作鉴赏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以“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从传统的中轴对称到当代的解构主义,景观设计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着、丰富着。
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这些设计方法不应该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启示。
我们做设计不能在设计方法的框架下进行,而是要跳出去,寻找更适合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
我觉得设计方法更多的是参考,不是照搬照抄就能运用于设计中,要有所变化,变化成符合自己初衷,也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就如当代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方法。
实际上解构主义并非完全脱离传统设计手法,它是在传统设计手法上的一种创新。
解构主义并不是在创造一种新思想或新风格,而是反对传统文化中的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
以被誉为“解构主义上的明灯”——拉·维莱特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溶解在城市中的拉·维莱特
拉·维莱特公园占地55公顷,设计者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伯纳德·屈米。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巴黎发达的交通系统让公园牢固地镶嵌在城市的像框之中。
巴黎的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都经过公园的所在地,设计师巧妙的利用了这种交通优势,把公园的出入口设计在地铁出入口的旁边。
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方便地坐到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性化的交通设计。
解构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公园的业主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大赛的设计要求明确指出: 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在实际设计中,屈米也在追求一种与传统园林截然不同的效果,他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自然景观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建筑式的景观设计方法,采用了一种独立性很强的、非常结构化的布局方式,以点、线、面三个分离的体系重叠在整个园址上,构图十分严谨和紧凑。
三大系统撑起解构主义旗帜
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三个体系中的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流线型园路组成。
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
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破了轴线的僵硬感。
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
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两侧伴有10~30m 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一全园的作用。
在线性体系之上重叠着“面”和“点”的体系。
面的体系有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
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一组“疯狂物”(Folies)构成。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物对比十分强烈,因而非常突出。
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疯狂物”以10m 见方的空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的功能;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入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
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筑物书写着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一页。
拉·维莱特公园点、线、面系统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拉·维莱特公园分为镜园、风园、水园、葡萄园、竹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龙园等等各种主题不一的主题花园,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
例如“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 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
公园的色彩
公园的色彩是不得不提的一点,原有的建筑有高技派的半球形影院和科学与工业城,有改建的市场大厅,充满现代感,不过带来的都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
在公园的绿色基底上加入了醒目的红色folly,立刻让整个公园变得统一而又充满吸引力。
园内植物设计
拉·维莱特公园的植物设计也很有特点,大多植物都引用法国本土植物。
在公园主要道路两旁栽植了悬铃木,形成视觉和功能俱佳的林荫大道;在一些高处平台则采用孤植树的方式,营造私密的树下空间。
远处建筑前种了紫花泡桐,使不同颜色的植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园内的铺装
园内的铺装大量采用了具有中世纪的石砖铺地,延续了原来场地的历史感,在现代的建筑与各种雕塑小品下,唤醒人们对场地的怀念。
拉维莱特公园的构图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严谨的点、线、面三个系统的构图方式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
公园没有传统的轴线序列,没有控制全园的中心,打破了传统的造园手法,空间中一系列不确定的元素带给在其中游览的人连续的戏剧化体验。
解构主义的解构手法和形式语言直接被现代景观设计所利用。
它进一步扩大了景观设计的艺术视野,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
拉维莱特公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设计不是因循守旧,要大胆创新。
功能是首位,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带给游客的应是不同的人性的,富有新意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