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究-一种治疗真菌病的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总之,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 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人们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 带来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和实质性贡献。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时 间。抗帕金森病药物及其作用靶点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本次演示综述了近年 来抗帕金森病药物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药物和靶点的种类、特征、 优缺点等,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本内容
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现有抗真菌药物,提高其疗效和降低副作 用。 4)联合用药:研究不同抗真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延 缓耐药性的产生。
基本内容
在上述研发趋势中,基因工程和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前景。基因工程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菌的生理机制,发现和证实新的治疗靶点,为抗真菌药物的 研发供更多可能性。同时,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研究现状
谷氨酸受体包括NMDA、AMPA和Kainate等亚型,其中NMDA受体在调节神经元 兴奋性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NMDA受体的药物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抗帕金森病药物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和临 床实验等。动物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药物在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效果和机制, 细胞实验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药物在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 临床实验则是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开展实验,评价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依据。
基本内容
未来,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将继续朝着精细化、综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随 着“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研究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组、 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各个方面,以揭示其复杂的生物学特征和药理作用机制。此 外,人们还将更加注重药物作用靶点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以 及不同靶点间的协同效应和患者个体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博士生研究真菌感染的机制与治疗策略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科学家从事研究,旨在发现新型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
作为博士生,研究生命科学的小明意识到真菌感染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了真菌感染的机制,并意识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在抑制真菌生长和复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小明决定以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中发掘新的抗真菌药物。
他首先从公共卫生机构收集了大量的真菌分离物,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
随后,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分析和药理学研究,以确定它们的作用机制。
小明发现了一种具有潜在抗真菌活性的新化合物,该化合物能够干扰真菌的生物合成途径,引起其细胞壁的破坏。
这一发现为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小明利用小鼠模型对该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内评估。
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并且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使用该化合物作为抗真菌药物的候选药物,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开发与临床试验。
除了对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外,小明还对真菌感染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研究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发现真菌对宿主的免疫逃逸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真菌感染的新机制,并为深入了解真菌感染的免疫学基础提供了新的线索。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小明的博士论文对于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和真菌感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不仅为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也为解决真菌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博士生小明的研究在探索真菌感染的机制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研究进展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摘要】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制剂工作者对它做了很多研究,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产品和新剂型,关于其药代动力学、毒性和临床应用也出现诸多报道,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保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进展【作者】陈亮;刘力威;王志强;陈曦【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Z)是第二代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它对犬小孢子菌、霉菌等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1]。
抗菌机理是通过阻断14α-去甲基,干扰麦角甾醇合成,使得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发挥抗菌作用。
本文就伊曲康唑的药代动力学、毒性、剂型、产品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1 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特征伊曲康唑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对血浆蛋白具有特殊亲和力。
陈钧等[2]比较了3种市售伊曲康唑胶囊的生物等效性,通过单剂量口服伊曲康唑200mg,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试验显示,口服两种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的峰时分别为4.17±1.25、4.27±1.16和4.00±1.07h,峰浓度分别为197±9ng·mL-1、216±7ng·mL-16 和272±109ng·mL-1,半衰期为25.2±4.9h、24.6±5.5h 和24.9±3.9h,AUC0→72h分别为3231±1195 ng·h·mL-1、3038±980ng·h·mL-1和4297±1299ng·h·mL-1,实验表明两种制剂与参比制剂并不等效。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究一、引言癌症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紫杉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癌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传统的紫杉醇提取方法主要依赖于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然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有限,这限制了紫杉醇的大量生产。
因此,探索新的紫杉醇生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紫杉醇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紫杉醇的结构与作用机制1. 紫杉醇的化学结构紫杉醇是一种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包含多个手性中心和独特的官能团。
它的基本结构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紫杉烷环是一个刚性的四环结构,侧链则连接在紫杉烷环的特定位置上。
这种复杂的结构赋予了紫杉醇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紫杉醇的抗癌作用机制紫杉醇主要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解聚,从而稳定微管结构来发挥抗癌作用。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是构成纺锤体的重要成分,紫杉醇稳定微管的作用会导致纺锤体无法正常形成,进而阻断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癌细胞停止增殖并最终死亡。
此外,紫杉醇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等。
三、真菌发酵法生物合成紫杉醇的研究进展1. 产紫杉醇真菌的筛选与鉴定研究人员从自然界中广泛筛选能够产生紫杉醇的真菌。
通过对不同环境样本(如土壤、植物组织等)进行分离培养,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方法检测培养物中是否含有紫杉醇。
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已经发现了一些能够产生紫杉醇的真菌菌株,如紫杉霉属(Taxomyces)、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等。
对这些产紫杉醇真菌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途径。
2. 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为了提高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产量,需要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生物技术制药-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201309-201401-2)

7、目的cDNA克隆的分离和鉴定
cDNA克隆示意图
mRNA
逆转录酶
ss-DNA
DNA聚合酶I Klenow片段
ds-cDNA 核酸酶S1
ds-cDNA
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
1985,PCR发明以后,RT-PC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异引物 mRNA 逆转录酶 ss-DNA PCR 目的cDNA链
优点:表达产物可由重组转化细胞分泌到培养 液中,纯化容易。产物是糖基化的接近天然物。 缺点:生长慢,生产率低,培养条件苛刻,费 用高,培养液浓度稀。
二、大肠杆菌体系中的基因表达
(一)表达载体 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载体能独立地进行复制 (复制起点,ori)
(2)应具有灵活的克隆位点和方便的筛选标记
核酸酶S1
第三节 目的基因的获得
克隆真核基因常用方法:逆转录法和化学合 成法。(不能直接分离?)
一、逆转录法
逆转录法就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 反转录成 cDNA,然后进行 cDNA 的克隆表达。 cDNA与模板mRNA序列严格互补,而不含内含子。
逆转录法的步骤
1、mRNA的纯化 2、cDNA第一链的合成 3、cDNA第二链的合成 4、cDNA克隆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品的优点:
(1)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 白和多肽; (2)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生理活性物质;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发现、挖掘更多的
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
(4)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进行改造和去除 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的不足之处。 (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获得新型化合物,
又分为普通表达载体和精确表达载体
基因工程论文

一、基因工程应用于动植物方面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
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
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
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
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英国爱丁堡科学家已经可以使绵羊分泌含有人类抗胰蛋白(α-1-antitryspin)的羊奶。
抗胰蛋白可以治疗遗传性肺气肿,价格很昂贵。
若以后能由羊奶大量制造,将变得很便宜。
但是目前以基因工程开发培育基因转殖绵羊的过程,仍是很费时费钱的。
基因转殖的细菌用处也很大,如改造细菌可以消化垃圾废纸,而这些细菌又可成为一种蛋白质的营养来源。
基因转殖的细菌可带有人类基因,以生产医疗用的胰岛素及生长激素等。
其实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在某些方面而言并不稀奇。
自古以来,人们即努力而有计划地进行育种,譬如一个新种小麦,乃是经过上千代重复杂交育成的。
目前的小麦含有许多源自野生黑麦的基因。
农人早在基因工程技术发明以前,就知道将基因由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生物。
传统的育种也可大量提高产量。
但是传统的育种过程缓慢,结果常常难以预料。
基因工程可选择特定基因送入生物体内,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更可把基因送入分类上相差很远的生物,这是传统的育种做不到的。
不久,在美国即将有基因工程培育出来的西红柿要上市了。
这种西红柿含有反意基因(antisense gene),能使西红柿成熟时不会变软易烂。
基因工程也生产抗病抗虫作物,使作物本身制造出“杀虫剂”。
如此农夫就不需费力喷洒农药,使我们有健康的生活环境。
也可培育出抗旱耐盐作物以适合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克服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
第三章基因工程制药

模板DNA 第1轮扩增 第2轮扩增 第3轮扩增
PCR的基本原理
PCR反应条件 PCR过程 PCR的特点
第4轮扩增 第5轮扩增
第6轮扩增
PCR 动画
过
变
程
性
引 物 退 火
DNA 复制
1st cycle
2nd cycle
3rd cycle
PCR
琼脂糖凝胶电泳
3-4 小时
最终产物
紫外光观察
1977 日本 1978 美国 1979 美国 1980 美国 1983 美国 1984 美国 日本
美国已批准了56种生物制剂部分摘录(1)
• 产品 公司 主要适应症
---------------------------------------------------------------------• 人胰岛素 Eil Lilly 糖尿病
产品时间国家用途上市时间国家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rm197日本巨人症人胰岛素insulin美国糖尿病1982欧洲人生长激素hgh美国侏儒症1985美国干扰素ifn美国病毒1985欧洲乙肝疫苗hbsagv美国乙肝1986欧洲人白细胞介素hil美国肿瘤1989欧洲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日本贫血1988欧洲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血病1991美国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栓症1987美国美国已批准了56种生物制剂部分摘录1产品公司主要适应症人胰岛素eillilly糖尿病人生长激素eillilly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2a干扰素hoffmannlarocke白血病a2b干扰素scheringplough白血病爱滋病肝炎小鼠抗co3单抗orthobiotech肾心移植排斥反应乙肝疫苗msdmerck乙型肝炎tpaalteplasegenentech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型嗜血性流感疫苗praxisbiologics美国已批准了56种生物制剂部分摘录2产品公司主要适应症epoorthobiotech慢性肾衰竭贫血an3干扰素interferonsciencesr1b干扰素genentech类风湿rgcsfamgen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gmcsfimmunex自体骨髓移植白细胞介素2chiron转移性肾癌凝血因子viigeneticsinstitute血友病美国已批准了56种生物制剂部分摘录3产品公司主要适应症1b干扰素berlexlabchiron多发性硬皮病葡萄糖苷脂酸genzymegaucher遗传病单抗治疗剂centocor抗血液凝固因子viiinovo血友病humaloglilly糖尿病nateplase三井alfacon1干扰素amgen慢性丙肝干扰素8nlotsuka日本治疗蕈样真菌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蛋白质和多肽为临床使用提供有效保障
微生物论文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人口老年化等原因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增多,机会真菌感染也随之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临床用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又导致真菌病原菌的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其开发新的安全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氨基酸核酸虽然在发现和发展新的抗真菌药物研究项目上进行的非常活跃,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菌感染的机会如曲霉菌、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种)和新型隐球菌的发病率仍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在有效治疗机会真菌感染,特别是由癌症化疗、器官移植、外科手术以及感染HIV/AIDS或其他一些免疫功能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的病人感染上描绘了有效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值得增加关注力度的是真菌病原菌对目前临床上所用已知种类的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这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在研发过程中建立能迅速鉴别有开发价值的抗真菌药物的紧迫性,进而研发出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发现新的化学实体以用于目前机会真菌感染和耐药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下面着重讨论一些精选现有抗真菌药物的调查情况及已知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
1.现有抗真菌化合物和技术(1)β氨基酸类化合物环状:β氨基酸类化合物具双重作用机制,其一,在集中吸收后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其二,干扰氨基酸代谢的自身调节。
2一氨基环己一3一烯羧酸为吡多醛磷酸盐抑制剂,而cispentacin是天然β氨基酸,这2个化合物都具有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
PLD一118是新的口服β氨基酸,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IC50为O.13mg/mL,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在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致命全身性感染模型或由平滑念珠菌或克鲁斯念珠菌引起的非致命肾脏感染小鼠模型中,口服PLD一118其体内疗效呈正值,PLD—118也对由耐氟康唑菌株引起的感染有效。
(2)核苷类抗真菌药物:核苷类抗真菌药物有灰黄霉素和氟胞嘧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治疗真菌病的基因工程药物
——赛内汀的研制
病原微生物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千百年来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真菌病,尤其是浅部真菌病,在我国较为常见。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烧伤抢救、放射治疗、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真菌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据报道艾滋病患者中约有1/3并发各种真菌病而致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化学制剂:包括染料类制剂,如龙胆紫、结晶紫;碘制剂,如碘化钾、聚维酮;脂肪酸类制剂,如十一烯酸、十一烯酥锌;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丙烯胺类制剂,如萘替芬、特比萘芬;以及其他化学制剂,如土槿酸、氟胞嘧啶等。
另一类是抗生素类药物:包括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如制霉菌素、碘古霉素等;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萨拉霉素。
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抗真菌新药如阿莫芬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萨普康唑、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等等。
这些抗真菌药物大都是通过破坏真菌的代谢途径或阻断大分子的生物合成来达到抗真菌效果,这样就容易使病原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对宿主细胞也产生了一定的毒性。
目前临床上对病原细菌的防治也仍然局限于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对抑杀细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和人体的过敏反应。
随着生物工程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不断问世。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是当今生物技术及制药工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国FDA已批准的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就有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干扰素(INF-α、β、γ)、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2(IL-2)等。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宿主生物中表达生产重组蛋白及多肽,然后分离纯化表达产物,用于药物的研制及开发,已成为生物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菌肽是生物体免疫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在2000-7000D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目前报道的抗菌肽类,大多对细菌具有广谱的抗性。
但对丝状病原真菌无明显的抑杀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Pascale Fehlbaum等在E.coli 诱导的斑腹刺益蝽(Podisus.maculiventris)的血淋巴中分离了一种21aa的多肽-Thanatin,研究发现,Thanatin对细菌和真菌都具有广谱抗性。
它抑制的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浅绿气杆菌
93
(Aerococcus virid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rphimurium),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抑制的真菌有: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灰色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从赤霉菌(Nectria haematococca),甘蓝链孢菌(Alteranria brasstcola),须发癣菌(Tre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等.致病真菌流行病学动态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来,须发癣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占真菌病的10-20%,丝状病原真菌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抗真菌肽Thanatin对须发癣菌和丝状病原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杀作用。
本设计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了Thanatin 同向串联四拷贝基因,将其转化到酵母中表达,然后将分离纯化的活性成份研制成抗真菌的基因工程药物-赛内汀(Thanatin的谐音)。
同时对药物的活性、稳定性、代谢及安全性等进行检测与分析。
目前,关于抗真菌的多肽及蛋白质药物,研究较少,还未见相应的产品投放市场,希望本研究能在此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开发出我国具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用于临床真菌病及细菌病的防治。
第一章Thanatin 同向串联四拷贝基因的构建
小分子多肽在基因工程表达中,存在着表达量低,表达产物易降解,检测和纯化困难等缺点。
多拷贝基因融合表达,将会大大克服上述缺点,既能增加表达量,又能使表达产物不易被降解,同时又便于检测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但并非外源基因拷贝数越多越好,高水平的表达还会阻碍产物的分泌。
对此,本设计构建了Thanatin 同向串联四拷贝基因,进行融合表达,以期提高分泌表达水平。
根据毕赤酵母喜好的高表达优越密码子,设计了Thanatin基因两条链的碱基序列,在其5‘端分别加上了多肽切割中溴化氰识别的蛋氨酸密码子(ATG/TAC),作为粘性末端。
同时设计了含有Eco RI 和Xho I酶切位点的接头,既用于串联四拷贝基因的连接,又方便以后的克隆和表达。
1方法
1.1基因片断及接头的设计
基因片断1: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