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初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生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
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在当时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望。
《猎人笔记》是一部反映俄罗斯当时生活的随笔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见闻故事,既有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还有思维混乱的空谈者和洞察事物的聪明人,还有诡计多端的狡诈者和逆来顺受的老实人。
在《猎人笔记》中,有农民、地主、官员、小市民乃至农奴等俄罗斯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在作者笔下的俄罗斯特征的田野、山村中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从《初恋》透视屠格涅夫的爱情自然崇拜

从《初恋》透视屠格涅夫的爱情自然崇拜作者:刘畅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4期【摘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含蓄、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芬芳的诗意,却无一例外地走向悲剧性的结局,读起来让人陷入沉思和感伤。
屠格涅夫的作品《初恋》完成于1860年,主要写了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自己十六岁时美好却又充满戏剧性的初恋的回忆。
《初恋》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关键词】屠格涅夫;爱情;自然崇拜;初恋;杜勃罗留波夫在作品中曾称赞屠格涅夫为“爱的歌咏者”。
相比于其他作家,屠格涅夫对爱情的描写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细致地描绘主人公爱情的萌芽和发展,对爱情外在的细节却一笔带过,更不会去窥视属于男女主人公的私密。
屠格涅夫认为,爱情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就像革命对于社会生活一样,两者都意味着巨大的变革。
对于爱情的这一看法和理解,恰恰是屠格涅夫把爱情看作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换言之,也就是屠格涅夫对爱情的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
“屠格涅夫式”的爱情总是带着“自然而然”的特点,男女主人公在爱情来临时无处逃脱,仿佛命中注定要拥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初恋》的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
少年便很自然地与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
正如《初恋》中所描绘的男主人公对初恋的期待那样:“我记得,女人的形象、以对女性的爱情的幻想,那时几乎还从来没有以一定的模式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
但是一种对新奇的、难以形容的甜蜜的女性特征……似懂非懂的、羞涩的预感却潜藏在我所想过的和我所感觉到的一切之中了。
”“这种预感、这种期待渗透了我的身心;我呼吸它,让它在我的血管里,在每一滴血液里翻腾着……它注定很快就会实现的。
《初恋》读后感

《初恋》读后感故事以“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与邻家女孩齐娜依达之间的一段青涩初恋。
齐娜依达是一个美丽、活泼、迷人的女孩,她的出现点燃了“我”心中的爱情火焰。
然而,“我”发现齐娜依达竟爱上了“我”的父亲,一个冷漠而年轻的男人。
这段禁忌的爱情在“我”心中掀起了波澜,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冲突。
屠格涅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青春期少年的敏感、羞涩和困惑。
“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对爱情的渴望与恐惧,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中也对齐娜依达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她的美丽、聪明和勇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小说并没有停留在青春期的情感纠葛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爱情、道德和人生的意义。
齐娜依达最终理智地选择了嫁给一个金龟婿,而她也因为难产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的父亲则因为中风去世,这段无果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小说最后一句“青春,你什么都不关心,仿佛你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甚至忧愁也使你感到安慰,甚至悲伤对你也很适用,你自信又果断,你说:看哪,只有我才活着!”更是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珍贵和易逝。
屠格涅夫通过《初恋》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以及青春时期人们在爱情和道德之间的挣扎。
小说中没有过多的道德评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受。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简洁而富有张力,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屠格涅夫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一个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让人沉浸其中。
读完《初恋》,我不仅为“我”和齐娜依达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也对青春时期的情感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青春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光,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和选择,学会在爱情和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小说还让我思考了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冲动,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
读《初恋》读书有感

读《初恋》读书有感最近重拾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再次触动了我。
这部作品据说是屠格涅夫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
我曾读过他的几篇小说,都带有自传体的色彩。
作者虽非主角,却置身其中,并以第一人称叙事。
《初恋》开篇讲述了一个少年爱上隔壁年轻公爵小姐的故事,但深入阅读后,会发现这并非主线。
真正的主线围绕着公爵小姐和“我”的父亲展开。
在这个故事中,世俗与爱情格格不入,时而世俗占上风,却又常常被真挚的爱情力量冲破。
读者初读时可能会略带鄙夷地评价这段恋情,比如“我”的父亲狠心抛弃了公爵小姐。
然而,小说的高潮突如其来。
搬家后,少年发现父亲与公爵小姐再次相见。
以下是我认为全书最令人震撼的一段文字,也是最令“我”震惊的情节:齐娜依达挺直身子,伸出一只胳膊……突然,在我眼前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父亲突然举起他用来拍打常礼服下摆灰尘的短皮鞭,接着我听到了他在她裸露到臂肘的胳膊上猛地一抽的鞭打声。
我勉强忍住,没有叫出声来。
但齐娜依达全身一震,默默地看了父亲一眼,慢慢地将那只胳膊举到唇边,吻了一下鞭痕。
然后,“父亲”愤怒地离开了。
“我”问“父亲”皮鞭哪儿去了,父亲回答“我把它扔了”,这时“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露出怅然若失的神情。
看到这里,读者才明白之前的一切都只是铺垫。
公爵小姐的种种骄傲、对身边倾慕者的随心所欲的摆布、那若有若无的哀伤以及深不可测的内心,都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
她的内心已被爱情征服。
这段不被世俗容忍的爱情瞬间变得纯粹而崇高。
“我发现我的爱情竟是如此渺小、幼稚和可怜。
”接下来,“我”的父亲也成为小说的一个高潮点。
这件事发生两个月后,“我”上了大学;又过了半年,“我”的父亲中风去世。
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从莫斯科(齐娜依达住在莫斯科)来的信,这封信让他激动不已……他向“我”的母亲请求过什么,据说他——“我”的父亲——甚至哭了!在他中风的那个早晨,他还用法语给“我”写信,开头是:“我的孩子”,他在心里写道,“对于女人的爱情,你要对这种幸福,对这种有害的东西保持警惕……”他去世后,“我”的母亲寄了一笔可观的钱到莫斯科。
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散文诗在当
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意义。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主要体现在他的《旧时光》《初恋》和《乡村之雪》等作品中。
首先,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感悟的思考为特点。
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环境、人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真实生活细节,展现出对人性和命运的关注。
其次,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村的怀念。
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他通过对农村人民和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呈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他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示,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同时,他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手法也独具匠心,使作品充满了美感。
总的来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以细腻的描绘、对自然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并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浅谈屠格涅夫笔下男女主人公爱情崇拜程度的不对等性——以中篇小说《初恋》为例

14浅谈屠格涅夫笔下男女主人公爱情崇拜程度的不对等性——以中篇小说《初恋》为例■陈 雯/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在追求个性解放和美好爱情的斗争中,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往往比她们的恋人更勇敢、更沉挚,也更坚定。
①《初恋》是屠格涅夫笔下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②关键词:屠格涅夫 爱情崇拜 初恋 差异性屠格涅夫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文学上更是有“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这一称呼。
屠格涅夫对女性形象的描述细腻生动,在追求个性解放和美好爱情的斗争中,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往往比她们的恋人更勇敢、更沉挚,也更坚定。
③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初恋》就将他的这种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初恋》的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
少年便很自然地与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
④当16岁的主人公疯狂的迷恋女主人公齐娜依达的时候,妖精一般的齐娜依达却深陷在另一段不被外界社会接受的爱情中——她爱上了男主人公的父亲,一个风度翩翩、镇定自若但却又冷淡专横、难以接近的已婚中年男人。
这样看来,文中展示出两条“初恋”的线索,一条是明线——“我”的初恋;一条是暗线——齐娜依达的初恋。
前者显示出爱的幸福和欢乐,后者显示出爱的痛苦和不幸。
⑤齐娜依达年轻漂亮,聪明而具有灵性;她时而落落大方,时而幽怨深沉。
在家道中落,家庭条件并不优渥的日子里,她仍然具备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众多条件不一的追求者,她的虚荣心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爱情观。
她不攀权富贵,不沉迷于各类的赞美。
她在游戏中说道:“你们这些老爷都很高贵、你们都愿意死在我的脚下,你们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可是那儿,在喷水池旁,在那飞溅着的喷泉旁边,我那心爱的,能够支配我的人却站在那儿等待着我。
《初恋》读书笔记

爱情从来都不平等——《初恋》读书报告一、引言读一本书,想了解其书的内涵及意义,需了解作者及本书的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想要论其事,那就得知其人。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不仅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行动,及其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
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恋》是屠格涅夫1860年所作的中短篇小说,通过爱情悲剧来描写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品所创作的年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转向平民知识分子时期,贵族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的局限,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逐渐衰退,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几乎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从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屠格涅夫对贵族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对俄罗斯少女形象的塑造。
《初恋》则是根据作者本人少年时期的印象写而成的。
二、内容概述故事是围绕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记在笔记本里的故事,十六岁的沃罗佳爱上隔壁二十一岁的破落的贵族公爵小姐齐娜依达展开的,齐娜依达性格复杂,脾气古怪,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沃罗佳对其一见倾心,恋上齐娜依达的沃罗佳一发不可收拾,三天两头的往她家去,陪他们玩游戏,愿意为了她做任何事,而齐娜依达喜欢作弄这些拜倒在她裙下,为她神魂颠倒的,肤浅的男人们,但沃罗佳的喜欢却是纯真的,齐娜依达被沃罗佳的真诚所感动,但终究认为沃罗佳只是一个孩子,齐娜依达所寻求着的是热烈的、真实的却只能给她带来痛苦的爱情。
最终,沃罗佳却发现,给她带来痛苦的爱情是自己的父亲,沃罗佳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与齐娜依达幽会之事,原来父子二人都同时连上了公爵小姐齐娜依达,事情败露被沃罗佳的母亲知道之后,沃罗佳的家便搬走了,最后齐娜依达嫁给了一名有钱的年亲人多尔基斯,因难产而去世。
三、理论与方法比较法,恋上齐娜依达的马列夫斯基伯爵,卢伸医生,诗人马伊达诺夫,退伍上尉尼尔马茨基,骠骑兵别洛夫左罗夫,沃罗佳以及沃罗佳的父亲之间,行为语言描写,再加上齐娜依达对他们各自态度的区别,也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比较四、扩展讨论见解:“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一片痴情......只要您真心爱着对方,您就能忍气吞声。
《初恋》读后感

《初恋》读后感小说的线索清晰明了,人物相对较少,主要围绕“我”与初恋“齐娜依达”以及后来的父亲展开。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回忆性的作品,讲述了 16 岁的我与初恋“齐娜依达”相遇的故事。
严格来说,她是“我”的初恋,但似乎更像是“我”的一厢情愿,齐娜依达充其量只是把“我”当作她的小跟班。
尽管如此,我仍然固执地认为齐娜依达是我的恋人,而她却从未给过我明确的回应。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偷偷与一个男人约会,而那个男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我顿时如遭雷击,一切都变得疯狂而混乱。
这似乎也能解释母亲和父亲之间关系不佳的原因,或许母亲早已洞悉了这一切。
当我急匆匆地要去杀死与齐娜依达约会的男人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目瞪口呆,对初恋的所有美好幻想瞬间破灭。
在我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尽管对于“我”来说,体验到初恋的懵懂无知是我们所熟知的“初恋”,但这种情感很快就被扼杀,激情瞬间消散。
一切的一切都因一个场景而彻底崩塌。
正因为我们对它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也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才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春潮》和《初恋》的描写都令人深感痛苦,从希望到绝望,充满了美好与无奈。
《初恋》让我们见识到了别样的初恋,也让我们对屠格涅夫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让我们思考初恋的本质,爱情的复杂性,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屠格涅夫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初恋中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对美好与真实的追求。
通过“我”的视角,我们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那种纯真与迷茫交织的情感,感受到初恋的美好与无奈。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齐娜依达身处一个充满诱惑和虚伪的环境中,她的行为和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而“我”的父亲则代表了社会的某种权威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出现和行为对“我”的初恋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这种社会现实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问题,还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恋》是根据作者本人少年时期的印象写成的。
他承认,沃洛佳就是他本人。
他的父亲、母亲和他十三岁时爱过的少女,是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原型。
他说过《初恋》“是我最爱的一部作品。
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是根据事实写成的,不加一点修饰。
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显现出来了。
”的确,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没有一部具有像《初恋》那样明显的自传性。
小说的女主人公菊娜达出身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她二十一岁,是一个身材苗条的美丽的少女,第一眼就给人一种令人神往的、专横的、亲密的、嘲弄的、动人的印象。
在她的周围,聚集着她的一群崇拜者。
她仿佛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放浪形骸的女人。
她同他们作各种游戏,嘲弄他们,但在内心深处她厌恶这些人的无耻和庸俗,渴望遇到一个在精神上能够支配自己,或者说自己可以依赖的男子,渴望能够从这个男子的身上得到一种真正的,她愿为之作出牺牲的爱情。
十六岁的沃洛佳对菊娜达怀有一种纯真的感情。
作者对沃洛佳初恋时的那种激动、羞怯、紧张、那种清新的,令人心神摇荡等心态,描写得十分细腻,真切。
菊娜达有点为这个少年的真情所感动。
只是在她看来,他毕竟还是一个小孩。
沃洛佳的父亲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
“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人生的奥妙全在其中了”。
按照他的逻辑:人的意志,就有自由,就有能力去驾驭别人。
菊娜达以为自己在彼得(沃洛加的父亲)身上找到了她理想中的英雄,她拜倒在他的脚下,甘心充当他的奴隶。
但是,他对菊娜达的感情,不是少年沃洛加的那种纯真的爱,而是一种情欲。
他并不准备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他与菊娜达的隐私被沃洛加的母亲知道后,他也就离开菊娜达寄居的乡村了。
在最后一次会面时,他甚至鞭打了她,而依然驯顺地去吻那被鞭打地伤痕。
菊娜达与“父亲”的爱情关系是不平等的。
父亲所谈论的意志不过是一种驾驭别人的权力。
沃洛加所看到的父亲鞭打菊娜达的一幕,把两人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再清晰不过地展现出来了。
屠格涅夫认为,在爱情生活中,这种不平等简直不可避免的。
在在爱情中没有平等,没有所谓的心灵自由结合和德国教授们闲中苦思冥想出来的理想……在爱情中一个人是奴隶,另一个人是主人。
”“爱情是锁链,是沉重的锁链。
”他把这种渗透在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中的不平等关系,归结为是由当时贵族社会中那种“奴役人的习惯”造成的。
在屠格涅夫看来,爱情是一种崇高的,无私的感情。
他说过“爱是那能够摧垮我们的…我‟、迫使人忘记自己和自己利益的那样一种激情。
”他确信只有这种爱情,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主要爱情欲冲动所驱使的结合,同基于纯粹利益考虑的结合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内容紧凑、凝练,情节高度集中,它往往着重描写主人公一生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篇幅虽不长,容量却不小。
有的故事结构精巧、层次错落有致,犹如中国式的古代园林建筑,给人从曲径通幽的感觉.
作者擅长于心理描写,但小说的主人公很少有长篇的内心独白,在多数情况下,作者主要是通过对话,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初恋》则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整个悲剧故事,以便于直接地表达主人公那些深藏着的,隐秘的感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抒情气氛。
伟大的作品都有自传的性质,深以为然。
而《初恋》,据说也是源自作者的个人经历,读罢,我信了。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描绘出那些细碎的强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残酷而美丽的作品。
16岁的少年,爱上了邻家搬来的21岁少女。
女孩有公爵小姐的头衔,却又家境贫寒,会不羁地戏弄裙下那些追求者,也会在面对傲慢的邻人时端出冷若冰霜的架子,总之性格复杂,脾气古怪。
但,对于少年来说,却有着奇异的魅力,他对她一见钟情。
而她,对他似乎
也有种奇特的感情。
她会让少年走近,然后狠狠揪下他一缕头发,当他忍不住说“好痛”的时候,她喃喃自语,“我呢,我就不痛了吗?”然后回过神来,又给他安慰。
她会在少年站在屋顶的时候,带着冷酷的微笑说,“您不是说您爱我,如果那是真的,就跳下来。
”少年毫不犹豫地照做,面对摔倒的少年,她脸色苍白地给他亲吻,为他落泪,又匆匆离去。
直到有一天,野蛮而狂妄的少女变得平静而庄重,少年意识到有什么已经不一样了,他暗自埋伏在花园,却发现和她幽会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而少女,对他的父亲却已种下深情。
后来事情败露,他的父母大吵一架之后,决定搬走。
但某次,他尾随父亲,发现父亲和少女仍有来往。
那个眼神,那个微笑,仍是少年所不能忘怀的。
后来,父亲在收到她的一封信之后,中风死去。
过了很多年,别人告诉他她已经结婚,并给了他她的地址,当他终于决定探望的时候,才得知,她在四天前因为难产去世。
他始终爱她,无论她的行为有多么惊世骇俗,他始终理解她,懂得她为爱所做的牺牲。
她爱他的父亲,强烈一如他爱她。
那样强烈、狂热、执着、不顾一切的爱恋,是不是只会是属于少年人的?哦不,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
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会结出幸福的果实,但更多的时候,却会带来场狂风暴雨般的灾难。
火辣辣的作品,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