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创作及其作品

合集下载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生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生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

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在当时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望。

《猎人笔记》是一部反映俄罗斯当时生活的随笔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见闻故事,既有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还有思维混乱的空谈者和洞察事物的聪明人,还有诡计多端的狡诈者和逆来顺受的老实人。

在《猎人笔记》中,有农民、地主、官员、小市民乃至农奴等俄罗斯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在作者笔下的俄罗斯特征的田野、山村中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屠格涅夫简介

屠格涅夫简介

屠格涅夫简介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 (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伊凡 谢尔盖耶维奇 屠格涅夫

伊凡 谢尔盖耶维奇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创作始于诗歌而止于散文诗,在诗歌、戏剧、 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创作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的社会 现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他 的作品,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尤其善于刻画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并赋以诗意和哲理。在人物心理 描写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创作的一个最根本的倾向就是不追随某种社会思潮,而致力于描绘和建塑俄罗斯 民族特有的人情风俗、民族的伦理观念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的俄罗斯民族风骨。这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良好的 影响。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 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 向现实主义。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了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在这之后屠 格涅夫开始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 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 族生活和风习。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 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 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 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 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 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 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 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 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猎人笔记》内容作者简介背景情节概括

《猎人笔记》内容作者简介背景情节概括

《猎人笔记》内容作者简介背景情节概括一、内容简介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屠格涅夫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三、创作背景《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

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

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

它猛烈地冲击着农奴制度,使农奴制度的经济逐渐解体了。

应该说,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本原因。

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

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

此外,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着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

屠格涅夫的主要创作

屠格涅夫的主要创作

•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俄罗斯祖国的屠格涅 夫在病榻上写就了83篇散文诗作品,表达了他暮 年的情怀。在某种意义上说,《散文诗》是屠格 涅夫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 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 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它既是屠格涅 夫人格的写照,又是屠格涅夫艺术的结晶;既是 屠格涅夫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屠2日病逝于巴黎。根 据作家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 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 《前夜》写于1860年,1861年宣告农奴解放,可见作者 的敏感,莫沙罗夫新人形象,是男主人公保加利亚的爱国 主义者民族英雄,为了解放自己的国家,到俄学习,准备 回国抗击土尔其统治。 • 《父与子》矛盾冲突最鲜明。两个阶级(贵族与平民知识 分子)。书中所写的两代人的矛盾,实质上是平民与贵族 的矛盾。屠要表明,贵族阶级的好时光即将成为过去,平 民势力正在代之而起,但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是不 会成功的。 •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七十年代 定居法国,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 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 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 雨果)。屠格涅夫 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 最早的是《猎人笔记》,不管是艺术上、思想上都可以和 长篇代表作比美,40年代后开始写,1852年收成集。是 在40年代果戈里传统影响下写作的,他第一次把农奴当作 人写,而且在有些篇中,写出了他们的优点,善于思考, 能够概括,是农民哲学家,歌唱家,对他们表现了很大的 同情,对俄国大自然—树林、冬景怀着深切的感情。抒情、 叙事、写景完美结合,6部长篇,几乎每十年一篇。 • 第一部《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父与 子》,1862,《前夜》1860,《烟》1867,《处女地》 1877。 • 《罗亭》是定四十年代贵族多余人的形象,他出身贵族, 有才华,有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但他不了解俄国社会 和人民,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于1848年牺 牲在巴黎街头。作者通过这个典型,表明了贵族革命家已 成为过去,平民知识分子的时代来临。赫尔岑称其为“语 言的巨人,行动的朱儒”。 • 第二部《贵族之家》,主人公是拉甫列斯基,也是一个贵 族多余人,家庭生活是不幸的,受着双重教育,带有自传 性质,父亲不管事,母亲是一个女家奴主,很专制。艺术 性很高,思想性很保守。

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

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

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是个性情温和的退职军官,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则是个脾气暴躁的农奴主。

屠格涅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他家的庄园斯巴斯科耶*.路德维诺沃度过的。

母亲的专横和暴戾给少年时代的屠格涅夫留下阴暗的回忆,而父亲的温文尔雅也给他以深刻的印象。

后来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作品《木木》和《初恋》里,分别写到了他的母亲和父亲。

1827年屠格涅夫全家迁居莫斯科。

1838年屠格涅夫进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转入彼得堡大学,1837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言专业。

1838年屠格涅夫去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841年回国。

还是在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一些诗歌作品,并创作了诗剧《斯捷诺》。

1843年是屠格涅夫生活史和创作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屠格涅夫出版了长诗《帕拉莎》,这是他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大型作品。

屠格涅夫因这部长诗结识别林斯基,并得到别林斯基的赞赏。

这对屠格涅夫一生的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诚如作家后来所说的,别林斯基与他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是自己的“全部信仰”。

也是在这一年,屠格涅夫结识了法国著名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并终生与她和她的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这也是屠格涅夫长年侨居在国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1847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他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于是他便一发而不可止地写作了20余篇这样的随笔作品,在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猎人笔记》,它给屠格涅夫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还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食客》、《乡村一月》等,这些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抒情心理剧”的作品虽不是屠格涅夫主要的文学成就,但当年俄罗斯剧坛正处于萧条时期,所以它们在当年确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从而在俄罗斯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简介

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简介
——苏联 / 马克西姆·高尔基
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 ——苏联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二、个人生平
二、个人生平·01
1818年11月9 日
1833年
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 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
1834年
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
1838年
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
三、作品简介——04.《前夜》
《前夜》是屠格涅夫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 故事梗概:两名贵族青年舒宾和别尔谢涅夫在莫斯科河畔漫无边际的闲聊,渐渐 谈到了爱情,谈到了们他俩都悄悄爱上长发姑娘叶琳娜。叶琳娜是一位有同情心、醉 心理想的姑娘。这个热情、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爱上了一个以 解放祖国为己任的保加利亚青年。她不管父母反对,嫁给了他。她决心为解放保加利 亚而献身。虽然她的丈夫在他们回保加利亚的路上病故,但她忠于自己的信仰,一个 人出发到保加利亚去了。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故事,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敏感和在社会经验中把握 时代本质的能力。它及时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夜”这个转折时代俄国社会生活的 某些特点,描绘了以青年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为轴心的俄国社会生活图景。
三、作品简介——03.《罗亭》
《罗亭》是屠格涅夫于195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主人公罗亭与娜塔莉亚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 为辅助线索。 小说通过对拉松斯卡娅、皮加索夫以及罗亭后来相随的那个爱好科学的先生的描写, 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地主保守、庸俗、无聊、反动的生活,同时,通过描写波克尔 斯基和罗亭,使读者看到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1856年
发表小说《罗亭》。
1859年
发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1.评价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2.创作(1)《猎人笔记》包括25篇特写,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人物,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

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是一致的——反对农奴制度。

《猎人笔记》显示了屠格涅夫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情调结合,曾被赫尔岑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2)《罗亭》和《贵族之家》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

其中《罗亭》中的罗亭和《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都是“多余人”的新典型。

(3)《浮士德》、《阿霞》、《初恋》是一批以爱情为主题的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生虚幻、个人幸福渺茫的宿命论思想。

这同他当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观点是有联系的,所以受到了俄国进步评论家的批评。

(4)50年代末60年代初,屠格涅夫感到了时代的要求,立即从写“多余人”转向反映“新人”。

于是标志着他的创作道路新阶段的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就相继问世了。

《前夜》中的叶琳娜和英沙罗夫是屠格涅夫“新人”形象的代表。

在《父与子》写成的后,屠格涅夫逐渐转向贵族自由主义。

(5)《烟》具有浓厚的颓*废情调,曾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批评。

(6)《处*女地》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

作者仍然坚持反农奴制的一贯立场,讽刺保守派贵族,同情民粹派。

但因为其有自由主义观点,并不相信民粹派的革命斗争,不但否定它,而且加以歪曲。

(7)屠格涅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散文诗》。

由于作者思想上苦闷,又远离祖国,身患重病,对民主主义失去信心,也不敢指望自由主义有光明的前景,于是情绪悲观。

3.《父与子》(1)作品简介《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者曾经谈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2)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子辈的代表巴札罗夫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是体现“新人”特点的典型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格涅夫对自己母亲的专横和虐待农奴的行为很不满,常常与农民和农奴交谈。

他庄园的一个农奴常给屠格涅夫读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屠格涅夫非常喜欢,写了一些诗歌和特写,被别林斯基读到。

别林斯基非常赞赏其中表现出的天赋。

在别林斯基关怀下,185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自己的特写集猎人笔记。

这是几年来他观察平民生活,和各界人士交谈等生活经验的提取。

作者借一个猎人的视角,站在温和的民主主义立场,对俄罗斯农民的遭遇进行了真实而富有诗意的描写,同时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部作品被社会各阶层广泛阅读,当时正在考虑农奴制度改革的沙皇也对其非常赞赏。

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

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

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

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

塑造了一个革命这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

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

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

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主要作品
[编辑] 長篇小說
《罗亭》(1856),由陸蠡翻譯成中文。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由陸蠡翻譯成中文。

[编辑] 中短篇小說
《猎人笔记》(1852)
《初恋》(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编辑] 劇本
《貴族長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Гдетонко, тамирвется(1847)
《單身漢》(1849)
《村居一月》(18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