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女性形象分析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创作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反映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真实地展现人性的本色。
他的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编年史”。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个
性独特的女性形象,被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但是,学术界对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分类和定位。
因此,本文将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由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阅读原文及文献,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包括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个部分。
首先,引文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将女性形象分为四类:愿意为了爱情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抛弃物质的女性形象、愿意为了爱情勇于行动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做出改变的女性形象,主要分析了不同类型女性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形成,以及她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章从宗教与哲学、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了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缘由,力图找寻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原型。
第三章从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来探讨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了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
最后,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更加全面地概括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类型,深入挖掘屠格涅夫创作的动机和成因,从艺术手
法的角度来分析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的突出特点。
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女性形象分析

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出如此众多而又出色的女性形象。
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人们称这些女性形象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虽然也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平民。
作为贵族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地熟悉本阶级的女性啊,熟悉她们的精神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
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
屠格涅夫深情地描绘着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
透过她们和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的首次女性形象创造是长诗《巴拉莎》,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那个时代中一个叫达吉雅娜巴拉莎的姑娘与纨绔子弟维尔托克的爱情故事。
作为首次创造的女性形象,巴拉莎在屠格涅夫的女性画册中占有一席位置。
但是《巴拉莎》在很多创造方面显得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真正可以算做“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是:阿霞(《阿霞》),娜达丽娜(《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前夜》),玛丽安娜(《处女地》)。
她们在作者的笔下闪着熠熠光辉,是作者艺术成就的代表。
首先,她们所感受到的真挚纯洁的爱情,并不是一种超越社会和历史的抽象物,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结合的。
巴拉莎的爱情只是停留在对达吉雅娜的爱情的一种模仿,阿霞的爱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提到社会和历史的面前来的,她那种几乎是不由主的爱,竟是那样严峻地检验出男主人公性格中的软弱之处,从而显示出这种软弱性格的社会意义来,以至于获得了作者主观上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如果说阿霞的爱情所包含的社会因素,还只是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客观意义。
那么从娜达丽娜起,屠格涅夫就是在自觉地让爱情与一定的社会内容相结合。
无论是娜达丽娜对罗亭的爱情,还是丽莎对拉夫茨基,叶琳娜对英沙罗夫的爱情,或者是玛丽安娜对索洛明的爱情,都已超越了单纯的男女之爱,而体现了作者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
浅析屠格涅夫《前夜》中的新女性形象

象, 她是一位来 自贵族阶级 的女性 , 她没有 贵族阶级 的高
傲与优越 感 , 而是摆脱 了阶级 观念 , 挣脱 了社 会与 家庭 的 封建 限制 ,与保加利亚爱国人士英沙罗夫结合在一起 , 并 与英沙罗夫一 同参加革命斗争 , 这是一个 将爱情与奋斗结
合 在 一 起 的故 事 。 作 者 笔 下 的 叶 琳 娜 是 一 位 坚 强 不 屈 、 勇
英沙罗夫对于祖国的热爱对那些侵略过自己的压迫者那种仇恨正是叶琳娜所追求的那种神圣的感情的回沙罗夫称为一个特殊非凡的人物但初次见面叶琳娜却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兴趣但是当他知道英浙江省罗努力工作与学习是为了积极准备回国参加解放祖国的目的之后叶琳娜一下子爱上了英沙罗夫
2 0 1 4年 1 2月
黑 河 学 刊
法表现出来 。《 前夜》 这部作品问世纪于 1 8 6 0 年, 在俄国农
奴制 即将 废除之前 , 作者创作 这部作 品直接 的 目的 , 就 是
要在文学思想领域进行一场推动性 的革 命 , 以使 即将 到来
的重大社会变革能够加快步伐 ,从 而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
在《 前夜》 中, 作者所树立 的新女性 叶琳娜 , 就是 典型 的具
了向往 , 并勇敢去追求幸福 。她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形象 , 对 于发 生在身边 的任何事 情 ,她都 能够敏 锐的捕捉 到其本 质 。从小 , 在父母不幸福 的婚姻生活里 , 她看出了人情 的冷 漠与世 态的炎凉 , 她也 因此有 了一颗 同情之心 , 对 于社会 生活 中可怜的人和事 , 她都 能够设身处 地 的去感 受 , 当看
行 了赞 扬 ,以 此来 激励 人们 投 身 到社 会 变 革 的 大 潮 中去 。 叶琳 娜 ・ 尼 古 拉 耶 夫 娜 是 这 部 作 品 中 最 为 完 美 的 新 人 形
析《贵族之家》中丽莎的爱情悲剧

析 《 贵族之家 》中丽莎的爱情悲剧
路 文 亭
( 河 南大 学外 语 学 院,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中图 分类 号 :I 1 0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2 7 3 8( 2 0 1 3 )0 2 — 0 1 7 5 — 0 2
( 转 下页 )
( 接 上页 )
舆 傅统性 等力量交相衙 突 。冁耱於 燕常的政缝 文化因素 同,香港能 屹 立 不燮 ,正是 因药它 的多燮 。不 是佃小岛 、前殖 民地 ,遗 是特匿 , 香港 最重要 的意羲在於它 是座绝燕馑 有的城市—— 一座不断 重新琢磨 其功能及 圆族属 性的都 舍。J[ 梁 秉钧 在 香港逭 一座 猾特 的城 市 『 漫 递 J,寓 下 了 ( 带 一枚 苦 瓜旅行 )。先看 祷题 ,莳人想像 璺富 ,带 苦瓜旅行 。旅行一嗣 ,封於 了解本祷 亦起重要 作用。旅行 是指跨越空 同舆畴髑 的遁 勤, 以及 熬阴 家圜有 朋的怒黢謇 寤,射输疆界模 糊 ,舆跨 界所带柬 的多元位势 ,以 及 朗放 空 弼舆封 话 的接桶 空嗣 。【 t o 诗人 在祷 中 以就 的捂言 窝莳 , 彷, 佛 是在封藉 。祷不 断提及 r 我 J、 『 你 J、 r 它 J三獯代 词,而 随 著 祷 中畴空 的跳踞 、交 错 ,I n ]f 我j、 r 你 J的视 黠也不 断替 换 , 形 成一 獯你 中有 我 ,我 中有你 的效 果 ,使镀 者一 畴 同也弄 不清 到底 在不 同的畴空 中我舆你 的身份是稚 ,模 糊界综 。诗人 虎理我 、你 网僚 畴, r 带著你, 馑 另一倔地方 带回柬 的好 意 /在你带 著它回柬 的途 中 , 在你 身遗 J除 了指出苦瓜是徒 『 另一佃地 方J束之外 ,莳人亦重梭 强 调你是 『 回柬 j的信 息 。在带 苦瓜旅行畴 , r 柬到昊地 ,踏上巽绑 的 泥土 J,祷人亦重梭 强稠我是 去 『 昊地 J。 『 你德是 原谅我言耦 的陋 留,凿我 髑: /你什麽 峙候 回柬 ?你只是 回虑 : /你什麽 畴候走 ?一 佃 靛阴 ,一 佃 /蹄柬 ,你接受 了我 言耦的畴 憋 /滑溜而不 可界定 J诗 人 刻意在 r 一佃 J停顿 ,又强调 自己言捂上 的不 正常的畴 憩,加上诗 人 窝此祷於 一九九八年 ,香港 回鼹後 一年 ,可 以磷想 成祷人 是在靛 明 界综 模糊 的峙 空中 r 我 J舆 『 你 J宥 一獯互相 的 『 回蹄 J,一獯身份
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

264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杨 昕 华东师范大学摘要:屠格涅夫的作品向来以女性形象塑造见长。
本文试从其长篇小说《父与子》中女性角色的交际行为特点出发,在语言文化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不同的俄罗斯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父与子》;语言文化典型;俄罗斯女性迈入二十世纪后,人文科学研究逐渐向以人类为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语言学家们也逐渐将视线投向语言个性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语言文化典型”理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ый типаж)在二十世纪末应运而生。
“语言文化典型”是指,在特定社会民族范畴内,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民族要素的典型人物。
他们有着特定的交际行为(含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行为)特征,是某民族或某社会群体文化的载体,也是某种特定价值观的体现。
如,“俄罗斯十二月党人”,“黑客”等。
文学作品往往是某个民族或社会成员普遍智慧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语言文化学的视角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理解相应民族的文化观念至关重要。
一、“语言文化典型”理论背景下的小说《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父与子》常常被看作描写父辈与子辈矛盾、以及阐释“虚无主义”的作品而被广泛研究。
学者们通常倾向于分析主人公巴扎罗夫、阿尔卡季和巴维尔•彼得洛维奇的形象,但鲜少有人关注其中的女性角色。
而事实上,她们的角色塑造都意义深远。
屠格涅夫的作品被称作俄罗斯女性形象的万花筒,她们的形象构成了“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群体。
她们通常被认为是温柔、稚嫩、单纯、善感的化身。
但若将目光投向《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概念并不足以描述她们的全部特征。
《父与子》中主要有四个女性角色:费涅奇卡,奥金佐娃,阿琳娜•弗拉西耶芙娜和库克申娜。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另外两位女性形象,阿尔卡季的母亲以及奥金佐娃的妹妹,但她们的存在,笔者认为,是为了衬托出其他女性形象的与众不同,故此,本文将以前四个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探讨。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典型.她纯洁善良,诚实端庄,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女性。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
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
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
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两性形象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两性形象
陆 欢 天 津外 国语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摘 要 :屠格 涅夫 一生 塑造过 无数 男女形 象 。女性 大 多属 于 坚强执 着 的类型 ,不论 对待 爱情还 是理 想 ,而男性 则属 于优柔寡 断。本文 通过屠格 涅夫经典 作 品中两性形 象的对 比 ,来分 析屠格 涅夫本人创 作过程 中的情感倾 向及 其宗教观 念。 关键 词 :屠格 涅夫 ;两性形 象 ;宗教观念
文 学形 象。 屠 格 涅夫 笔 下 的罗 亭 ,就 是 “ 多 余人 ”的 一个 典 型 。
他 善于 辩论 ,却 很少 把想 法付 诸实 践 ,在爱 情方 面 ,也 只 停 留在 思想 层面 。他 追求 真理 ,相 信科 学 ,追 求 崇高 的人 言论 的过 程 中,博 得 了女主 人公 的好 感 。由于妻 子背 叛 了 生 目标 , 比如他 曾为经 营 庄 园献 计献 策 ,提 出疏 通河 道 , 他 ,于 是 他 回到 了俄 国 ,对 生 活 失 去 了希 望 。 丽莎 的 出 还 曾提 议教 育改 革 ,但 这 些实 践都 以失 败告 终 ,只能 说他 现 ,带给 了他 温暖 ,重 新 点燃 了他 的生命 之火 。然而 当得 的理想 过于 空泛 ,大 多想 法不 切实 际 但 罗 亭 的这些 尝试 知妻 子 己死 的消息 并不 属实 时 ,他 放 弃 了与丽莎 的幸 福爱 是 值得 称 赞的 ,起码 与 前人 的 “ 多余人 ”相 比 ,他 有 了一 情 。他知 道妻 子 的背叛 在先 ,他 也清 楚 自己对她 己没 有丝 些 行 动 。《 贵族 之 家 》 中 的拉 夫列 茨 基 也 是 “ 多余 人 ” 的 毫 爱意 ,但他 还是 选择 回到 她和孩 子 身边 ,尽 一个父 亲应 典 型 ,与罗 亭 比较起 来 ,他更 加 的务实 些 。他 似 乎并没 有 尽 的 义务 。可 见封 建 的伦 理 道 德 对拉 夫 列 茨 基 的 束 缚之 像 前 人 那样 “ 多余 ” ,并 不是 一 无 是处 ,他 知 道 “ 只有 稳 深 。显 然 ,这 一 切 都 说 明 他 的追 求 只是 停 留在 理论 层 面 稳 当 当为 自己开 辟 一条路 ,就 像农 夫用 犁头 划 出一道 犁沟 上 ,一 遇 到 实 际 问题 ,便 屈 服 了,屈 服 于 传 统 习俗 的压 样 , 这样 的人 才 能成 功 。 ”Ⅲ在 作 品 的最 后 ,拉 夫列 茨 力 ,听命 于命 运 的安排 。拉 夫列 茨基 的退缩 证 实 了他 是爱 基 的确 “ 成 为 了一 个很 好 的 当家 人 ,确 实 学会 耕 作土 地 , 情上 的 “ 多余人 ” 。 并且 确 实不是 在为 他一 个人 而操 劳 ;他 竭尽 所 能地保 障他 罗亭 与拉 夫列 茨基 的软 弱 、胆 怯 、畏 首畏尾 ,注 定 了 的农 民的生活 ,并 且要 使他 们所过 上 的这种 日子 长久 保持 他们 “ 待 到无花 空折 枝 ”的结局 。 下去。 ”Ⅲ但 毕 竟 拉 夫列 茨 基还 是 贵 族 出身 ,他 身 上不 可 三 、“ 只应天上有”的少女形象
美学视角下对屠格涅夫小说的解读

美学视角下对屠格涅夫小说的解读作者:于庆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小说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小说中塑造的完美少女的形象;第二是小说中描绘的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屠格涅夫给世界各国的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这就成为了美式文学作品经典永恒的支撑,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屠格涅夫文学作品美学美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也是进行创作的动力。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有美的需求,当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也非常重要。
艺术就是一种美,如果一样艺术缺少了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灵魂所在,也就不用谈什么所谓的思想性了。
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有太多风行一时的所谓艺术成果,但是都因为缺少美的存在而被时间这个试金石所遗弃。
纵观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蕴含了美的作品才不会被时间所遗忘。
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我们会发现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地位。
一、有关屠格涅夫的相关总体概述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以现实主义文学而闻名于世界,凭借着《猎人笔记》奠定了自己在俄罗斯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先后创作了《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六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和《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中短篇小说,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同时成为俄罗斯小说界的三大家,也是最早受到西欧文学家注意和研究的小说家之一。
屠格涅夫出生在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里面,父亲是一个英俊潇洒并且生性风流的骠骑兵军官,母亲比自己的父亲大了整整六岁,是一个相貌平凡,性格暴躁,但是聪明并且有着很好文学修养的庄园主。
屠格涅夫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特征和英俊的相貌,但是对于母亲的专横态度一直怀有一种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出如此众多而又出色的女性形象。
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人们称这些女性形象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虽然也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平民。
作为贵族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地熟悉本阶级的女性啊,熟悉她们的精神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
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
屠格涅夫深情地描绘着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
透过她们和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的首次女性形象创造是长诗《巴拉莎》,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那个时代中一个叫达吉雅娜巴拉莎的姑娘与纨绔子弟维尔托克的爱情故事。
作为首次创造的女性形象,巴拉莎在屠格涅夫的女性画册中占有一席位置。
但是《巴拉莎》在很多创造方面显得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真正可以算做“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是:阿霞(《阿霞》),娜达丽娜(《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前夜》),玛丽安娜(《处女地》)。
她们在作者的笔下闪着熠熠光辉,是作者艺术成就的代表。
首先,她们所感受到的真挚纯洁的爱情,并不是一种超越社会和历史的抽象物,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结合的。
巴拉莎的爱情只是停留在对达吉雅娜的爱情的一种模仿,阿霞的爱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提到社会和历史的面前来的,她那种几乎是不由主的爱,竟是那样严峻地检验出男主人公性格中的软弱之处,从而显示出这种软弱性格的社会意义来,以至于获得了作者主观上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如果说阿霞的爱情所包含的社会因素,还只是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客观意义。
那么从娜达丽娜起,屠格涅夫就是在自觉地让爱情与一定的社会内容相结合。
无论是娜达丽娜对罗亭的爱情,还是丽莎对拉夫茨基,叶琳娜对英沙罗夫的爱情,或者是玛丽安娜对索洛明的爱情,都已超越了单纯的男女之爱,而体现了作者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
在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俄罗斯女性几乎是不可能参加社会活动的,所以作者主要通过她们对爱情的态度来刻画她们的性格。
其次,在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内心中,几乎都充溢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她们真挚动人的富于自我牺牲的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深沉的人道感情。
她们同情穷苦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美好理想,并准备为之牺牲一切。
阿霞喜欢和下层人民相识,在学校里只同一个丑陋的穷苦女子交好,他自己的童年也是在穷人之中度过的。
至于娜达丽娜,她就是作者的自我牺
牲的爱情观的体现者。
丽莎的教养和阿霞一样带有人民的因素,她所眷恋的保姆的身世和阿霞的母亲极为相似。
她笃信宗教,有着为人受苦和代人受过的人道感情。
她最后进修道院,固然表现作者对她的同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对她人道感情的赞颂。
叶琳娜,渴求善行,时常梦见穷人,同情和周济求乞的小女孩,甚至对一切受虐害的小动物都加以庇护。
屠格涅夫笔下这类女性形象,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寄托者。
屠格涅夫的人道主义带有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农奴制,这在《猎人笔记》中就表现得相当充分。
但是这些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却显然超越了《猎人笔记》中所达到的那种水平,而与争取人民解放的理想相融合。
尽管他的政治主张是渐进的改良,但这种人道主义理想在当时确是进步的。
特别是这种人道主义理想与那种崇高无私的爱情结合在一起,就显得十分深沉,这正是这一类女性形象之所以如此动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