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探究

《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探究

《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探究作者:张若楠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8期摘要:作为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左传》记载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通过对《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探究,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当时的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她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握她们在国家事务、政治事件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更为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东周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及人物。

作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书中真实地记载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栩栩如生,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商贾仆役,但其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多。

在《左传》中,“写了一千八百多个人物,其中女性仅有一百六十几个,不足十分之一,而稍微展开叙述的女性只有三十一个。

”其中所记载的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两大类,下面就列举几个人物进行简要说明。

一、正面人物在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有这样一群女性人物,她们关心或是直接参与国家大事,依靠自身的聪慧才智、远见卓识以及良好的修养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后世女性的楷模。

这些正面的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深谋远虑、忠贞爱国、勇于抗争三类。

1、深谋远虑的女性人物卫定公的夫人定姜就是一位善于权衡利弊、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性人物,在关键时刻劝谏定公接纳任用大夫孙林父,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在成公十四年,晋侯向卫国施压,要求卫定公会见大夫孙林父,但在几年前,孔林父因为被卫定公厌恶而逃去了晋国,晋侯的这个要求卫定公自然是不同意的。

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战争眼看就要爆发,在这时,卫定公的夫人定姜晓之以理,以委婉的方式劝说卫定公接纳任用孙林父,向定公表明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孙林父“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作者:王宏魁来源:《牡丹》2019年第15期《左传》完整、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其对我国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正面影响。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左传》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成为后人关注的史学研究课题之一。

一、《左传》中女性形象的基本概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礼仪风俗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左传》作为当时一部经典的史书,其中记载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特殊之处。

《左传》记录了周王室和诸多诸侯国的历史,其中也记载了大量女性故事,她们与男性在国家政治上、生活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王侯将相政治事件、战争事件、生活的参与者与陪衬人。

所以,《左传》描绘的74位主要女性均处于贵族阶层,她们生存于男权压迫与战争摧残的夹缝中,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顺从礼制的女性《左传》中的女性都顺从传统宗法礼制,这种顺从是渗入血液、刻入骨髓的,她们并不将宗法礼制作为禁锢束缚自己的枷锁,而将其视为一种传统女性必须遵守的合理规范,其中隐约透露出春秋时期传统女性的无奈。

《左传》记载了“重耳奔狄”这一经典故事。

“重耳遂奔狄。

狄,其母国也。

是时重耳已年四十三。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晋献公追杀而逃到狄国,在狄国生活期间纳季隗为婢妾,季隗当时只有13岁,却与年过不惑的重耳日久生情,他在狄国一待就是12年。

当55岁的重耳不得不因再次逃避追杀离开狄国时,他对季隗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

”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重耳离开狄国,若25年再回来,已经年过八旬,而这对于当时只有25岁的季隗来说是相当痛苦的,是人生的一大考验。

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时,季隗选择顺从她的爱情婚姻观,她的忠贞守候正体现了古代女子顺从宗法礼制的一面,尽管季隗只是重耳生命中众多女人的一位,但她依然甘愿遵守礼制守候男人一生,这足以鲜明凸显《左传》中传统女性的礼德一面。

(二)玩弄权术的女性《左传》中女性形象值得后人研究寻味的一点就在于它所表现的女性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季隗那样的忠贞女子,也有利欲熏心、玩弄权术的祸国之女。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和其思想意义。

文章分析了《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及其思想和影响力,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文章认为,《左传》的女性人物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独立性、智力和自主权,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左传》;女性人物;形象;思想;意义正文:《左传》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部历史演义,其中有很多女性人物,且在《左传》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社会里,女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左传》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思想意义。

《左传》中的女性人物不仅多样而又丰富,同时反露出其独立性、智力和自主权特征,并对历史进程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项羽的妻子陈姬,她在项羽战败前没有背叛,而是自食其果,顽强的支持丈夫,拒绝了后来人的安抚。

这表明了女性的坚毅和勇敢,陈姬是战国时期女性非常典型的代表。

此外,卫青的妻子冯氏也受到《左传》的特别关注,她在官场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她让被抛弃监狱的卫青重新回到官位,这表明了《左传》中女性的智力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在《左传》中,女性既有勇敢坚强,也有智慧强大。

她们代表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尊重女性的观念,以及重视女性独立性和智慧的观念,对当时的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左传》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意义表明,在古代社会中,女性也应该被尊重、被有效发挥作用,其思想与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本文从《左传》女性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意义出发,力图探索古代社会中对女性的看法和价值观。

人类可以从《左传》中学到很多东西,女性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尊重女性,开展有效的对话,并建立一种有益于妇女的社会体系。

首先,加强对《左传》的学习,从中了解古代妇女的情况,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思想意义和形象,希望今天世界可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其次,加强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使妇女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尊重。

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对其有所重视,改善工作环境,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尊重妇女自主权,消除性别歧视和剥削。

左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魅力

左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魅力

左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魅力 ,在于她们的卓越智慧、大胆抗争、感情至上。

其性格魅力的生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 :社会动乱导致的传统法制、道德的崩;以周礼为核心的婚姻制度与传统习俗并存的婚姻生活环境。

本文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左传》女性形象文学意义的注意。

左氏写了各种类型的女性 ,每类女性都有其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即使是在同一类型的女性之中 ,也显示出了她们各自的性格差异。

如偏心于幼子太叔段的郑庄公之母武姜“、恶芮伯万多宠力人”而将其逐出的芮伯之母芮姜、不知“父与夫孰亲”忍痛割爱的雍姬、不堪再辱以死抗争的夷姜、放荡的文姜和南子、天真无邪的梁氏女和蔡姬、端正的楚文夫人、骄横的穆姜、美艳绝伦的夏姬等等 ,无不形象生动 ,个性鲜明。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她们鲜明的个性、迥异的精神气质 ,所以在众多的人物中 ,读者所见到的绝无重复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在作为历史读本的著作中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其性格魅力当然就需要我们认真发掘。

一、性格魅力之一 :卓越智慧在书中 ,作者写了不少具有智慧和远见卓识的女性 ,表现了作者对妇女们的优秀智慧和远见卓识的赞赏。

如僖负羁之妻、叔向之母、伯宗之妻等都具有当时所处环境中许多男子所不具备的见识。

僖负羁之妻看出晋文公是非常之人 ,建议僖负羁与之结交 ,而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及僖负羁本人都未看出。

由此可见 ,此女胜男子多矣。

而另外一个更具超人智慧的则是卫定公夫人定姜。

定姜在定公薨时(鲁成公十四年) 见身为太子的献公 “不哀 ,个内酌饮”就预料到献公“将个唯卫国之败”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结局。

定姜的见识不仅在此 ,更为重要的是 ,体现在献公将流亡出境想让祝宗“告亡且告无罪”时对献公所说的“无神何告 ? 若有 ,个可诬也。

有罪 ,若何告无”(襄公十四年) 的话。

表面看来她是谴责儿子把有罪要说成无罪 ,但其实质在于“无神”两字上。

在迷信风气还十分浓厚的春秋时代 ,公然宣告“无神”,这在当时一般无神论者的语言中也是最直接最大胆的宣言了。

左传女性

左传女性

浅谈《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摘要】一般说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上,女性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与男性相比可以说远远是微不足道的。

从一开始,漫漫的历史长路上,女性都在为争取自己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和自由不懈努力着,这个努力过程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父系氏族时代,时至今日,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这样的“革命活动”依然进行着。

而《左传》一书中对妇女形象的描写,我们从中就可以窥见女性在追求独立时的一些进步思想,亦或是经验教训。

《左传》中,作者大手笔而又概括性的地描写了数以百计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些文字侧面反映了春秋时代女性在国家政治大事、家庭生活和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表现了当时的妇女的精神面貌,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进步妇女观,为我们今天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脑残星的生活情形、社会地位及中国古代妇女观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思想资料。

【关键词】女性地位妇女观政治地位进步思想《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制规范评判人物,但同时作者以明锐的历史眼光,做出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这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客观评价和认识。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魏晋时代以“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发展的时代,“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言宿命、繁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暂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和哀伤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惜生命呢?”如果说魏晋时代是人觉醒的起步,那么魏晋之前的先秦文化则为人的意识觉醒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了。

此处仅从《左传》中的女性形象探索中国文明史上人文情怀的发迹。

(一)《左传》中,记载了不少没有姓名可称的妇女,如成公二年,卫穆公卒,晋人去吊丧哭于大门外,卫人则使“妇人哭于门内,送亦如此”如此等等。

显然她们在各类公共场合是受驱遣的,她们在正式场合中不会有什么重要地位。

2020高考语文 《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文素材 精品

2020高考语文 《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文素材 精品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由于不同的原因和身份,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仍然有一些妇女热情关心或亲身参与国家大事,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卫定姜,是卫定公的夫人。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诸侯竞起争霸,弱肉强食。

卫国国力弱小,处于齐晋等大国之间,需保持高度的警觉。

卫定姜正是熟悉这个局势,所以当晋国将卫定公厌恶的孙林父送回来而卫定公拒见时,她劝告定公去见他,以免给晋国以讨伐的借口,引来灭国之祸,表现了她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气度。

不仅如此,当郑国的皇耳率兵包围卫国,孙林父占卜出卫国出战将丧失英雄,一时做不了决定,而将繇辞给卫定姜看时,卫定姜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大夫图之!”后来卫国出兵,果然俘获了皇耳。

其实从繇辞来看,明明是不利于卫国的,但卫定姜心里很清楚,兵临城下,不战必亡,战则还有一线生机,体现了卫定姜身上所具有的果敢的政治家气质。

同时,她曲解繇辞,安定军心,鼓舞士气,也说明她深知军心士气对战争取胜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这类人物的代表另有楚武王夫人邓曼。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诉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好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并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远见卓识而顺应时命的预言家的形象。

2.富有思想,敢于据理力争的女性叔向是春秋后叶晋悼公、平公、昭公时期著名的贤大夫,他的母亲,是一位有思想有性格、大胆敢言的女性,这在当时男尊女卑,妇女极少甚至没有发言权的环境里,实属难能可贵。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叔向的母亲嫉妒叔虎的母亲美丽而不让她侍寝,她的儿子们都劝谏她,她是这么说的:“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左传》贵族女性形象分析

《左传》贵族女性形象分析

《左传》贵族女性形象分析作者:王明丽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女性人物从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点,在《左传》中也是如此。

尽管作者以明确的语言点出了女性的附属地位,但书中那些个性鲜明,极富特点的女性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其中,贵族女性占大部分。

本文试从贵族女性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概括当时社会的女性形象,折射出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左传;贵族女性;个性;地位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12-01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地记录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场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中国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的时代。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 ,《左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场面,笔墨集中在王侯将相上,但也不乏一些色彩斑斓的女性角色。

作者虽在开篇就点明了"女子,从人者也。

"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倾注了心血的女性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向后人展示了那个特定时代上层贵族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1.《左传》塑造的女性形象1.1足智多谋、忠心爱国。

在那个女性基本没有地位可言的社会中,还是有一些女子打破这种固有模式,为女人做出了表率。

像楚武王妇人邓曼,理性分析局势,助国君解决了困惑。

邓曼是有大智慧的女子,作为国君夫人,她默默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在必要时帮丈夫做出正确决断,使大臣们对她刮目相看,邓曼的聪慧可见一斑。

另一类女性,临危不惧,巾帼不让须眉,此等勇气更加令人钦佩。

僖公十五年,秦晋交战,晋惠公被擒,这时秦穆姬挺身而出,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穆姬冷静睿智,不惜以死抗争,求得晋国周全。

此举虽非促成穆公放晋惠公回国的根本原因,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1.2敢于反抗、自主选择。

无论任何时代,都会出现这样一群女性,有进步的思想,敢于争取幸福,敢于同命运的不公对抗。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探析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探析

《左传》女性人物形象探析作者:刘兆邵小龙来源:《丝绸之路》 2009年第22期[摘要]《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新时期以来,《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全面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拟对《左传》中出现的所有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并对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关键词]《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历史典籍[中国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74-03《左传》不仅反映了我国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左传》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据不完全统计,约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①新时期以来,《左传》女性形象的研究,成为《左传》人物形象研究的一大热点。

高树的《试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对《左传》中的优秀妇女形象进行了剖析,以此透视她们闪光的灵魂;吴美卿在《(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意义》中,认为《左传》中的女性形象从总体上可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个体系;葛聪颖的《(左传)女性人物叙述特点探微》认为,《左传》对女性人物的叙述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事带人,二是定论视角;黄桂蝉的《(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妇女群试析》则对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出现的六位女性——季隗、齐姜、僖负羁妻、怀赢、赵姬、介之推之母作了详细分析。

据笔者统计,《左传》隐公元年(前722)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的96年间,共出现89位女性形象,其中81位以个体形式出现,大多有具体的称谓,另有8位以群体形式出现,没有具体的称谓。

由于《左传》始终贯穿着“寓贬褒,别善恶”,②“别嫌疑,明是非”,③“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范”④的思想,所以,在对《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时,往往采用比较单一的善、恶分类标准,把所有女性人物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个阵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12040010《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学生杨润瑾年级 2012级学院文学院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11月《左传》中的女性形象杨润瑾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

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

[1]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

《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

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

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

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

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

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

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

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3]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入随并与之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左传》中这两段对邓曼的描写,充分体现了邓曼的睿智与精于易理,塑造了一位具有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和敏锐目光的女性人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两段中楚王两次“入告”邓曼的细节描写,透露了楚武王对邓曼的尊重和对其意见的重视,从而进一步说明邓曼的聪明与能干,表现出她的不让须眉的政治才华。

同时,邓曼明知楚武王伐随将尽禄而亡,却没有阻止,只能“叹曰”,说明她洞窥天道循环、盛衰易替之理,明白以个体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历史前行的车辙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远见卓识而顺应时命的预言家的形象。

这类人物的代表另有僖负羁之妻、卫定姜等。

卫定姜,乃卫定公夫人。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诸侯竞起争霸,弱肉强食。

卫国国力弱小,处于齐晋等大国之间,需保持高度的警觉。

卫定姜正是如此,所以当晋国将卫定公厌恶的孙林父送回来而卫定公拒见时,她劝告定公去见他,以免给晋国以讨伐的借口,引来灭国之祸。

表现了她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政治家气度。

不仅如此,当郑国的皇耳率兵包围卫国,孙林父占卜出卫国出战将丧失英雄,一时做不了决定,而将繇辞给卫定姜看时,卫定姜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大夫图之!”[4]后来卫国出兵,果然俘获了皇耳。

其实从繇辞来看,明明是不利于卫国的,但卫定姜心里很清楚,兵临城下,不战必亡,战则还有一线生机,体现了卫定姜身上所具有的果敢的政治家气质。

同时,她曲解繇辞,安定军心,鼓舞士气,也说明她深知军心士气对战争取胜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2. 深明大义、知书识礼的女性形象春秋时代出现了一批深明大义、知书识礼的贤妇。

赵姬,晋文公之女,赵衰之妻。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

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

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

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

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5]当年赵衰随晋文公流亡于狄,与文公同时娶了隗氏姐妹。

现在狄人将文公夫人送了回来,赵姬想到了叔隗,请求赵衰迎回叔隗及其子赵盾,赵衰却推辞了。

《左传》善于用曲笔,意思常常十分隐晦,虽并未点出赵衰拒绝接回前妻与长子的原因,但结合赵姬的身份来看,其意不言自明。

赵姬是文公之女,赵衰之新宠,赵衰正是怕文公不受用,也怕赵姬此言并非出于真心或者仅是旁敲侧击之反语,所以推辞。

而赵姬接下来的言行使赵衰的顾虑显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她不仅让赵衰接回叔隗母子,还认为赵盾有才,请立之为嫡,自己的三个儿子反居其下,并让出正妻之位,甘居叔隗之下。

这些言行充分表现出赵姬的雍容大度。

她对赵盾的赏识,展现其慧眼识才的“伯乐”之能;不仅请求接回赵盾,并主动让出嫡嗣之位,这份容人之量,为须眉难及,与那些为夺嫡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妇来说更有天壤之别。

正是她的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为晋国觅得了一位难得的贤相,为晋国霸主地位的巩固做了间接的重要的贡献。

3. 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声伯外妹(声伯同母异父的妹妹)即是这类女性的代表人物。

《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则事件:(声伯)嫁其外妹于施孝叔。

卻犨来聘,求妇于声伯。

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

妇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

”妇人遂行。

生二子于卻氏。

卻氏亡,晋人归之于施氏。

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

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

[6]声伯外妹的反抗有一个由弱而强的过程。

当她被声伯夺走嫁给晋国的卻犨时,反抗性格初露端倪,她哀求施孝叔的保护;施孝叔为了自保,对卻犫的蛮横行径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反而冷酷无情地拒绝了。

外妹对施孝叔的懦弱与无情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于是向声伯妥协,向命运妥协,嫁于卻犨。

而当卻氏被灭,晋人又将她和她与卻氏所生的两个儿子送还施孝叔,施氏竟惨无人道地将二子丢进黄河活活淹死,施孝叔的阴狠凶残终于激发了外妹深埋在心底的反抗意识。

她怒责施氏,并发誓永不再做施氏的妻子。

此时她的反抗性格已经成熟起来,不仅用语言斥责,而且用行动与施氏决裂。

由刚开始的无奈、顺从、委屈说理,直到后来强烈的怒责抗争,体现了其反抗个性的成熟过程,而她也成为一位具有反抗意识、追求人格独立的典型女性人物。

下层女性的反抗在追求婚姻爱情方面,相对于上层女性更显得大胆无畏。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

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

”僖子使助薳氏之。

反自祥,宿于薳氏,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

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7]梦其实是内心压抑的情感的一种再现,泉丘之地的这位女子梦到用自己的帷幕覆盖了孟氏的祖庙,明确地知道了自己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便大胆地将之付诸实践——私奔到孟僖子处,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并用盟誓的方式来守护这份真爱。

4.自私自利的妇人此类人物首推郑庄公之母武姜。

《左传》开篇(隐公元年)即记载,郑武公夫人武姜,由于难产而生长子庄公就厌恶他,而宠爱幼子共叔段,几次进言要立共叔段为太子,都被武公拒绝了。

庄公继位后,她又为共叔段请求地势险要之城为封地,助长共叔段叛兄的劲头,并答应作其内应,打开城门。

后庄公赶走了共叔段,将姜氏置于城颖,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8]武姜挑唆并参与了两个亲生儿子之间的斗争,使亲兄弟大动干戈,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她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决定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连亲生儿子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甚至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置百姓忧乐于不顾,是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的女人。

5.心狠手辣的毒妇形象卫宣姜,本来是卫宣公为急子娶于齐的儿媳妇,因其美丽,卫宣公占为己有,并生了寿和朔二子。

为了争嗣位,她与儿子朔密谋陷害急子。

没料到害人者终害己,她那仁爱明礼的大儿子寿也死于她的阴谋中。

与之相较,晋献公夫人骊姬更是阴险狡诈,歹毒无双。

骊姬媵,欲立其子,赂外媵梁五与东关媵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

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

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

[9]看的出来,骊姬颇有政治手腕,懂得内帏欲变先求外援的道理(中国历史上的内帏之乱无不是内廷外官相勾结的),贿赂外宠梁五与东关媵五,争取外援。

同时,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实现夺嗣的目的。

先由“二五”出面,摸准了晋献公图霸的心态,以一条看似为晋安邦定国的“良策”说服晋献公将群公子调离了国都,实现了她的第一步计划。

而后,再进一步对太子申生下手。

骗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然后在其带回来献给晋献公的胙肉中下毒,诬以弑君篡位的谋逆大罪,并陷害重耳与夷吾为同谋,一箭双雕。

由于晋献公的昏庸糊涂和申生的懦弱愚孝,骊姬顺利达成了她的第二步计划,申生自杀,重耳与夷吾逃亡,其子奚齐稳坐太子之位。

《左传》对骊姬之乱的叙述,令一个阴险毒辣、玩弄诡计的毒妇形象呼之欲出,活脱脱地展示于读者的面前。

太史公同样对骊姬的性格进行了刻画:“骊姬详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

”[10]其种种阴谋密计,使人在佩服她心思缜密、谋略高明的同时,又对她的两面三刀、阴狠险恶感到惊骇与可怕。

二.《左传》中女性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妇女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呢?从第一种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和第二种深明大义、知书识礼的女性身上,我们看到了妇女的美好品质,这些好的品质后来形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影响和作用于后世的文化。

回顾我们的古老文明,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妇女形象。

“周时妇学始备,故上古妇女文学,亦周代为盛。

周礼九嫔掌握妇学之法,以教九御。

”[11]虽然春秋时正是周制分崩离析的瓦解时代,但是周礼对当时的思想仍有相当的影响,所以春秋时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贤妇。

综观《左传》全书,只有一位女性的事迹中提及了贞节观,即息妫。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熬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12]此种“一女不事二夫”的观念,起于春秋战国间个体家长制形成之时,而此前所未有者(即有,也只是微弱的萌芽状态,观《左传》他文所记贵族男女关系可知),“盖《左传》作者误采战国时之野语入之传中也”。

[13]然而,正是从那些不守妇道,贞操观念薄弱的妇女身上,我们看到了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尚未泯灭的女性意识,妇女们那时还能充分意识到了自身的利益、自身的价值,她们用她们的身体、她们的才智,甚至她们的阴险,谋取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