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教学提纲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通过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不断转化 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获得理性 认识,然后再将它们应用于实践中。
发展。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通常是具体的、形象的、表
面的。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能 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深 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
在联系。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的相互促进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过 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
通过感性认识,学习者可以积 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认
识提供基础和支撑。
通过理性认识,学习者可以深 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 导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发挥各 自的优势,促进学习的深入和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 分析,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 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 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制定合理的战 略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成 果。
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理性认识有 助于我们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案和计划, 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突破毛概难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教案

本节课的主题是突破毛概的难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
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突破他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难点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指人类在感性活动中通过对外界事物直接感受,认知和把握事物本来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获得外界的直接感受。
毛泽东也曾说过:“认识世界的感觉只有通过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之后才会产生。
”理性认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思维等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了解和把握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和必然性的一种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发展,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曾强调:“一切理论的来源和归宿都是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到实际才有生命力,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渺训。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与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区别。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与理性都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发挥的作用,都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方式,二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1.感性认识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体现,而理性认识是人类对客观实际存在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心理活动。
2.感性认识是直观和具体的认识方式,具有直接性和感性的现实特征,而理性认识则是抽象和理论的认识方式。
3.感性认识只是把客观外界事物的显现面整体地感受到,而理性认识则是在对客观事物显现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从中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三、突破毛概的难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毛泽东思想中有一句名言:“知识分子要结合革命实践去思考问题。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一、认识1、认识的根本任务(1)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答:(注意: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或低级层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或高级层次。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注意:①这与根本目的是不同的。
)(3)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答:(注意: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②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的认识;③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们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或指导作用;④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它会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盲目。
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尤其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⑤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比错误的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4)为什么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答:①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变的。
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此片断,因而这种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程度就低了;②而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性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了可靠的东西。
(5)为什么说“理解要比感觉深刻得多”?答: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
所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
(注意:①上述两题答案有一致性,前者侧重于更正确更可靠,后者侧重于更深刻;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如用来分析腐败现象时,不要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这显然把本质搞错了。
又如在分析雷锋精神时,要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否则如果把雷锋精神的实质看成雷锋的某些先进事迹,就不会学好雷锋,还可能认为其已过时了。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答:①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变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此片断,因而这种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程度就低了;
②而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性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了可靠的东西。
3、科学的思维方法
(10)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答:
(注意:①概念、判断、推移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形式,不是思维方法,但要获得概念、判断和进行推理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思维方法。)
(11)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
答:①运用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②因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所以,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答:
(注意: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②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的认识;③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们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或指导作用;④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它会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盲目。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尤其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⑤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比错误的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20)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注意:①由于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所以实践是客观的;②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造房子时“先有设计图,然后再施工”就说明这一点;③这两个特征是统一的,说到底,实践是有意识指导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沟通了客观和主观的活动;④实践的社会性就是指实践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⑤实践的历史性就是指实践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PT讲稿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推动事物发展。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应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不同的物质的导 热性不同
连线题
只要使用足够的力气,就能把物体搬走
感 性
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间的化合和分解
认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
识
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
理
人是没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性
认
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识
1、(2000年全国 14)“眼见不一定 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2、前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
认识系统化,按其内ຫໍສະໝຸດ 逻辑构成一定 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高中哲学认识论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实践等。
- 掌握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等。
- 了解认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认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 难点:- 理解认识论中的辩证关系。
- 运用认识论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对某个事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本质?- 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2. 导入活动:- 分组讨论:以“认识事物的过程”为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分享各自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讲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及其关系。
-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 真理- 讲解真理的含义、特征及其与谬误的区别。
- 分析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3. 实践与认识- 讲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与认识的关系。
- 分析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
4. 认识论的历史发展- 简述认识论的历史发展,介绍主要哲学家及其观点。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主题:-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认识论,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四、课后作业1. 思考题:-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认识论?- 如何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2. 实践作业:- 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教育课件

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
东 郭 先 生 救 狼
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值得 赞赏 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
惹一次不行,我就。。。 惹两次!
保 持 高 度 的 自 信 心
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的升华
理性认识的定义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 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内容
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 分、识别。 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理性 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非?---判断
•它判明或断定事物是 • 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
什么或不是什么 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得出新 的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他们既相互依赖,也相互渗透
认识的飞跃
要掌握丰富可靠的 感性材料(基础) 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感性材料进行改 造制作.(途径)
历史教训 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哲学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测试
•感性认识定义 •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 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
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事物表面个性的反映--感觉
各种感觉的综合--知觉
回维得到 的对事物内在联系 和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