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波段的特征
ETM波段的不同用处

ETM+7个波段组合的不同用途741741波段组合图像具有兼容中红外、近红外及可见光波段信息的优势,图面色彩丰富,层次感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表环境信息;而且清晰度高,干扰信息少,地质可解译程度高,各种构造形迹(褶皱及断裂)显示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区边界清晰,岩石地层单元的边界、特殊岩性的展布以及火山机构也显示清楚。
7421992年,完成了桂东南金银矿成矿区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利用1:10万TM7、4、2假彩色合成片进行解译,共解译出线性构造1615条,环形影像481处,并在总结了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典型矿床的遥感影像特征及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对全区进厅成矿预测,圈定金银A类成矿远景区2处,B类4处,C类5处。
为该区优选找矿靶区提供遥感依据。
743我国利用美国的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图象成功地监测了大兴安岭林火及灾后变化。
这是因为TM7波段(2.08-2.35微米)对温度变化敏感;TM4、TM3波段则分别属于红外光、红光区,能反映植被的最佳波段,并有减少烟雾影响的功能;同时TM7、TM4、TM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的彩色合成图的色调接近自然彩色,故可通过TM743彩色合成图的分析来指挥林火蔓延与控制和灾后林木的恢复状况。
754对不同时期湖泊水位的变化,也可采用不同波段,如用陆地卫星MSS7,MSS5,MSS4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中的蓝色、深蓝色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得以区别。
从而可用作分析湖泊水位变化的地理规律754陆地卫星图像的标准假彩色,指采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所成的同一图幅的第四波段MSS4图像、第五波段MSS5图像和第七波段MSS7图像,分别配以兰、绿、红色的彩色合成图像上的彩色。
并称此种合成的图像为陆地卫星标准假彩色图像。
在此图像上植被分布显红色,城镇为兰灰色,水体为兰色、浅兰色(浅水),冰雪为白色等。
541XX开发区砂石矿遥感调查是通过对陆地卫星TM最佳波段组fefee7合的选择(T M5、TM4、TM1)以及航空、航天多种遥感资料的解译分析进行的,在初步解译查明调查区第四系地貌。
波段操作的主要特征

波段操作的主要特征波段操作是投资者主要的操作形式之一,也是很受投资者欢迎语喜欢的操作形式。
而判定波段操作的特征以及把握波段操作机会则成为了股票操作的重点,下面是我整理的波段操作的主要特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波段操作的主要特征1,第一波段的上涨,应体现出明显的建仓迹象。
这一般发生在股价经过长期的下跌或长期弱势调整末期,其特征是成交量持续放大,这是主力建仓的继续。
假如这一波主力建仓比拟充分的话,那么第二波段底部成的成交量要小于第一波段的成交量;假如第一波没有明显的建仓迹象,主力建仓不充分,那么在第二波段会出现较大的量能,主力继续建仓。
这是从成交量的波段分布规律把握波段的特征。
一般来讲,第一波段的上涨是很难把握的,而我们主要把握的是后面几个波段的时机,这是行情基本进入了上升趋势。
2,上攻浪比拟复杂,而下跌浪则相对单纯。
股价在上升初期,上攻浪会比拟复杂,下跌则比拟单纯,这是由于主力在吸筹、洗盘的经过;假如在股价高位区域,主力要出货,那么股价会反复震荡,上涨比拟单纯,下跌则比拟复杂。
3,股价涨升的预期不要过高。
股价在初期阶段,主力还没有完成充分建仓时,股价上涨的波段比拟小,往往会碰到主力的打压,因而,假如我们发现股票出现10%到20%的涨幅时,就不要再盲目的追涨,直到下一个上涨波段的到来,也就是在股价上升初期,目的位设置不宜过高。
大盘出现波段底部的特征一、成交量创出新低当成交量严重缩量,只要之前最高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那么这种情况也就代表着抛盘已经即将结束,这个指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见底指标。
二、技术指标上出现超卖我们常用的技术指标例如MACD、KDJ以及RSI指标等等,假如出现超买甚至钝化,那么大盘很可能已经见底了。
三、远离均线系统当大盘指数下跌之后距离上方均线系统较远,乖离率不断增大,那么大盘随时都有可能见底。
四、利空被放大当大盘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就会被放大,甚至反复的被夸张,就算这时候出现利好也麻木了,甚至被解读为利空,这代表大盘见底不远了。
业余频段的划分及特征

允许业余电台使用的频段分布在从l、9MHz到249GHz的很宽的范围。
但就是目前实际上常用的波段仅仅就是市场上出售的无线设备所用的l、9MHz至1200MHz这一范围。
更高的频率只有极少数业余爱好者在实验中使用。
由于各业余频段的频率不同,其电波的传输方式、使用的设备、应用的形式等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下面对常用的频段进行介绍。
1、9MHz频段这个频段就是允许业余电台使用的唯一中频(MF)频段。
这个频段的DX需要在夜间传送电波,特别就是当通信双方都处于日出日落的时间带时,其通信状态就是最好的。
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时间形成的通道称为“灰线”通道,但它出现的概率不高,持续时间也短。
1、9MHz的小频段只有从1、9075MHz到l、9125MHz的5kHz的宽度,就是CW的专用。
在频段的使用上,DX QSO习惯使用的频率主要在1、805MHz、1、825MHz与1、910MHz附近。
因此,有时要采用在1、805MHz附近接收,在1、910MHz附近发送的异频收发方法(在1、805/1、825MHz附近的频率在日本不能使用。
这一频段的波长较长,为160m左右,很难架设满足需要的天线。
缩短的偶极子天线与垂直天线可以说就是比较实用的天线。
另外,由于电离层的衰耗比较大,在进行DX通信时需要一定的功率。
3、5/3、8MHz频段在日本,把从3、500MHz到3、575MHz的75kHz称为3、5MHz频段;把从3、791MHz到3、805MHz的14kHz称为3、8MHz波段,而在国际上则把它们瞧作就是一个频段。
电波的传输方式与1、9MHz频段相似,白天的接收仅限于近距离电台。
远距离电台则要在夜间才能联络,特别就是在日出日落的时间带内效果较好。
此外,这两个波段在夜间比l、9MHz效果好,但就是对远距离电台的联通概率较低,联通时间也较短。
这两个频段在11月-1月的冬季效果最好,可全球联络。
日本国内的QSO对CW/SS B都使用3、5MHz频段。
各个波段的特征

各个波段的特征TM1 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叶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绿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
在所有的波段组合中,TM 波段-2 的分类精度是最高的,达到了 %。
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分类来讲,这种分类精度只相当于中等水平。
但若从多时相图像的角度来看,这一精度则相当于在采用分类后比较法时,每一景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需达到 % 的水平②,而这种分类精度,特别是在山区,其实已经是比较好的了。
TM3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目视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
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
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
位于水的吸收带,受两个吸收带控制。
对植物水分敏感。
=============================波段组合:TM321(RGB):均是可见光波段,合成结果接近自然色彩。
TM与ETM

各个波段的特征TM1 0.45-0.52um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叶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0.52-0.60um,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绿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
在所有的波段组合中,TM 波段-2 的分类精度是最高的,达到了 75.6%。
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分类来讲,这种分类精度只相当于中等水平。
但若从多时相图像的角度来看,这一精度则相当于在采用分类后比较法时,每一景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需达到 86.9% 的水平②,而这种分类精度,特别是在山区,其实已经是比较好的了。
TM3 0.62-0.69UM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0.76-0.96UM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目视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TM51.55-1.75UM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1.4-1.9UM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
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
TM61.04-1.25UM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2.08-3.35UM,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
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

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植被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植被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获取植被的空间分布、生理状况等信息。
在植被遥感中,不同的波段对于植被的反射和吸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对于理解和监测植被的生态、生理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论述植被的遥感波段特征,涵盖可见光、近红外、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以及这些波段在植被遥感中的应用。
一、可见光波段特征可见光波段主要包括蓝、绿、红三个波段,它们的波长分别为0.45-0.50μm、0.50-0.60μm和0.63-0.70μm。
植被在可见光波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绿素的吸收和叶片的反射。
1.1 叶绿素吸收特征植物中的叶绿素对于蓝光和红光的吸收较高,而在绿光波段的吸收较低。
这是因为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波长为430-450nm和640-680nm 的光,而在绿光波段的吸收较小。
1.2 叶片反射特征植物的叶片在可见光波段表现出不同的反射特性。
通常,植被的叶片在绿光波段的反射较高,因为叶绿素对于绿光的吸收相对较低,而在红光波段的反射相对较低,因为叶绿素对于红光的吸收较高。
可见光波段主要应用于植被的视觉监测,通过对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识别植被类型、监测植被覆盖度以及研究植被的生长状态。
二、近红外波段特征近红外波段的波长范围为0.70-1.00μm,植被在近红外波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绿素的吸收和细胞结构的散射。
2.1 叶绿素吸收特征在近红外波段,叶绿素A和B对光的吸收较小,因此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较高。
2.2 细胞结构散射特征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等结构在近红外波段对光表现出较强的散射,导致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相对较高。
近红外波段主要应用于植被的生理监测,通过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可以推测植被的叶绿素含量、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植被的健康状态。
三、红外波段特征红外波段通常包括短波红外(SWIR)和中波红外(MWIR),波长范围分别为1.00-3.00μm和3.00-5.00μm。
envi 波段特征指数

envi 波段特征指数
ENVI(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的软件平台。
在ENVI中,波段特征指数是一种用于提取和分析遥感图像中特定地物或地貌特征的指数。
常见的波段特征指数包括:
1.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用于评估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数,计算公式为(NIR - Red)/(NIR + Red),其中NIR代表近红外波段,Red代表红色波段。
2. 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用于检测水体的指数,计算公式为(Green - NIR)/(Green + NIR),其中Green代表绿色波段,NIR代表近红外波段。
3. NDBI(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用于检测建筑物和人造结构的指数,计算公式为(SWIR2 - NIR)/(SWIR2 + NIR),其中SWIR2代表短波红外2波段,NIR代表近红外波段。
4.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用于评估植被生长活力的指数,计算公式为2.5 * (NIR - Red) / (NIR + 6 * Red - 7.5 * Blue + 1)。
这些波段特征指数可以通过ENVI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取和解释遥感图像中的地物特征和环境信息。
TM、ETM+数据介绍

各个波段的特征B1 为蓝色波段,该波段位于水体衰减系数最小的部位,对水体的穿透力最大,用于判别水深,研究浅海水下地形、水体浑浊度等,进行水系及浅海水域制图;B2 为绿色波段,该波段位于绿色植物的反射峰附近,对健康茂盛植物反射敏感,可以识别植物类别和评价植物生产力,对水体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反映水下地形、沙洲、沿岸沙坝等特征;B3 为红波段,该波段位于叶绿素的主要吸收带,可用于区分植物类型、覆盖度、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等,此外该波段对裸露地表、植被、岩性、地层、构造、地貌、水文等特征均可提供丰富的植物信息;B4 为近红外波段,该波段位于植物的高反射区,反映了大量的植物信息,多用于植物的识别、分类,同时它也位于水体的强吸收区,用于勾绘水体边界,识别与水有关的地质构造、地貌等;B5 为短波红外波段,该波段位于两个水体吸收带之间,对植物和土壤水分含量敏感,从而提高了区分作物的能力,此外,在该波段上雪比云的反射率低,两者易于区分,B5 的信息量大,应用率较高;B6 为热红外波段,该波段对地物热量辐射敏感,根据辐射热差异可用于作物与森林区分、水体、岩石等地表特征识别;B7 为短波外波段,波长比 B5 大,是专为地质调查追加的波段,该波段对岩石、特定矿物反应敏感,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水热蚀变,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等;B8 为全色波段(Pan),该波段为 Landsat-7 新增波段,它覆盖的光谱范围较广,空间分辨率较其他波段高,因而多用于获取地面的几何特征。
=============================波段组合:TM321(RGB):均是可见光波段,合成结果接近自然色彩。
对浅水透视效果好,可用于监测水体的浊度、含沙量、水体沉淀物质形成的絮状物、水底地形。
一般而言:深水深兰色;浅水浅兰色;水体悬浮物是絮状影象;健康植被绿色;土壤棕色或褐色。
可用于水库、河口及海岸带研究,但对水陆分界的划分不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个波段的特征TM1 0.45-0.52um蓝波段:对叶绿素和叶色素浓度敏感,对水体穿透强,用于区分土壤与植被、落叶林与针叶林、近海水域制图,有助于判别水深及水中叶绿素分布以及水中是否有水华等。
TM2 0.52-0.60um,绿波段:对健康茂盛植物的反射敏感,对绿的穿透力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的生活状况,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
在所有的波段组合中,TM 波段-2 的分类精度是最高的,达到了 75.6%。
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分类来讲,这种分类精度只相当于中等水平。
但若从多时相图像的角度来看,这一精度则相当于在采用分类后比较法时,每一景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需达到 86.9% 的水平②,而这种分类精度,特别是在山区,其实已经是比较好的了。
TM3 0.62-0.69UM ,红波段: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反映不同植物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率,其信息量大多为可见光最佳波段,广泛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等方面。
TM4 0.76-0.96UM近红外波段:对无病害植物近红外反射敏感,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为植物通用波段,用于目视调查,作物长势测量,水域测量,生物量测定及水域判别。
TM51.55-1.75UM中红外波段:对植物含水量和云的不同反射敏感,处于水的吸收波段,一般1.4-1.9UM内反映含水量,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善研究,作物长势分析,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用长势的能力,可判断含水量和雪、云。
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
TM61.04-1.25UM远红外波段:可以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长势,差别表层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作温度图,植物热强度测量。
TM7 2.08-3.35UM,中红外波段,为地质学家追加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可用于区分主要岩石类型,岩石的热蚀度,探测与交代岩石有关的粘土矿物。
位于水的吸收带,受两个吸收带控制。
对植物水分敏感。
=============================波段组合:TM321(RGB):均是可见光波段,合成结果接近自然色彩。
对浅水透视效果好,可用于监测水体的浊度、含沙量、水体沉淀物质形成的絮状物、水底地形。
一般而言:深水深兰色;浅水浅兰色;水体悬浮物是絮状影象;健康植被绿色;土壤棕色或褐色。
可用于水库、河口及海岸带研究,但对水陆分界的划分不合适。
这种RGB组合模拟出一副自然色的图象。
有时用于海岸线的研究和烟柱的探测。
TM453(RGB):2个红外波段、1个红色波段。
对内陆湖泊及河流分辨清楚。
植被类型及长势可由棕、绿、橙、黄等色调分别。
能区分土壤含水量(水分越多则越暗)。
用于土壤湿度和植被状况的分析。
也很好的用于内陆水体和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
TM742(RGB):植被基本都是绿色,城市呈现品红色或紫色,草地淡绿色,森林深绿色(针叶林色调比阔叶林暗)。
能区分土壤和植被的含水量。
适用于水/陆边界划分、土/植被边界划分,但不适于植被分类。
土壤和植被湿度内容分析;内陆水体定位。
植被显示为绿色的阴影。
TM432(RGB):标准假彩色。
植被呈现各种红色调。
深红色/亮红色为阔叶林,浅红色为草地等生物量较小的植被。
密集的城市地区为青灰色。
最适合用于植被分类。
红外假色。
在植被、农作物、土地利用和湿地分析的遥感方面,这是最常用的波段组合。
TM543(RGB):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的区分;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
TM457(RGB):探测云,雪和冰(尤其在高维度地区)。
tm4-tm3/tm4+tm3 NDVI-标准差植被指数;TM波段4:3的不同比率被证明在增强不同植被类型对比度方面很有用。
===================二、波段融合及专题应用:利用多波段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特征提取,可获得较多的信息量。
常用的方法有:灰度四则运算、假彩色合成、HIS 变换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简单地减少异物同谱现象,如在波长0 .63 μm 下,绿泥岩和褐铁矿的反射系数相同,但在0 .5 μm 下,其反射系数的差别却很大,可针对不同的遥感资料,根据岩石反射能力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波段,对岩石进行分类。
TM图像的光波信息具有3~4维结构,其物理含义相当于亮度、绿度、热度和湿度。
在TM7个波段光谱图像中,一般第5个波段包含的地物信息最丰富。
3个可见光波段(即第1、2、3波段)之间,两个中红外波段(即第4、7波段)之间相关性很高,表明这些波段的信息中有相当大的重复性或者冗余性。
第4、6波段较特殊,尤其是第4波段与其他波段的相关性得很低,表明这个波段信息有很大的独立性。
而第7波段只是在探测森林火灾、岩矿蚀变带及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由于地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选一个波段是不够的,在进行地质现象的解释时,常选几个波段进行比较,以下以TM为例:741 :741波段组合图像具有兼容中红外、近红外及可见光波段信息的优势,图面色彩丰富,层次感好,具有极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表环境信息;而且清晰度高,干扰信息少,地质可解译程度高,各种构造形迹(褶皱及断裂)显示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区边界清晰,岩石地层单元的边界、特殊岩性的展布以及火山机构也显示清楚。
742:适宜于温带到干旱地区,提供最大的光谱多样性。
1992年,完成了桂东南金银矿成矿区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利用1:10万TM7、4、2假彩色合成片进行解译,共解译出线性构造1615条,环形影像481处, 并在总结了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典型矿床的遥感影像特征及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对全区进厅成矿预测,圈定金银A类成矿远景区2处,B类 4处,C 类5处。
为该区优选找矿靶区提供遥感依据。
743:我国利用美国的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图象成功地监测了大兴安岭林火及灾后变化。
这是因为TM7波段(2.08-2.35微米)对温度变化敏感;TM4、TM3波段则分别属于红外光、红光区,能反映植被的最佳波段,并有减少烟雾影响的功能;同时TM7、TM4、TM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的彩色合成图的色调接近自然彩色,故可通过TM743彩色合成图的分析来指挥林火蔓延与控制和灾后林木的恢复状况。
754:适宜于湿润地区,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分辨率。
对不同时期湖泊水位的变化,可采用不同波段,如用陆地卫星MSS7,MSS5,MSS4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中的蓝色、深蓝色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得以区别。
从而可用作分析湖泊水位变化的地理规律。
陆地卫星图像的标准假彩色指采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所成的同一图幅的第四波段MSS4图像、第五波段MSS5图像和第七波段MSS7图像,分别配以兰、绿、红色的彩色合成图像上的彩色。
并称此种合成的图像为陆地卫星标准假彩色图像。
在此图像上植被分布显红色,城镇为兰灰色,水体为兰色、浅兰色(浅水),冰雪为白色等。
541:某开发区砂石矿遥感调查是通过对陆地卫星TM最佳波段组fefee7合的选择(TM5、TM4、 TM1)以及航空、航天多种遥感资料的解译分析进行的,在初步解译查明调查区第四系地貌。
543: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的区分,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
例如采用1995年8月2日的TM数据对于图象分析,选用信息量最为丰富的5、4、3波段组合配以红、绿、兰三种颜色生成假彩色合成图象,这个组合的合成图象不仅类似于自然色,较为符号人们的视觉习惯,而且由于信息量丰富,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影像特征的差别,便于训练场地的选取,可以保证训练场地的准确性;对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K-L变换)进行数据压缩,形成三个组分的图象数据,用于自动识别分类。
采用以遥感图像解译为主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进行研究的综合方法。
解译为目视解译,解译的遥感图像有:以1984年3月成像经处理放大为1:5万卫星TM 假彩色片(5、4、3波段合成)和1979年7月拍摄的1:1.6万黑白航片为主要工作片种;采用1986年11月的1:10万TM假彩色片(7、4、2波段合成)为参考片种。
432:红外假色。
在植被、农作物、土地利用和湿地分析的遥感方面,这是最常用的波段组合。
提供中等的空间分辨率。
在这种组合中,所有的植被都显示为红色。
例如当卫星遥感图像示蓝藻暴发情况时,蓝藻暴发时绿色的藻类生物体拌随着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聚集于水体表面,蓝藻覆盖区的光谱特征与周围湖面有明显差异。
由于所含高叶绿素A的作用,蓝藻区在LandsatTM2波段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在TM3波段反射率略降但仍比湖水高,在TM4波段反射率达到最大。
因此,在TM4(红)、3(绿)、2(蓝)假彩色合成图像上,蓝藻区呈绯红色,与周围深蓝色、蓝黑色湖水有明显区别。
此外,蓝藻暴发聚集受湖流、风向的影响,呈条带延伸,在TM图像上呈条带状结构和絮状纹理,与周围的湖水面也有明显不同。
453:用于土壤湿度和植被状况的分析,也很好的用于内陆水体和陆地/水体边界的确定,可突出水体、城市、山区、线性特征。
例如采取4、5、3波段分别赋红、绿、蓝色合成的图像,色彩反差明显,层次丰富,而且各类地物的色彩显示规律与常规合成片相似,符合过去常规片的目视判读习惯。
再例如把4、5两波段的赋色对调一下,即5、4、3分别赋予红、绿、蓝色,则获得近似自然彩色合成图像,适合于非遥感应用专业人员使用。
本研究遥感信息源是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于1995年10月接收美国MSS卫星遥感TM波段4(红)、波段5(绿)、波段3(蓝)CCT磁带数据制作的1∶10万和1∶5万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图。
图上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各类用地影像特征分异清晰。
成像时期晚稻接近收获,且稻田中不存积水,因此耕地类型中的水田色调呈粉红色;旱地由于作物大多收获,且土壤水分少而呈灰白色;菜地则由于蔬菜长势好,色调鲜亮并呈猩红色。
园地色调呈浅褐色,且地块规则整齐、轮廓清晰。
林地中乔木林色调呈深褐色,而分布于喀斯特山地丘陵等地区的灌丛则呈黄到黄褐色。
牧草地大多呈黄绿色调。
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呈蓝色;公路呈线状,色调灰白;铁路呈线条状,色调为浅蓝;机场跑道为蓝色直线,背景草地呈蓝绿色;在建新机场建设场地为白色长方形;备用旧机场为白色色调,外形轮廓清晰、较规则。
水库和河流则都呈深蓝色调。
472:土壤和植被湿度内容分析,内陆水体定位,植被显示为绿色的阴影。
在采用TM4、7、2波段假彩色合成和 1:4 计算机插值放大技术方面,在制作 1:5万TM影像图并成 1:5万工程地质图、塌岸发展速率的定量监测以及在单张航片上测算岩 (断) 层产状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类型提取1.城市与乡镇的提取:TM1+TM7+TM3+TM5+TM6+TM2-TM42.乡镇与村落:TM1+TM2+TM3+TM6+TM7-TM4-TM53.河流的提取:TM5+TM6+TM7-TM1-TM2-TM44.道路的提取:TM6-(TM1+TM2+TM3+TM4+TM5+TM7)========================光谱差异TM1居民地与河流菜地不易分开.TM2居民地与河流菜地不易分TM3乡村与菜地不易分TM4农田与道路不易分,乡镇,道路,河滩易浑.TM5县城与农田不易分TM6村庄与河流易混.========================实践应用3,2,1 普通色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