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

经方与时方的区别展开全文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
两者对于中药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
也许有人觉得一个中药上的差异没必要小题大做,然而方脉一道讲究理法方药,药为立法之根基。
在这里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差别,也是值得寻根溯源的。
班氏《艺文志》将上古方技分为四类:一曰医经,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
国学常常牵一发而动全局,此四者皆是摄生立命之要术,然而各有偏重,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
医经、经方之学,乃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医经讲的是针灸,经方倚仗的是识证遣药。
中医四大经典,医经、经方各居其半。
医经者,《内》、《难》;经方者,《本经》、《伤寒》。
说起《黄帝内经》的《灵枢》,很早就散轶了,然则天之未丧斯文也,此书因流落到朝鲜半岛得以保存。
当地人对其奉若至宝,未敢稍加改动,且仍冠以旧称谓之《针经》九卷。
直至北宋哲宗在位时期,才有朝鲜使臣携《灵枢》抵达京都汴梁,请求以此书换取宋朝的治国大法。
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在朝野引起争议。
苏轼闻听此言,奋袖出臂,大呼不可,连上数道奏章加以阻挠。
也难怪,区区一部医书,在士大夫眼中,怎比得一国的治国大法!然而哲宗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毅然同意交换,且随即下诏将其颁行天下。
宋哲宗此举,实为功在千秋。
《黄帝内经》古人常谓之“灵素”,罕有“素灵”之称,《灵枢》、《素问》孰为根基,此中原委自不必说。
《灵枢》以针道安身立命,《素问》亦不离其宗。
《神农本草经.序》中有言:“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经,一曰神农本草,一曰素女脉诀。
”《黄帝针经》即包含了《灵枢》、《素问》。
《艺文志》所载四大方技,均是出自道门,且非出于医人之手。
四大方技包括医经和经方在内,究其根源仅为古人修道扫尘铺路之用。
古之好服食者多生奇疾,犹古好战之国必有奇殃,武学、医道俱是如此,所谓“修得色身坚强了,遮风避雨好炼丹”。
于是便有种医史专家们不愿意看到的可能:虽说医之为道可以利人,然其立法之初衷,仅是为己所用。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怎样判断一个中医大夫有没有水平?

怎样判断一个中医大夫有没有水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说的不对可能得罪人:一是看方子大小,好的中医方子不会太大,一般十味左右,还有很多三到七味药的方子。
好中医就像狙击手,瞄的准,用药也精准。
不会是对症加药,也不会出现病越“复杂”,方子越大。
因为再复杂的病,再多的证状可能病机只有一个,抓住病机,不管多“复杂”的病,方子也不会复杂。
复杂的大方子要么是要效益,要么是根本没有搞清“敌人”是谁,拿起机关枪不惜子弹乱扫射吧!或许有一枪打中了呢?殊不知,乱扫射也可能伤到“自己人”!二是看方子的付数,好的中医开方不会动则一个月的药或十几付药。
一般都会5-7付药,而对外感病一般就是一付药的自信,多则不会超过三付。
“效不更方”或是“效必更方”需要医者及时把握。
如果方有效,虽有好转,但基本状态未变,那么“效不更方”仍然需要医生确认的;如果好转了,某些状态变了,那就需要“效必更方”;如果药后无效,是药力不到?还是辨证错误?依然需要确认。
所以好的中医不会开民国张锡纯所抨击的“果子药”,吃了不好,也不坏,就是钱贵。
三是看脉诊,好的中医脉诊会很细,寸关尺,浮中沉细探寻,左右手都是需要细看的。
不会伸手随便搭一只手,几秒钟就罢,脉贵察“独”,没有左右手,寸关尺,浮沉对比,哪可能看出“独”?“独”是病人本身左右,上下,浮沉对比,才能发现,而不是像西医指标那样看评均值(每个人体质不同,脉象可能不同,但是即便和其他正常人脉象不同,也不一定是病,只要脉象平和就可以,所以脉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别人比)。
搭手即止的医生,如果不是“神医”,就是装模作样。
四是看问诊,好的中医有耐心,问诊很细,即便你认为与主诉毫无意义的他都会问,善于捕捉蛛丝马迹,更不会仅根据你自己说的主证或是病名就提笔处方。
(经方派可能有例外)。
五、看处方程序,好的中医会有详细的四诊程序,不会仅凭西医化验指标或西医诊断的病名处方,西医指标仅能作为辅助参考。
六、好的中医会告诉你服药可能的好转或临时药物反应,预期达到的效果,周期等等。
感悟中医——四大流派

中医共有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四大流派,今天所说的“中医”不过是余波而已1、中医昔日之高,今不能及理解中医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这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体构造基础观测,二是自然气象环境基础认识。
第一点联系中医阴阳,三焦,经络,穴位,针灸疗法等,即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医经派学说,第二点联系中医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动植物性味汤药疗法是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经方派学说。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中国医学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派。
因神仙,房中两大学派主要著作基本上未能得以保留,但医经和经方却留存较少,故成为中医两大理论。
目前仍可明显看出针灸外治法和汤药内治法是当代中医院,中医师临床治疗两大主流方法,且汤药仍胜于针灸,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中医即饮中药的刻板印象。
当然主流外还有按摩,推拿,刮痧,正骨,导引,祝由等等其他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民间中医形式来发展和传播的。
很客观地说,中医昔日之风貌,远较今日为丰,其先秦之高,非今日可比。
这是中医乃至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如人类青春期一样,这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生气勃勃的阶段。
但单从现在所保留下来的中医方法来看,它的疗效已让我们受用终生,它的奥秘更是让我们惊叹不已。
下面,笔者将带领您领略这位中医片鳞半爪之风采。
2.认识人体天然构造等认识中医必须先从人体的基本观察开始。
人体怎样?若以西方知识来说,也许您会说人体就是一大堆细胞积累而成,或肌肉,神经,血管,内脏等等综合而成。
这样做并无不妥,只是好像有些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自己所忽视的。
人的身体,从外在的角度可以看出,与其它对象一样,第一是两面性。
何谓两面?即对内,对外。
从中医术语讲,是阴面与阳面的关系。
例如人体能前屈,将整个胸腹包裹在内,腰背露出在外,所以我们称胸腹为阴面而不能照到太阳;称腰背为阳面,能照见太阳方面。
还有,人的四肢在正常状态下,也有阴阳两面,生活里我们叫作手臂内侧、手臂外侧,腿内侧、腿外侧。
中医之经方派与时方派是学术发展之必然趋势

中医之经方派与时方派是学术发展之必然趋势摘要:学习经方是为研究开发时方打基础,时方是由经方发展而成,单纯的经方主义是不现实的,经方组方比较简单,有的只有2味药,药味少说明病理机制比较单纯,并不十分复杂,正因为经方药味少,就不能适应复杂的内科杂症。
因此就必须发展时方,研究时方,甚至脱胎换骨脱离经方之构思框架来组建新方,以期适应更多不同类型之疾病诊治。
(伤寒杂病论)是经方之鼻祖,其诊治范围大多围绕阳虚伤寒而论,所用方药有八成以上离不开温热动阳药,故临床应用范围较狭窄,不能适应所有病症。
时方之发展那就成了必然趋势。
关键词:经方、时方、(伤寒杂病论)、阳虚伤寒,(温热论)。
引言:经方派和时方派之争自古就有,其实不必争,都是为了治好病,若单一之经方派能治好所有病,那就不存在什么时方派了。
故长久以来,时方与经方共同担负着治病救人之使命,不得厚此薄彼,应该努力挖掘,共同发展。
(伤寒杂病论)是方药之祖,其他方书一概以时方称之。
经方派医家认为时方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足信,一辈子以研究经方为荣。
时方派医家认为经方派医家过于古板,不知权变,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认为只有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循序渐进,才能发展学术脉络提高疗效。
因此长久以来,就逐渐形成了顽固守旧之经方派和改革创新之时方派。
二者争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
那为什么会衍生出时方派医家呢?难道时方派医家文化水平有限,学不通经方医书。
其实不是的,试看张仲景以下方书多如牛毛,而且赫赫有名的大有人在,世人多以时方称之,所谓时方,其实就是改革创新之良方,这是历代医家之智慧结晶,不可小觑。
在当今社会,经方派医家之名声要大于时方派医家,故很多业内人士,也喜欢用经方标榜自已,本该无可厚非,因为经书是须要每个学习中医的人去认真学习的,因为这是基础理论,不得不学。
这也是(伤寒杂病论)千古流芳之原因。
我认为这部书只是开创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先河,但它所阐述的病症类型是很有限的,我们须要大力开发这部书之潜力,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能以经论经,贵在做到以经论它。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精品)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整理)

(精品)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整理)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1(经方派概说1(1发展沿革经方之名由来也久,对其含义略有歧义,有的认为是指经验之方,有的认为是经典之方,有的认为是泛指唐朝以前的方剂,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经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
《伤寒杂病论》之后,不断有学者投身研究其条文、方剂以及临床运用的工作中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非家传的却绵延不绝的流派——经方派。
一般普遍认为,《伤寒》以六经辨外感,《金匮》以脏腑辨杂病。
但实际上,很多经方家都认为,把一本《伤寒杂病论》这样割裂开来看是不妥当的,《金匮》也应当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中,万病都在六经中;有的医家则认为,六经辨证应当同八纲辨证结合来认识;还有的医家,认识到经文中对个性化“人”的描述,认为应当建立“方,病,人”互相关联的“方证对应”思路。
简而分之,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方证对应两种思维方式,下面着重介绍方证对应。
1(2经方派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方证对应”理论仍发端于《伤寒论》,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等即是,在论中还指出了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方证进行了新的总结。
至此以后研究“方证对应”者甚少,直到清代,柯韵伯将经方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认为伤寒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1];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逆等方法。
徐灵胎将《伤寒论》之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2]。
胡希恕先生考证《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伊尹汤液经法》,尤其以道家的大小、二旦、六神为名的个方剂及其适应证,如四逆汤源自于小泻脾汤,理中汤源自于小补脾汤,括蒌薤白半夏汤源自于小补心汤等等[3]。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千秋,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的七大流派,看看它们各自的魅力所在,也思考一下您更看好哪一派。
首先,咱们来说说伤寒派。
伤寒派的理论基础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这一派强调通过辨证论治,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症状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们认为,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六经辨证就是伤寒派诊断和治疗的核心。
伤寒派的用药特点往往是药味较少,但药力峻猛,直达病所。
在临床上,对于外感热病以及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伤寒派常常能发挥出显著的疗效。
接下来是河间派。
河间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主张“火热论”,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六气皆能化火,在治疗上善用寒凉药物来清热泻火。
河间派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墨守成规的用药习惯,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派在治疗温热病、热毒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然后是易水派。
易水派的创始人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他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弟子李东垣更是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派在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方法。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等病症,易水派的治疗思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说说滋阴派。
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倡导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常用熟地、知母、黄柏等药物。
在临床上,滋阴派对于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病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接着是温补派。
温补派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命门之火”是生命的根本。
代表人物薛己、赵献可等在治疗上常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如肉桂、附子等。
温补派对于阳虚、虚寒性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为许多久病体虚、阳气不足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读书几十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老中医,看病就守着几个方子,来回加减,打遍天下。
河南名老中医赵清理老年一张逍遥散来回加减,左右逢源,对付各种病证;四川一老中医一张麻黄附子细辛汤应付百分之八十病证,看病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更有甚者号称小柴胡先生,六味地黄汤大夫,看病非此汤不用。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来看不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老中医对某些方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烂熟于心的地步,他们的做法,既有剑走偏锋的味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问题,我也推荐一个方子,这就是陈源生极擅运用的柴芍龙牡汤。
陈源生是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一家三代业医,扎根于民间,疗效卓著,堪称医林高手。
陈氏精于方药,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老所创的柴芍龙牡汤:柴胡12g、白芍24g、龙骨24g、牡蛎24g、玉竹15g、茯苓12g、甘草6g。
柴芍龙牡汤是陈氏根据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蛎汤化裁而成。
原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龙骨、牡蛎、茯苓、铅丹、大黄、桂枝、生姜、大枣十二味药组成,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坏证而设。
其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是阴阳错杂之证,所以遣方也用攻补错杂之药。
仲景列出的“胸满烦惊”等系列症状,包括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部分疾病以及某些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日本汉方学者大冢敬节提出:“此方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阳痿、癫痫、动脉硬化、脑溢血、小儿夜啼……”根据陈老的临床观察,许多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疾病,按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的病情比较少见,一般均以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者甚多。
如果硬套古方,攻补错杂之药未必中病,贻误病机者并不鲜见。
陈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围绕“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在临床上逐步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加减化裁,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拟定出以柴胡、白芍等七味药组成的柴芍龙牡汤方。
柴芍龙牡汤的配伍,取柴胡性味轻清,舒畅气机而除胸中烦满,又清宣郁结,疏散气滞,使肝气条达而气机枢转。
资以白芍之敛,并倍量于柴胡,养血之药,力能柔肝,对损于肝阴,肝气恣横,风阳上扰者,白芍最为佳品。
龙骨、牡蛎能镇肝之惊,敛肝之阴,潜熄风阳,且固肾之精,敛相火以安神。
更兼茯苓去胸中邪气,除烦满而定惊。
玉竹味甘多汁,以缓肝见长,与白芍同用获柔润息风之效。
使以甘草与白芍苦甘化阴,且与茯苓甘淡和中,也使诸药调和,各尽其长。
此方有升有降,从肝着眼而及心肾,具有柔润息风、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的功能,诸凡气郁血虚、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心悸、怔忡、耳鸣、耳聋、不寐、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小儿夜啼、妇科崩漏带下以及癫痫、癫狂等病,或现代医学所称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肝炎、肝肿大、内耳眩晕症、脑震荡后遗症等,只要具备“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均可以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运用,可获良效。
怎样随症加减?陈老特别写了一首《柴芍龙牡加减歌》:眩晕夹痰呕吐重,生姜茹夏赭石煎。
恶梦纷扰易惊醒,不寐夜交与合欢。
癫痫癫狂生铁落,热痰赭石胆黄安。
遗尿桑螵金樱重,精随梦泄加柏莲。
更言调经须归附,带下之症茜乌填。
循环系统诸疾患,心之绞痛灵芝丹。
高血压加钩藤菊,若兼风湿桑豨兼。
脑震荡之后遗症,胡桃天麻葵花盘。
明辨阴阳孰偏胜,酸枣柏仁宜相参。
再言肝炎肝肿大,相伍鳖甲能软坚。
肝区刺痛瘀阻滞,泽附丹参佐相安。
阴虚女贞首乌杞,沙藜桑椹理一般。
巅顶冷痛藁蔓京,热痛白薇菊花先。
耳鸣重听加何药?菖蒲响铃草同煎。
起卧不安言默默,百合知地服之安。
妇女更年时烦热,白薇泽兰来加添。
若问儿科有何验?配伍蝉蛻夜啼安。
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生病一定看经方派中医,无论发烧感冒还是慢性病,甚至癌证:能够让您认识到,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绝对不能用西药,我们的目的也算达到了。
可是,不去西医院,我们自己不会处理,孩子发烧那么严重,怎么办啊?每个家长心里都着急起来。
下面我们建议,也许可以更进一步帮到您。
我们的第一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中医!名经方派中医,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指导教授倪海厦老师建议:真正要做到滴水不漏的防疫程度,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如果全民从小时候开始,一旦感冒立刻吃中药,平时健康时,小朋友多吃些小建中汤,成人常吃些桂枝汤,远离骗人的维他命与害人生病的牛奶制品,抗生素只有在紧急状况时可以被使用,平时都禁止。
如此一来,人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加,自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来对付感冒病毒。
上帝设计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人体是万能的,绝对可以自己制造能抵抗各种感冒病毒的免疫系统,如果大家都靠毁坏人体免疫力的可怕毒药(西药)来治疗感冒,这种恶性循环下去,人类必自食恶果!以后只要得到一个小感冒,就会闹出人命,请大家要谨慎的深思!中医中药是通过汗吐下等法将病毒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与西药致力于在人体内部使用毒药杀死病毒的原理不同。
中药对证使用,完全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西药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战场,病毒杀死,人也因为副作用而毁了。
第二点建议是,一定要去看经方派的中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中医学术派别,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分两大派:经方派和时方派。
以下针对这两派的做一个简短说明:经方派:基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神农本草经》为药理学基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为处方思路,依照里面的经典之方加减应用的医者,我们称之为经方派。
从小病感冒到癌症绝症均得心应手,且效果弘大迅速。
经方治疗感冒,往往是一贴下去,症状就缓解了,两贴下去,就完全好了!历代名医中许多都是经方家,他们治病特点是辨证清晰,药简力专,敢用猛药治疗重症危症,而且往往在不可思议中妙手回春。
时方派:也叫温病派,以《温病条辩》为学术基础。
他们认为“南方无伤寒”于是把伤寒杂病论丢在一边不去学习,(也或者是根本学不会伤寒论的辨证体系。
)他们的特点是对人体阳气认识不够,经常使用寒凉药打击人体阳气;对病理药理不明,所以处方均为乱枪打鸟,(美其名为与时俱进,即时方);治病只敢使用不痛不痒的温和药物,(美其名曰用药轻、灵、巧……)对重症危证从来无效。
由于温病派认为“南方无伤寒”,一切人体的火都该清热解毒,所以用药全是一派寒凉,搞到连小感冒都能拖延数月治不好。
例如治咳嗽药,他们把所有本草纲目中凡对咳嗽有效的药都放在一付药中,殊不知所有中药都必须依据表里寒热来开处方,而不是乱七八糟加在一起。
这就是经方家与时方温病派不一样的地方。
温病派对许多慢性病只治标不治本。
几十味药的大方乱枪打鸟几个月也不见效果。
遇到癌症时更是想也不想就推去西医那里动手术。
基于以上的认识,看病,当然要找经方派的中医!养生,当然要听经方派的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术传承从清代叶天士和吴鞠通开始转折,出现了温病派,写了《温病条辨》一书,中医学术从此误入歧途。
而10年动乱,许多民间经方老师都被斗掉了,经方的民间传承也几乎断绝了。
现今中医学院里面出来的中医,个个都是四不象,他们花1/3的时间学英语,1/3的时间学西医,1/3的时间学中医学院编写的温病派教材。
所以现在医院里的中医,其处方思路,99%都是“温病派”。
而西医开中药就更滑稽了,他们完全不懂中药,却随手开“抗病毒”的中药来“配合治疗”,败坏中药的名声,既害人又抢钱!如何分辨所就医的中医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倪海厦先生说过:很简单,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药效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副作用,说这话的就是时方派医师。
上火的真正原因上火、热气的真正原因两广人有种“热气”的说法,认为凡是吃点热性食物(如烧烤、油炸、葡萄酒、芒果、荔枝、龙眼等等)后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痤疮等,都是热气的表现。
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阳气太多了,要清热。
这种说法好象已经有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了。
看龟苓膏的历史,也就知道这种说法历史悠久了。
目前电视、广告等媒体大肆宣传寒凉药物,从排毒养颜胶囊到各种清火中成药,仿佛当前天下全是一派火气,一定要清火。
上火、热气,出几乎成了现代人最爱说的口头禅。
而且,一提起上火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个想到吃抗生素消炎。
每次有病人问我上火、热气、口舌生疮是怎么回事,我就从阳虚于内,火延于上来解释。
但因为一直以来忙于门诊病人,没能完整地整理一下热气的真正原因。
这里把我关于热气的理解写在这里,希望因此能帮助病人知道如何治疗热气,从而少些病痛,也不至于产生其它大病重病危病。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有什么火在烧我们。
我们常听中医讲过有实火,有虚火,有阴火,有心火等等。
但其实,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火呀?因为火之一词,意义不同,倒是多让人糊涂。
我认为,真正的火,是实火,或者说是实热。
这样的火热,尽管清好了。
葛根芩连汤,白虎汤都是清这样的火的。
而且,一清就降,效果神速。
但如果清后,还是反复发作的火,就要考虑是不是实火了。
临床上常见阴火,是阳虚之火热。
这种火表现出来也是热象。
比如现在常见的咽喉肿痛病人,多是从这个火来理解的。
这样的火,就不要清火了,也不要降火。
因为清火只会让火更旺。
今天清好了,明天又发出来了。
而且,越治越顽固,好像永远清不完的火。
两广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清火,凉茶非常普及即是明证。
事实是,人人都在清火,但人人都永远在清火。
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既然是实火,一用苦寒,当清干净了。
为什么这个火清不干净呢?它到底是个什么火呢?其实,它根本不是实火,是虚火。
那是不是相火呢?那要让这个火归位。
归哪里?肝,或者三焦吧。
那,你归归它试试,好像无位可归。
其实,它也不是相火。
这个火是因为阳虚,阳不制浮阳,浮阳上升,发为虚火,也叫阴火。
这个火的唯一治法,就是补充阳气。
阳气足了,火自然降了下来。
因此,这样的虚火,是用潜阳丹、四逆之类来扶阳治疗的。
所以说,下焦丹田里的阳火旺盛则不易起阴火,即使吃点上火的东西也不会上火。
看当前门诊医生,听患者说吃点上火的东西,就长口疮,长痘痘,便断为火热,即建议病人大吃特吃凉茶、清火诸药。
不知病本属阳虚,以此法治火,越治越旺,直至大病生成。
这也正是我治疗口腔、咽喉、头面炎症、溃疡常发不止的观点。
两广人在夏天多喜欢喝凉茶,对此,我认为凉茶极大地伤了人体的阳气,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我的观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重视。
试想,人身全凭一点儿阳气为生。
一分阳气,即一分生机。
两广人一觉得热了,就使劲地喝凉茶,这就会直接损伤中阳,这是中焦脾胃之阳。
中阳是什么?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呀。
父母给了我们肾精,那是决定了我们的一生长短的东西,即我们的寿命,我们不能控制它。
但后天之本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