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课件色谱法

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课件色谱法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1) 一定温度下, K值最小的组分最先流出色谱柱,而 K值越大的组分,出峰越慢;
(2) 试样一定时,K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即 每个组 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 K 不同;
(3)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4)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K 值是分离的基础;
2.色谱法分类
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物理状态分:
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
气固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
气液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 固定相为液体
液固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
液液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固定相为液体
(2) 根据分离过程中固定相的形状分:
A、柱色谱法:填充柱色谱、毛细管色谱 B、平面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第九章 色谱法
GC/HPLC/IC
2024年11月3日12时20 分
§9.1 概述 §9.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9.3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
的选择
§9.4 气相色谱检测器 §9.5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9.6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9.7 离子色谱法简介
本章基本要求
1.熟悉GC/HPLC/IC的基本组成、结构流程及各部件作用; 2.熟悉分配系数、容量因子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3.掌握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分离度; 4.掌握气相色谱检测器结构、原理及特点; 5.掌握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定性分析方法; 6.了解操作条件的选择原则以及操作条件对分离的影响.
(3) C ·u —传质阻力项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 Cg和液相传质阻力CL即:
C =(Cg + CL)
Cg
0.01k (1 k)2

色谱分析报告

色谱分析报告

色谱分析报告引言色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分离化学物质混合物中的成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两种色谱技术来分析样品中的化合物。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旨在通过色谱分析的结果揭示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特性。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GC和LC技术,对给定样品进行色谱分析,确定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和纯度,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解读。

方法1. 实验仪器和试剂•GC仪器:柱型、检测器类型等•LC仪器:柱型、检测器类型等•色谱柱:GC柱型、GC柱长度、GC柱内衬等•样品溶剂:用于制备样品溶液的溶剂,包括溶剂纯度和配比等2. 样品制备与处理•样品的来源和样品性质的描述•样品预处理方法:如提取、萃取、纯化等3. GC分析条件•GC柱类型和规格•初始柱温和升温程序•检测器类型和参数设置•载气类型和流速4. LC分析条件•LC柱类型和规格•流动相和流速•检测器类型和参数设置5. 数据处理方法•样品峰面积计算方法•目标化合物含量和纯度计算公式•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结果经过GC和LC分析,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1. GC分析结果通过GC分析,我们发现样品中存在两个目标化合物。

它们的峰面积分别为A和B,峰面积比为1:2。

经过计算,我们确定样品中A的含量为50%(相对峰面积),B的含量为100%。

这表明样品中B的含量是A的两倍。

2. LC分析结果通过LC分析,我们发现样品中存在三个目标化合物。

它们的峰面积分别为X、Y和Z,峰面积比为2:3:5。

经过计算,我们确定样品中X的含量为20%(相对峰面积),Y的含量为30%,Z的含量为50%。

这表明样品中Z的含量是X的2.5倍。

讨论通过本次色谱分析,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给定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和纯度。

我们发现该样品中的化合物A和X含量较低,而B和Z含量较高。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报告气相色谱法测定醇系物含量一、实验目的1. 学习归一化定量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2. 掌握色谱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参考P188面三、仪器与试剂气相色谱仪GC1100型(带FID检测器);色谱工作站;毛细色谱柱 ;氮气钢瓶,空气压缩机,氢气发生器;1uL微量进样器。

试剂: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以上均为色谱纯);未知混合样(由教师配置)四、实验内容1(色谱条件 :柱温,75?;检测器温度,105?;进样温度,105?;检测器为 DET/A 载气:开启N2调节压力:0.3~0.4MPa,吹扫约20分钟;开启氢气.空气调节压力按上述色谱条件控制有关操作条件,直到仪器稳定,基线平直方可实验。

2.纯样保留时间测定分别用微量进样器吸取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纯样1uL,直接由进样口注入色谱仪,测定个样品的保留时间。

3.混合物的分析用微量进样器吸取混合物样品1uL注入色谱仪,连续记录各组份的保留时间、峰高和峰面积。

4.实验结束后首先关闭氢气.空气,主机电源,待分离柱温降至室温后再关闭载气,关闭计算机。

五、数据的记录与处理乙醇乙酸乙酯正丙醇待测样液实验测得待测样液组分为:组分1为乙酸乙酯;其含量为50.29% 组分2为乙醇;其含量为27.31% 组分3为正丙醇;其含量为2.12%篇二:河北工业大学实验报告——醇系物的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分析化学实验班级:姓名: 组别: 同组人: 日期:2011-5-25实验:醇系物的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相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方法,了解气相色谱仪(热导检测器TCD)的使用方法。

2、掌握保留值得测定方法。

3、掌握分离度、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和归一法定量原理。

二、实验原理:醇系物包括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组成的混合物。

醇系物可用色谱法分离、并进行分析。

保留值是非常重要的色谱参数,本实验有关的保留值如下:死时间:tM(当检测器采用TCD时,以空气峰的保留时间作为死时间) 保留时间:tR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M相对保留值:ris= tR(i)`/ tR(s)`(i为待测组分,s为参比物质)分离度(R)表示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程度,以两个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其平均峰宽值之比定义:R=2(tR2- tR1)/(W1+W2)由于检测器对各个组分的灵敏度不同,计算试样某组分含量时应将色谱图上的峰值加以矫正。

研究生“色谱分析”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色谱分析”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3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0 7 9( 2 0 1 3 ) 2 6 — 0 0 7 0 — 0 1
色谱分 析作为主要 的分离分 析技 术 , 具 有分离效率 高 、 分 析速度快 、 灵敏度高 、 样 品用量 少、 易于自动化等特点。 在 生命
似的问题 。 考虑 到以上 因素 , 笔者对本 门课 程的教学模 式进行 了探 索 和实践 : 采用多种 教学技术 和手段相结合 的方法 , 对仪器 的内
部 构造 和仪器 的维护 等内容 实施 多媒体 视频 授课 , 达到最 佳
的教学效 果 ; 布置相关 教学 内容 , 让学生通 过查 阅文献 和资料 自主完成 , 增强学 生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实施 以学生 为主体 的教
生来讲 , 无 论是在色谱 或相关领域 进行 科学研 究 , 还是 日 后成

多媒体 视 频 授 课 模 式 的探 索
我校分析化学 专业研究生 的培 养要求 如下: 能扎实地 掌握
分析化学 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实验技 能, 对分析化学 的最新 进展 和发 展趋势 有一定 的了解 , 对某一领域 有较全 面深人 的了解 , 并有独立 从事某一领域科 研工作 的能力和实际工作 。 作 为该课 程 的授课教 师, 如 何更好地带 动学生掌握 知识 技能 , 是极 其重
P P T 课 件, 实现 了多媒体授 课。 授 课内容更 加丰富、 生动形 象 ,
备, 研 究生们 更希望深 入了解仪器应用 的相 关知识。以 《 气相色 谱 分析法 》 这一章 为例 , 教师在课堂授 课时 讲授气 相色谱仪 的 基本类型、 气相色谱 仪的基 本组成 、 毛细管气 相色谱法 、 裂解气 相色谱法 、 制备气相 色谱法 、 顶空气相色谱法、 程序升温气相 色 谱法 等内容。除此之外, 仪器 的构造和仪器的 日 常使用与维护 等 内容也是研究生们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 气 相色谱进 样口的拆 与 装、 进样 口玻璃衬管 的选择和清洗 、 气相色谱柱的切割与安装 、 F I D 检测器 的拆卸和清洗等。 这些内容单凭P P T 课件 中插入的图 片来讲授 比较抽象 , 难 以理解 , 教学效 果不好。 于是 , 要求教师对P P T 课 件进行整理和完善。 首先 , 对于气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一)2024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一)2024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气相色谱技术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基于化合物在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样品成分的不同挥发性和化学性质来实现分离和定量分析。

本报告将从样品制备、色谱柱选取、进样方式、色谱条件的选择以及结果分析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正文:1. 样品制备1.1 确定样品种类和分析目的1.2 提取样品中的化合物1.3 样品的预处理:如溶解、稀释等1.4 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2. 色谱柱选取2.1 确定需要分离的化合物性质2.2 选择合适的固定相2.3 确定色谱柱的尺寸和长度2.4 检查色谱柱的状态和性能3. 进样方式3.1 确定进样方式:如气相进样、液相进样等3.2 确定进样量和进样方式3.3 优化进样条件以提高分离效果3.4 考虑进样的精确性和重复性4. 色谱条件的选择4.1 确定色谱柱的温度范围4.2 选择适当的载气和流速4.3 确定检测器的类型和工作条件4.4 优化色谱条件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5. 结果分析5.1 通过色谱图进行定性分析5.2 通过峰面积计算化合物的含量5.3 进行峰识别和峰数据库的比对5.4 分析化合物的峰形和保留时间的变化5.5 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分离和定量分析。

本文从样品制备、色谱柱选取、进样方式、色谱条件的选择以及结果分析五个方面探讨了气相色谱实验的关键要点。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和方法,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的准确性。

色谱 工作总结

色谱 工作总结

色谱工作总结
色谱工作总结。

色谱技术作为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色谱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在我将对这些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色谱工作需要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操作技巧。

在样品准备、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专注和细心,避免因为疏忽而导致实验失败或结果不准确。

其次,色谱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色谱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新的仪器、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需要不断积累实验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实验室和样品特点的操作技巧和经验规律。

最后,色谱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与其他同事共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复杂的实验和项目。

因此,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色谱工作是一项需要严谨态度、不断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工作。

通过总结经验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应用色谱技术,为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液相色谱分析混合样品中的苯和甲苯

液相色谱分析混合样品中的苯和甲苯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实验项目液相色谱分析混合样品中的苯和甲苯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0 年 3 月 31 日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原理及方法;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的构造、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高效液相色谱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内。

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是,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记录成数据。

液相色谱的定性依据是保留时间的相对性,通常相对误差不能大于5%。

定量参数常常采用峰高、峰面积、相对峰高、相对峰面积等。

定量方法通常采用外标法、内标法和面积归一化法。

外标法为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制定标准曲线法;内标法为在标准溶液、样品溶液中加入内标物质,以相对峰高、相对面积对标准物质的浓度制定标准曲线;面积归一化法假定所有出峰物质的吸光系数相同,计算某物质的峰面积占所有峰面积的百分比。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SCL-10A vp紫外可见双波长检测器;SPD-M10A vp柱温箱;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10μL微量注射器2.试剂:2μL/mL苯标液;2μL/mL甲苯标液;0.2μL/mL、2μL/mL、4μL/mL、10μL/mL的苯与甲苯的混合标准溶液;甲醇溶液;待测试样溶液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选择合适的流动相配比,优化色谱条件设置有关参数:控制流速为1mL/min。

柱温30℃,检测波长354nm。

设置流动相配比(甲醇:水=1:1),用10μL 微量注射器注射5μL 的10μL/mL 苯与甲苯的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测定,观察其分离度和出峰时间。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五、仪器装置图“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六、实验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

(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3)定位及定性分析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实验注意事项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

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

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七、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理论概述 (1)1.1液相色谱法定义: (1)1.2历史起源: (1)1.3基本原理: (1)1.4装置的基本组成及作用: (2)1.4.1进样装置 (2)1.4.2色谱柱 (2)1.4.3检测器 (2)1.5发展状况: (3)2文献总结 (3)3参考文献 (6)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应用1理论概述1.1液相色谱法定义:色谱法也叫层析法,它是一种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将它用于分析化学并配合适当的检测手段,就成为色谱分析法1.2历史起源:1903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首次提出“色谱法”(Chromotography)和“色谱图”(Chromatogram)的概念。

他在论文中写到:“(原文)一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溶液从一根主要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玻璃管上端加入,沿管滤下,后用纯石油醚淋洗,结果按照不同色素的吸附顺序在管内观察到它们相应的色带,就象光谱一样,称之为色谱图。

”1930年以后,相继出现了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薄层色谱等液相色谱技术。

1952年,英国学者Martin和Synge 基于他们在分配色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关于气-液分配色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把色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气相色谱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发展十分迅速的原因。

1958年,基于Moore和Stein的工作,离子交换色谱的仪器化导致了氨基酸分析仪的出现,这是近代液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尝试,但分离效率尚不理想。

1960年中后期,气相色谱理论和实践发展,以及机械、光学、电子等技术上的进步,液相色谱又开始活跃。

到60年代末期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就出现了HPLC。

1970年中期以后,微处理机技术用于液相色谱,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和分析精度。

1990年以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在国际和国内的迅速发展,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分离、纯化、制备的课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有HPLC作预分离等。

1.3基本原理:在色谱法中存在两相,一相是固定不动的,我们把它叫做固定相;另一相则不断流过固定相,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相。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就是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等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

使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气体、液体)通过一固定于柱中或平板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先后流出。

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1.4装置的基本组成及作用:1.4.1进样装置注射器进样装置:进样所用微量注射器及进样方式与GC法一样。

进样压力150×10^5Pa 时,必须采用停流进样。

⑵高压定量进样阀:与GC法用的流通法相似,能在高压下进样。

1.4.2色谱柱色谱柱是色谱仪最重要的部件(心脏)。

通常用厚壁玻璃管或内壁抛光的不锈钢管制作的,对于一些有腐蚀性的样品且要求耐高压时,可用铜管、铝管或聚四氟乙烯管。

柱子内径一般为1~6 mm。

常用的标准柱型是内径为4.6 或3.9mm ,长度为15 ~30cm 的直形不锈钢柱。

填料颗粒度5 ~10μm ,柱效以理论塔板数计大约7000 ~10000。

发展趋势是减小填料粒度和柱径以提高柱效。

1.4.3检测器⑴紫外光度检测器它的作用原理是基于被分析试样组分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选择性吸收,组分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遵守比尔定律。

最常用的检测器,应用最广,对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有响应。

特点:a.灵敏度高:其最小检测量10-9g·mL-1,故即使对紫外光吸收很弱的物质,也可以检测;b. 线性范围宽;(比尔定律)c. 流通池可做的很小(1mm × 10mm ,容积8μL);d. 对流动相的流速和温度变化不敏感可用于梯度洗脱;e. 波长可选,易于操作:如,使用装有流通池的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可变波长检测器)。

缺点:对紫外光完全不吸收的试样不能检测;同时溶剂的选择受到限制。

⑵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紫外检测器的重要进展;阵列由1024个光电二极管阵列,每个光电二极管宽仅50μm,各检测一窄段波长。

如图所示,在检测器中,光源发出的紫外或可见光通过液相色谱流通池,在此流动相中的各个组分进行特征吸收,然后通过狭缝,进入单色其进行分光,最后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得到各个组分的吸收信号。

经计算机快速处理,得三维立体谱图。

⑶荧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器。

对多环芳烃,维生素B、黄曲霉素、卟啉类化合物、农药、药物、氨基酸、甾类化合物等有响应。

荧光检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荧光光度计相似。

⑷差示折光检测器除紫外检测器之外应用最多的检测器。

差示折光检测器是借连续测定流通池中溶液折射率的方法来测定试样浓度的检测器。

溶液的折射率是纯溶剂(流动相)和纯溶质(试样)折射率乘以各物质的浓度之和。

因此溶有试样的流动相和纯流动相之间折射率之差表示试样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⑸电导检测器其作用原理是根据物质在某些介质中电离后所产生电导变化来测定电离物质含量。

1.5发展状况: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

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2文献总结3参考文献[1]薛兴亚,梁鑫淼复杂未知样品气相色谱分离分析理论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2004,博士[2]沈小婉.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杨美华,陈小荣,郑俊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花药材中芦丁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0,14(1):34-35.[4]于玲,赵常新,曹方.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葡萄酒中有机酸[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17(4):84-86.[5]李连朝,李天荣,汪沛洪.反相HPLC测定食物中的有机酸[J].分析测试通报,1989,8(3):21-26.[6] 傅渝滨,尚京川,骆运鹏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和血清多胺的改进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8, 13(2): 82-83;[7] 傅善基,卢振铎,邹雄,丹酰氯柱前衍生人尿液多胺高效液相色谱(HPLC)快速测定[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2, 21(2): 121-124;[8] 林炳承,邹雄,韩培祯,高效液相色谱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l-375;[9] 庄凌航,唐琴梅,徐修容,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多胺的研究[J],色谱,1991,9(2):108-111;[10] 唐琴梅,庄凌航,徐修容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尿液中的多胺[J],色谱,1994,12(6):433-435;[11]刘振锋,魏云潇,张进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中国传统发酵豆腐制品中的生物胺[J]. 中国食品学报,2010, 10(4):253-259;[12]唐琴梅.生物胺的分离和测定:多胺及有关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J],色谱,1992,10(3):78-81[13]Xiao Chonghou.Chemistr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肖崇厚.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4]Zhang X M,Hu H L,Xu S Y,Yang X H,Zhang J.J Sep Sci,2001,24:385[15] 沈伟健, 林宏, 赵增运, 等. 固相分散萃取与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中三唑醇的残留量[J]. 色谱, 2008, 26(4): 515-518.[16] 董盛月. 蜂王浆中氟胺氰菊酯与氟氯苯氰菊酯残留的提取净化及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8): 272-274.[17]缪建军,张颖,吕天峰,等.小体积液液萃取-GC/MS 法测定地表水中有机磷农药[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1):57-60.[18]许桂苹,蒋建宏,白海强,等.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的方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4):8564-8566.[19]刘长武,刘潇威,翟广书,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残留[J]. 色谱, 2003, 21(3): 255-257.[20]邹力, 同帜, 董祥芝.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的氨基甲酸酯与有机磷农药[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11, 24(4): 563-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