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第十章个性心理(上)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个性(personality)的概念

?心理学上的个性也是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特征

1.社会性——个性社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2.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整合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人格分裂”

?4、功能性——决定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事业成败

三、个性倾向性的表现

?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最活跃的因素。

?(一)需要(need)

?1、概念: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以缺乏感和满足感为人所体验。

?2、类型: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Maslow的需要层次(1962)

?生理(饥渴)

?安全(住房、钱)

?爱和归属(亲密)

?自尊(同伴的尊敬)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二)动机(motivation)

?1、概念——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产生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

?中等强度的需要加上高诱因会激发高动机水平;高需要与低诱因只是低动机水平。

?3、种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

(三)兴趣(interest)

1. 概念:

?人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与探究倾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种类:

?直接兴趣?a?a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

?间接兴趣?a?a事物或活动结果有价值和意义

3. 品质:

?倾向性(内容);广阔性(类别)

?稳定性(持久);效能性(利害)

第二节气质(temperation)

?人的风格差异(先天与后天性)

?一、概念

?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特点

?1. 动力性

?2. 天赋性

?3. 稳定性

三、气质学说

(一)体液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多血质(血液):活泼、快乐、好动

?粘液质(黏液):沉静、淡漠

?抑郁质(黑胆汁):忧郁、不快乐、

?胆汁质(黄胆汁):兴奋性强、急躁易怒

(二)体型说(克雷奇默)

?肥胖型——矮而胖,面阔颈短;精力旺盛好社交,亲切开朗

?瘦长型——高而瘦,皮肤干燥;敏感细致、内向温柔、多思冷漠

?筋骨型——肌肉发达,颈长面大。粘着气质,情绪有爆发性,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三)气质血型说(日本学者研究)

?O型:好逞强,勇敢、浪漫多情,

?A型:刻板、明确,温顺腼腆

?B型:自由意志论者,灵活,喜交际

?AB型:言谈举止合情合理

?兼有AB型的特点

(四)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

甲状腺型:分泌物多,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力强;反之,迟钝、缓慢。

?肾上腺型:皮肤干黑,毛发浓密,雄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斗

?脑下垂体型:脑力发达,有自制力

?副甲状腺型: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反之,肌肉无力,精力不足

?性腺型:进攻行为多;反之,进攻少

(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1)两个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2)三种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3)四种类型

?强度?a不平衡性(不可遏制型)

?强度--平衡?a?a灵活(活泼型)

?强度--平衡?a?a不灵活(安静型)

?弱型(抑制型)

四、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

?胆汁质- + + + + +

?多血质- + + + + +

?粘液质- + - - - -

?抑郁质+ - - - - -

?大部分人都是混合型

气质类型的典型表现

胆汁质——智慧敏捷但缺乏准确性,热情但容易急躁、冲动,刚强但以粗暴为其主要特征

多血质——高度灵活性、有朝气,善于适应变化环境,但情感体验不深,容易浅尝辄止为主要特征粘液质——注意稳定但不容易转移,稳重踏实但有些呆板;忍耐沉着但生气不足为主要特征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有高度敏感性,不宜形之于外,行动稳重,踏实持久,但怯懦迟疑,倾向于缄默、孤僻

不同气质的人遇到同一件事情,其表现不一致

五、气质对生活和教育的意义

1. 气质与生活

不同气质的人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是混合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与职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成就高低;但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3.气质与教育工作: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依据气质施教

?多血质学生

?严格组织纪律,热情对待;给予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培养中心兴趣;防止毛躁、粗心大意;发挥机智灵敏优点。

?胆汁质学生

?说服教育,避免激怒他们,培养勇于进取、开朗豪放性格,防止任性、粗暴。

?黏液质学生

?多给予参加班级体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防止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抑郁质学生

?多给予关怀,帮助;避免公共场合指责,培养自信心;防止多疑和孤僻。

?六、气质测量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社会性

?性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性格在个性中最具有的核心地位

?性格具有社会评价性(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 区别:

?气质——先天性;稳定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有社会评价性

?2. 联系:

?气质可按自己的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有独特色彩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对气质具有调控作用,可掩饰和改造气质

?三、性格的结构特征(如何描绘人的性格?)

?对社会、集体、他人

?1.态度特征:对劳动、工作、学习

?对自身(谦虚自负;自尊自卑)

?

?强度——深沉,,热情奔放;

?2.情感特征:稳定性——喜怒无常、情绪化;

?持久性——不记仇;忧戚满怀

?主导心境——宁静淡泊,悲观失落

?

?目标明确程度:目的性、盲目性

?3.意志特征对决定执行方面:坚韧性或动摇

?紧急困难情况下:果断或优柔寡断勇敢或鲁莽

?对行为控制方面:主动或被动性自制或放任

?

?感知——主动或被动;分析或概括

?4.理智特征:记忆——视觉或听觉

性格的认知特征想象——狭窄或广阔

?思维——独创或因袭

?性格结构的四个特征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地组合成统一整体,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四、人格理论

1.A-B型性格类型说

Friedman & Rosenman, 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

?A型性格?a?a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求进取,好争胜。成就需要高,做事负责,工作投入,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性格——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功利心淡泊。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表现较好。

2.内、外向性格类型说荣格(瑞士)

?人格结构由许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根据一个人兴趣和关注点的倾向分:

?外向——注重外部世界,情感直露,胆大热情,开朗活泼、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

轻率。

?内向——常自我剖析,深思熟虑,疑虑害羞,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对知识性思考性的工作感兴趣。

?3.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斯普兰格(p366)

?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分: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

?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4.威特金的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p365)

?根据不同的内外参照标准(棒框仪实验)

?场独立利用内在参照,具有独立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易受外部事物干扰,应激能力强。

?场依存的人独立性差,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没有主见,常常会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盲目行动,应变能力较差

?5.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说:英国(p277)

?EPQ量表为自陈问卷,分儿童问卷(7-15岁)和成人问卷,人格的基本维度是:内向与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其中前两个维度最为重要

?含ENPL四个分量表。

?E(内外向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高分表示外向乐观,低分表示内向安静。

?N神经质(情绪稳定性):高分者可能焦虑、紧张、担忧,低分者情绪反应弱,平静缓慢。

?P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傲、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高分表示孤独,不关心他人。如果某人表现明显,易发展为行为异常。反之,友好善良体贴。

?L测谎

?人格划分为四种组合类型: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

?6.特质论

?特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1)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每个人以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表面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行为观察到的特质,但它们不是人格特质的本质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反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本特性,是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具有动力性作用的特质,同时又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的、基础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基石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通过测量来解释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P387

五、性格的测量

测量性格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目前一般采用综合评定法、自然实验法和问卷测验法

(一)综合评定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问卷测验法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艾森克人格问卷

4、投射测验法

(1)罗夏墨渍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身高、相貌、成熟早晚、性别、神经类型等

?2.家庭环境因素

?1)亲子关系

?“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2)教养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

?3)儿童的家庭地位与角色

?3.学校教育环境

?学习和集体活动;教师的性格与教育方式;校园文化与风纪;同伴交往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习俗,大众传媒,塑造功能

?5. 个人主观因素

?自我教育,自我锻炼

第四节小学生性格的发展

?一、儿童性格发展阶段

. 学龄前阶段——直接取决于家庭等具体生活情境的外部影响。如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2. 学龄初期和中期——吸收外部影响并内化为一部分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活动、教师性格与教育方式和同伴关系

?3. 学龄晚期—行为受内心制约和自我教育十分明显,主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稳固成型

?二、小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特点

?总趋势: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发展速率不平衡

二至四年级发展较慢—稳定期;

四至六年级发展较快—快速期

?1. 情绪特征:

?整个小学时期性格的情绪特征发展稳定,情绪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低年级主导心境稍差(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

?2. 意志特征

?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发展不明显,独立性有所

?发展,自制力和坚持性发展不稳定,果断性发展

?缓慢。

?3、理智特征

?小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在中低年级稳定发展,高年级迅速发展,好奇心和探究欲突出,思维水平不

断发展。

?4、态度特征

?对同学、老师和集体的态度积极发展;对劳动、学习的态度发展不够稳定,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存

在不足

?三、小学生性格培养的策略

?1、营造安全、民主的成长环境

?在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上尊重和信任儿童

?2、积极的榜样示范——典型典范示范

?3、加强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习惯养成训练

?认真细致,乐于助人,坚持锻炼

?4、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性格的自我塑造

思考作业

1.根据性格的结构剖析自己(或熟人)的性格及成因。

2. 我的性格与家庭教育

3. 我的性格形成与学校教育

4.对我性格形成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情

5.为自己制定性格修养的标准和计划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探析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探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给定了问题条件的现实和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的差距,是现实和目标之间存在的一系列障碍。而个体利用问题条件,应用自身已储存的知识,操纵信息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克服障碍得到问题的答案,即是对问题的解决。然而问题的解决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表征的适当性、解决策略的适合性、问题解决者的动机和情绪、问题本身的表述、问题解决者所处的外部环境等等都有可能对问题能否得到解决、问题解决的速度、问题解决的质量和解决的流畅性产生影响,而我们要分析这些影响因素,首先有必要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家把问题解决分为这样几个相关阶段:(一)识别和理解问题;(二)产生问题解答的多种解答假设并在多种的可选择的假设中进行选择;(三)测试和评价解答(Polyh 在1957年把这一步分成执行方案或计划、回顾与评价解答结果两步)。如果解答有误或者解决方案不能执行则又回到问题的理解阶段,从而构成问题解决的阶段循环。 1.识别和理解问题 问题解决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者必须理解由问题起始状态(the initia state)、目标状态(the goal state)、引起状态改变的算子(operators)和问题的中间状态(the current state)等所构成的问题空间。这种问题解决者了解问题提供的信息和拓展问题的内部的问题空间就称之为问题表征(the problem representation)。“不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成功的问题解答在于怎样表征问题”。[1]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Wertheimer指出,问题解决的典型性,即在于生成合理的问题表征,恰当的问题表征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表征与问题的真实结构相对应;(2)表征中的各个问题成份被适当的结合在一起;(3)表征结合了问题解决者的其他知识”[2]。 2.产生解答 在对问题表征的基础上,问题解决者产生一个或多个可选择的解答假设,即方案。一般而言,人们产生问题解答的策略有两种,即算法式(the algorithms)和启发式(the heuristics)。算法式是指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地、逐步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形成所谓的“搜寻树”,并穷尽了从初始状态出发所能搜寻到的所有状态[3]。启发式(又叫大拇指规则)是指凭借和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及信息间的联系,简化搜索空间,使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这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算法式能保证问题获得解决,然而许多问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

不安全心理因素(2021年)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作为一名变电值班员,深知安全的重要,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事故的发生,人为的因素也是最常见的,所以,要预防、杜绝生产事故、习惯性违章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行为对安全的重要性。而人的行为的产生,却是由人的心理所决定的。 对于在变电运行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来说,通常最容易产生或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惰性,二是凭经验。产生这两种心理因素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 惰性也可以算是人的一种天性,而散漫的工作作风,缺乏激情的工作氛围,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这些都容易培养人们的惰性。该办“工作票”的工作,只因怕麻烦而不遵守相关规定,发现习惯性违章而睁只眼闭只眼懒得去制止,该做的安全措施不做,或者做的不够彻底,不够仔细,敷衍了事,事故也常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夸张点说,盲目依赖于经验,是一种思维缺陷,不过,这种缺陷

心理健康个性案例

心理个性案例 曹雨松,男,成绩中等,善于表现自己。父母收入较高,他又是家中的独子,两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他养成了一个自尊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尤其是看不起不如他的同学,经常嘲笑别人。渐渐地同学们都不理他,导致他性格古怪,易冲动,经常无故地大发脾气。 根据他的心理问题,我重点培养他的同情心,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逐渐养成健康的个性。 1、心理暗示法。对于这类心高气傲的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表扬他的题做的棒,他很高兴。然后,我又问他:那教师这儿也有几相很不错的书,你愿不愿读?”他一听教师借书给他读顿时眼睛一亮。我递给他一本书《宋庆龄的故事》,要求读后写出宋庆龄的品格。一周后,他拿着读书笔记来了,我发现他的读书笔记上写到宋庆龄爱国、爱学习、关心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真是个灵敏的孩子。我又重点针对宋庆龄同情他人、尊重他人进行了交流。我发现他的脸渐渐红了,我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头,“老师相信你会和宋庆奶奶做得一样好。以后的几天,我发现他变了,会主动给同学讲题了,也不再对同学大发脾气了。润无细无声,教育如细细的甘泉,需要慢慢地滋润,才会有效。

2、角色扮演法。对曹雨松同学的教育第一步非常成功,为巩固成效,我又采取了第二项措施:角色扮演法。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个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扮演父母、可以扮演老师、可以扮演清洁工人……(时间是一星期,地点根据情况定)然后每个同学都要上交一份体验报告。当我看到小明同学的体验报告时,我震撼了,在一周内他扮过爸爸,扮过老师,还扮过残疾人(一个为瘸了腿的人)。他在文中写到:我瘸着腿走在大街上,人们向我投来了不同的目光:有的鄙视、有的漠然、有的同情,这我都能接受,最不能让我容忍的是,竟有几个小孩子在我的身后学我走路,边学边笑,我真得受不了,他们怎么能这样,拿别人的痛苦当欢乐。我真想站起身来骂他们,可是我忽然想起我不是也干过类似的事吗:明明说话有些结巴,我学他,把他气哭了;小红丢了铅笔趴在桌上哭,我却在一旁说着风凉话……我真得太不应该了,今天我罪有应得。怪不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我太自私了,我看不起别人,我不尊重别人,我没有同情心。我发誓,我一定改!!!看了文章,我感动得想要哭,为小明有这样的觉悟高兴得想哭。 经过这件事,曹雨松更出色了。瞧:他在帮小同学倒垃圾;他在和同学们一起跳绳;他把自已的图书拿来给同学们看;更可喜的是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团结一心、学习积极、爱心十足。 班主任:曲莹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2003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3总第18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18NO.5 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探析 袁宪音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本文从犯罪的社会原因及个体原因入手,剖析了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揭示了不良的人生观、偏离的需要结构、犯罪动机以及性格等其他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原因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DF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3)05-0043-02 犯罪作为一种个人的特殊行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犯罪是产生于复杂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它毕竟是由每个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构成。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即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来看,其间也是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的。本文仅就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犯罪的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加以阐述。 一、犯罪原因构成 从宏观角度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个体行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犯罪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个体意识的行为,因而犯罪的原因应该是也必然是同时根植于社会存在和个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方面。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从总体来看,犯罪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定犯罪现象必然产生的那些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即犯罪产生的根源,如历史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等;第二个层次是决定具体犯罪产生的那些现象,如刺激、诱惑、贪欲、需求等。 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犯罪原因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构成犯罪原因论的完整体系。犯罪的个体原因是直接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它是直接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犯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在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产生的过程中都会起一定的作用,它们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共同的,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的心理运动与一定的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人生观、需要的偏离、犯罪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情感情绪等等。 二、犯罪个体原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一)不良的人生观对犯罪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其对外部世界如何认识,并据以决定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以及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伦理观念、法律意识等主观认识的总和,同时又是人的言行作为终极内驱力的活动准则,其内容主要由幸福观、法纪观、友谊观、英雄观、伦理观和恋爱观等构成。一个人之所以违法犯罪,其主观原因可以从根本上归结到他们的不良的人生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一是强烈的物质追求。这是指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财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其物欲、钱欲和享受欲恶性膨胀,把吃、喝、玩、乐等感官享受当成人生的唯一乐趣和终级目的,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站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二是法纪虚无性。这是指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无视或者蔑视,以及对社会义务的不负责任态度。他们游离于法律之外,甚或明知故犯,以为法律奈何不了他而肆意妄为。三是哥儿们义气感。这是影响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赖以组成和维系的精神支柱。四是自我显示感。这主要是指违法犯罪分子对勇敢行为的歪曲认识。他们公开宣扬“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楞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把亡命哲学当作人生的莫大光荣,倍加推崇。五是伦理观念混乱。这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的丧失和伦理观念的低下,缺乏道德准则,颠倒人际关系,就成了违法犯罪者的内部机制所在,他们对一般应遵从的社会———伦理价值往往持否定或排斥态度,转而信奉与此相对立的生活准则。如视“自由”为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视“友谊”为讲义气,能够为哥们两肋插刀;视“英雄”为胆子大、敢拼命;视“爱情”为满足生理欲望、传宗接代,等等。同时,对代表人类真、善、美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例如正义、勤劳、秩序、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等则不屑一顾。正是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生活态度才表现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其行为也才具有反社会性。不良的人生观因素是违法犯罪个体原因中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决定着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 (二)偏离的需要结构对犯罪的影响 需要是指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愿望,它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人的需要有社会性需要和生物性需要之分,正常人的需要结构是由这两种需要的合理配置,并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协调配合构成的。但在违法活动人的需要结构中,生物性需要往往多强于社会性需要,低级的物质需要又往往多强于高级的精神需要,是犯罪行为现实化的内在原动力和犯罪心理活动发生的起始。因而他们更注重原始欲望和感官的满足,轻视或根本无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在他们感到精神世界空虚时,却往往又转而求助于物质享受以代偿。当其奢望与贪欲同现实发生冲突时,就可能转而以非法手段来满足,不惜违法犯罪,以身试法。如某省曾对5350名在押青少年犯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选择“金钱”一项的居首位。显然,追求底层次的需要,已成为这类人生活的中心内容。 (三)犯罪动机对犯罪的影响 所谓动机是指直接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愿,是个体行为有目的的内驱力,而犯罪动机则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犯罪活动是在 34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个性也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性;一个是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 法 (5)个案法 联系实际说明个性差异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因个人的性格差异,所以在一个组织中会有不同的性格,这就形成了个性差异化,而管理者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中协调,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了。组织中的个体作为健康的有机体,在人的个性方面,如同婴儿成长为成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然而,这种成熟过程,会被组织不客气地打断。凡是正式组织,都会阻碍个性的成熟。因此,组织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找出这种冲突的解决方案。阿吉里斯的这一发现,很快就成为组织行为学的热门话题。下式组织肯定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会“设计”出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的结构和运行秩序。然而,现实中的员工各色各样,千差万别,“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正式组织总会要求它的员工适应组织,而不是组织适应员工。如果要按照每个员工的喜好和偏爱来设计组织,那么,组织就会变成由一片片补丁拼缀起来的“百衲衣”。泰罗的“精神革命”,法约尔的“团队精神”,在阿吉里斯眼里,一概都是改造个人,使个性适合于组织的手段。传统观念认为,按照理性和逻辑设计出来的组织,从长远观点来看更符合人性。但是,这种理性和逻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对抗?为什么必须让人们改变思想观念才能保证正式组织的成功?“长远”难道一定要牺牲“眼前”难道说理性就一定要以“不人道”为代价,这些都值得探讨。其次,组织的等级层次结构,势必形成“命令-服从”关系。这种结构,会剥夺员工的自主权,限制员工的知情权。没有自主权就会造成依赖、被动和从属心理,没有知情权、缺乏信息就会没有长远打算.所有这些,无非就是把员工阻断在非成熟状态。为了弥补员工的这种损失,只好以金钱作为补偿。而这种金钱补偿,实际上等于告诉员工,组织就是让你产生不满和厌恶的地方。你可以用金钱再去组织之外购买满意和愉快。另外,组织的管理者在这种结构中,要履行职责,就需要克制和压抑感情,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不能以个人风格代替制度规范,把个性与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说通俗一点,你越不像个“人”,就越符合组织的要求。阿吉里斯调侃道:如果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对组织的忠诚,那就有理由怀疑他的个性是否健康。作为部下,对领导人的尊重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为人而是因为他的工作,那么这种尊重就有可能属于人格分裂。再次,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员工的个性发展由“自治”变为“他治”。员工的奋斗目标不是自己设定的,而是组织和上级为他安排的。这种目标具有外在性和肤浅性,不能达到“自我”层次,由此会导致员工心理上的挫伤与失败,而个性的发展恰恰依赖于心理上的自得和成功。只有员工根据内在需要自己确定目标,才能实现心理成功,而这正是组织所排斥的。最后,组织的控制幅度原则,会加大员工的“管理距离”。控制幅度越小,部门划分就越多,而工作就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同部门之间员工的沟通往来,就需要层层请示到有权指挥这两个部门的共同领导为止。这也会剥夺员工的自治权,使员工更加深刻地感到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增强依赖性。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高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高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 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姓名:魏彩兰 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吴家山第四中学 摘要“问题行为”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它是指孩子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涌动的生命,他们都需要人关心他,需要人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人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然而,这些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満足时,有些孩子便在默默承受痛苦折磨的同时,为了寻求他应当得到的东西,走错了路,这样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各种传媒不断撞击孩子们的心灵,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面对绚丽多彩的环境既兴奋又烦闷,想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独立的地位,但这一些正常合理的要求往往与现实的环境不融洽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再加上某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于是就形成了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关键字:中学生问题行为心理成因矫正策略 我们所说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由于情绪困扰、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使他们自己不快乐,也使他们周围的人不能满意,从而进一步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主要的问题行为有:顶撞老师;严重扰乱纪律;经常性迟到;打架斗殴;厌学和逃学;青春期朦胧情感;偷拿钱物;迷恋网络;离家出走等等。而且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其中一项甚至多项问题行为,有的学生某阶段有这样的问题,某阶段又有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紧张,严重影响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吴家山地区的高中教育质量出现滑坡,大大阻碍了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同时,因为造成了较大危害而被学校开除的问题行为生,或者是未经矫治的问题行为生走入社会后,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我校为扭转这一局面,在政教处、教科室组织下多次开展

心理健康 性格

性格会不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呢?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体现,而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我们的意识、情绪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灰质、树突、轴突、神经递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包括胚胎时期),脑部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有脑细胞正确地连结起来。不只是建立细胞间的连结,还要把某些连结切断——3岁小孩脑细胞之间的连结是成年人的两倍——这些连结是乱七八糟的——为了妥善运作,脑部必须决定哪些连结要保留,哪些要断裂。在有限的大脑关键发育期间脑部必须检查成千上万兆的连结,因此不得不采取“残忍”而有效的原则:用不着的就自动断裂。 那么脑部如何判断哪些连结用得着,哪些用不着呢?通过观察,科学家总结出了大脑的判断规律:不断探测哪些区域经常受到刺激,而哪些区域极少受到刺激来决定是否断裂这些区域的连结。也就是说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将自动断裂。通过发生在1970年洛杉矶郊区女孩吉妮身上的悲剧(被其精神情况极不稳定的父亲绑在一个小房间的椅子上长达12年半,因为父母几乎没有跟他说过话,她的脑部负责语言的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刺激,导致终身受损。吉妮被解救出来后通过多年语言训练,至今仍无法学会说话,只能“像动物一样呜咽”),这证实了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初期发育的理解:过了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大脑结构基本定

型,之后的环境变化以及训练很难改变大脑的构造,也很难改变基于大脑结构功能区特征。 同样,我们正常人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受到的刺激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刺激范围和种类是基本接近的),刺激的程度和强度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微小的差异对大脑发育的连结断裂以及结合时期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功能神经元连结的强度。这些功能神经元连结强度对我们将来的获取信息、思维、决策方式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荣格曾举过有极个别例子,比如在童年时期遭遇巨大情感挫折,可能会由外向转为内向)。 特别说明:性格没有好与坏,测试的目的是反映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期待的你。请最大程度放松下来,选择当您面临下述这些情况时不由自主、自然和不假思索的决定或倾向。 很准的一组心理测试题所谓「铁汉柔情」,外面再坚强凶悍的男人女人也都有温柔的一面。 从这个心理测验看看你在内心深处的温柔指数有多高? 状况:如果上帝要你跟你的另一半下辈子还是在一起,你希望你们能变成什么? 选项: 1.一对比翼鸟 2.一对老虎 3.一对黑天鹅 4.一对小海豚 5.一对连理枝 解析: 1.一对比翼鸟:温柔指数20,你是标准的硬汉,较自我中心,不易受别人拘束。只有当感情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 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 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 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 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 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 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 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 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

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去年十月份,我班级杨美琼同学因为中午不归宿,被我训了两句,结果中午用小刀划手,鲜血直流;某中学高一一位女生因班里学生怀疑她偷东西而离校出走;某市一中学生因家长和老师要求他把长发理短了而选择自杀。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中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引起了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强烈关注和对目前中学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根源何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何如此脆弱?症结在哪?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有何良策?作为一名在职教育者对此能够做点什么?如何去做?这是我一段时期以来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脆弱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的: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意志力较薄弱。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

(推荐)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 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

影响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因素探析

浅析影响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心理因素 大化县都阳中学覃安民 【摘要】目前对历史教学所做的各种研究很多,但对影响历史学习的学生心理因素的研究却很少。鉴于学生心理对历史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从认知、兴趣、学习态度、意志力等四个方面分析,探讨影响历史学习的种种心理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从事历史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学习心理因素 历史学科是中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会,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经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对于弘扬祖国历史的优良传统,继承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种种原因,中学历史学习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历史成绩长期没有见长,对学习历史丧失动力,等等。那么,历史学习过程中影响历史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 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常见心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喜欢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这类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男生多于女生;二是初一、初二感兴趣的人较多,初三明显减少。第二种是排斥历史。这类学生超过半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的水准问题,更多的是各级考试中的设置与否的问题。第三种是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到二成。这类学生对待其它学科的态度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差,完全被学校计划牵制,上进心普遍不强。 二、影响初中生历史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认知因素的影响

由于初中生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抽象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和有趣味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对历史学习主要是机械记忆,基本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很少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第一,分散性。举例来说,如问1689年发生在中国的大事是什么?他们会很快回答出《中俄尼布楚条约》。但再问同一年英、俄各有什么大事,他们则答不出。第二,孤立性。不能灵活识记所学知识,不能有机地进行联系。如问康熙和乾隆的统治年代,他们能回答出来。但若问清朝有几个皇帝,统治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他们就回答不出来。 另外,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求知欲望高,对中学开设的各门功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刚接触历史,什么都想知道,但因受到理解能力的影响,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认知的程度就不一样。对中国古代史中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文化名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他们能理解,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到了初二年级,因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增强,他们不仅注重历史的过程,而且更注重产生的原因及结果。如各个朝代中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领袖人物和民族英雄,他们能按照功过是非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道德准则,也能判断出某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到了初三年级,中国历史的内容全部学完了,学生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知识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初步有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概念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在已有中国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世界史,就容易认识和理解世界史知识。 (二)兴趣因素的影响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有了动机的推动,使其学习行为指向学

探析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探析心理因素对发热影响的治疗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因素与发热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0例发热患者进行观察。从病因学角度出发, 以心理因素为主线, 调查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结果 40%的发热患者是由于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担心、害怕所致, 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结论心理因素也是诱发及加重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发热;心理因素 近一段时期, 由于H1N1病毒的侵袭, 引起了甲型流行性感冒,又称“甲型流感”,其主要症状就是发热、咳嗽。由于它主要是通过近距离接触及呼吸道飞沫传播, 因此严重地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目前发热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过去, 我们研究发热的原因多是从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入手, 对于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则较少注意。我们随机抽取 50 例发热患者,进行心理因素的调查, 由此发现心理因素也是发热的一个诱发因素之一,并且心理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有很大影响。如在治疗发热过程中, 注意心理治疗或辅以心理治疗, 则对退热起着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现将我们调查总结的情况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随机抽取20XX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校医院50例突然发热患者 (既往无其他病史),男25例,女25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4岁。 方法 (1)50 例发热患者的诊断,符合诊断学第七版的诊断标准。采用腋测法测体温, 均在℃以上。(2)从心理因素在病因学中的位置调查。根据心理因素创伤出现的快、慢分为急性与慢性心理创伤。 2 结果 从病因学角度出发, 观察心理创伤对发热的影响。调查发现, 心理因素多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急性心理创伤多为突发事件, 如:突然丧失亲人、失业、失学、意外事故、突然劳动及社交能力丧失、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等;慢性心理创伤多为慢性病痛的折磨, 对亲人及自身身体过分担忧, 家庭关系不和, 工作不理想, 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通过对这 50例患者调查发现, 有14例(占28%)为急性心理创伤,6例(占12%)为慢性心理创伤,见表1。故急、慢性心理创伤的患者共为20例,占40%。表1 急、慢性心理创伤引起的体温变化由此可见, 心理因素对发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3 讨论

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的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是护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部分,或称为临床操作部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技能和方法,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是介于心理学与护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护理一词最早是由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提出。南丁格尔认为:“消极的环境可以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为病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把护理目标定位于“使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提出“护理是一项精细的艺术。”改变了“单一照料患者病残肢体”的传统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能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心理治疗——又称精神疗法。广义地说,心理治疗就是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尤其是医生)的语言作用,特殊布置,以及医生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的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咨询师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决策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治你没商量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理论学说心理动力学说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心理生理学说“应激” 学说学习理论学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心理学理论、技术、方法——现代护理模式的核心基础学科: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概念转变:1984年who提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促进护理体制的优化?体现学科发展特色?强化护士职业心态?完善护士个体人格心理护理的主要功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个体化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启迪性原则?治疗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原则: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共性心理护理与个性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形式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耐心的倾泄、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条件:相应的学科理论体系规范化操作模式实施者应接受专业化培训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护理行为。眼神、微笑、护患关系无意识心理护理个性心理护理: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以解决患者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共性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强,仅从满足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患者中同类化性质或共性化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需要→分析病人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信息收集分析决策↑↓ 遗留问题← 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实施问题解决行动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是确立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和视角出发,了解其日常健康行为习惯,了解在患病时以及疾病发展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以及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应对策略,其心理、社会因素在患病及疾病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一、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二、生理方面:t、p、r、bp、意识等;三、心理方面:客观资料:1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2人格个性: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