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犯罪【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论农民工的权利保护的开题报告

论农民工的权利保护的开题报告

论农民工的权利保护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巨大,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有近2亿农民工,其就业地点通常是在城市中的工厂、建筑工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农民工的身份、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所处的劳动市场难以得到公正对待,常常遭受雇主不公正对待,其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存在着严重的劳动权利受损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

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相关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研究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探寻保护农民工权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农民工权利保护的实质性改善。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

其次,通过案例研究法,着重分析具体案例,研究农民工权利保护方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受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民意和各界关注的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分析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综合考虑现实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实质性改善。

同时,本研究也希望能更好地关注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为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摘要]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我区谋生。

一、农民工的犯罪情况和特征。

自2010年以来,* *法院已审结114起刑事案件,涉及159人,其中已审结52起案件,涉及77人。

通过对上述刑事审判案例的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1、犯罪年龄越来越小,2、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3、就业形势不稳定,4、群体犯罪,5、侵犯财产犯罪,6、突出暴力犯罪,2 、农民工犯罪频发,1、经济贫困是犯罪的主要原因,2、社会地位差距大是犯罪的基本原因,3、文化生活单调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法律意识薄弱和法律控制措施薄弱是犯罪的主要原因;5、缺乏有效的法律权益保护是犯罪的直接原因;6、集团和盲目从众是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我区谋生。

农民工在为我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犯罪也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更大隐患。

如何减少和预防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法院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对农民工刑事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特点、原因,并针对农民工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2010年至今农民工犯罪情况及特征,* *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14起,涉案人员159人,其中审结刑事案件52起,涉案人员77人。

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事结案的45.6%,涉案被告占全部被告的48.4%。

通过对上述刑事审判案例的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1、犯罪年龄越来越小。

目前,从农村出来工作的农民大多是中青年,留在家乡务农的大多是0岁以上的妇女,这也反映在农民工犯罪上。

在今年被定罪的77名农民工中,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56人不满30岁,占总数的72.7%。

2、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在犯罪的农民工中更为普遍,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初中毕业。

今年被判刑的农民工中,有2人是文盲,38人在上小学,35人上初中。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犯罪与社会治理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成为城市建设和发
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农民工数量增加的同时,农民工犯罪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对城市社会治理和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和社会治理方法,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内容:
1、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探析: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

2、农民工犯罪案例分析: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社会治理方法的探讨: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教育宣传、社会扶持等方式来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社会治安水平。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展开将有利于深入了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打击农民工犯罪
提供理论指导和应对策略,增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同时也为深入探究城市化进程中
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论犯罪本科开题报告

论犯罪本科开题报告

论犯罪本科开题报告犯罪本科开题报告引言:犯罪是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犯罪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致力于探究犯罪的原因、动机、模式以及预防和惩治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犯罪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犯罪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定义、分类和模式。

首先,犯罪的定义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它涉及到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判断标准。

其次,犯罪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包括个人犯罪、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等。

最后,犯罪的模式研究是为了揭示犯罪行为的规律和趋势,为犯罪预防和惩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

首先,统计分析是犯罪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犯罪数据,可以揭示犯罪的分布规律和趋势。

其次,实地调查是为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背后原因和动机,通过访谈和观察等手段,可以获取更加真实和全面的犯罪信息。

最后,实验研究是为了验证犯罪学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构建实验场景和操作变量,可以模拟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犯罪行为。

三、犯罪学的应用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犯罪学为犯罪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犯罪的原因和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

其次,犯罪学在犯罪侦查和破案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犯罪模式和犯罪心理,可以帮助警方更好地追踪和抓捕犯罪嫌疑人。

最后,犯罪学在刑罚执行和矫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刑罚和矫治方案。

结论:犯罪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对于研究和解决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犯罪的定义、分类和模式,以及运用统计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

犯罪学的应用也在犯罪预防、侦查和刑罚执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犯罪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犯罪数据的可靠性和犯罪行为的复杂性等。

农民工权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权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权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户籍工人,在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临时或常年就业,通常是以劳动力为主,他们在城市中享有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受到公平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同时也容易遭受侵犯和侮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约为2.9亿人,其中很多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被迫承受高强度的劳动、薪资低、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

因此,探究农民工权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农民工权利现状研究。

通过统计数据收集、调研、文献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农民工权利现状,探究他们在用工、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具体原因和现象。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农民工的权利问题进一步凸显,如何有效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利益,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2. 农民工权利保障对策研究。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做法和经验,探究促进农民工参与城市化进程的有效保障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

同时,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主管部门、雇主和民间团体之间的联动机制,搭建起权利保障的平台系统。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具体包括:1.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农民工权利现状和保障问题。

2.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农民工权利的保障行动和规定,探究其对农民工的影响和可行性。

3. 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一定数量的农民工,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包括薪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以及他们对当前农民工权利保障的认识和期望。

四、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农民工权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实现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

具体目的如下:1. 了解当前农民工权利的现状和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2.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农民工权利保障的做法和经验,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今后的农民工权利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社会稳定下的犯罪:进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进城农民工犯罪问题逐渐显现出严重性。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首先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犯罪的关系,指出经济压力和社会适应困难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从心理问题和犯罪的关联角度进行了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以及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望有效降低进城农民工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稳定、犯罪问题、进城农民工、城市化、经济压力、社会适应、心理问题、政策对策、社会服务体系、法律意识、城乡一体化发展1. 引言1.1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犯罪问题的严重性是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给个体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困扰。

犯罪行为不仅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更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犯罪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以及社会信任的破坏,无疑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还体现在其对个体的影响。

受害者遭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对于他们来说,犯罪带来的伤害往往无法弥补。

而犯罪者也往往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不仅面临法律制裁,也会遭受到社会的众多谴责和不理解。

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整体的冲击,也包含了对个体权益的侵害。

面对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遏制和预防。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双重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1.2 进城农民工群体的特点一、流动性强。

进城农民工一般来自农村,因工作需要常年在城市外地工作,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职业场所,常常会在不同城市之间反复迁徙,流动性较强。

二、教育程度低。

由于进城农民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农民工犯罪及预防论文

农民工犯罪及预防论文

浅析农民工犯罪及预防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迈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员,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农民工已成为公认的犯罪高发人群,社会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民工犯罪问题,找出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从中探索出一条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问题成因预防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做了巨大的贡献,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各种酸甜苦辣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阅历,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民工犯罪已成为刑事犯罪案件激增的主要因素。

触犯刑法,成为了农民工的噩梦。

在日渐复杂的城市环境下,社会各种矛盾的碰撞导致农民工犯罪大量滋生,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农民工犯罪的根源犯罪不是人的自然本性,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想犯罪,农民工犯罪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滞后。

农民是吃苦耐劳的勤劳化身,这一点从未因历史而改变。

在农村,农民过的生活虽清苦但踏实而稳定,进入城市后面对浮华的社会,极易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经济状况的窘迫加之社会的漠视,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产生某些欲望.所谓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一旦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欲望得不到合理排遣,往往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比如因物质缺乏而去抢劫、盗窃,因精神受伤而去报复。

二、农民工犯罪的类型(一)因物质欲望而滋生的犯罪第一种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工资收入低,只能勉强维持本人最低生活水平,而这种物质待遇明显难以满足他们养家糊口需要时,就很可能产生犯罪的动机。

如因饥饿而偷窃商店商品,很可能构成盗窃罪;另外一种是因经不住物质诱惑而产生犯罪动机,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往往是抱着发财梦想来城市寻找就业出路,但到了城市却发现他们实际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导致农民工普遍对城市存在反抗仇视心理。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富人的仇视,对他人致富的眼红,往往因一时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导致犯罪,如见到别人到银行取钱而见财起意、见到别人穿金戴银而实施抢夺。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但是由于聘用、支付、社保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劳动权益往往受到不公正待遇。

从2016年至今,中国法院公开发布的案件中,有关劳动权益保护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农民工案件占到一定比例。

此外,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相关法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范围本项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深入探讨:1.农民工的定义、数量、行业分布、聘用方式等概况分析2.我国有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解读3.农民工劳动权益侵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拖欠、变相减薪、强迫加班、超负荷劳动和聘雇等的劳动欺凌行为4.针对上述劳动权益的侵害,探究法律救济途径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差异5.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健康发展的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调机制、优化法律服务等方面。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有利于加深对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现状和实际状况的了解,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整理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其它相关问题,如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职业认证和职业差异等,有利于启发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创新。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法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

其中,法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主要用于分析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中的问题。

文献法包括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以获取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基本信息及劳动权益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

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农民工的具体案例,深入揭示其权益被侵犯的现实情况,为探究法律救济途径提供参考。

五、预期结果本项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发展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论农民工犯罪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相当迅速的。

在这二三十年间,现代化的都市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但是与之相伴而生的人口拥挤、就业压力、环境恶化、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

农民工是农村中的精英群体,在城市中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的源泉,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城市中农民工犯罪原因可归结为农民工迫于生计、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致富观念,不良环境影响、受到不法分子教唆、对农民工的歧视等几个方面。

农民工犯罪并不具有比市民强的“先天优势”、侵财性、暴力性特点,其犯罪具有相对明显的高发期、流窜性特点,其团伙犯罪组成成员具有地缘性和亲缘性特点,在人口结构上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素质较低。

源源不断涌入大城市的农民工,其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并有可能成为影响和谐社会进程的一大隐患。

(二)选题意义
针对农民工犯罪问题,从社会保障机制到法律规定都有所体现。

但是农民工犯罪率还是节节攀升。

这与农民工数量剧增有关系,每个人都有独自的问题,不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都只是涵盖了一部分,因此需要通过了解农民工犯罪的背景和原因,完善关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度。

城市中农民工犯罪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具体可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倡导诚实、勤劳致富观念、建立“公共劳动”业务、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监督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工信息采集工作、改发布通缉令为硬性规定从而加强区际协作、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法规、引导市民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招聘夫妻工、加强对出租房屋和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发挥民众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关注农民工业余生活、引导农民工自律、对农民工提供司法救助。

减少农民工犯罪,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研究目标
笔者希望通过文章,让大家了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劳动保障制度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农民工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关于完善针对农民工犯罪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的建议,为防治农民工犯罪提供一点方法与意见。

(二)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民工自身教育背景,文化生活环境,权益保障等方面来概括出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从而根据原因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减少犯罪率,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农民工犯罪的研究,需掌握实际情况,了解农民工的犯罪动机,找到原因后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一些案例,结合一些我国的现行法律,找出降低犯罪率的有效对策,并加以预防。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单勇、侯银萍:《犯罪的文化冲突论——基于中国转型社会的分析》[J],《法
制与社会发展》
[2] 翟振武、段成荣:《农民工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C],载《中国农民工调研报
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524-525页。

[3] 莫洪宪,彭文华. 农民工犯罪的区域性特征、成因及防治对策——以广东省佛
山市禅城区、南海区为例对珠三角农民工犯罪进行的分析[A]. 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 2009 .
[4] 宛晓芳. 提高农民工素质夯实维权之基石[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
[5] 刘凡镇. 农民工犯罪问题浅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
[6] 李长健,唐欢庆.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 (03) .
[7] 王仲兴,蔡曦蕾. 农民工犯罪:概念、司法宽容及类型[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
[C], 2009 .
[8] 余晓玲,曾勇钧. 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问题的探讨——以需求层次理论的视
角[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0,(01) .
[9] 邬莉.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共享和谐社会成果[J]. 中国职工教育, 2008,
(10)
[10] 常旋, 王晓光. 农民工犯罪社会控制机制分析[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2010, (03)
[11] 胡杰成.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 2008,(12) .
[12] 石学峰. 农民工犯罪新探:基于文化冲突理论视角[J]. 当代社科视野, 2009,
(04) .
[13] 陈江舜. 农民工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9, (01) .
[14] Thorsten Sellin.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New York: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il, 1938, :P23 .
[15]Michael G Maxfield , Earl Babbie. Re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Second edition). West/Wadsworth, 1998.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2010年11月10日前,确定论文选题
2010年12月10日前,完成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
2011年2月25日前,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外文资料译文
2011年2月28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4月10日前,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2011年4月30日前,对论文进一步的修改及定稿
2011年5月16日前, 组织毕业论文文案评阅、论文答辩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根据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特点,运用法学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