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验证之一:光谱

合集下载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
物质方法学验证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用于验证和证明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

它涉及到一系列实验和观察,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

常见的物质方法学验证包括:
1. 光谱分析:通过观察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光,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常见的光谱分析技术包括质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2. 热分析:通过对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来推断物质的热性质和相变行为。

常见的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3. 表征与测试:通过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硬度、粘度等来判断其组成和性质。

常见的表征和测试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拉伸试验等。

4. 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来研究其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

常见的化学反应验证方法包括观察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生成等。

5. 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来预测和验证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理解和解释物质的复杂性质,提前预测
实验结果。

在进行物质方法学验证时,科学家通常会结合多个方法和技术,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红外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对不同化合物进行分析,探索其在结构鉴定和物质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红外光谱仪2. 实验样品:甲醇、乙醇、苯酚、苯甲酸3. 实验步骤:a. 将样品制备成均匀的固体样品,并放置于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

b. 启动红外光谱仪,选择合适的波数范围和扫描速度。

c. 点击开始扫描按钮,记录红外光谱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红外光谱仪获得了甲醇、乙醇、苯酚和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根据图谱中的吸收峰和波数,可以初步判断样品的官能团和分子结构。

1. 甲醇:甲醇红外光谱图中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波数约为3400 cm-1,这是由于甲醇中的羟基(-OH)引起的。

另外,还可以观察到波数约为1050 cm-1处的吸收峰,这是由于甲醇中的C-O键引起的。

这些特征峰表明样品中存在醇官能团。

2. 乙醇:乙醇红外光谱图中也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波数约为3400 cm-1,这同样是由于乙醇中的羟基(-OH)引起的。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波数约为2900 cm-1处的吸收峰,这是由于乙醇中的C-H键引起的。

这些特征峰进一步验证了样品中存在醇官能团。

3. 苯酚:苯酚红外光谱图中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波数约为3400 cm-1,同样是由于苯酚中的羟基(-OH)引起的。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波数约为1600 cm-1处的吸收峰,这是由于苯酚中的芳香环引起的。

这些特征峰表明样品中存在酚官能团和芳香环。

4. 苯甲酸:苯甲酸红外光谱图中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波数约为3400 cm-1,同样是由于苯甲酸中的羟基(-OH)引起的。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波数约为1700 cm-1处的吸收峰,这是由于苯甲酸中的羧基(-COOH)引起的。

这些特征峰表明样品中存在羧酸官能团。

结论: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甲醇、乙醇、苯酚和苯甲酸样品中的官能团和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测量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可以获得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测量不同样品的红外光谱,并利用谱图进行分析和鉴定。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包括红外光谱仪、样品、红外透明片等。

2. 样品制备将待分析的样品制备成适合红外光谱测量的形式。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固态压片法、涂布法等,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3. 样品测量将制备好的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台上,调整仪器参数并启动测量程序。

确保样品与红外辐射充分接触,并保持稳定的测量条件。

4. 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光谱数据导出,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基线校正、光谱峰位标定等。

5. 谱图分析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红外光谱谱图。

观察谱图中的吸收峰位、强度等特征,并与已知谱图进行比对。

6. 结果与讨论根据谱图分析结果,对样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推测和讨论。

分析不同峰位的吸收特性,并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和验证。

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测量得到的红外光谱数据如下:波数(cm-1)吸光度1000 0.1231100 0.2341200 0.456……2. 谱图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得到的红外光谱谱图如下图所示:在此插入红外光谱谱图的Markdown代码3. 结果讨论根据谱图分析,样品中出现了多个吸收峰位,其中波数为1200 cm-1附近的吸收峰较为明显。

根据已有文献,该峰位与C-O键的振动有关,可以推测样品中含有羧酸基团。

此外,还观察到其他峰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鉴定。

结论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我们获得了样品的红外光谱谱图,并推测了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功能基团。

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将有助于确认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分析化学, 20XX, XX(XX): XX-XX.[2] 王五, 赵六. 红外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物理化学学报, 20XX,XX(XX): XX-XX.以上为红外光谱的分析实验报告,通过测量样品的红外光谱并进行谱图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

《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先行课程:力学、电磁学、光学、高等数学后继课程:近代物理实验、量子力学主要教材:杨福家,原子物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学分: 3开课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实验学时:实验纳入《近代物理实验》课程适用专业:国家理科基地、光信息、应用物理考核方式:考试参考书1 禇圣麟,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005 年1 月第30次印刷。

(注:本书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国家教委一等奖)2 C. J. Foot,Atomic Physics,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3 徐栋培、陈宏芳、石名俊,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北京:科学出版,20084 崔宏滨,原子物理学(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5 徐克尊、陈向军、陈宏芳,近代物理学(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原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课,是深入了解物质结构和特性的基础,是许多学科的基础,所以这门课将为学生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及其应用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以原子结构为中心,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详细研究原子的结构、性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揭示现象与规律的本质;讲述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物理图象;初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前沿科学研究进展,通过理论与科研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运动规律和研究方法;攻克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理论联系科研实践,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光谱实验报告

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使用光谱仪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光谱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光谱产生的原因,光谱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原子光谱:由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产生,如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

2. 分子光谱:由分子内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产生,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 固体光谱:由固体中电子、离子、晶格振动等产生,如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光谱特征,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光谱仪样品池、氢氘灯、钨灯等。

2. 试剂:荧光黄、水、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激发光谱测定(1)将荧光黄溶液倒入样品池,设定激发波长范围为200-500nm,步长为5nm。

(2)打开氢氘灯,调整光谱仪至激发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

(3)根据激发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激发波长。

2. 发射光谱测定(1)根据最大激发波长,设定发射光谱的检测范围为最大激发波长两侧各100nm,步长为5nm。

(2)打开钨灯,调整光谱仪至发射光谱模式,记录荧光黄溶液的发射光谱。

(3)根据发射光谱,确定荧光黄溶液的最大发射波长。

3. 物质定量分析(1)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

(2)按照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分别记录各溶液的光谱。

(3)根据标准曲线法,确定各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1)荧光黄溶液的激发光谱在44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发射光谱在540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

(2)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铁溶液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别与荧光黄溶液的光谱相似。

光谱分析概述

光谱分析概述


42


在钪发现之前一年,瑞士的马利纳克 (de Marignac)从玫瑰红色的铒土中, 通过局部分解硝酸盐的方式,得到了一 种不同于铒土的白色氧化物,他将这种 氧化物命名为镱土。 但是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马利纳 克给出的镱的原子量是172.5,而瑞典乌 泼撒拉大学的尼尔森得到的则只有 167.46。
701按波长区分远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远紫外光谱真空紫外光谱2按光谱的形态线状光谱带状光谱连续光谱3按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4按产生光谱的方式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5按激发光源火焰光谱闪光光谱激光光谱等离子体光谱等71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发射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折射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偏振只在一个固定方向有振动的光727374散射吸收反射穿透75一般进行光谱分析时要同时注意谱图的位置能量强度跃迁几率波宽这三个要素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0
二、光谱分析法创立及发展 1859年 德 国 化 学 家 本 生 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 合 作 制 成 了 第 一台 光 谱 仪,开 创 了 光 谱分 析 的 新 时 代 。
11
1、本生与光谱分析
本生(1811-1899),德国化学家。 在以化学分析为中心的多个领域内深入 研究、富有创新,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化 学的发展。 与基尔霍夫共同发现光谱分析法 为元素定性鉴定和新元素发现开辟了 一条新路。
光 谱 分 析
1
第一章 光谱分析概论
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分类 第三节 各种光谱分析方法简介 第四节 光谱分析仪器 第五节 光谱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战略
3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摘要: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和识别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光谱仪对不同光源的光谱进行测量和分析,探讨光谱的特性以及光谱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验证了光谱分析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引言:光谱分析是通过测量物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光谱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的技术方法。

光谱分析可分为有线谱和连续谱两类。

有线谱主要是指通过某些特定物质经过加热或电激发后,产生了带有明显谱线的电磁辐射。

连续谱则是指没有明显的谱线,而是展现出一个连续的能量分布。

本实验主要关注有线谱的研究。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光谱仪放置在稳定的台面上,并且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

2. 校准光谱仪:使用标准光源进行光谱仪的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测量样品光谱:选择不同的样品,将其置于光源下,并使用光谱仪进行测量。

4. 数据记录与处理:将测量到的光谱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不同的光源,包括白炽灯、荧光灯和LED灯等,并使用光谱仪测量了它们的光谱。

对于白炽灯,我们观察到其光谱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的红、绿、蓝三个频段,并且能够看到红光的强度最高,而蓝光的强度最低。

对于荧光灯,我们观察到其光谱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的蓝、绿两个频段,并且能够看到蓝光的强度最高。

对于LED灯,我们观察到其光谱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的红、绿、蓝三个频段,并且能够看到绿光的强度最高。

通过对比不同光源的光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光谱分布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结构和能级跃迁导致的。

光谱分析的原理就是通过测量物质的光谱特征来识别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光谱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光谱分析可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氮和臭氧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光谱分析可用于鉴别食品中的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光谱分析可用于寻找矿石中的有价值的金属元素等。

化学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与实验方法的关系解析与实验验证

化学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与实验方法的关系解析与实验验证

质谱分析: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色谱分析:通过分离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核磁共振分析:通过测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信号,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红外光谱分析:通过测量物质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光谱,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光的吸收: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吸收峰
光的散射:物质散射光,产生散射峰
光的反射:物质反射光,产生反射峰
光的透射:物质透射光,产生透射峰
光的衍射:物质衍射光,产生衍射峰
光的偏振:物质偏振光,产生偏振峰
紫外-可见光谱的表示方法
磷光光谱:表示物质在激发状态下发射的磷光光谱
拉曼光谱:表示物质在激发状态下产生的拉曼散射光谱
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
实验验证的方案设计
实验验证的实施过程
实验材料:化学物质样品、紫外-可见光谱仪、实验试剂等
实验验证的结果分析
汇报人:XX
感谢您的观看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数据的展示:使用图表、图形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实验数据的采集: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记录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实验数据的处理:使用Excel或其他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数据的解释: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理论,解释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仪器校准、数据采集等
实验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浓度,制备样品溶液
光谱测量:选择合适的光谱仪和参数设置,进行光谱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λ,T)表示单位时间从黑 体的单位面积所辐射出去的 波长在λ附近范围内的能量 大小。它的最大值所对应的 波长λm与黑体的热力学温度 成反比的。
λmaxT=2.898×10-3mK。
维恩位移公式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R( ,T ) c E( ,T )
4
腔内热平衡时的辐 射场的能量密度
1896年,维恩以经典物理为基础,认为能量的吸收和
hv
Tmax
W逸出
1 2
mvmax 2
W逸出
T
1.当光的强度与频率一定时, 当光照在金属表面时,电流几 乎同时产生。(<1 ns)
2.当减速势和光频率固定时, 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即单位 时间内逸出的电子数目正比于 光的强度。
3.当光的强度和频率固定时,光电流随减速势增加而减 小,说明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和光强无关。
基尔霍夫在光学理论方面的贡献是给出了惠更斯-菲 涅耳原理的更严格的数学形式。
热辐射方面的研究成就:1859年,基尔霍夫证明, 黑体辐射与热辐射达到平衡时,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变 化的曲线与位置只与黑体的热力学温度有关,而与空腔 的形式和组成物质无关。利用黑体可撇开材料的具体性 质来普遍研究热辐射本身的规律
=nhv(n=1,2,3,……)
这一概念严重偏离了经典物理;因此,这一假设提 出后的5年时间内,没有引起人的注意,并且在这以后 的十多年时间里,普朗克很后悔当时的提法,在很多场 合他还极力的掩饰这种不连续性是“假设量子论”。
量子假说根据之二 光电效应
赫兹,(1857-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 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 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 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 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 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 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 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物体的宏观机械运动,准确地遵从牛顿力学规律; 电磁现象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 热现象有完整的热力学及统计物理学;……;
物理学的上空可谓晴空万里,在这种情况下,有许 多人认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示,剩下的工作 只是把已有的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的问题上,进行一些 计算而已。
第一节 背景知识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晴朗的天空出现了几 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在物理学中出现了一系列令 人费解的实验现象。物理学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其中 两朵最黑的云分别是: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发展了普朗克(Planck) 的量子说,指出光以粒子的形式-光子—存在和传播。一个 光子的能量为E=hυ,因此,光电效应中能量满足关系式 :
hv
Tmax
W逸出
1 2
mvmax 2
W逸出
T
表明:对于给定的金属(φ给定),T 与ν成线性关系。直线的 斜率就是 h ,所以对不同的靶来说,这条线的斜率是相同的。
因发现热辐射规律——维恩位移 定律和建立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维 恩 ( 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1864-1928)(左 图)获得了19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3年,维恩发现黑体辐射的位移率,实验测得黑体 辐射本领R(λ,T)在不同温度下,随λ的变化规律。
E(v,T ) 8 hv3
c3
d
hv
e kT 1
h 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量,其曲线与实验值完全吻
合,而这一公式是普朗克根据实验数据猜出来的。由此
公式当v->0和v->∞时分别都可得到与瑞利--金斯和维
恩公式相同的形式。
此公式虽然符合实验事实但其在公布时仍没有理论 根据,就在普朗克公式公布当天,另一位物理学家鲁本 斯将普朗克的结果与他的最新测量数据进行核对,发现 两者以惊人的精确性相符合。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7年,赫兹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 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 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量子假说根据之二 光电效应
1888年,霍尔瓦西斯发现清洁而绝缘的锌板在紫外 光照射下获得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 负电荷。
c
(2)Ek E W (2.76 2.28)eV 0.48eV (3) hc 5.18107 m 518nm
E
量子假说根据之三 光谱
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核外电 子的分布及运动情况仍然是个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 映,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 1666年,牛顿观察到太阳的光谱 . 17世纪,基尔霍夫和本生发现元素的特征谱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第二天鲁本斯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普朗克,从而使 普朗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一个理论解释。”
经过近二个月的努力,普朗克在同年12月14日的 一次德国物理学会议上提出:
黑体中的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 谐振子的能量状态是分立的,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 能量的整数倍, 即 ,2 ,3 , … n , 称为能 量子,n 为量子数.
4.对特定的表面,遏止电压依赖与光的频率而与光强无关。
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证 实了光电效应中能量满足关系式正确性,并精确 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但他还是认为:"尽管爱 因斯坦的公式是成功的,但其物理理论是完全站 不住脚."
1913年包括普朗克在内的德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也都认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是他在思辩中" 迷失了方向".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第一节 背景知识 第二节 玻尔模型 第三节 光 谱 第四节 夫兰克--赫兹实验 第五节 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第一节 背景知识 第二节 玻尔模型 第三节 光 谱 第四节 夫兰克--赫兹实验 第五节 玻尔理论的推广
第一节 背景知识
十九世纪中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经发展 到了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 用相应的理论加以解释。
量子假说根据之三 光谱
激光有很高的亮度和单色性,与物质相互 作用将产生各种非线性现象比如饱和吸收、双 光子和多光子吸收和受激散射等,利用这些光 学现象可以显著地提高光谱分辨率。这就是光 谱技术的新分支-激光高分辨率光谱。它主要 包括饱和吸收光谱、双光子吸收光谱、偏振光 谱、能级交叉光谱等。利用上述几种光谱技术 排除了一阶多普勒效应的干扰,提高了光谱的 分辨率。采用激光冷却原子的方法将气体的温 度降到尽可能低的温度,同时消除一阶和二阶 多普勒宽度,可以得到完全没有多普勒展宽的 谱线。
激光未出现之前 . 原子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
. 拉比利用原子束磁共振技术精确测量铯超精细结构
. 卡斯特勒发展了光学共振技术
量子假说根据之三 光谱
高强度、高单色性激光的问世给传 统光谱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可 调谐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谱学发生 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激光具有极高的 单色性和相干性、极好的方向性、极高 的单色功率密度、可快速调谐和可调制 性的特点,使光谱分析的极限探测灵敏 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 辨率都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从而发展 成了崭新的激符合的较好,但在短
6
波部分给出了太大的数值.
* * 实验曲线
就这样经典物理遭遇到难
4 2
**
以克服的困难.
* *
* ** T = 2 000 K
*
*
* 0 12
*
3
*
**
/
1014
Hz
紫外灾难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1900年10月19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在一次 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公式: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德国物理学家。1824年3月12 日生 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今为俄罗斯加里 宁格勒)。电路设计方面的研究成就: 1845年,21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 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 解决了电器设 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
化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在海德堡大学期间,他与化 学家本生合作创立了光谱化学分析法。
发射都是连续的,导出频率在(v,v+dv)之间的辐射能
量密度:
E
(
,
T
)
C1
e3
C2 T
d
T是平衡时的温度,这个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结果 符合的很好,但是长波(低频)部分有显著偏差.
1900-1905年,瑞利-琼斯在经典物理和统计物理学的基础
上导出:
E( ,T )d
8
c3
kT 2d
E( ,T )
黑体辐射实验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量子论的诞生
相对论的诞生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若物体在任何温度下,能吸收一切外来的电磁辐射(对 什么光都吸收而无反射),则称此物体为黑体(绝对黑体)
黑体是理想模型
所有物体都能发射热辐射,而热辐射与光辐射一样,都是 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炼钢的好坏常取决于炉内的温 度,温度可以从颜色中反应。在天文学中,人们靠辐射的 强度分布来判断星体表面的温度。
量子假说根据之一黑体辐射
19世纪末,人们已经认识到热辐射和光辐射都是电 磁波,并对辐射能量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分布问题,特 别是黑体辐射,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维恩 和拉梅尔发明了第一个实用黑体——空腔发射体,为他 们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所需的“完全辐射”。维恩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于1893年提出了理想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 λmaxT=2.898×10-3mK。
直接度量。
eV
eV0
1 2
mvm2
就没有一个电子能够到达负极,电流 为零,这个电压为遏止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