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希望
鲁迅散文欣赏:希望

鲁迅散文欣赏:希望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 (1823;18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歌大全

1、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3、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5、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6、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关于希望的读后感

关于希望的读后感
《希望》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以繁富的意象和转折词语,呈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
在阅读这篇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青年的寄望。
鲁迅先生在创作《希望》时,正值段祺瑞执政、社会处于黑暗时期。
鲁迅先生以“惊异青年之消沉”为出发点,用“希望”这一主题来唤醒被麻痹的青年,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光明的渴望。
在《希望》中,鲁迅先生通过描述“大野中的孤岛”和“沙漠中的一滴水”,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实的无奈。
然而,他仍然坚信“希望在将来”,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他也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念,让我深受启发。
鲁迅先生在《希望》中提到的“希望”,既是个人对未来的期许,也是民族对未来的憧憬。
他通过“希望”这一主题,呼吁青年们不要放弃,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种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阅读《希望》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青年的寄望,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希望》这篇散文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还激发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情。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鲁迅先生一样,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鲁迅散文《希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希望(散文诗) 鲁迅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 -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赏析:作者首先因生命的疲惫和苍老以及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空虚,然后用希望(身外的青春和青年)抗拒空虚和暗夜,但是感到希望也虚妄,故放下希望之盾,肉搏空虚和暗夜,用与解构希望相同的思维模式解构绝望,从而否定了彻底绝望,并给自己留了希望,再寻身外的青春。
一个绝望者的希望———鲁迅散文诗《希望》解读

一个绝望者的希望———鲁迅散文诗《希望》解读作者:罗秋香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鲁迅在《希望》一文中,首先揭示了现在与过去自我的两种生存状态——在自我已经过去的青春时代满怀希望,现在的自我在其他人的青春状态里看到希望;进而将希望和绝望两种真实的感觉虚妄化,重新回到一种无所希望的希望状态来进行绝望的抗战。
全文行文逻辑严密,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绝望者寄希望于行动的希望主题。
关键词:鲁迅生存状态希望绝望■鲁迅曾说:“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便是光明。
”①读鲁迅的文本,总能够体悟到隐藏在文字背后那种欲罢不能、若隐若现的希望。
早年的鲁迅因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定“青年必胜于老年”,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无论是《狂人日记》里关于“救救孩子”的呼喊,还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②的主张,无疑不是鲁迅寄希望于青年的表现。
192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他又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于是写了《希望》。
长期以来,《希望》的主题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想正确理解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有必要对其内在的思维逻辑进行清理。
一、两种生存状态的揭示: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对人类和个人生存境遇的认知,为鲁迅培养出一种特定的状态——怀疑精神,一种极端的思维——否定思维。
”③在《希望》一文中,这种怀疑否定思维是从自己开始的。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首句便缓缓地道出了“我”当时的心绪——寂寞。
鲁迅总是寂寞的,他寂寞的心绪恰如他那首《题〈彷徨〉》的诗所写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五四运动退潮过后,文坛渐渐沉寂。
曾经与鲁迅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们,大多分崩离析,这其中还包括他的兄弟周作人。
也是在鲁迅写下《希望》的这一天,“一九二五年元旦,周作人在回顾他自己思想变迁时就忏悔了。
鲁迅散文希望完整版

鲁迅散文希望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鲁迅散文《希望》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fiSndor?1823-49 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鲁迅散文希望的简介

鲁迅散文希望的简介
鲁迅散文希望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也是中国文学
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
它将成为鲁迅先生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该书
主要以写春天、描写河洛水乡及人物故事为主,充满芬芳的温馨风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鲁迅先生的梦幻之旅——他在小说中寻找人生
真谛的奔放声音。
这个旅程充满憧憬和激情,也有反思和思考,无论
是快乐、悲伤、恐惧,还是希望,都展现出来。
鲁迅先生在散文希望中,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以充满希望
和真诚的文字描绘出一幅生活画卷,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希望在风雨中
依然存在,以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美好的一面。
鲁迅先生笔下的春天、江南、人物和农村,都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令人赞叹,感动
不已。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理念,表达出
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崇高的敬意,也透露出对新中国希望的
真挚憧憬。
鲁迅《希望》读后感(2篇)

鲁迅《希望》读后感鲁迅他是位伟大的战士,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
《希望》一文是鲁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表达了其寂寞与痛苦的心声及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理。
独特的构思,诗意的语言都说《希望》是鲁迅《野草》中写的最为深切动人的一篇抒情散文诗。
它不是像抒情诗人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景物,然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也不是通过叙述某个故事、话剧,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揭示某个道理,而是重点写作者内心的激情。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自己寄托希望的青年比作“身外的青春”,通过抽象的描写暗喻那些青年像月光、星星般闪亮,如猫头鹰、杜鹃般勇敢。
这是作者美好的幻想与希望。
绝望与希望的跌宕文中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衰老,纵然内心寂寞痛苦,但仍想“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他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章言论唤醒国民,为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解放战斗。
但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又寄希望于青年们,“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青年们却意志消沉,“那就只好由我来肉搏这空虚的暗夜了”。
作者在绝望与希望的感情的天枰上,时高时低,一起一伏,扣人心弦。
其实在那个时候,鲁迅目睹了旧时代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最终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看到一次次希望灰飞烟灭,以致陷入了绝望,那种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感情起伏何尝不是种煎熬呢?这篇文章细致地描绘了作者从积极奋进到消极厌世再到重新奋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对人生困境的彻悟之中引领着青年们摆脱消沉情绪。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与希望都是不真实的,往往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希望里隐逸着绝望。
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这就告诉我们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后能迅速站起来。
当现实的残酷如冰冷的水般无情地拍打着你伤痕累累的心,当生活的困难如无数条铁链般桎梏着你的双脚,寸步难行,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呢?千万不要气馁,要知道希望就隐逸在绝望中,拨开云雾见月明,也许希望就在朦胧处对你招手呢!我们不去考虑将来将会如何,但我们知道,坚持不一定会得到,放弃了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希望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鲁迅散文《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fiSndor?1823-49 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解读
《希望》写于1925年元旦。
一年之始,有望于新的一年,这是常有的事。
鲁迅后来说,“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这是《希望》立意之所在。
作《希望》是为了破除当时的寂寞,对青年作一番鼓舞和鞭策。
鲁迅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半生的追求,正像裴多菲“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一样,他也在展望黎明,寻求希望。
希望和青春是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对生活怀着热烈的希望,在希望中“耗尽了我的青春”。
青春耗尽,希望渺茫,周围依然是暗夜。
这时,他一面寄希望于后来的青年,一方面要亲自同暗夜短兵相接。
使他痛苦的是:“青年们很平安”。
这里的“平安”是“平安旧战场”上的平安,也即寂寞和消沉。
他写道:“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这诗句是多么有力呵!惋惜、惆怅,又义无返顾。
“肉薄”和“一掷”写尽老战士的气魄。
但“肉薄”的不过是“空虚中的暗夜”,而“一掷”的乃是“身中的迟暮”,这就给人怆然之感。
《希望》中响彻一个调子,就是“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这所谓“身外的青春”指何而言呢?有的解释是:“青年们的进步言行。
”我想,
也许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令人怀念的事物。
这里的“青春”是一个广泛的象征意义的概念。
在鲁迅没能从当时的青年中找到足够的“进步言行”时,暂把目光转向过去,怀念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
于是,他接连写了以下的三篇,追求记忆中的美好的“青春”。
——李国涛《寻求那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