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7.20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原文及解释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原文及解释名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摘自:《论语·述而篇》解释: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认真去求取知识的人。
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斋,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国学宝典《论语》:述而第七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述而第七原文翻译述而第七【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述而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
”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注释】
▲生而知之者:天生就知道的人。
▲好古:爱好古代文献,典章制度。
《述而篇》7.1“信而好古”。
▲敏:勤勉努力。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的人,而是爱好先贤文化,勤勉努力探求知识的人。
”
【学而思】
学问是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懂,要重视传承,勤敏好学。
圣人是理想中的,君子是现实中的,圣人是孔子为人们树立的榜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并不承认有圣人,而是希望人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勤敏好学,把自己修炼成一位君子。
参读:
《子张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述而篇》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述而篇》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精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精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https://img.taocdn.com/s3/m/7c2f4ae50740be1e640e9a10.png)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感悟(一二八)文/王营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7.1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7.20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感悟:老彭,有人考证是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人考证是指两个人中的一个,这属于考据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去深究。
这两章阐述的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
其中的“述”不能只解释为“讲述、述说”,“作”也不能只解释为“写作”,“述而不作”应当是指孔子只阐述前人之学,自己不过多地进行创造、发挥。
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孔子在“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只进行客观的叙述,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至于“信而好古”,既指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也表明他对于古代文化的情感,所以在本篇第二十章中,孔子进一步强调:“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罢了。
”孔子一方面否定了别人对自己“生而知之”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指出了求知的正确态度,对于自己喜欢的知识,要勤奋敏捷、孜孜以求。
孔子的这番言论,对今天某些所谓改革、创新者而言,似乎不合时宜,他们会嘲笑孔子顽固守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孔子的确有“信古”、“好古”的一面,但孔子的“信古”、“好古”绝不等于复古,一方面,他系统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是要保存这些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以此来看,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他在整理这些典籍时,也并非“述而不作”,《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为什么能使“乱臣贼子惧”?这是因为《春秋》在看似冷静、平淡的叙述中,实际上蕴含了孔子的思想倾向,这一“春秋笔法”,深深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1]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 。
”[1] 述:传述,阐述。
作:创造,创作。
[2] 窃:私下,私自。
第一人称的谦称。
我老彭:“老彭”,指彭祖,传说姓篯(ji ān 坚),名铿,是颛顼(五帝之一)之孙陆终氏的后裔,封于彭城(今徐州),仕虞、夏、商三代,至殷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一说长寿达八百岁)。
彭祖是有名的贤大夫,自少爱恬静养生,观览古书,好述古事(见《神仙传》、《列仙传》、《庄子》)。
“老彭”前加“我”,是表示了孔子对“老彭”的尊敬与亲切,如同说“我的老彭”。
一说,“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
子曰:“默而识之[3] ,学而不厌[4] ,诲人不倦[5] ,何有于我哉[6] ?[3] 识(zhì志):牢记,记住。
潜心思考,加以辨别,存之于心。
[4] 厌:通“餍”。
本义是饱食。
引申为满足,厌烦。
[5] 诲(huì会):教诲,教导,诱导。
[6] “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
这是孔子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虚之词,意思说:以上那几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说,还有什么困难或遗憾)呢?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7] ,不善不能改[8] ,是吾忧也。
”[7] 义:这里指正义的、合乎道义义理的事。
徙(xǐ喜):本义是迁移。
这里指徙而从之,使自己的所做所为靠近义,做到实践义,走向义。
[8] 不善:不好。
指缺点,错误。
子之燕居[9] ,申申如也[10] ,夭夭如也[11] 。
[9] 燕居:“燕”,通“宴”。
安逸,闲适。
燕居,指独自闲暇无事的时候的安居、家居。
[10] 申申:衣冠整齐,容貌舒展安详的样子。
如也:像是……的样子。
[11] 夭夭(yāo 腰):脸色和悦愉快,斯文自在,轻松舒畅的样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2] 。
”[12] 周公:姓姬,名旦。
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也是鲁国国君的始祖。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论语・述而篇第七》原文及注音1.子曰:“述(shù)而不作,信而好(hào)古,窃(qiè)比于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yāo yāo)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子曰:“自行束脩(shù 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fèn)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于有丧(sāng)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弃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zhāi),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yuè)之至于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 入,问夫子。
夫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 又问:“怨不怨?”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礼》、《乐》、《易》、《春秋》。
19.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于仁,止于心,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原文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原文论语·述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
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
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
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
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
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
成,谓成其谋。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
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
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
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
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
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7.20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
一起学《论语》7.20
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白话】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道,勤奋汲汲求来的啊。
”
【释词】
生而知之者:不待学而知者。
朱子:“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
”钱穆:“时人必有以孔子为生知,故孔子直言其非。
”
好古:爱好古人之道。
钱穆:“好学必好古。
若世无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将无学可言。
孔子之学,特重人文,尤必从古史经验、前言往行中得之,故以好古自述己学。
”刘宗周:“好古,不废诵《诗》读《书》,但借《诗》《书》以尚友古人耳。
”
敏以求之:敏,疾速、勤奋,犹称“汲汲”。
徐英:“敏求者,问礼、问官、入太庙、每事问之类是也。
”《义疏》:“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
敏,疾速也。
”
【先贤精义】
郑康成曰:言此者,劝人学。
《论语注疏》曰: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张栻曰:门人见夫子之圣,谓生而知之,不可跂及也。
故夫子以是告之。
使果能好古敏以求之,则圣人亦岂不可希哉?玩味辞气,其循循善诱,可谓至矣。
《论语正义》曰: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
夫子亦是生知。
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
且恐学者自恃聪明,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
蔡节曰:夫子以生知之圣,犹曰好古而敏求者,此虽圣人之谦辞,然义理无穷,亦必学而后为知之至也。
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论语稽》曰:夫子当日即有圣人之称。
然时人所谓圣者,第在多闻多知、博物强识、不待师学传授而无所不知,故震惊之也。
不知夫子虽生知之圣,而亦未尝不
藉学以成之。
其不居生知者,谦辞;其言好古敏求者,亦自明其功力之实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揭己以示人也。
大凡人有聪明睿智出于天然者,是谓“生知”;又有逊志时敏,期于有获者,是谓“学知”。
盖生知、学知,成功皆一。
生知而不加之以学,亦未能尽知之量。
至于孔子,生知之圣,犹加之以学问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岂可自恃质禀而废勉强之功哉?
李炳南曰:圣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学,如问礼于老聃,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
今世纵有生知之者,亦须勤学新事物,何况非生知之者,不学可乎?
刘宗周曰:观圣人好古敏求,则其发愤处正是羹墙尧舜、梦寐文周精神也。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孔子何独不然?生而知之者,知其性也。
圣人纯乎天道,
所性浑然,亦必待学而后满其分量之实,则古人其印证矣。
【附录】
陈祥道曰:孔子之于道,非学也,非不学也。
以为非学,则“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以为非不学,则“我非多学而识之,予一以贯之”。
非学也,所以学人异;非不学也,所以学人同。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稽》《四书解义》。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