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地给你的Linux分区

合集下载

linux分区标准

linux分区标准

linux分区标准Linux分区标准。

在Linux系统中,分区是管理存储空间的重要方式,合理的分区设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Linux系统中的分区标准,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区技术。

1. 主分区。

主分区是硬盘上的第一个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

每个主分区都可以单独安装操作系统,是系统的基本存储单元。

在主分区中可以创建文件系统,存储用户数据和系统文件。

2. 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是为了克服主分区数量限制而设计的,一个硬盘上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

在扩展分区中可以创建逻辑分区,从而允许更多的分区存在。

扩展分区本身不包含文件系统,只是用来存放逻辑分区的容器。

3. 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创建的,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和系统文件。

Linux系统可以有多个逻辑分区,每个逻辑分区都可以单独安装文件系统。

逻辑分区的数量取决于硬盘的空间大小和用户的需求。

4. 分区命名。

在Linux系统中,分区使用设备文件来表示,通常以/dev开头,后面跟着设备名和分区号。

例如,/dev/sda1表示硬盘sda上的第一个分区。

分区的命名规则有助于用户识别和管理存储空间。

5. 分区格式。

分区格式指的是文件系统格式,常见的文件系统格式包括ext4、xfs、btrfs等。

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场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文件系统格式。

6. 分区大小。

在进行分区时,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分区的大小。

通常建议将根分区(/)设置为较大的空间,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文件;/home分区用于存储用户数据;/boot分区用于存储启动文件等。

7. 分区策略。

合理的分区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将不同用途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避免因某个分区的数据损坏而影响其他分区的正常使用。

此外,定期对分区进行备份和整理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

在Linux系统中,合理的分区设置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的合理规划,以及对分区命名、格式、大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可以更好地管理存储空间,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linux最佳分区方案

linux最佳分区方案

linux最佳分区方案在选择适合您的Linux操作系统的最佳分区方案之前,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包括系统要求,硬件配置,使用方式以及数据管理需求等。

一个合理的分区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并有效地管理您的数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Linux分区方案:1. 根目录(/):根目录是Linux文件系统的顶级目录,包含操作系统的所有文件和目录。

将根目录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相关的文件分开,可以避免出现硬盘空间不足的问题。

通常建议将根目录安装在单独的分区中。

2.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主分区是硬盘上的一部分,可以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如果您需要超过4个主分区,可以使用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允许您创建更多的逻辑分区,例如用于用户数据的分区。

3. 用户目录(/home):用户目录存储用户的个人文件和设置。

将用户目录单独分区可以更好地管理用户数据,并且在系统升级或重装时可以保留用户的数据。

4. 临时目录(/tmp):临时目录用于存储临时文件,如系统日志、临时下载和缓存文件等。

将临时目录设置为单独的分区可以防止临时文件占用过多的存储空间,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

5. 交换分区(swap):交换分区是一块独立的存储空间,用于操作系统在物理内存不足时将部分数据转移到磁盘上。

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建议将交换分区设置为物理内存的1.5倍至2倍。

6. 日志分区(/var/log):日志分区用于存储系统的日志文件。

由于日志文件通常会快速增长,将其存储在单独的分区中可以防止日志填满整个磁盘并导致系统崩溃。

在创建分区时,您可以选择使用命令行工具如fdisk或cfdisk,或者使用图形界面工具如GParted进行分区。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意外删除或覆盖数据。

最后,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建议定期备份重要文件,并使用第三方工具如RAID(冗余磁盘阵列)来保护您的数据免受硬件故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一个合理的Linux分区方案应该考虑到根目录、用户目录、临时目录、交换分区和日志分区等重要组件。

linux boot分区的划分建议

linux boot分区的划分建议

linux boot分区的划分建议Linux的boot分区是安装操作系统时必须要创建的一个分区,它包含了操作系统引导所需的文件和配置信息。

正确的划分和配置boot 分区对于系统的正常启动和运行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Linux boot 分区的划分建议:1. 分区类型选择:boot分区通常采用主引导记录(MBR)分区表格式,而不是GUID分区表(GPT)格式。

这是因为GPT格式支持的操作系统较少,而MBR格式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都能正常工作。

2. 分区大小:boot分区的大小通常在200MB到500MB之间。

这个大小足够存放引导加载程序(如GRUB或LILO)及其相关文件,还能容纳一些内核镜像文件和初始化RAM磁盘映像(initrd)文件。

3. 文件系统选择:常见的boot分区文件系统包括EXT4和FAT32。

EXT4是Linux系统默认的文件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FAT32是一种通用的文件系统,可以被多个操作系统识别和读取,适用于多系统共享boot分区的情况。

4. 分区位置:boot分区通常位于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即/dev/sda1。

这样可以确保引导加载程序能够正确地找到boot分区并加载其中的文件。

5. 引导加载程序:boot分区中需要安装引导加载程序,如GRUB或LILO。

这些引导加载程序负责加载操作系统内核和初始化RAM磁盘映像文件,启动系统。

6. 内核镜像文件:boot分区中需要存放操作系统的内核镜像文件,如vmlinuz。

内核镜像文件是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负责管理系统资源和提供各种功能。

7. 初始化RAM磁盘映像文件:boot分区中还需要存放初始化RAM 磁盘映像文件(initrd),它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包含了操作系统启动所需的驱动程序和配置文件。

8. 配置文件:boot分区中需要存放引导加载程序的配置文件,如GRUB的grub.cfg或LILO的lilo.conf。

这些配置文件包含了引导加载程序的启动参数和菜单项配置,可以自定义系统启动时的行为。

linux 分区方案

linux 分区方案

linux 分区方案Linux分区方案在安装Linux系统时,对于分区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恰当的分区方案不仅能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还可以保证数据安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Linux分区方案,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1.单一根分区单一根分区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分区方案。

它将所有Linux文件都存储在同一根分区上,且不与其他系统共享分区。

这种方案不需要考虑太多,通常安装系统时选择即可。

然而,单一根分区也有它的缺点。

如果不定期备份数据,磁盘损坏可能导致文件无法恢复。

此外,如果分区上的某个文件系统满了,将会影响整个系统,不同的文件之间也可能会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况。

2.根和家目录分区将根和家目录分别存储到不同的分区中可以更好地保护数据。

根分区包含系统文件和存储空间,而家目录则包含用户数据。

这种分区方案使得备份和还原数据更容易。

如果系统文件损坏,可以重新安装系统而无需担心个人数据丢失。

此外,如果家目录所在的分区满了,也不会影响其他文件的读写。

3.根,家目录和swap分区除了将根和家目录分别放在不同的分区中,还可以创建一个swap分区。

swap分区通常位于磁盘的最后一个区域,它承担着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将数据存储在磁盘上的任务。

这种分区方案的优点在于,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自动使用swap分区,因此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使用swap分区还可以让操作系统运行更多的程序,提高操作系统的执行效率。

4.根,家目录,boot和swap分区同样,除了根、家目录和swap分区外,有些人还会在分区方案中加入一个boot分区。

boot分区包含引导程序,用于启动操作系统。

这种分区方案虽然比较复杂,但可避免驱动器或文件系统故障导致系统无法引导。

此外,boot分区与其他文件系统分离开来,这意味着即使发生文件系统问题,也不会影响boot分区的读写。

总的来说,现代Linux系统的安装程序通常会预设一些相同的分区方案,但是不同的应用程序需要不同的分区配置。

linux分区方案

linux分区方案

linux分区方案Linux是一种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可以在各种设备上运行,包括个人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等。

而分区是在硬盘上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用于存储数据和管理文件系统。

Linux上有多种分区方案可以选择,下面将介绍几种较常用的方案。

1. 根分区(/):根分区是Linux系统的核心分区,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都存储在此分区中。

这个分区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

通常建议将根分区单独挂载,不与其他分区共享同一个分区。

根分区的大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建议至少20GB以上。

2. 交换分区(swap):交换分区用于存放不常用的内存数据。

当系统的物理内存不足时,会将部分内存数据存放到交换分区中,以释放出物理内存供其他程序使用。

一般来说,交换分区的大小应该与系统的物理内存大小相当,但最大不超过2倍。

通常建议单独创建交换分区。

3. /boot分区:/boot分区用于存放启动相关的文件,包括内核文件和引导加载程序等。

这个分区在UEFI启动的系统中往往不需要,但在传统的BIOS系统中是必需的。

一般来说,推荐将/boot分区的大小设置为200MB。

4. /home分区:/home分区用于存放用户的个人数据和配置文件。

通过单独创建/home分区,可以方便地对用户数据进行备份、迁移和恢复。

这样在系统发生故障或需要重新安装系统时,用户的个人数据可以得到保留。

推荐将/home分区大小设置为足够大,以满足用户数据的存储需求。

5. 其他分区:除了上述常见的分区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创建其他分区,如数据分区、应用程序分区等。

数据分区用于存放用户数据,可以单独进行备份和管理。

应用程序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和应用程序文件,可以单独进行系统升级和恢复。

总之,Linux分区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硬件配置来决定。

上述介绍的分区方案只是常见的几种,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的可选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linux系统分区方案

linux系统分区方案

linux系统分区方案Linux系统分区方案。

在Linux系统中,分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因此,合理的分区方案对于Linux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Linux系统分区方案,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方案。

1. 根分区。

根分区是Linux系统中最重要的分区,它包含了系统的核心文件和目录。

在分区方案中,根分区通常被挂载到“/”目录下。

建议将根分区的大小设置在20GB 以上,以确保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空间。

如果系统中还有其他分区(如/home、/var等),则可以适当减小根分区的大小。

2. 交换分区。

交换分区是Linux系统中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分区,类似于Windows系统中的虚拟内存。

它的大小通常是物理内存的1.5倍到2倍。

如果系统中有足够的内存,也可以不设置交换分区。

3. /home分区。

/home分区是用于存放用户数据和个人文件的分区,它通常包含用户的文档、音乐、视频等。

将/home单独设置为一个分区可以方便用户在系统崩溃或重新安装时保留自己的数据。

4. /boot分区。

/boot分区包含了Linux系统的引导文件和内核映像,它通常被挂载到“/boot”目录下。

在一般的Linux系统中,/boot分区的大小为200MB即可。

但如果系统中有多个内核版本,需要适当增加/boot分区的大小。

5. /var分区。

/var分区用于存放系统运行时产生的日志文件、缓存文件等。

它的大小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设置,一般建议将/var单独设置为一个分区,以防止日志文件过多占用根分区的空间。

6. 数据分区。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的分区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其他数据分区,如/mnt、/data等。

这些分区可以用于存放用户自己的数据或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

总结。

在选择Linux系统分区方案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系统规模来进行合理的规划。

合理的分区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数据丢失和系统崩溃。

linux的分区方法

linux的分区方法

linux的分区方法Linux的分区方法是指将硬盘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于对存储空间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合理的分区方法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保护数据安全、方便系统维护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Linux分区方法。

1.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在Linux中,硬盘最多可以划分为4个主分区。

这些主分区可以直接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存储数据。

如果需要划分更多的分区,可以将一个主分区设置为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中创建逻辑分区。

扩展分区可以容纳多个逻辑分区,从而实现更多的分区需求。

2. 根分区根分区是Linux系统的根目录所在的分区,一般情况下使用/表示。

根分区包含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它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Linux安装时,必须为系统指定一个根分区。

3. /boot分区/boot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引导所需的文件,如内核文件和引导加载程序。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使用软件RAID或LVM等,需要将/boot分区单独划分出来,以确保系统引导的可靠性。

4. swap分区swap分区是用于虚拟内存的分区,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的页面文件。

当系统内存不足时,swap分区可以作为临时存储空间,用于暂存不常用的内存数据。

一般情况下,swap分区的大小设置为系统内存的1倍到2倍。

5. /home分区/home分区用于存放用户的主目录,即用户的个人文件和数据。

将/home分区单独划分出来,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备份和恢复,同时也可以使系统升级或重装时不影响用户的个人数据。

6. /var分区/var分区用于存放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可变数据,如日志文件、数据库文件等。

将/var分区单独划分出来,可以避免由于日志文件过多导致系统磁盘空间不足的问题。

7. /tmp分区/tmp分区用于存放临时文件,如安装软件时的临时文件、打开的临时文件等。

将/tmp分区单独划分出来,可以防止临时文件过多导致系统磁盘空间不足的问题,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linux分区方案

linux分区方案

linux分区方案Linux分区方案。

在Linux系统中,分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个合理的分区方案可以充分利用硬盘空间,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数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Linux分区方案,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1. 根分区。

根分区是Linux系统的根目录,所有文件和子目录都存储在这个分区中。

一般情况下,根分区的大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如果系统上只安装了基本的软件和少量数据,那么10GB的空间就足够了;如果是服务器或者需要安装大量软件和存储大量数据的工作站,那么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2. 交换分区。

交换分区是Linux系统的虚拟内存,用于暂时存储不常用的数据和程序。

在Linux系统中,交换分区的大小一般是物理内存的1.5~2倍。

如果系统上安装了大量的软件或者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那么可以考虑增大交换分区的大小,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3. /home分区。

/home分区是用户的家目录,用于存储用户的个人文件和数据。

将/home分区单独出来可以方便用户备份和恢复数据,同时也可以保护系统文件不被用户误操作所影响。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home分区的大小,如果有多个用户使用系统,那么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4. /boot分区。

/boot分区存储了Linux系统启动时所需的文件,包括内核文件和引导程序。

在一般的Linux系统中,/boot分区的大小一般为200MB左右就足够了。

但是如果系统上安装了多个内核或者使用了软件RAID,那么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5. /var分区。

/var分区用于存储系统运行时产生的数据和日志文件,包括系统日志、邮件、打印队列等。

一般情况下,/var分区的大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如果系统上产生大量的日志或者需要存储大量的数据,那么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6. 数据分区。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分区外,根据实际需求,用户还可以创建其他的数据分区,用于存储特定的数据或者应用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合理地给你的Linux系统分区本文介绍Linxu常用分区挂载点常识以及桌面、服务器分区的推荐配置,当然这个配置是笔者从许多文摘中整理出来的,分区大小这个话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这个话题,比如WEB服务、邮件服务、下载服务等。

分区是什么?
分区就是硬盘格式化过程中的空间划分。

当然是逻辑意义上的划分,不是真的叫你把硬盘拔出来用刀子划分。

硬盘分区后就有各种用途了。

把分区想象成两个不同的配置过程。

分区很方便因为它起到了一种“沙盘式”的作用。

(笔者:沙盘,差不多就算虚拟的概念吧,真实的操作不受影响)如果你有个1TB的硬盘,分成两个区,一个250GB,一个750GB,这样你在这个分区的操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分区,反之亦然。

你可以把这个分区在网上共享,而不必担心另一个分区也会被共享出去。

一个分区可以装上让木马、病毒肆虐的Windows系统,另一个可以装上过时的打满安全补丁的Linux系统。

二者不会相互影响,除非你把两个分区都搞坏了,或者你的硬盘真的报废了。

另一个分区的好处是,你的分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就算把硬盘格式化成系统可以读写操作的一种“表”结构。

你只有一个硬盘?没问题啊。

你还是可以在一个硬盘上安装不同的系统。

省的再买个硬盘了。

虽然文件系统很多种,但分区类型只有三种: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其中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的。

一个硬盘只能有最多四个主分区,这是因为主引导记录的限制。

这个只跟硬盘有关,跟操作系统是什么没有关系。

主引导记录告诉机器从哪里启动系统,所以一般来说主分区是安装系统的。

但如果你想要多个分区怎么办?这就是扩展分区的用途了。

扩展分区就是其他逻辑分区的容器。

你可以在里面放任意多的逻辑分区。

(笔者:说是无限多个,其实还是有限的,至少不能超过你硬盘的大小,而且据我所知是125个,2的7次方?)既然扩展分区这么给力,那干嘛不用扩展分区呢?因为你不能从扩展分区启动系统。

当然现在牛人很多,是有法子的。

但最好的方法就在事先就准备用主分区装系统。

而且分区如何标识也是跟分区的类型有关的。

先是主分区而后再标识逻辑分区。

这样的话,如果你在系统间切换就会引起盘符错乱的问题,以后添加或是删除分区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Linux中的挂载点
Windows系统下的分区很明了,一个分区就是一个盘符。

如果有可以兼容的文件系统,系统也可以读写那个分区。

如果是不兼容的文件系统,Windows就忽略这个分区或者提示你格式化。

Linux所有类似Unix却不是这样。

Linux就是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到一颗“树”下。

如果你有另外的分区或者硬盘,它们就会被“挂载”到枝干的子目录中,像是/media或/mnt。

这个子目录就是所谓的挂载点了。

这个方法跟Linux的“树”概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你可以把分区挂载到任意的子目录中。

Windows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一个新的分区就是另外的一个盘。

而且
Linux原生支持的文件系统比Windows多得多啊。

还记得硬盘只能有四个主分区吗?有个牛人安装了145个系统这个是怎么搞的?道理很简单,你一个主分区挂载/boot,里面安装启动引导程序像GRUB或者LiLo,起到引导系统的作用,然后再把扩展分区里的那么多个系统启动起来。

我们该如何分区
一般的Linux系统分区是这样的:
●12-20 GB 给系统的分区,挂载为/(叫做根分区)
●一个比较小的分区用来扩大内存,挂载为swap
●一个比较大的用来存储个人数据的分区,挂载为/home
分区大小具体要根据你的需求和情况而定。

一般是从swap分区开始,如果你要做很多多媒体编辑或者你的内存比较小,那swap分区就该大一点。

如果你的内存足够大,甚至可以不用swap分区。

但是有些Linux发行版在待机和休眠时会因此出现问题。

swap分区大小的原则是根据你的内存大小而设置,一般就是内存的1.5到2倍大。

而且最好把swap分区放在硬盘的最前面或者最后面以便读写。

(笔者:如果只有一块硬盘,个人推荐还是放在最后面,最前面需要留给主分区做系统引导的)就算你要装很多软件,20GB的根分区也足够了。

现在的Linux流行的是ext3和ext4的文件系统,这些文件系统有自动整理碎片的功能呢。

这个功能要求最好有25%-35%的剩余空间最好,不管剩下多少空间都划分给/home分区,来存储个人数据。

这个和Windows下的“用户”文件夹很像,保存了软件的设置,音乐,下载的文件,文档等等以及其他用户的文件。

最好给这个/home独立挂载一个分区,这样不论你以后是升级还是重装系统都不用备份你的个人数据了。

是不是感觉比Windows方便多了。

而且啊,你的软件设置,你的系统界面相关的置都会保留。

如果你运行的是一台服务器或者媒体文件比较多,你最好多安装个硬盘。

一块固态硬盘装系统是最完美的,最多32GB,另一块1TB或2TB的硬盘开头就挂载swap分区,其余的就挂载/home。

如果你对此比较了解的话,还可以给其他目录独自挂载一个分区,像临时目录(temporary directory (/tmp)), 服务器目录(/var/www),软件目录(/usr),日志目录 (/var/log)。

备注:“√”代表必须,“〇”代表推荐,“—”代表可忽略。

分区实例:1~4为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5之后为逻辑分区(用于安装Linux和Windows双系统)
下面以80G独立硬盘安装Ubuntu为例,列一下简单的分区方案。

●多用户、下载类、多储存文件等要加大/home挂载点
●文件小,用户多要注意/tmp和/var挂载点大小
Linux分区结构化
本人开始部分就已经提到,分区主要分: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三种,那么如何让结构合理化,请继续往下阅读。

对于新手而言,可能会注意到之前的分区实例(用于安装Linux和Windows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dev/hda4这个分区名。

因为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分区有3个,从hda1~hda3,扩展分区有hda5~hda10,此硬盘没有主分区4,所以也没有显示住分区hda4,但逻辑分区不可能从4开始,因为那是主分区的位置。

还有些新手疑惑hda到底代表什么?这是硬盘设备(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在Linux或者其他类Unix系统的表示。

IDE硬盘在Linux或者其他类Unix系统的一般表示为hd*,比如hda、hdb、hdc等。

有时我们只有一块硬盘,在操作系统中看到的确实hdb,这与硬盘的跳线有关。

另外hdc大多数表示光驱设备,如果有两块硬盘,大多是hda和hdb。

SCSI和SATA硬盘在Linux通常也是表示为sd*,比如sda、sdb等等。

1)分区结构之一:四个主分区,没有扩展分区
【主丨分区1】【主丨分区2】【主丨分区3】【主丨分区4】
这种情况,如果想在一个磁盘上划分五个或五个以上分区,这样就行不通了。

2)分区结构之二:三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
【主丨分区1】【主丨分区2】【主丨分区3】【扩展分区】
3)分区结构之三:三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四个逻辑分区
【主丨分区1】【主丨分区2】【主丨分区3】【扩展分区】【逻辑丨分区5】【逻辑丨分区6】【逻辑分区7】【逻辑丨分区8】
4)最不合理的分区结构:扩展分区在两个主分区之间或留有空白未分区空间
【主丨分区1】【主丨分区2】【扩展分区】【主丨分区4】【空白未分区空间】
后记
把分区基础写出来,主要是想让新手兄弟知道什么是合理化的分区结构,如果把硬盘分区规划好了,也为学习省却了不少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