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概述
请从古老地层动物化石方面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佐证

请从古老地层动物化石方面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佐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生命多样性的迅速增加和生命形式的广泛出现。
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这些化石记录了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奥秘。
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发生于约5.4亿年前,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海洋生物经历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多样化和繁荣,几乎所有现存的动物门类都可以在这个时期的化石中找到。
这一事件对生物演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于我们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至关重要。
二、古老地层动物化石的发现1. 三叠纪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在寒武纪地层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记录了当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寒武纪地层中出现了大量的硬壳动物化石,这表明当时硬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其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2. 动物化石的分布和数量古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丰富。
这些化石的分布规律和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变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海洋中的生物种类迅速增加,其中大部分是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些动物化石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为我们解读生命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老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命大爆发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进而揭示生命演化的规律和地球历史的奥秘。
我认为深入研究古老地层动物化石对于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古老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证据支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发生。
古地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记录了生命大爆发时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我们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论寒武纪初期生命出现生命大爆炸的原因

论寒武纪初期生命出现生命大爆炸的原因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记物种大爆炸的发现使得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广泛的挑战。
因为按达尔文的理论,物种是通过渐进变化进化而来。
但是,寒武记物种大爆炸却是突然的,仿佛数万的物种在一夜之间就产生了。
当然,很多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寒武记物种大爆炸之前的化石因为某种原因缺失了。
因此,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缺失的化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所获。
不过,近来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可能为寒武纪物种大爆炸提供分子生物学解释。
芝加哥大学的Lindquist教授和Rutherford博士,用果蝇为材料,发现如果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功能正常,则就算果蝇的DNA发生了许多突变,也不会影响果蝇的外观形态。
换言之,正常功能的Hsp90能使得在不影响其生存能力的情况下,果蝇群体能积累很多的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不显现。
但是,一旦Hsp90的功能或表达水平受到影响时,比如出现极端的环境条件,用药物抑制Hsp90的正常功能时,已经存在于果蝇群体中的一些与形态有关的DNA突变就会表现出来,并造成其体形与上一带不同。
而且经过几代后,就是恢复Hsp90的正常功能,这些不同也能遗传下去。
也就是说,Hsp90类蛋白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一个种群能积累很多DNA突变,而且不会一下就表现在形态上。
这些突变要等到环境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时,才爆炸性地表现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化出形态各异的许多物种,正象寒武纪物种大爆炸那样的过程。
因此,这一重要的结果为物种的突然进化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机制,说明寒武纪物种大爆炸这一现象也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得到解释。
试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涵作业

论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涵作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
地球距今约有46亿年历史,自距今30多亿年前生物的诞生以来,早期生物的发展极其的简单,且发展缓慢。
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生命发展史上的空前大飞跃,其结结构较前高级,门类数量较前大为丰富,在这短短的1亿年时间里,生物发展比之前的30多亿年有了爆炸式的发展。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
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
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寒武纪之前的生物发展较缓慢,直至元古宙早期发育大量具有真核细胞的菌藻类植物,到元古宙末期才出现了软躯体后生动物群,其中有类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保存下来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称为依迪卡拉裸露动物群。
寒武纪之时,现生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同时存在,而不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
其中,是以发展具有硬体的生物为特征,几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门,绝大部分纲都以出现,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最为发育。
寒武纪生物的形态奇特,和地球上的现生生物极不相同。
最古老的鱼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归结如下:Ⅰ、在寒武纪之前震旦纪时期所有的古大陆已形成,所以寒武纪时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平静的时期,它为生物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原因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原因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气候的变化:寒武纪时期地球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冰期转变为了温暖的温带气候,这样的气候变化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了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多样化。
2.大陆碰撞:寒武纪时期,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发生了碰撞,这种碰撞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从而促进了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多样化。
3.海洋变化:寒武纪时期,海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海洋水位上升,使得海洋生物有更多的栖息地,从而促进了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多样化。
4.大量的生物进化:寒武纪时期,大量的生物经历了进化,这些进化的生物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多样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名词解释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名词解释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古生物学的一个术语,它是指大约5.4亿年前
地球生命突然出现的一次繁荣现象** 。
指的是在寒武纪这个地质历史
时期,生命物种突然之间像被激发一样涌现出来的现象,是地球演化
历史上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引发原因有二:其一,经过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后,生命物种数量减少,为新的物种出现腾出了空间;其二,板块漂移、地壳运动等地质活动
相对减弱,为生命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这次生命大爆发奠定了现
代生命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显生宙的开始。
大氧化事件与寒武纪大爆发

[远古生灵1大氧化事件与寒武纪大爆发文/冯伟民发生在距今5.18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生命史上里程碑式的演化事件,涌现了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级的脊索动物几乎所有的祖先分子,一举奠定了5亿多年来以两侧对称为主的具骨骼后生生物的演化,最终铸就了当今地球生物圈的形成。
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氧气含量大幅提升这一推手,也就是说氧气的显著变化对于引发大爆发事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氧气的演化源自于前寒武纪二次大氧化事件。
氧气并非与生俱来,来自科学家的研究佐证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发现地球上的氧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姗姗来迟,在地球经历了漫长的23亿年后才出现。
也就是说,地球几乎花了迄今一半时间才改变了原来的无氧环境或还原环境,即不含或含极微量游离氧和其他强氧化剂,而是富含大量有机残体和甲烷、氢等还原性物质的环境,从而开始了有氧环境下的演化。
而有氧环境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微小的蓝藻长期不懈释放氧气的结果。
美国科学家克劳德(Preston Cloud)1968年在他岀版的《原始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演化》首次佐证了距今25亿年前大气氧含量非常低。
他在考察美国安大略省南部休伦湖北部休伦超群的岩石时观察到,在大约25亿-24亿年前较早的河流沉积物中含有碎屑铀矿和黄铁矿,它们都是还原环境下的产物。
而在更年轻的岩石中,其中的铀矿和黄铁矿消失了,但出现了强烈红色的砂岩,这些岩层被称为红层,说明存在有被氧化的三价铁。
科学家James Farquhar通过研究岩石硫同位素,根据它们的不同分懾性质,发现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岩石所包含的硫同位素分憎信息是有显著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的时间点可以精确界定在大约23.5亿到23亿年前,因此,很好地证明了地球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的发生,当时大气中的氧气从无到有,大气含氧量约为今天大气氧含量的!%□102地球Earth▲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岩石硫同位素分馆信息的不同表现/Farquharetal.,2003图中横坐标是地球年龄,从40()()百万年到0百万年表示地球从开始到现在,图中的黑点代表一个个样品数据,如果它对应纵坐标值为0,说明就是正常的质量相关分懾。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及其成因浅析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及其成因浅析摘要主要后生动物门类化石在寒武纪初期的突然出现记录了生命史中一个从未有过的快速演化时期,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爆发。
15.3亿年前,在一个短暂的瞬间里,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出现。
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并存的繁荣景象。
这一现象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仍有若干困惑值得思考,三十多个不同门类的动物何以在寒武纪同时出现?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寒武纪三十八门同时出现的生物是从瓮安动物渐变进化而来,那么,谁是寒武纪三十多个不同门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寒武纪以来不同门类的动物进化速率何以如此悬殊?寒武纪原始脊椎动物何以出现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原脊椎?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开。
种种谜团在等待着我们揭晓。
关键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起源与演化起源成因描述正文一.从埃迪卡拉动物群到伯吉斯化石动物群古生物学家斯普林于1940年在澳洲南部的埃迪卡拉山脉地区发现了第一个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化石,迄今,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各地都已经发现了这种类型的化石组合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2其化石最早出现于5. 65亿年前,顶峰期约在5. 6亿年前,其中,最晚出现的化石层位在5. 43亿年。
现已描述的属级化石有4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腔肠动物,少数节肢动物以及海鳃类,一些分类不明的遗迹化石。
它们体型奇特,常呈两侧对称的薄饼状和扇形等,大者直径可达一米。
至于它们和现生动物门类之间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以其大而扁平的整个躯体表面吸收营养物质,因而可以归于现存的动物门类,这从而表现出与双胚层动物的可类比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们与寒武纪以后的后生动物门类毫无关系,是与之平行的姊妹群,甚至认为它们根本不是后生动物,而是单细胞生物的聚合体。
不管争论的结局如何,毫无疑问,埃迪卡拉动物绝不是现存后生动物的直接祖先。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 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 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 斯页岩生物群。
澄江动物群
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发现
• 1910年,在北美位于寒武纪海洋中的落基山脉发 现了距今约5.3亿年中寒武纪时期的“布尔吉斯动 物群”。 • 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了距今6.8亿~6亿年 之间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 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 1984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发现的距今约 5.7亿年的化石群——云南澄江动物群,是“寒武 爆发”的典型代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 现之一”,是世界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保 存最完整的带壳原生动物群。
寒武爆发的原因探讨
寒武爆发吸引了无数的古生物学 家和进化论者去寻找证据探讨其起因。 100多年以来的证据产生出解释寒武 爆发的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 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主义者所持的观 点。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的“爆发” 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 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 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则可能由于地质记录的 不完全而“缺档”,造成这种“缺档”的 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经历着热与压力,其 中的化石被销毁了。由于发现前寒武纪化 石沉积层中存在大量象细菌和蓝藻这样简 单的原核生物,因而这一解释不再有说服 力。
云南澄江动物群
• 澄江动物群是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目前 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 该动物群是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 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 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 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肢动物、 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 无绞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 甚至还有属于低等脊索动物或半索动物(如著名的云 南虫)等。由于许多动物的软组织保存完好,为研究 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 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同时也成为了探索地球上大壳后 生动物爆发事件的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概述
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
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
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源—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
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
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
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
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
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艾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了多种形态奇特的动物化石:身体巨大而扁平、多呈椭圆形或条带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
按Seilacher的观点,艾迪卡拉动物群可分为辐射状生长、两极生长和单极生长3种类型。
除辐射状生长的类型中可能有与腔肠动物有关系的类群外,其他两类与寒武纪以后出现的生物门类无亲源关系。
尽管有关艾迪卡拉(型)动物群的性质还有许多争议,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后的第一次适应辐射,它们采取的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形体结构变化方式。
不增加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改变躯体的基本形态,变得非常薄,成条带状或薄饼状,使体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没有内部器官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
如现代大型寄生动物涤虫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是保持浑圆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时,进化出复杂的内部器官来扩大相应的表面积(如肺、消化道),从化石上可以看出,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器官,说明它们已不是最原始的类型。
它们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以后的第一次辐射演化因此,可以认为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动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而导致绝灭。
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生动物采取了第二种方式,使内部的器官复杂化和物种多样化的发展,即生物系统演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代表─云南澄江动物群
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
该动物群是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
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
肢动物、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绞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甚至还有属于低等脊索动物或半索动物(如著名的云南虫)等。
由于许多动物的软组织保存完好,为研究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同时也成为了探索地球上大壳后生动物爆发事件的重要窗口。
生命大爆发原因探讨
寒武爆发吸引了无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论者去寻找证据探讨其起因。
100多年以来的证据产生出解释寒武爆发的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主义者所持的观点。
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的“爆发”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则可能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而“缺档”,造成这种“缺档”的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经历着热与压力,其中的化石被销毁了。
由于发现前寒武纪化石沉积层中存在大量象细菌和蓝藻这样简单的原核生物,因而这一解释不再有说服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代表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科学家从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寒武爆发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氧水平这个物理因素造成的。
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捕食者“奇虾”
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捕食者“奇虾”图册
他们认为,在早期地球的大气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纪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逐渐积累形成的。
后生动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还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气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线,使后生动物免于有害辐射的损伤。
生物学家则从生物本身的生态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因为地质学的证据否定了这种氧理论的观点。
大约在距今10亿年至20亿年之间广泛沉积层中含有大量严重氧化的岩石,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存在足够生命爆发的氧条件。
因而生物学家从两个重要事件的出现来探索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即有性生殖的产生和生物收割者的出现。
从化石资料来看,真核藻类大约在9亿年前出现了有性生殖,实际上,有性生殖出现得更早。
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说是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种解释寒武爆发的生态学理论,即收割原则。
斯坦利认为,在前寒武纪的25亿年的多数时间里,海洋是一个以原核蓝藻这样简单的初级生产者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内的群落在生态学上属于单一不变的群落,营养级也是简单唯一的。
由于物理空间被这种种类少但数量大的生物群落顽强地占据着,所以这种群落的进化非常缓慢,从未有过丰富的多样性。
寒武爆发的关键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现和进化,即食用原核细胞(蓝藻)的原生动物的出现和进化。
收割者为生产者有更大的多样性制造了空间,而这种生产者多样性的增加又导致了更特异的收割者的进化。
营养级金字塔按两个方向迅速发展:较底层次的生产者增加了许多新物种,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在顶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丰富了营养级的多样性。
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产生。
对于“收割理论”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然而,一些间接的证据支持了这一理论。
间接证据之一来自于前寒武纪叠层石,这些由藻类组成的叠层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纪最丰富的生产者群落。
今天,叠层石仅盛产于缺少后生动物收割者的贫瘠环境中,如超盐量的咸水湖中。
藻类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当时收割者的贫乏。
另外,生态学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间接的证据,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工池塘中,放进捕食性鱼,会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多样性下降。
寒武爆发作为地史上的第二大悬案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随着化石的不断发现及新理论的建立,这一谜团最终将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