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记录表
我是小小气象员——气象观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我是小气象员——气象观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教学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气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1. 气象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2. 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的使用方法。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如何记录气象数据,如何分析气象数据以预测天气变化。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气象基本概念和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气象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并能够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学生需要熟悉各类气象观测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记录气象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1. 气象观测工具: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
2.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气象数据的表格。
3. 气象数据资料:用于分析和预测天气变化的气象数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气象基本概念,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气象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的三个主要部分进行展开,分别是气象基本概念、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和数据记录与分析。
每个部分都将配有相应的图表和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1. 气象观测日志:学生需要在家中自行进行气象观测,并记录至少一周的气象数据。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在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观测风向的学生实验报告单

观测风向的学生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通过观测风向的变化,了解风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掌握使用风向标观测风向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风向标2. 测风仪3. 实验记录表格4. 笔和纸三、实验原理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运动,其形成和运动规律可通过观测风向来了解。
风向标是一种用来指示风向的装置,它通常由标杆和风向标盘组成,风向标盘上刻有各个方向的箭头或字样。
测风仪是用来检测风向的仪器,通过将测风仪放置在风向标前方,可以测量出风的方向。
四、实验步骤1. 将风向标放置在相对开阔的地方,避免有高楼、大树等遮挡。
2. 使用测风仪,站在风向标的前方,保持仪器平稳。
3. 观察并记录风向标上指针指向的方向,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4. 观察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3,记录多个时间点的风向数据。
5.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风向的变化规律并总结。
五、实验数据记录使用风向标测量得到的风向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风向-9:00 北风10:00 北风11:00 东北风12:00 东北风13:00 东风14:00 东风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中观测到的风向基本都是北风、东北风和东风,没有观测到其他方向的风。
2. 从9:00到10:00,风向保持不变,都是北风。
3. 从10:00到11:00,风向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东北风。
4. 从11:00到12:00,风向保持不变,仍然是东北风。
5. 从12:00到13:00,风向再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东风。
6. 从13:00到14:00,风向保持不变,仍然是东风。
七、结论通过实验观测得知,风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也可能保持不变。
风的变化可能受到地球自转、地形、气象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观测到的风向主要是北风、东北风和东风,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来自北方、东北方和东方的气流较为活跃。
风向标和测风仪是观测风向的有效工具,掌握使用它们的方法是观测风向的基础。
气温观测实验报告范本(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气温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气温观测仪器,如温度计和百叶箱。
4. 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气象观测站四、实验仪器1. 普通温度计2. 最高温度计3. 最低温度计4. 自计温度计5. 百叶箱6. 记录本7. 笔五、实验原理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是指大气中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强度。
气温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部分,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温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大气中空气的温度,从而得到气温数据。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如温度计、百叶箱等。
- 了解气温观测的标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观测阶段:- 将温度计放入百叶箱内,确保其稳定。
- 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如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进行观测。
- 记录每次观测的温度值。
3. 数据处理:- 计算每次观测的温度平均值。
-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 分析讨论:-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 结合气象知识,讨论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1. 气温观测数据:| 观测时间 | 温度(℃) || -------- | -------- || 02:00 | 5 || 08:00 | 8 || 14:00 | 18 || 20:00 | 12 |2. 气温变化曲线图:(此处应附上气温变化曲线图)八、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早晨2时左右。
2. 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
3. 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低温天气则可能导致农作物冻害、供暖需求增加等。
气象海况观测记录符号

风
等级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风名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和 和风 清风 强风 疾风 大风 烈风 狂风 暴风 飓风 " " " 风 米/秒 0-0.2 0.3-1.5 1.6-3.3 3.4-5.4 5.5-7.9 8.0-10.7 10.8-13.8 13.9-17.1 17.2-20.7 20.8-24.4 24.5-28.4 28.5-32.5 32.6-36.9 37.4-41.6 42.1-46.3 46.8-51.5 速 海里/小时 0-1 1-3 4-6 7-10 11-16 17-21 22-27 28-33 34-40 41-47 48-55 56-63 64-71 72-80 81-89 90-99
怒涛,空中出现充满了白色浪花和飞沫,严重影响能见度
浪 级 表
等级 0 1 2 3 4 5 6 7 8 9 浪名 无波 微波 小波 轻浪 中浪 大浪 巨浪 狂浪 狂涛 怒涛 波高(米) 海平如镜 <0.1 0.1-0.5 0.5-1.25 1.25-2.5 2.5-4 4-6 6-9 9-14 >14 等级 0 1 2 3 4 5 6 7 8 9
能见度距离表
海里 <0.03 0.03-0.10 0.10-0.25 0.25-0.50 0.50-1.00 1-2 2-5 5-11 11-27 >27 米 <50 50-200 20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4000-10000 10000-20000 20000-50000 >50000
级波 鱼鳞状涟漪、微波 出现显著小波 轻浪,波峰开始破碎,见玻璃色浪花 轻浪,波峰半数成白浪花 中浪,几乎全是白浪花(偶有飞沫) 大浪,白浪高起,桅静索发响声 巨浪,飞沫开始沿风向被吹成条纹状 巨浪, 海面充满飞沫,低空飞溅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以湿度为例,一般在相对湿度80%以 下时,人工站与自动站的差别不大,当湿 度在80%以上时,人工站自动站的差别较 大,这主要是由于测湿方式不同所造成的, 湿敏电容在相对湿度80%以下,线性度好, 测湿性能较好。在低温下,湿敏电容的测 湿性能明显地优于毛发表。但湿敏电容在 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出现非线性,相 对湿度接近100%时,出现明显的失真,与 人工站数据偏差更大,明显低于人工站。 这种情况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更为明显。
雨量观测记录,引起差异的一般是仪器滞后性原因, 目前自动站使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雨水 积聚到一定量时,借助水本身重力作用使翻斗翻转计量,
当遇到一些间歇性降水时,因降水比较缓慢常常导致重力
不够造成翻斗内存水却不翻转的情况,而后由于震动、风 等外力作用又使其在降水停止后翻转计量,造成滞后性雨 量;另外当降水比较猛烈时,因冲力作用造成翻斗内存水 未满即进行翻转的情况,会造成自动站降水量记录比人工
风向风速资料,由于风是时空上随机变 化一种三维矢量,因此数据在时空上的变 化比较没有规律;台站实践工作中,一般 风速较小时,自动站的风速明显大于人工 站,主要是由于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启动风 速大于自动站风传感器所致的,而在风速 较大时,自动站的风速有时又小于人工站, 这一般是由于人工站电接风风杯的惯性较 大导致的。
观测实际降水量大;此外观测时间不太一致,在夏季强对
流性降水过程中也常常造成记录的较大差异。
24.2 地面不正常记录的维护和处理 1、处理总则: (略。见规范) 2、自动观测定时数据缺测时,按照下面顺序进行处理: ①优先考虑使用正点前后10分钟接近正点的分钟记录代; ②基准站用人工平行观测记录代替,其他站在平行观测期间,可参照执 行; ③一般站单轨运行后,仅在02、08、14、20时四个定时和规定编发气 象报告的时次,用人工观测仪器等在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补测; ④使用前后两定时数据内插求得。 3、不正常记录处理重点: ①凡不正常记录的处理,需要备注的一定勿忘添加备注。 ②注意某个要素不正常记录的相关性检查。如:云能天的配合、云与日照 的配合、降水量和蒸发量与天气现象记录的配合等。 ③不正常记录影响到各日月的纵、横向统计值时,检查统计值的处理是否 符合规范规定。 ④自动站不正常记录的产生原因分析;如:是否为自动站传感器精度漂移 所至、是否为仪器场地安装和维护状态不正确。 ⑤人工站和自动站不正常记录的相结合分析以及质量控制。
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鉴定标准

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鉴定标准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根据中国气象局中气象办发[1997]20号、气发[2001]130号及有关业务技术规定编编制。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记录档案鉴定工作的原则、方法及气象记录档案的保管期限表。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级气象部门鉴定气象档案的价值和划分气象档案的保管期限。
二、术语(一)鉴定对档案价值的判定。
(二)保管期限对档案划定的存留年限。
(三)保管期限表规定档案保管期限的文件。
(四)销毁经过鉴定对失去价值的档案作毁灭性处置的过程。
(五)销毁清册登录被销毁档案题名、数量等内容并由当事人签署的文件。
三、气象记录档案的保管期限气象记录档案的保管期限确定为:永久、长期(16--50年)、短期15年以下三种。
各类气象记录档案保管期限详见附件。
四、气象记录档案鉴定工作基本要求(一)气象记录档案的鉴定工作,是甄别和判定气象档案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把不需保存和已保管期满的档案剔除,经过必要的手续,进行销毁处理,并把应当保存的档案妥善地保管起来的工作。
(二)气象记录档案的鉴定工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分析气象档案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准确地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三)气象记录档案的鉴定工作是一项重要而严肃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要求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
参加鉴定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政策和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
五、气象记录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和方法(一)市、县档案室的鉴定工作1、在文件立卷过程中,应根据《气象记录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每一案卷的保管期限。
2、档案室应对归档的气象记录档案进行认真检查,并确认其保管期限。
3、档案室应每两年对保管期满的气象记录档案进行一次复审,提出处理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4、档案室的鉴定工作,应由档案保管人员与有关部门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
鉴定小组的领导工作,由档案室的主管领导负责。
(二)省气象档案馆的鉴定工作1、省气象档案馆接收经档案室鉴定后需长期或永久保存的气象记录档案时,应核实其保管期限。
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设计

气象观测记录电子报表管理设计1系统实现1.1电子报表数据库的建立采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观测电子报表数据库系统,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数据的不同,建立观测站属性、用户信息、报表页次信息等不同的数据表,实现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运行维护设计。
1.2气象报表资料数字化处理及入库制作2005年~2010年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图像文件并进行重命名,利用省级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扫描图像和数据集成果将全区26个台站气象报表图像文件导入数据库。
1.3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信息发布利用JavaServlet、JDBC技术与SQLServer数据库进行连接,并结合Tomcat、Struts2、Hibernate、Spring、与JSP技术[3]实现B/S架构的电子报表信息发布平台。
系统的客户机能够集中管理各类报表信息,导出报表,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
系统的WEB浏览器设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使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快速地从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数据到网页中,面向用户提供WEB信息发布。
2系统设计的应用以及相关实验结果2.1电子报表的录入过程①选择上传的报表。
CUploadPicFileDlg::OnBtBrowseLocalDirClick()②配置图像信息。
CUploadPicFileDlg::onBrowseLocalFile(CString&strTmp)CUploadPicFileDlg::onAddListItem(LOCAL_FILE_INFO&fileItem)③图片录入数据库。
CUploadPicFileDlg::OnBtUplodImgFileClick()CUploadPicFileDlg::onUpLoad File(intnIndex,CString&strTmp)2.2电子报表的查询过程①创建数据源并建立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观测数据
时间
天气
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风向
降水量
气象台预报
天气
降雨量
风向
风力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日期:
今日观测数据
时间
天气
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风向
降水量
气象台预报
天气
降雨量
风向
风力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日期:
今日观测数据
时间
天气
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风向
降水量
气象台预报
天气
降雨量
风向
风力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日期:
今日观测数据
时间
天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风向
降水量
气象台预报
天气
降雨量
风向
风力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日期:
今日观测数据
时间
天气
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风向
降水量
气象台预报
天气
降雨量
风向
风力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