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写模板

合集下载

电动机试验作业指导书

电动机试验作业指导书

电动机试验作业指导书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对电动机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包括转速、功率、效率等参数的测量,以验证电动机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试验设备:1. 电动机:型号XXX,额定功率XXX kW,额定电压XXX V,额定转速XXX rpm。

2. 电动机控制器:型号XXX,具备调速、测量等功能。

3. 测功机:型号XXX,能够测量电动机输出功率。

4. 测速仪:型号XXX,能够测量电动机转速。

5. 电能表:型号XXX,能够测量电动机输入电能。

6. 温度计:型号XXX,用于测量电动机温度。

三、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检查试验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运行。

b. 检查电动机及相关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确保安全可靠。

c. 将电动机固定在试验台上,并进行紧固。

d. 将测功机、测速仪、电能表等设备连接至电动机,确保信号传输正常。

e. 打开电动机控制器电源,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2. 静态试验:a. 将电动机启动,使其运行在额定转速下。

b. 使用测功机测量电动机输出功率,并记录数据。

c. 使用测速仪测量电动机转速,并记录数据。

d. 使用电能表测量电动机输入电能,并记录数据。

e. 使用温度计测量电动机温度,并记录数据。

3. 动态试验:a. 将电动机启动,逐渐增加负载,使其运行在不同负载下。

b. 使用测功机测量电动机输出功率,并记录数据。

c. 使用测速仪测量电动机转速,并记录数据。

d. 使用电能表测量电动机输入电能,并记录数据。

e. 使用温度计测量电动机温度,并记录数据。

4. 试验结果分析:a. 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电动机的转速、功率、效率等参数。

b. 将试验结果与电动机的设计要求进行对照,评估电动机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c. 如发现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试验前,确保试验设备的安全可靠,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在试验过程中,严禁触摸电动机及相关设备的运动部件,以免造成伤害。

变电站断路器交接预防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变电站断路器交接预防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编号: Q/×××××变电站220kV(110kV、66kV)××SF6断路器交接(防止性)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写: 年月日审核: 年月日同意: 年月日试验负责人:试验日期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供电公司×××1合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合用于××变电所220kV(110kV、66kV)××××SF6断路器交接(防止性)试验。

2引用文献Q/001—114—电力设备防止性试验实行规程DL 560—1995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部分)DL/T 639—199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国电发[] 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旳十八项重点规定国家电网安监 []83号国家电网企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试行)JB/T 9694—1999 六氟化硫断路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984—1989 交流高压断路器GB/T 3309—1989 高压开关设备常温下旳机械试验GB/T 11022—1999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原则旳共用技术规定GB/T 16927.1—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 一般试验规定GB/T 16927.2—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 测量系统GB 311.2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条件和规定GB 311.3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二部分试验程序GB 311.4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三部分测量装置GB 50/50—19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原则3试验前准备工作安排3.1 准备工作安排3.2 人员规定3.3 仪器仪表和工具3.4危险点分析3.5 安全措施3.6 试验分工4试验程序4.1 动工4.2 试验项目和操作原则4.3竣工5试验总结6作业指导书执行状况评估7附录试验接线图:。

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

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

篇一:交流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交流耐压试验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指导书规定了交流耐压试验时的相关标准、工作流程、试验方法、试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 引用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电力设备交接试验规程》3 工作流程3.1 天气良好,试品及环境温度不低于+5℃,湿度不大于80%。

3.2 一次班断引,同时高试班接好试验线。

3.3 工作人员:4-5人,并经年度安全考试合格。

3.4 试验仪器:model3124、试验变、操作箱、电压表、电流表、温湿度计、试验线、绝缘带、接地线、放电棒。

3.5 安全措施:试验现场设遮拦,设专人监护。

3.6 原始数据收集:出厂值或交接值以及历次试验值。

4 作业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4.1 交流耐压试验的分类:4.1.1工频耐压试验,对变压器、电压互感器考核主绝缘。

4.1.2感应耐压试验,从二次加压,而使一次得到高压,这种加压方法不仅检查被试品的主绝缘(指绕组对地,相间和不同电压等级绕组间的绝缘)而且还对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的纵绝缘(同一绕组层间、匝间、及段间绝缘)也进行了考验。

感应耐压又分工频和中频(100—400hz)感应耐压试验。

由公式:e=kfb 可知,若磁通密度b和系数k不变,电动势增加一倍则f须增加一倍,对耐压高于其工作电压时,需提高频率以防磁饱和损坏设备。

对非全绝缘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耐压,其试验方法为:通常在低压绕组上施加频率为100--200 hz,2倍于额定电压的试验电压,其他绕组开路,加压绕组上不能有任何点接地,否则电流很大,其余的非加压二次端子,必须有一点接地,防止绝缘击穿,高压直接加到二次回路,侧时,n端要接地。

4.1.3冲击电压试验:主要用于考验被试品在操作波过电压和大气过电压下绝缘的承受能力。

4.2高压试验变压器电压、电流及容量的选择4.2.1试验时,应根据被试设备的电容量和试验时的最高电压来选择试验变压器,其额定电压不应低于被试品所需施加的最高电压。

老化试验作业指导书

老化试验作业指导书

老化试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老化试验是为了评估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老化条件,加速产品的老化过程,从而在较短时间内预测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变化。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老化试验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需要进行老化试验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涂料、胶粘剂等。

三、试验设备和材料1、老化试验箱温度范围:室温至 200℃湿度范围:10%至 98%RH光照强度:可调节通风系统:良好2、测试样品根据试验要求准备相应数量和规格的测试样品。

3、测量仪器温度计:精度为±05℃湿度计:精度为±3%RH照度计:精度为±5%4、辅助材料托盘、夹具、标签等四、试验前准备1、检查老化试验箱的外观是否完好,内部是否清洁,通风系统是否正常。

2、检查试验箱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系统是否正常,校准测量仪器。

3、根据试验要求,设置试验箱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试验时间等参数。

4、将测试样品按照规定的方式放置在试验箱内,使用托盘和夹具固定,确保样品之间有足够的间距,避免相互影响。

5、在每个测试样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试验条件和试验时间等信息。

五、试验操作步骤1、启动老化试验箱,按照设定的参数开始运行试验。

2、在试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如 24 小时)记录试验箱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参数,以及测试样品的外观、性能等变化情况。

3、观察测试样品是否有变色、变形、开裂、脱层、腐蚀等现象,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分析原因。

4、定期对测试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如电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等,记录测试数据。

5、试验结束后,关闭老化试验箱,取出测试样品,待样品冷却至室温后进行最终的性能测试和外观检查。

六、试验结果评估1、根据试验过程中记录的参数和测试数据,分析测试样品的性能变化趋势。

作业指导书-石子试验

作业指导书-石子试验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HSL/SC-2009
第1版第0次修改
石子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11页共19页
6、石料有机质含量试验
6.1本实验用于检验石料被有机质污染程度,评定石料品质。
6.2仪器设备及试剂:
天平:称量2kg、感量1g和称量100g、感量0.01g各1台。
量筒:100mL、250mL、1000mL。
(准确至0.01%)
(准确至0.01%)
式中 ---表观密度,kg/m3; ---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以干料为基准的吸水率,%; ---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的吸水率,%;
---烘干试样质量,g; ---试样在水中质量,g;
---饱和面干试样在空气中质量,g。
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两次表观密度试验测值相差大于20kg/m3或两次吸水率试验测值相差大于0.2%时,试验应重做。
如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色,则应配制成混凝土作进一步检验。方法为:取试样一份,用浓度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杂质,再用清水淘洗干净,至试样用比色法试验时,溶液的颜色浅于标准色。然后用洗除有机杂质的和未经清洗的试样、相同的水泥、砂配成配合比相同且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混凝土,测其28d抗压强度。如石料未经洗除有机杂质的混凝土强度与经洗除有机杂质的混凝土强度之比不低于0.95时,则此石料可以使用。
搪瓷盘、毛巾等。
3.3试验步骤:
按(2.3试验)中规定的数量,称取潮湿的石料试样两份,分别放入搪瓷盘中,用拧干的湿毛巾试验表面浮水吸干至饱和面干状态。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HSL/SC-2009
第1版第0次修改
石子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5页共19页

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公路水运)

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公路水运)

xxx工程xxx标段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xxx有限公司xxx标工地试验室2017年9月目录1. 目的及适用范围 (1)2. 编制依据 (1)2. 试验设备操作规程 (2)2.1 HYE-300型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2)2.2 HJW-30/60型强制式单卧轴混凝土搅拌机操作规程 (2)2.3 维卡仪操作规程 (3)2.4 HCZT-1型混凝土程控磁盘振动台操作规程 (3)2.5 YDT-II型多功能电动击实仪操作规程 (3)2.6 BSC-TY80型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控制仪操作规程 (4)2.7 雷氏夹测定仪操作规程 (4)2.8 JJ-5型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操作规程 (4)2.9 ZS-15型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操作规程 (5)2.10 NJ—160型水泥净浆搅拌机操作规程 (5)2.11 KZJ-500型电动抗折试验机操作规程 (5)2.12 SYE-2000型混凝土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6)2.13 YH-40B型水泥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操作规程 (6)2.14 电子天平操作规程 (6)2.15 LP-100D数显式土壤液塑限联合测定仪 (7)2.16 FZ-31A型沸煮箱操作规程 (7)2.17 HN101-2A电热恒温干燥箱操作规程 (8)2.18 WT50001SF型净水天平操作规程 (8)2.19 JF2004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8)2.20 FBT—9型全自动比表面积自动测定仪操作规程 (9)2.21 92A型震击式标准振筛机操作规程 (9)2.22 温湿度控制仪操作规程 (9)3. 水泥试验作业指导书 (10)4. 细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12)5. 粗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14)6. 外加剂试验作业指导书 (17)7. 钢筋力学、机械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 (18)7.1 钢筋原材 (18)7.2 钢材拉伸试验作业指导书 (20)7.3 钢材冷弯试验作业指导书 (22)8. 土工试验作业指导书 (24)8.1 引用标准 (24)8.2 适用范围 (24)8.3 试样制备 (24)8.4含水率试验 (27)8.5 密度试验 (28)8.6 颗粒分析试验 (30)8.7 界限含水率试验 (32)8.8 击实试验 (34)9. 混凝土试验作业指导书 (37)9.1材料 (37)9.2试件制备 (37)9.3 仪器设备 (38)9.4 试验步骤 (38)9.5 试验结果计算 (39)9.6 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试件成型 (39)9.7 养护 (40)9.8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40)10.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作业指导书 (40)11. 结构物回弹检测 (42)12. 结构物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43)13. 土方路基压实度检测 (44)14. 试验设备校验规程 (45)14.1 碎石或卵石压碎指标仪校验方法 (45)14.2 碎石或卵石针状规准仪校验方法 (47)14.3 碎石或卵石片状规准仪校验方法 (48)14.6 击实仪校验方法 (49)14.7 密度测定器及标准砂校验方法 (51)14.8比重瓶校验方法 (54)14.9 环刀校验方法 (55)14.10水泥透气比表面积仪校验方法 (56)14.11水泥试模校验规程 (58)14.12水泥抗压夹具校验方法 (60)14.13混凝土坍落度筒校验方法 (61)14.14容量筒校验方法 (64)14.15混凝土及砂浆试模校验方法 (65)15. 外委检测 (67)试验作业指导书1. 目的及适用范围为明确相关生产原材料的检验项目频次,检验要点和要求,明确混凝土浇注等相关工艺过程标准规范的指标,半成品、成品验收等特制定本标段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标题: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拉力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用于评估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关键力学性能。

本文旨在为进行拉力试验的操作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匡助他们准确、规范地进行拉力试验。

一、试验前准备1.1 确认试验标准:在进行拉力试验之前,首先要确认所使用的试验标准,以确保试验过程符合相关规范。

1.2 校准设备:检查拉力试验机、传感器等设备的校准情况,确保设备能够准确、稳定地进行试验。

1.3 准备试验样品:根据试验标准要求,选择合适的试验样品,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切割、磨光等。

二、试验操作步骤2.1 设置试验参数:根据试验标准要求,设置拉力试验机的参数,包括试验速度、试验温度等。

2.2 安装试验样品:将准备好的试验样品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确保样品与夹具之间的接触密切,避免浮现松动或者偏移。

2.3 开始试验:启动拉力试验机,开始进行拉力试验,监控试验过程中的拉力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3.1 数据记录:在试验过程中及时记录拉力、位移等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数据处理: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拉力-位移曲线、抗拉强度等指标,以评估样品的力学性能。

3.3 结果分析: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性能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四、注意事项4.1 安全第一:在进行拉力试验时,要注意操作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如拉力机故障、样品破裂等。

4.2 保持设备清洁:定期清洁和维护拉力试验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3 遵守规范:在进行拉力试验时,要严格遵守试验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五、试验报告编写5.1 报告内容:编写拉力试验报告时,应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数据分析等内容,以清晰、简洁地呈现试验过程和结果。

5.2 结论与建议:根据试验结果,撰写结论并提出建议,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拉力试验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拉力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测试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延展性能。

本次试验旨在对某种材料进行拉力试验,并编写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确保试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试验目的1. 了解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延展性能;2. 掌握拉力试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3. 编写作业指导书,以便其他人员能够进行相同的试验。

三、试验器材和试样1. 试验器材:- 电子拉力试验机- 张力计- 试样夹具- 计算机2. 试样准备:- 材料:XXX材料- 尺寸:长100mm,宽10mm,厚5mm- 数量:至少5个试样四、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试样夹具安装在拉力试验机上;- 将张力计连接到拉力试验机上;- 打开计算机并启动试验软件。

2. 校准仪器:- 将张力计悬挂在空中,调零仪器以确保准确度;- 确保试验机的速度和负荷范围设置正确。

3. 安装试样:- 将一个试样夹具固定在拉力试验机的上夹具上;- 将试样的一端固定在下夹具上;- 确保试样夹具夹紧试样,但无非紧。

4. 设置试验参数:- 在试验软件中设置试验速度和试验类型(例如:静态拉伸、动态拉伸等);- 设置试验机的拉伸速度为10mm/min。

5. 进行试验:- 点击开始按钮,启动试验机;- 观察试验过程中的试验曲线和试样的变形情况;- 当试样断裂时,试验机将住手。

6. 记录数据:- 将试验软件中显示的最大载荷记录下来;- 记录试样的断裂位置和形态。

7. 重复试验:- 按照像同的步骤,重复进行剩余的试样的拉力试验。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 = 最大载荷 / 试样的横截面积;- 将每一个试样的抗拉强度记录下来。

2. 统计延展性能:- 根据试样断裂位置和形态,判断延展性能;- 将每一个试样的延展性能记录下来。

3. 绘制试验曲线:- 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试验曲线;- 将试验曲线保存并打印出来。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试验时,确保操作者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2. 注意试验机的运行状态,确保试验过程中无异常情况;3. 严禁将手指或者其他物体放入试验机夹具中;4. 注意试验样品的尺寸和数量,确保符合要求;5. 在试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术语和定义…………………………………………………………………………………
4职责…………………………………………………………………………………………
5试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6试验前准备…………………………………………………………………………………
7试验条件及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引用标准编号) (引用标准名称)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单位名称)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姓名)
本标准主要审定人:(姓名)
本标准批准人:(姓名)
本标准由(部门名称)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文件的版本及修改状态:A/0。
……试验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本标准适用于………………………
范围为必备要素。应明确地表明标准的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指明该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
6.6工作票办理
明确办理工作票的具体要求。
7试验条件及要求
该内容中应包括:
a)环境、温度、湿度、运行时间、场所等条件;
b)试验设备及对测量用仪器、仪表进行校验和标定,或在检定有效期内;
c)对试验设备及测量用仪器、仪表的精度要求;
d)对被试对象自然状况、试验工况的要求,如试件是否完好,带负荷的要求;
e)试验人员组织及分工。
2)测试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和消除疏失误差。
3)通过增加试验次数来减少随机误差。
11试验报告
试验结束时,应提交试验报告,可采取如下格式:
a)概述:试验任务和目的,测试系统简介。
b)试验方法:包括测试项目、测点布置、测试方法、所用仪器等。
c)试验数据整理:建立试验结果汇总表。
d)试验结果分析和评价。
Q/XXX
XXX公司企业标准
……试验作业指导书
2010-01-01发布2010-01-01实施
XXX公司发布
目 次
前言………………………………………………………………………………………………Ⅱ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2………………………
明确试验工作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班成员、三级验收人员、监督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5试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应明确是型式试验、抽样试验或检修试验等,被测对象要测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的技术指标。
6试验前准备
6.1设备健康状况判定
包括历次试验记录、上次试验至本次试验前设备运行和故障原因分析、必要的检修前测试或试验。
误差的分类与消除:
a)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由于仪表缺陷、使用不当或测量时外界条件变化等原因引起的测量误差。
2)过失误差:由于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误操作和读数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3)随机误差:由于测试过程中某些随机出现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b)误差消除
1)试验中严格遵守各项测试方法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多次测量掌握误差规律而尽量减少和消除系统误差。
e)结论和建议:应简明地对试验结果作出结论,评价其各项指标,指出是否与原设计或与相关标准指标相符。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录名称)
6.2材料、备品、配件、工器具准备
试验所用材料、备品、配件、工器具,以及质量检验与合格标准。
6.3组织措施
试验审批程序,制定设备试验方案,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检修进度及工时安排。
6.4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明确工作票内的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6.5危险点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应用危险点分析方法分析工作现场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找出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提出防范措施。
附录A(规范性附录)(附录名称)………………………………………………………
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录名称)………………………………………………………
目次为可选要素,根据需要而设置。一般可依次列出前言、章的标题(需要时可列出带标题的条,层次自定)、附录的标题。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信息:
8试验方法
如果有相应的试验标准,应按相应标准相应条款进行;如没有相应试验标准,则应拟订试验方法,由测试方和被测方共同认可。
9试验记录
试验记录的要求为:
a)试验前,应准备数据记录表;
b)试验记录应由测量人员填写并经校核人员及授权人审核、签名;
c)对各原始记录,必须进行整理和编号,并妥善保管。
10试验数据误差
——说明与对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或其他文件的一致性程度,写出对应文件的编号、文件名称。
——说明文件代替或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
——说明与文件前一版本相比的重大技术变化或管理事项、工作事项中的重大改进。
——说明该文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标准或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的附录(附录编号)为规范性附录,附录(附录编号)为资料性附录。
8试验方法……………………………………………………………………………………
9试验记录……………………………………………………………………………………
10试验数据误差………………………………………………………………………………
11试验报告……………………………………………………………………………………
………………………
凡在标准中提及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均应列入,非公开文件、资料性引用文件、编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件不应列入。注日期引用文件应标注年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名称)
(定义)
………………………
术语和定义为可选要素。符号和缩略语列入术语和定义。
4职责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