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合集下载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吕标初中李玉田王少娟【教材分析】《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激发探索太空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概括概括文章要点;教学难点: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像资料。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刚才这段录像拍摄的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对,这是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人类究竟是怎样登上月球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月亮上的足迹》,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来见证那载入史册的一刻。

(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目标:学习这一节呢,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课件展示、学生齐读)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激发探索太空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完成目标一,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提示:快速默读几点要求:不指读、不唇读、不回读,即不能用手指着一个字儿一个字地读,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动嘴唇,要在心里默默地读;不能重复阅读。

快速阅读还要求我们要达到500字/分钟,本文是2500字左右,所以阅读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

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

(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

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

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1、飞船升空前准备2、飞船飞向月球3、登月舱登月成功4、飞船返回月球队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初一语文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笔记一、文章概括《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实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壮举。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阿波罗11号飞船从发射到登陆月球的全部过程,以及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活动和他们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二、重点词汇1. 宇航员:指进行宇宙飞行的人员。

2. 登月:指人类登陆月球的活动。

3. 壮举:指伟大的事业或行动。

4.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遥远,无法到达。

5. 里程碑:比喻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事物。

6. 举世瞩目:形容备受关注,全世界都在注视。

三、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简述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好奇,引出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发射。

通过描绘发射时的紧张气氛,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和人们对此的期待。

2. 文章中段详细描述了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和着陆的全过程。

通过科学数据的列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3. 文章后段描述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包括踏上月球表面的瞬间、采集月壤和岩石样本、安放美国国旗等。

通过对宇航员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月球上的体验和感受。

4. 文章最后总结了人类登月的意义,强调了科学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探索宇宙的期望。

四、主题思想《月亮上的足迹》通过记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文章表达了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于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及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学校处于农村, 学生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基础较差, 因此, 教学设计时我尽量降低难度(如设计表格填写相应事件, 亮出示意图, 可相互补充等等)。航天登月相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就采用采访等形式, 引导学生深入到文中, 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掌握字词, 速读课文,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登月知识;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采访学生: 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那些事?
发问: 面对人类这次登月壮举, 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是怎样的情感? 亲历者宇航员又是怎样的心情?
1.要求生谈谈登月的意义。
2.播放我国从古至今飞天梦(嫦娥奔月-“嫦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训练。
感受见证伟大时刻
☆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都按预设进行总体效果较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较好的对语言进行了品评有自己的理解上课后学生关于科学的兴趣浓厚。但在上课环节中还需进行改进没有做到环环相扣紧凑性不强。另外给学生读的时间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够深刻又拓展不开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保证学生读的时间不然会欲速则不达要坚持慢的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 第四单元 《月亮上的足迹》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速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组织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 真实记录了首次登月全过程, 通过作者的叙述, 读者定能够感受到全程的惊心动魄, 成功后的喜悦和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事件相对比较清楚, 我采用了学生讲述的方法来训练说话能力。文章中科学知识、思想较浓, 为了不把文章上成科学课, 教学中我尽量设计有语言品评的环节, 上出语文味。

19.《月亮上的足迹》完整版

19.《月亮上的足迹》完整版

中国图片
“风云2号”气象卫星 风云2
图片10 图片10
神 州
“ “ 1 号 ” 飞 船 升 空
图片11 图片11
神 州 “ “ 1 号 ” 飞 船



的 迹

天体图片
图片2 图片2
图片3 图片3
嫦娥奔月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 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 不老丹就飞年的农历八 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 人间。
(马王堆汉代古 墓中出土的帛画)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 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 的登月向往
(登月小艇正要与指挥舱 结合,然后由指挥舱载运 太空人返回地球)
“阿波罗11 号”飞船溅落在 预定的海域,被 等候在那边的海 军救起。
讨论题
讨论: 讨论: 1、全文按什么顺序报道登月全过程? 全文按什么顺序报道登月全过程? 2、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数字, 了什么作用? 了什么作用? 3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 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 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结尾阿姆斯特朗的一段话“这 你如何理解结尾阿姆斯特朗的一段话“ 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 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资 料1
1957年10月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 造卫星上天, 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 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 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 的加加林, 1961年 12日 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 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 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 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 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 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

火箭发射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级火箭脱落
飞过月地 引力中和 点
飞过月地 中间点
第三极火箭启动 进入预定轨道, 绕月飞行
进入登月轨 道,奔向月 球
登月舱脱 离飞船
登月舱 降落月 球
人类初踏月面,宇航员展开工作
提问:宇航员在月球上,都做了些什么 工作了?
7月21日凌晨5点17 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 降落在月球上。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
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
包利峰
茫茫夜空,皎皎圆月,引人遐思。
月亮上的足迹
阿马斯特朗、科斯林、奥尔德林 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1969年7月16日
火箭发射;
19日晚上8点33分 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上9点32分 20日上午7点32分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21日11点56分20秒 22日0点15分 接近月亮; 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舱登月成功; 宇航员踏上月球;
登月舱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返回地球大气层,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 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 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包利峰 审核:刘飞耀 责编:张作梅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时间顺序
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 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 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 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 者增加知识。

解析《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解析《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首充满深意和感悟的诗歌,它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表和深层含义,从而拓展其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阐述《月亮上的足迹》的内涵,希望读者能够有所启示和收获。

一、表层含义从表层含义来看,《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首描写月亮面上的千疮百孔的诗歌,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艺术手法,将月亮想象成一位被众人追捧的名流,他的美丽面容仅是表象,而质地却是粗糙不堪的。

诗人借月亮表面的伤痕来警示人们不能只见名而不见实,也许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层损伤或脆弱。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类的要求很高。

诗中强调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感悟力,因为只有这些,才能看见月亮背后的真实世界。

诗歌的情感表现也很丰富,既有轻松幽默的调侃,也有深沉的寓意。

诗歌中还出现了很多比喻和象征,如“娶亮清纯却是木讷的娘们”、“像爱情中的小偷,从别人的套袖里偷来了些真情实境”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深层含义从深层含义来看,《月亮上的足迹》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与表层含义相比,深层含义更加广泛和深刻,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诗歌描写的是人类的社会问题在《月亮上的足迹》中,诗人通过描述月亮的表面状况,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如“你碰上了脚丫瘸了的太监”、“规矩莫能挽救,风俗吞噬一切”等句子,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不平等、不道德等问题。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呼吁,如“抑制自己的贪婪、成见和荒唐,追求自由和真理”、“为超越偏见和私心,为超越世俗干扰,我们需要善于深入洞悉社会的本质,并萌发自觉的改进意识”。

二、诗歌之中表达的是诗人对爱情的思考此外,《月亮上的足迹》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

诗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爱情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像爱情中的小偷,从别人的套袖里偷来了些真情实境”,“爱人脑袋转得更快,把他们最珍贵的东西贡献给了彼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 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 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升空。升空后2天, “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 间交会对接。 •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 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 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遥遥在Hale Waihona Puke (yáo yáo zài wàng)
• 远远地可以看到
• • • • • • •
月球和地球距离多少公里? 那些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火箭和飞船分别叫什么名字? 火箭什么时间、从哪里发射? 宇航员在月球上干了什么? 宇航员在月球上工作了多长时间? 飞船降落在哪里?
•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 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的航天历史
•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 泉发射成功 •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 返回 •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 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
•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 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 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 空的国家。
月亮上的足迹
观测(guān cè)
• 观察并测量
指令(zhǐ lìng)
• 指示命令
合算(hé suàn)
• 花费较少而收获较大
• 花 (多少) 钱买了(什么)很合算。
海域(hǎi yù)
• 包括水上、水下在内的一定海洋区域
畅谈(chàng tán)
• 开心地谈;尽情地谈
神往(shén wǎng)
• 假如我是航天员
•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 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 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 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 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 心中、内心向往 • 喀纳斯风景秀丽,令我神往。 • 令我神往。
里程碑(lǐ chéng bēi)
•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记载里数的标志
昂首挺立(áng shǒu tǐng lì)
• 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一叶孤舟(yī yè gū zhōu)
• 一条小船独自漂泊在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