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遵义会议
对遵义会议的认识和理解

对遵义会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它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目的是解决内存在的路线斗争和领导层调整的问题。
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国共产在艰难的长征中扭转了颓势,并对和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意义遵义会议的召开背景是内的严重分歧和路线斗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领导层对于战略思路和军事指挥存在分歧,这使得红军处于被动和困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并逐渐得到了内的支持。
遵义会议通过决议,将毛泽东同志确立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这使得红军得以改变战略方向,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
遵义会议对于中国共产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内斗争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确保了的团结和领导层的调整。
第二,会议决议对于红军进行战略调整,继续进行长征,最终到达延安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第三,会议历经艰难,锻造了红军和的领导层,在困境中寻找和巩固了发展的动力。
二、主要议题与讨论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路线斗争和领导层调整。
路线斗争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红军与原国民军队的关系以及战略部署上。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引起了争议,一些员认为应该加强对国民军队的各种斗争,而不是主动放弃根据地。
领导层调整则主要集中在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问题上。
原来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因病无法出席会议,最终会议决议任命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遵义会议对于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加会议的员代表们相互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最终,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员们形成了决议,统一了思想,取得了共识。
三、会议结果与影响遵义会议的结果是一份重要的决议,其中包括了的路线、红军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调整。
这些决议为的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指导和支持。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
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上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会议起因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的同学正在紧张的复习历史知识点当中,历史是⽂综复习的重点,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历史红军的长征的知识点。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长征开始 1、背景:1933年9⽉,蒋介⽯出动50万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围剿。
此时以王明为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以博古为⾸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不放弃根据地⼀⼨⼟地”,令红军打阵地战、消耗战,致使战局⽇益恶化。
2、开始:1934年10⽉,中央红军被迫实⾏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背景: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但伤亡惨重,损失过半。
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遵义。
2、1935年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会议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由周恩来、⽑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军事指挥⼩组。
(3)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命,是党的历史上⼀个⽣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三⼤红军主⼒会师 1、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泽东的指挥下,四渡⾚⽔、巧渡⾦沙江,摆脱了⼏⼗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强渡⼤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过草地,与1935年10⽉胜利到达陕北。
2、1936年10⽉,红⼀、红⼆、红四⽅⾯军在⽢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历史红军的长征练习题 ⼀、选择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敌⼈的⼒量强⼤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的错误指挥 2.⾯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泽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 )A.贵州B.⼴西C.云南D.江西 3.长征红军跳出敌⼈包围是 ( )A.四渡⾚⽔河B.巧渡⾦沙江C.抢渡⼤渡河D.飞夺泸定桥 4.遵义会议后红⼀⽅⾯军⾏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 ( ) A.四渡⾚⽔河——巧渡⾦沙江——抢渡⼤渡河 B.巧渡⾦沙江——四渡⾚⽔河——抢渡⼤渡河· C.四渡⾚⽔河——抢渡⼤渡河——巧渡⾦沙江, D.抢渡⼤渡河——四渡⾚⽔河——巧渡⾦沙江 5.现在⽢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事件是 ( )A. ⽑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三⼤主⼒会师D.红⼀和红四⽅⾯军会师 ⼆、问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 ⼀、选择1.D 2.A 3.B 4.A 5.C ⼆、简答:答:遵义会议在⾰命紧要关头,批评了博古等⼈的军事错误,确⽴了以⽑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高一历史必修1_课文注释:遵义会议

课文注释: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问题。
会上,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总结的主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
张闻天作反报告,毛泽东、王稼祥作重要发言。
他们尖锐地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
多数人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负责全军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 1。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
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上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会议起因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
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的内容(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扩展资料:遵义会议 [1-4] 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 [5] 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6] 。
遵义会议相关知识点

遵义会议相关知识点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其中,尤其以网名为代表的“左”倾胶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严重,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依靠共产国际代表,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对红军造成严重损失。
在占领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决议》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腐恶红军的军事行动。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介绍PPT课件

《决议》指出
政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 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决议》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 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进入遵义以前,王稼祥就提出要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 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形势下,再加上毛泽东、王稼祥做的大量工作, 召开遵义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
• 这时,王稼祥和张闻天就通知博古,要他准备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 “围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来准备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第
三
维护遵义会议决
部
议与长征胜利
分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 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 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 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 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四节二课
目标:全面掌握长征概况和会议情况
重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红军长征
1、开始:
(1)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
(2)项英、陈毅留守,坚持游击战争。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
2、路线:(教材P20路线图)口诀
冲过湘江转贵州,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乱追剿,
巧渡金沙出包围;飞夺泸定翻雪山,穿过草地进陕甘。
3、结束:
(1)两军会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1935年10月,陕西吴起镇
(2)三军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4、意义:
革命转危为安;构成领导主干;播下革命火种。
四、遵义会议
1、背景:
(1)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
(2)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会议召开提供了条件。
2、内容:
(1)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正确主张;
(2)组织上:选举毛为常委,取消博李指挥。
3、意义:
(1)结束左倾错误,确立毛的领导;(不是“彻底清算”)
(2)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
(3)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
互动:
1、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周、朱);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和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红四方面军(川陕红军,张国焘、徐向前);红二十五军(鄂豫皖红军,程子华)。
2、中共逐渐走向成熟:中共二大(纲领成熟);八七会议(路线成熟);遵义会议(组织建设成熟);瓦窑堡会议(对外斗争策略成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内斗争策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