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资料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十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全及翻译【⼗篇】。
欢迎阅读参考!⾼中⽂⾔⽂⼤全及翻译【篇⼀】 《鸿门宴》 两汉: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伤使⼈⾔于项⽻⽈:“沛公欲王关中,使⼦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怒⽈:“旦⽇飨⼠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兵四⼗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关,财物⽆所取,妇⼥⽆所幸,此其志不在⼩。
吾令⼈望其⽓,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季⽗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从俱死也。
”张良⽈:“⾂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具告沛公。
沛公⼤惊,⽈:“为之奈何?”张良⽈:“谁为⼤王为此计者?”⽈:“鲰⽣说我⽈:‘距关,⽏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料⼤王⼠卒⾜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秦时与⾂游,项伯杀⼈,⾂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孰与君少长?”良⽈:“长于⾂。
”沛公⽈:“君为我呼⼊,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吾⼊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常也。
⽇夜望将军⾄,岂敢反乎!愿伯具⾔⾂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旦⽇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沛公⽈:“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乎?今⼈有⼤功⽽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谢⽈:“⾂与将军戮⼒⽽攻秦,将军战河北,⾂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高中文言文翻译(精选10篇)

高中文言文翻译(精选10篇)《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古文大全及翻译

古文大全及翻译【篇一】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1、小儿不畏虎【原文】钟、万、云、安(地名)都在四川的长江沿岸。
)很多老虎。
有些妇女在水里洗衣服,而她们在日置的孩子白天在沙滩上。
从虎山上,女子潜入水中躲避,老二在沙地上玩耍。
老虎熟悉了,就先到了。
)摸摸,普通几个(也许吧。
)一个是害怕,一个是疯狂,但不知道为什么,老虎会死。
老虎要吃人,必先欺软怕硬,而不怕的人却无能为力?【翻译】钟、万、云、安等都有很多老虎。
一名妇女白天把她的两个孩子留在海滩上,自己在水里洗衣服。
从虎丘跑出来,女人一头扎进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孩子(还)在沙滩上自由自在地玩耍。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碰了碰他们,以为他们会有点害怕,但孩子懵懵懂懂,也不觉得奇怪,老虎最后还是走了。
估计老虎吃人肯定是先给人看威风的,但是是不是没有地方强加给那些不怕它(并放弃它)的人呢?2、吕蒙正不受镜【原文】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中山窃糟【原文】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文言文基本词翻译

一、人译:人,指人类。
例:孔子曰:“仁者爱人。
”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
”二、物译:物,指事物。
例:庄子曰:“天地大美,而万物生于其间。
”译:庄子说:“天地广大,而万物皆生于其中。
”三、地译:地,指土地、地面。
例:孟子曰:“地有山川,民有草木。
”译:孟子说:“土地上有着山川,人民有着草木。
”四、时译:时,指时间、时候。
例:杜甫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译:杜甫诗中说:“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五、事译:事,指事情、事件。
例:诸葛亮《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开创的事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崩殂。
”六、言译:言,指言语、话语。
例:《论语》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论语》记载:“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七、心译:心,指内心、心意。
例: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限。
”八、道译:道,指道理、法则。
例:《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道德经》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九、德译:德,指品德、道德。
例:《论语》载:“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论语》记载:“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邻居。
’”十、理译: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例:王阳明《传习录》曰:“良知即是天理。
”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良知就是天理。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的翻译与解释,实则文言文词汇丰富,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些基本词汇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人之文采,汲取古人之智慧。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句子: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
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
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
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
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句子翻译点拨:∙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