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旗袍的演变历史(二)
国韵旗袍的前世今生

国韵旗袍的前世今生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早在1985年,就被定为华夏女性的国服,之后历次在华夏举行的国际性活动,包括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国际峰会,全部都是用旗袍做礼仪正装。
外交访问,亦如是!关于旗袍的起源,比较有意思,一部分学者认为,旗袍起始于1925年,源自旗女之袍。
但大部分学者经过长期考证后,则认为,旗袍的起源,来自秦汉时期的深衣。
华夏自古以来,女性服装都是上衣下裳,被视为正统。
而深衣,最初是奴隶们穿着的罪衣,上下一体,较为单薄,是为了防止奴隶逃跑。
到了两晋隋唐,深衣逐渐演变为劳动妇人穿的宽身长袍,主要是为了劳作方便,且散热轻便。
唐宋之后,这种被视为低贱的宽身长袍,又得到了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融合改良,变成了窄身合体的修身长袍,同时增加了领、襟、摆、花纹,变得极具民族特色了。
到了清代,旗女延续了旗人长袍的风俗,将这种合体修身的窄长袍再次改回宽大,并规定“袖长八寸至一尺,缀精绣彩边,掩足面。
”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之后,这种旗女之袍才再次改良,重回紧窄合体之式样,且长度缩短,露出脚面,具备了现在旗袍的雏形。
到了1925年前后,旗袍就已经定型,成为著名的民国旗袍。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紧窄合体,右侧斜襟,立领,盘扣,两侧开衩。
当然了,这种民国旗袍的最初,是那些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性,为了能在穿着上摆脱几千年的上衣下裳之传统,和男性的长袍穿着保持一致,而发明的。
除了传统的右侧斜襟,立领,盘扣之外,最明显的就是两侧开衩是小开衩,不超过膝盖,且袖长过臂弯。
但逐渐的,一些女性发现,这种款式的旗袍,特别符合华夏女性的体型和文化。
东方女性,体型较为消瘦矮小,且腿型不是十分圆润笔直,而旗袍,则完完全全的把这些东方女性的缺点,变成了优点,并且一一的展现了出来。
立领,遮盖了脖子的短小;斜襟,突出了香肩的骨感;尤其是两侧开衩再度大胆改进,由小开衩到了臀下的高开衩,不仅露出小腿,更是整个大腿也时隐时现。
而那种若隐若现的腿型诱惑,即遮盖了东方女性腿部的瑕疵,又符合了华夏文化的含蓄之美。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旗袍经过了怎样的变迁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旗袍经过了怎样的变迁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起源于上海的民国时期。
起初,旗袍是一个宽松、围腰的连衣裙,被称为“长衫”或者“广袖长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华美独特的服饰。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广东地区。
在清朝乾隆时期,广东园林里的女子就开始穿着短衫长裤,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广东旗袍的雏形。
这种旗袍以绸缎为材料,宽松舒适,特点是袖口和下摆都用丝丝编织成的彩带装饰。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地区的旗袍开始流传到上海。
上海是旗袍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在当时上海已经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倡导西方现代化的思潮对旗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的文化融合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使旗袍开始接纳西方的设计元素,逐步演变成了注重剪裁和轮廓线条的现代化款式。
到了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流行于上海的社交场合。
享有盛名的旗袍店“马应龙”成为了旗袍制作的代表。
这些店铺聘请了一批有才华的设计师,他们将上海的时尚与传统的中国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旗袍款式。
旗袍在30年代的上海达到了顶峰。
那个时期,旗袍不仅是上流社会女性的标志,还成为了国际上认可的时尚符号。
各种时尚杂志和电影都展示了旗袍的华丽和精致。
同时,旗袍也进一步融入了西方的风格,采用了更多的人字领、立领和紧身设计。
但是,在近年来,旗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旗袍在国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
同时,旗袍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注重舒适性和个性化。
现在,旗袍既可以作为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场合,也可以作为休闲服装穿着在日常生活中。
总的来说,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瑰宝,经历了从广东到上海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再到现如今的复兴和创新。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女性的优雅和美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
旗袍文化知识点总结

旗袍文化知识点总结一、旗袍的起源与演变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服装文化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汉服逐渐被西式服装所替代。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旗袍应运而生。
旗袍最初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种时尚,起先是改良自旗头制服的旗袍。
在旗袍的演变过程中,原本的长袍式样被改良为贴身剪裁,配以各种不同的面料和装饰,使得旗袍更加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美丽,成为了当时上海女性流行的服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旗袍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良。
尤其是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旗袍逐渐成为了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被广泛地普及和接受。
不仅如此,它还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意,以适应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复古风潮的兴起,旗袍再度成为了时尚圈和设计师们的新宠,其演绎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现代的材质、印花和设计元素等,使得旗袍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旗袍的特点旗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款式、面料、剪裁和装饰等方面。
1. 款式:旗袍的款式通常为立领、右襟、斜裆和下摆开叉,整体呈现出简约、大方的风格。
2. 面料:旗袍的面料选用极为讲究,既要求手感舒适,又要求有质感。
常见的面料有丝绸、棉麻、蕾丝等,其中以丝绸最为常见。
不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面料也开始被运用到旗袍的制作当中。
3. 剪裁:旗袍的剪裁非常注重女性身段的曲线美,经过精准的裁剪和缝制,使得旗袍更贴合身体,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
4. 装饰:旗袍的装饰通常以绣花、刺绣、对襟及腰带等为主,运用非常考究的线条和色彩搭配,以突出服装的整体美感。
三、旗袍的影响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装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1. 形象塑造:旗袍被视作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之一,其典雅、大方的形象一直被视为中国女性的典范,对当代中国女性的着装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旗袍代表着中国的优雅和韵味,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深受国内外的喜爱。
旗袍演变史

旗袍演变史旗袍被视为中国女性服装中的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明清以来,旗袍已经经过了数次演变和发展,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高贵服饰。
下面就来看看旗袍的演变史。
1、清朝旗袍清朝旗袍最初是被康熙皇帝的满族后宫所穿的服装。
早期的旗袍制作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丝绸,另一种是布质的。
丝绸旗袍主要使用缎子、罗纹和纱子等材料,颜色以鲜红或黑色为主,搭配五色缎带和扫帚等装饰物。
布质旗袍主要使用好品质的绸缎或锦缎,本体色以浅色为主,常用花卉印花和青色、灰色作点缀。
此时期的旗袍,款式以紧身为主,袖口的宽度是限定的,中长裙采用分叉的剪裁方法。
2、初期现代旗袍百年前的旗袍为松紧式的款式,袖口上限度宽大,裙子较为宽松,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旗袍逐渐被吸收了国际时尚元素,推陈出新,出现了出挑的背心式款式,裙摆变得宽松,袖子也缩小了许多,其中深受女性欢迎的就是它的普遍舒适和通风。
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旗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旗袍的设计推陈出新,开始使用高贵的褶边,为旗袍增添份量感,也烘托出女性的优雅气质。
设计者们更加注重美感的追求,创新出纷纷多样的款式。
比如像袖子的三角形设计,让女性的手臂更显秀美;又例如将大花、小花与动物图案汇集在一起的绣花设计风格等等。
现代的旗袍已经摆脱了早期的束缚,开始以休闲、舒适为主要的设计方向,更加注重时尚元素。
除了传统的丝绸面料外,现代旗袍设计者还加入了棉裙面料、九分裤等休闲元素,并且加了一些现代感比如口袋、铜扣、复古风等等。
还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款式,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工艺和技术,让旗袍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和时尚。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从最初的民族服装,到后来的安禄山旗袍、洋化旗袍,再到现代的百变旗袍,每一次的变迁都体现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
如今,旗袍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依然活跃在世界时尚舞台上,成为女性高贵雍容的代表标志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喜爱。
旗袍演变全过程(图集)

旗袍演变全过程(图集)
上海影视乐园的服饰收藏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她们怀旧而高雅地为每一个观者讲述着自己的演变。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不衰。
旗袍虽然是由满族的骑装脱胎而来,但在1930年“北伐战争”后,随着短袄与长裙合并,中国出现了第一代改良的旗袍,典雅而又文静,被称之为“学生式”。
这以后又经过30多年的演变,随着其领高、袖长、开衩,以及三位等部位的不断变化,衣料、色彩、花边、饰品不断翻新,同时为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节奏,昔日旗袍与今日服饰相融成趣,使旗袍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妇女礼仪活动中独具代表性的盛装。
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配百褶裙。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
此为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7年上衣下裙式,袖口维持旧短袄的宽大风格,裙长至踝。
旗袍的演变

贰
社会背景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 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 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 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 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 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 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 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 时爆发的“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 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 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 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 动力。
肆
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 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 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 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 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 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 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 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 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 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 装扮。
添加标题
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 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 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
叁
清朝旗袍
清代旗袍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 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 能的。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 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 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有观点认为 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 并不是旗装。
民国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 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 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 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 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 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 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 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 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旗袍发展历程

心中的花香的满分作文在我记忆的深处,有那么一处角落,始终弥漫着醉人的花香。
那花香并非来自于名贵的花卉,而是来自于一片小小的花园,那是我童年时的乐园。
这片花园就在我家老屋的后面,面积不大,却藏着无尽的乐趣。
花园的四周被一圈歪歪扭扭的木栅栏围着,那木栅栏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斑驳破旧,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走进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
红的、粉的、紫的、黄的……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绽放。
鸡冠花高昂着头,那火红的鸡冠似在向人们炫耀它的美丽;凤仙花羞涩地躲在叶子后面,悄悄露出粉嫩的花瓣;还有那金黄的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绽放着灿烂的笑脸。
花丛中,蜜蜂和蝴蝶忙碌地穿梭着。
蜜蜂们哼着小曲,专注地采集着花粉,那胖乎乎的身子一扭一扭的,可爱极了。
蝴蝶们则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的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有时候,我会悄悄地靠近它们,试图抓住一只蝴蝶,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它们总是那么机灵,轻轻一闪就躲开了我的“魔爪”,然后继续在花丛中嬉戏。
在花园的一角,有一棵老桂花树。
每到秋天,桂花树上就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花园,甚至飘到了屋子里。
我总是喜欢站在桂花树下,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让那香甜的味道充满我的鼻腔,沁入我的心肺。
有时候,我会爬上树,折下几枝桂花,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让屋子里也充满桂花的香气。
花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里种着几株荷花。
夏天的时候,荷花盛开,粉色的、白色的花瓣簇拥着嫩黄色的花蕊,美丽极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青蛙们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呱呱”地叫着,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我会坐在池塘边,把脚伸进水里,感受着清凉的水抚摸着我的肌肤,看着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在这片花园里,我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
春天,我会在这里播下花种,期待着它们发芽开花;夏天,我会在池塘里捉泥鳅,弄得浑身是泥;秋天,我会收集桂花,制作香甜的桂花糕;冬天,我会在花园里堆雪人,给它们戴上用花朵做成的帽子。
旗袍的起源与变迁——中国服装史

旗袍的起源与变迁关于旗袍的式样起源与变迁这个问题,因为旗袍泛指旗人(满洲人)所着之袍,所以很多结论认为民国旗袍是清代旗装中的袍的延续,其主要依据为两者之间形的类似和名的联想。
也有学者认为,旗袍是袍服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但是,此类推论很难解读旗袍风尚中弃裙裤而穿袜甚至裸腿的迥异于此前中国传统的装扮特征。
所以我认为,服装历史中很多款式的类似纯属巧合,而当代旗袍则是古代袍服延续的必然品,在传承传统袍服款式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受满族影响最深,所以在清朝时期,转变最大。
即当代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不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跟社会发展的体现。
一、清朝时期:入关后,满人袍服从男女共用的长袍分离出来以后,不断发展、演变。
清代恪守本分民族的服饰传统,在女性服饰上坚持上下连体的袍服式样,严禁满族女性穿着上衣下裙的汉式衣衫。
但由于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融,满族女性的旗袍在样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改进(穿长袍,不穿裙,外面喜爱罩件坎肩,袍里穿裤,日常穿常服袍,包括衬衣和”绱”衣。
一年四季,有单、夹、绒。
棉材质之分,样式则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等)。
而汉族吸收满族某些服饰元素,女性不穿袍,上穿衫或袄,下穿裙,裙内穿裤。
女裙的样式繁多,有马面裙、百褶裙、月华裙等。
婚嫁时,汉族女子沿袭传统服饰、下穿红喜裙。
上袄下裙的形式富有节奏感。
在清代中期以后,满族、汉族女性的衣着款式和风格相互影响、仿效,服饰习俗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旗袍从清初的窄身变得宽博,袖子由紧窄的马蹄变得宽大,在领口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并开始注重镶滚和绣饰,常常在大襟或对襟的下端及左右腋下盘有如意形镶滚;汉族的袄、衫则变得越来越长,与袍类似,渐渐的与满族服饰相贴近,有取长补短之意。
清代晚期,袍服与袄裙互相影响、融合,出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形,有的满族女子穿上了露出双脚的短旗袍,而汉族女性效仿满族女性衣着的风气也很旺盛。
含有西方生活方式的渐渐渗入,服饰也有尚西从简之间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旗袍的演变历史(二)
第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民国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
衩下露裤和衩下露腿意味着新旧两种人文观念的交替。
民国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1934年就有几近臀下的,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给人以活泼轻捷之惑,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
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
薄,多印花,装饰简约。
对装饰细节的过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
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褥。
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边,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花边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经久耐穿,所以花边多缀在易损部位,如领口、袖口、衣襟及下摆等处,后来渐成为一种装饰品,久而久之,蔚然成风。
清代,花边的装饰功能运运替代了其实用功能。
旗女的袍俗以多镶为美,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有时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几乎看不见原来的衣料。
清末,外国面料已经开始流入中国市场,民国时声势已相当浩大,30、40年比,国外的纺织印染机械已被大量引人,锦绫一类提花织物逐渐失去市场,而印花棉布、丝绸、苎麻织物得到广泛使用。
面料在纹样表现上更多地吸取了欧洲的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方法,色彩统一?和谐。
条格织物、几何纹
织物也很受国人青睐。
民国旗袍去繁就简,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