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肿瘤的CT表现

脊柱肿瘤的CT表现好发年龄是30~70岁,男略多于女。
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
发生于终丝的胶质瘤中多数是室管膜瘤,可以长得很大,引起椎管膨大,因其表现与腰骶部其他脊髓外硬膜内肿瘤相同,所以常将其归入该类。
室管膜瘤生长缓慢,症状轻,就诊时常已长得较大。
部分肿瘤血管很丰富,静脉注射造影剂可以使之增强,有时可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46%肿瘤可发生囊变,囊腔可能和蛛网膜下腔相通而渗入造影剂[1]。
1.2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好发年龄是30~60岁,男略多于女,好发部位是颈胸段。
病变一般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特别是在儿童,有时可侵及整个脊髓。
恶性程度分四级,但75%属I~Ⅱ级。
38%可发生囊变。
颈胸段脊髓内肿瘤出现症状早,患者就诊时瘤常较小,密度与正常脊髓无差别,脊髓外形变化不大,或仅有轻度膨大,只在和正常段比较时才能判定,CT横断面则难于发现。
因此,首选检查方法应该是MRI或脊髓造影,CT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重建技术也可能有助于诊断。
1.3其他髓内肿瘤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占脊髓肿瘤的1.6%~3.6%,血管内皮瘤(He mangioendothelioma)和血管外皮瘤(He mangiopericytoma)为其不同类型,好发年龄是30岁左右,男多于女,好发部位是颈胸段。
可以有瘤内出血,60%仲瘤发生囊变。
这些和髓内胶质瘤类似,但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多合并血管畸形,如血管曲张和粗大的导静脉等,这些可为CT显示;另一个是三分之一病例可合并Hippel-Lindau综合征,表现为脑和脊髓多发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肝囊肿、肾囊肿以及肾癌。
2 脊髓外硬膜内肿瘤2.1神经鞘瘤(Schwanoma)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两者CT表现相同,虽然组织来源不同。
在椎管内后者只占两者总数的1%,在椎管外两者发牛率相近,前者略多。
两者均好发于中年,国内统计男女之比为1.38∶1。
脊柱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15】杨 晓 平 ,Ma比 hiafava—Big.ami病 9倒 临床 分 析 Ⅱ]中风 与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 2006,23(3):364—365 【16】李 建 章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疑 难 病 例 分 析 [MJ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2008:91—
目前脊柱肿瘤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手术治疗 。单一的脊柱肿瘤患 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前通 过影像 学和病理诊 断肿瘤来判断肿 瘤 的分类和性质 ,待明确肿瘤的分类及性 质后 再制定肿 瘤的最佳手 术 人路 、手术方式 ,以达到解除 因肿瘤产生 的相应症状 ,防止肿瘤今
收稿 日期 :2012—2—10
后复发 ,控 制脊髓因受肿瘤直接 的压迫或椎 体破坏导致脊 柱不稳所 产生 的疼痛 和瘫痪 ,改善病患 的生存质量 。对于转移性肿瘤 患者只 要患者 的生存期 限大于 6个 月的 ,均可通过手 术来治疗 。对易 复发 的恶性转移癌应行广 泛切 除。除 了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还可 以改善 缓解脊髓受压的相应 症状 ,增加稳 定性 ,更可延长生存期限 。根据肿 瘤来源不 同、性质及 自身情况需要制定不 同的术式。根据 国外学 者 的研究 提 了多个 外科分 期系统 用于指导脊 柱肿瘤 在治疗上 的策 略选择。包括脊柱转移性肿瘤 目前亦有各种外科分期 和治疗方法 , 在 目前多种 常见治疗 方法 中,仍首先 考虑外科手 术 ,主要 有治疗疼 痛 、脊髓减 压和提供脊 柱的稳 定性 的功效 ,而选 择外科手 术对于是 否能延 长生存期 ,则要综合患者 目前 的全身综合情况。 2.1药物治疗法 目前临床上适 用于药 物治疗 的患 者常规选 用皮质 固醇类药物来 治疗脊柱肿 瘤 ,类 固醇能有 效的减轻 脊髓水肿 ,并减 少造血 肿瘤的转移种植 ,有时也 能降低 因原发病灶 为乳腺 癌的肿瘤 转 移 ,尤其适用 于伴有 脊髓压 迫的病患 ,但是类 固醇的适用 指针和 合适 剂量 目前 仍存在着 不少争议 ,尚无统 一规范 ,亦没有适 用类 固 醇药物来 治疗 脊柱肿瘤的l临床用药指导 ,l临床医生也无法 给出治疗 时确定 的首选 给药剂量 ,尚只能根据 临床 医生的经验及患者 目前病 情来决定 。 2.2放射治疗 法 传 统的放射治疗 法不仅 常规适用 于手术前后 的辅 助性 治疗 ,并且还 在脊柱 肿瘤 的姑息性 治疗 中有着 十分重要 的地 位 ,能 达到预防病理性 骨折 、缓解疼痛 、防止 神经功能恶 化 ,甚至 还 能达到改善受损神经 功能的 目的。根据 Sciubba等学者提 出的转 移 性脊柱肿 瘤单独放疗 的指征 为 :① 明显的椎 管内骨损 害 ;②继发 于 对放疗 敏感的肿瘤并 不伴有脊 柱失稳 ;③ 预计寿面小于 3个月 ;④迅 速进展 的神经损伤 ;立体定 向放射手术 (SRS或 SBRS)是一种 目前来 说 较为新颖的放射治疗技术 ,它有效的弥补 了之前传 统放射治疗法 不能对病 灶进行精 确照射 的缺点可 以向病灶组 织提供精 确且集 中 的多束 、分 次的放射线 ,所 以 SRS与可调节强 度的放射能 对病灶进 行精 确打击而又能使周边正 常组织受 到的放射最小化 ,所 以 SRS在 小 范围的转移性肿瘤 和对放疗不敏感 的情况下 ,SRS是一 种值得考 虑采取 的治疗手段 。 2.3手术治疗 法 脊柱肿瘤在行手术 治疗 之前 ,应熟练的掌握手术治 疗脊 柱肿瘤 的适 应症 :① 原发肿 瘤不 明的单发性转 移瘤 ,适 宜在冰 冻活检 的同时切 除转 移性肿瘤 ;②对放化疗 治疗不敏感 的单 发性肿 瘤转移 ,估计存 活时间超过 6个月 的患者 ,宜切除转移性肿瘤 ,同时 使用 内固定与骨
脊柱肿瘤

源
布情况
区
椎体部位
恶性
• 转移瘤 • 骨髓瘤 • 浆细胞瘤 • 淋巴瘤 • 脊索瘤 良性
• 血管瘤 • 嗜酸性肉芽肿 • 巨细胞瘤
附件
域
良性
的
• 骨样骨瘤 • 骨母细胞瘤
特
• 软骨瘤 • ABC
征
恶性
性
除了以下之外
• 软骨肉瘤
• 骨肉瘤
• Ewing肉瘤
起源于脊柱两端的肿瘤
• 脊索瘤
起源:斜坡30-50%、骶尾椎 50%、颈椎15%
• 特定好发年龄(需要强调)
<30岁:少见、多为良性(除Ewing肉瘤、骨肉瘤外) >30岁:多为恶性肿瘤(除血管瘤、骨岛外)
• 部分肿瘤有临床特征
年青人、夜间痛、水杨酸缓解—高度提示骨样骨瘤
二、临床特点与外科分期
椎体骨折---提示脊柱肿瘤 Radicular或脊髓压迫取决于部位和病变累及范 围(foramina和椎管) 肿瘤的生长速度: 鉴别高度恶性(生长迅速)--低度恶性和良性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病例4 骶尾椎脊索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男性,48岁,会阴部疼痛、麻木感10个月
起源于脊柱两端的肿瘤
• 骨巨细胞瘤(GCT)
来源不明,病理上见梭形细胞基质和混杂丰富破骨细胞 7%发生于脊柱,骶骨最多,占骶尾肿瘤30-50%(第二位) 20-50岁女性多见,5-10%恶性 影像学特征
椎板骨样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胸椎椎板骨样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骨 软 骨 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
胸椎关节突骨软骨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女 进 力性2行射年,性科肢25体岁无,
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效果

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效果朱奕军;张晓霞【期刊名称】《科技与健康》【年(卷),期】2022(1)3【摘要】探究了原发性脊柱骨肿瘤患者的X光射线、MRI及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以重庆郭昌毕中医骨伤医院2020年6月—2021年7月诊疗90例原发性脊柱骨肿瘤患者为探究对象,全体患者均接受了X光射线、MRI及CT影像临床检验,将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记录分析X光射线、CT、MRI以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相互组合(X光射线+CT;X光射线+MRI;X光射线+CT+MRI)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阳性以及阴性预测值。
应用单一影像学检查方式实施诊断时,CT 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最佳,MRI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最高。
应用组合方案开展病症诊断时,X光射线+CT检查+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指数、阳性、阴性预测值均最佳。
利用临床单一影像学检验方法对原发性脊柱骨肿瘤患者而言,CT、MRI的正确指数、敏感性、特异性相较X光射线效果更佳,能预防伪影产生;而在影像学组合检验中,X光射线+CT+MRI方案的诊断效能最高,能尽早确诊病变部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16-18)【作者】朱奕军;张晓霞【作者单位】重庆郭昌毕中医骨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相关文献】1.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股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X线、CT、磁共振成像检测在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效能比较3.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效果4.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分析5.X 线CT磁共振成像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楚 的曲带状低密度或“ ” 这一征 象主要是 由于胆囊壁 水肿 或 晕 ,
胆 囊 周 围积 脓 所 致 , 在 胆 囊癌 无 此 “ ” 。 而 晕 征 总 之 , T对 早 期 胆 囊 癌 的诊 断 有 一 定 的限 制 。 如 胆 囊 明 显 C
( 06—1 0 收稿 ) 周济桂 20 2— 8 (
[ ] 卢 延 ,L 5 孑 庆文 , 田宗 皎, 胆囊癌 的 C 等. T诊断 [ ] 中华放射学杂 J.
志 ,9 4 2 ( ):7 19 ,8 2 9
[ ] 袁友红. 6 胆囊癌的 c T诊断 ( l 例分 析) J . 附 1 [ ] 实用放 射学杂 志 ,
19 ,5 4 2 3 9 7 1 ( ):8
移性肿 瘤患者的 MR 表现。③结果 I
化 。④ 结 论
5 6例共侵犯 19个椎体 ,5例 为多个椎体 受侵犯 , 中3 3 4 其 6例表现为“ 跳跃征 ” 3 ,3例 同时累及椎 体附
件 ,0例 伴 软 组 织 肿 块 。 受侵 犯 椎 体 中均 可 见 长 T 2 1信 号 改 变 , 2 信 号 不 一 , 以 长 T T wl 但 ,信 号 为 多 见 , d—D P G T A增 强 扫 描 病 灶 均 可 见 强
脊柱 是转 移性 骨肿瘤 的最常 见部位 , 近年来 , 有发病率逐 渐 呈增 高趋势 , 临床上本病 的检查方法有 X线 、T、C M I , C E T、 R 等
而 磁 共振 成像 ( I 在 脊 柱 转 移 性 肿 瘤 的 诊 断 上 具 有 其 它 检 查 MR ) 无 法 比拟 的 优 势 。我 们 回 顾 分 析 2 0 0 3年 1月 ~ 06年 月 8 20 月 , 院 5 经 病 理 证 实 的转 移 性 脊 柱 肿 瘤 患 者 的 MR 表 现 , 本 6例 I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高出坠落,脊柱骨折
脊柱良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Benign Spin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
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骨血管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内生骨疣 其它: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纤维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环椎:前后弓及两侧块 枢椎:齿状突、椎体及棘突 第3至第7椎体:逐渐增大,椎孔三角形,椎间关节面近呈水平位,钩椎关节 (Luscka 关节)
胸椎:逐渐增大,椎孔心形,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逐渐增大,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骶骨:骶骨倒立扁三角形,5个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 4个尾椎融合而成
环枢关节半脱位 齿状突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 L1压缩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 单纯脊髓功能损伤,可出现轻微脊髓水肿,愈后良好。
脊髓挫伤: 脊髓水肿、出血、脊髓广泛破碎出血、乃至脊髓横断;
脊髓受压: 骨折脱位或髓外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椎管变窄压迫脊髓;
MRI表现
1、脊髓形态改变 梭形膨大,灶性水肿;脊髓弯曲;完全或不完全横断,伴
elements of T-3
and T-4 and the
posterior soft
tissues
(arrowheads).
The lesion
enhances
markedly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FigC the lesion
C
has only
intermediate
38, yr, M of C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with several spinal osteochondromas 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变影像诊断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颈椎间盘扫描定位片
正常颈椎间盘
正常颈椎间盘(1)
正常颈椎间盘
病理(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松 弛,横断面上表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光滑对称的软组 织影,并产生环状或横行的 裂隙,髓核水分减少,弹性 降低趋玻璃样变性
椎间盘膨隆CT表现
横断面上表 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 光滑对称的 软组织影
THANK YOU
黄韧带肥厚
椎体滑脱
脊椎滑脱的定义:界定为椎体所有或部 分结构相对于其下部稳定的脊椎向前或 向后的滑动。
脊椎滑脱好发部位:90%为腰椎;多 见于L4-L5、L5-S1。
椎体滑脱分类:
– 真性滑脱 – 假性滑脱
真性滑脱:由于椎弓某部位断裂所致椎 体移位,多见于峡部断裂
脊椎峡部:指脊椎关节突间部,而非椎 弓根部。
Chiari畸形
Chiari畸形
正常
颈椎分节不全
脊柱侧弯
化脓性脊柱炎
累及椎体较少 有椎旁脓肿但一般较小
MRI 信号较均匀 均匀强化或中心均匀强化伴周边环状强化 椎旁软组织广泛斑片状强化而无脓肿形成
化脓性脊柱炎
与结核鉴别:发热、血像高、临床症状重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矢状T2WI显 示多个椎体 呈异常高信 号,椎体及 椎间盘正常
椎体转移瘤
矢状T1WI显 示多个椎体 呈异常低信 号,椎间隙 及椎间盘正 常
椎体转移瘤
矢状T2WI显 示椎体及其 附件呈异常 高信号,脊 髓受压椎间 隙及椎间盘 正常
椎体转移瘤
横段T2WI显 示椎体及其附 件呈异常高信 号,脊髓受压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 变的影像诊断
浅析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47

浅析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探讨MRI与CT联合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结果 MRI、CT扫描显示脊柱转移瘤病变共256例次。
MRI扫描显示病变共256次(100%),确诊脊柱转移瘤48例(96%);CT扫描显示病变共125次(49%),确诊脊柱转移瘤27例(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与CT联合检查可有效诊断脊柱转移瘤,对其早期诊断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MRI;CT;脊柱转移瘤;临床价值[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metastases. Methods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metastases who underwent imaging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to July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combined diagnosis of spinal metastases by MRI and CT were discussed. Results MRI and CT scans showed 256 cases of spinal metastases. MRI scans showed 256 lesions (100%)and 48 cases(96%)of spinal metastases,CT scans showed 125 lesions (49%)and 27 cases(54%)of spinal metastas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MRI and CT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spinal metastasis,and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it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words] MRI;CT;spinal metastasis;clinical value脊柱转移瘤多是恶性转移性肿瘤,临床研究显示,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最容易累及的部位,其主要诊断手段是相关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及DR[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瘤
发病年龄 >45岁
部位 扁骨 脊椎 骨干
发病率 占恶性骨肿瘤4.5%
骨髓瘤依X线表现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骨髓瘤X线表现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 约占10%。骨质疏松;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 穿凿样 少数呈皂 泡样; 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骨质硬化少见
硬化型骨髓瘤X线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X线表现
胸(A)腰(B)椎骨质疏松,胸9、11、12及腰1-3椎体塌陷、变扁、楔变,但椎间隙正 常,腰椎前缘骨质增生
多发性骨髓瘤CT表现
男50岁,全身乏力、骨痛,以腰骶部酸痛为显著,伴蛋白尿2年
•腰骶椎骨疏松,部分骨小梁增粗,呈点状或条状致密影,腰骶椎及髂骨见多灶性大小不等的 类圆形骨破坏;其边缘清楚,部分破坏区周围有硬化环;腰骶椎体后缘骨密质破坏;由该处向 后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影压迫椎管内的硬脊膜下隙。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倾向转
移瘤
脊索瘤
起源 残留或异位脊索组织 属低度恶性 发病年龄 多见40--70岁 发病部位
骶尾椎 55%
脊索瘤X线表现
•病灶呈溶骨性,伴骶孔,中央管扩大。边缘较清,可有硬化,分房及钙化。向骨盆内突出 软组织肿块。其它部位的肿瘤呈单个椎体不对称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发病年龄及部位
发病年龄
<30岁,<20岁( 80% )
发病部位
脊椎占20% 颈胸椎多见 好发于附件
向椎体累及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
病变起源于附件并向椎体发展,病灶呈囊性膨胀性,单房或多房改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晰, 周边无硬化,病灶破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
CT表现:
本病特征: 囊性 膨胀性病灶内液平
骨母细胞瘤MRI表现
•T1W中低信号;T2W不均匀混杂高信号
骨巨细胞瘤
起源 脊髓间充质
发病年龄 >20岁 88%
发病部位 脊椎占7% 多见腰骶椎 性溶骨性破坏,可侵及邻近椎体,无成骨现象。与正常骨分界清晰。有或无硬化 带。有或无分房结构。突破皮质+软组织肿块—侵袭性。多房+骨壳完整+边缘硬化—非侵袭性。
脊椎常见恶性肿瘤
脊索瘤 转移瘤 骨髓瘤
脊椎常见肿瘤样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脊椎肿瘤发生部位
颈椎 7% 胸椎 40% 腰椎 22% 骶椎 30%
肿瘤在脊椎的分布
椎体/附件约
2:1
椎体良性/恶性约 1:3
附件良性/恶性约 2:1
脊椎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
常规X线平片 优点
简便 价廉 观察全面
缺点
重叠 分辨率低 早期/小病变易遗漏
X线检查的作用
•显示肿瘤的部位、判断良、恶性 •区分是原发或转移 •确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
CT检查
优点
分辨率高 无重叠 发现微小病变
缺点
整体观不如平片 价高
MRI检查
优点 软组织分辨率高 多平面成像易发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 对皮质破坏 钙化骨化检出不如CT敏感
椎体血管瘤X线表现
T10、12椎体密度减低,骨小梁稀 粗,呈栅栏状及网眼状改变
T8-9椎骨血管瘤CT表现
男 70岁,胸背及左下肢疼痛1个多月。
T8-9椎骨密度减低,内见松质骨呈粗大网状改变,残留的骨小梁增粗呈稀疏排列的高密度 圆点状;部分骨小梁变细或缺损,椎板部分亦有类似的改变。
脊柱椎体MRI表现
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由于血细胞和血浆的分离可 以出现液—液平(T1w上低下高、T2w则相反。)
骨样骨瘤
好发年龄:<25岁 发病部位
长骨皮质多见 脊椎占10% 1/2在椎板
骨样骨瘤X线表现
病灶周边硬化增生,瘤巢被 掩盖;脊柱型“C”弯曲。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发生率
骨肿瘤
占全身肿瘤0.4%
脊柱肿瘤
占全身骨肿瘤的 6. 6%~ 8. 8%
国内骨肿瘤统计
良性 恶性 48.5%
40.7% 瘤样病变10.9%
发病率
脊柱肿瘤
良性32.6%
瘤样病变4.6%
恶性63.0%
骨瘤 骨软骨瘤
原发25% 转移 50%
概述
脊椎常见良性肿瘤
血管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巨细胞瘤 骨软骨瘤
病灶T1w,T2w呈斑点或条状高信号或等信号,增粗的骨小梁T1w,T2w均呈低信号。
影像学表现与血管瘤进展的关系
无临床症状
椎体外形正常 病灶基质:脂肪性影像特征
有临床症状
椎体膨胀或压缩 病灶基质:软组织影像特征
脊椎动脉瘤样骨囊肿
原发性
继发性
发生在其它骨病变(巨细胞瘤、骨囊肿 等)基础上或与之共存
骨样骨瘤CT表现
瘤巢呈低密度,伴钙化;病巢周边骨硬化;小关节增生。
骨母细胞瘤
年龄 <20岁
部位 椎板 40%
病灶大小 >2厘米
骨母细胞瘤X线表现:
脊椎附件偏性膨胀病灶;病灶易累及软组织;50%有钙化/骨化;病灶周围骨增生不甚明显。
骨母细胞瘤CT表现
脊椎附件偏性膨胀病灶,病灶易累及软组织,病灶周围骨增生不甚明显。
骶骨脊索瘤X线表现
(A)示骶骨广泛囊状溶骨破坏,其
内无残留骨结构,境界尚清,有 不完整的硬化缘,破坏区位于中 线,两侧基本对称。 (B)示膨胀性破坏,完全溶骨,骶 骨前壁消失,肿块突入盆腔
脊索瘤MRI表现
T1w中等低不均信号,T2w高信号,70%分房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晰。
骶骨脊索瘤X线表现
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Tc99m扫描 敏感性高 特异性差
脊椎血管瘤
骨血管瘤组成
毛细血管 海绵状血管 静脉窦
发病率
临床 0.6%—1% 尸解 10%
部位
脊椎占50% 90%脊椎血管瘤位于胸腰椎
椎体血管瘤X线表现
图注:椎体横突骨小梁吸收,纵行骨小梁增
厚.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
图注:第三腰椎椎体可见粗糙,增厚的垂直状 小梁,排列稀疏,呈栅栏状,椎间隙正常。
棘突骨巨细胞瘤X线
颈6棘突皂泡样膨胀性骨破坏,
有残留骨结构,骨壳完整.
胸椎骨巨细胞瘤X线
A.体层示胸4椎体囊状溶骨破坏,境界尚清,椎弓根变扁,棘突消失。
B.脊髓造影示胸4椎体下缘平面造影剂完全性上行受阻,阻塞端呈浅杯口状改变.
骨巨细胞瘤MRI表现
病灶与正常分界清晰。T1W等低信号,T2W等高信号。有或无软组织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