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脊柱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骨肿瘤X线病例图谱(详细)ppt课件

.
28
右肋骨硬化 型单发骨髓
瘤
病
史
:
女57,
.
29
硬化型单发骨 髓瘤
病
史
:
男32,右第8后肋骨 硬化型单发骨髓瘤
.
30
.
31
左侧第7后肋嗜酸性肉芽肿
病
史
:
男性 4岁,左背 部发现肿物半月 余。
.
32
.
33
肋骨骨软骨 瘤
病
史
:
女23,肋骨骨软 骨瘤(少见生长方式, 误诊)
.
34
.
35
肋骨骨软骨瘤
.
92
股骨中下段骨肉瘤 (层状骨膜反应,
成骨型)
病
史
:
男19,
.
93
.
94
.
95
骨肉瘤+恶性纤维 组织细胞瘤
病
史
:
男22岁,左股骨下段 混合型骨肉瘤+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
96
.
97
溶骨性左股骨 下段骨干骨肉
瘤
病
史
:
男26岁,
.
98
.
99
成骨性左股骨骨 干骨肉瘤
病
史
:
男21,
.
100
.
38
.
39
.
40
左肘右 膝关节 骨软骨 瘤病
.
41
.
42
多发外生 骨疣
病
史
:
男42,
.
43
.
44
多发骨纤维瘤病
病
史
:
男36,
.
45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
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
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概述及影像学表现

• X线表现
– 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和正常骨结构 消失
– 骨松质早期破坏:斑片状骨小梁缺损 – 骨皮质破坏:医哈学影像氏诊断述管学和第影筛九像章学骨表孔骼现肌状肉系扩统概 大,骨皮质内外
第二节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骨质破坏X线表现 股骨远段可见骨皮质和骨松质大
骨质疏松CT表现 腰椎皮质变薄,横行 骨小梁减少,纵行骨 小梁相对明显,其中
一椎体上缘内凹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概 述和影像学表现
第二节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 检测骨质疏松
– X线平片优势
• 简单易行,是首选检查手段
– X线平片限度
• 骨内钙盐丢失达30%~50%时,才能显出阳性X线征, 出现骨质疏松征象延迟,且不能准确衡量骨量丢失 的程度
述和影像学表现
第二节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 X线及CT:骨密度减低
– 长骨
• 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变薄、出现 分层现象
• 严重者:骨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仿,骨小梁几乎完 全消失,骨皮质薄如细线样
• 在弥漫性骨质密度减低的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的 点状透光区
– 脊椎
• 皮质变薄,横行骨小梁减少或消失,纵行骨小梁相 对明显,多呈不规则纵行排列
片缺失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概 述和影像学表现
第二节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 CT
– 骨松质破坏
• 早期:局部骨小梁稀疏,CT值常在软组织范围内 • 进展:斑片状、大片状骨松质缺损
– 骨皮质破坏
• 骨皮质内出现小透亮区(此为扩大的哈氏管) • 骨皮质内外面不规则虫蚀样改变、骨皮质变薄 • 范围不等的全层骨皮质缺损
脊柱结核骨显像表现分析

正 常 体 质 量 胎 儿 和低 体 质 量 胎 儿 的 体 质 量 预 测 上 , 元 线 性 多
回归 方 程 均 较 直 线 回归 方程 更 为 精 确 , 绝对 误 差 的 均 值 分 别 为 2 49  ̄ 5 .1 、6 .  ̄ 5 . 0 预 测 符 合 率 分 别 为 1.1 1213 2 1 9 1 11 , 6 5 6 . 、75 ,高 于 其 他 3种 单 参 数 线 性 方 程 和 现 有 的 85 6 .% % C m bl公 式 。其 原 因 从 生 理 上 推 断 , 由 于胎 儿 各 个 部 位 a p el 是 生 长 不 均 匀 , 体 之 间 差 异 较 大 . 个 部 位 的 参 数 出 现 误 差 个 一 可通 过 另 一个 部 位 的准 确 测 量 而 加 以适 当纠 正 。由表 2和 表 3比较 可 知 , 于低 体 质量 胎 儿 的体 质 量 预 测 , 元 线 性 回 归 对 多 方 程 在 预 测 的准 确 率 上 , 3种 直 线 回 归方 程 的 优 势 更 为 明 较
的低 体 质 量 胎 儿 的 体 质 量 预 测 研 究 较 少 , 研 究 选 取 了 3种 本 简 单 易 测 的胎 儿 超 声 测 量 参 数 , 用 回归 分 析 法 进 行 了 正 常 使 体 质 量 胎 儿 和低 体 质 量 胎 儿 的 出 生 体 质 量 预 测 , 证 了 多 元 验 线 性 回 归 方 程 的 优 越 性 及 其 在 低 体 质 量 胎 儿 的 出 生 体 质 量
中垦f 匡堂墅堡苤查 堕
堡箜 鲞箜 塑
j Ci M dIai ,02 1 . , o n — e m g g2 1' 2 N. l — n n 13 4
.8 . 2 5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知识—医学影像学复习要点三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知识—医学影像学复习要点三推荐阅读: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2013年事业单位招聘备考医疗卫生考试,考生们一定要认真掌握医疗基础知识,对于不同影像的特点特征、技术的内容与应用都要有清楚的认识。
1.什么是对比增强CT?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经常使用。
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能是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显影。
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定性诊断。
常用的方法为团注法,即在若干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
依扫描方法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和多期增强扫描等。
2.简述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经血管途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
其基础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三大技术。
临床应用:止血、治疗血管性疾病、治疗肿瘤、器官灭火等3、长骨结核、脊椎结核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长骨结核——松质骨中出现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少见;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泥沙状”死骨。
脊椎结核——溶骨性骨松质破坏,以腰椎多见,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融合;脊椎曲度改变(后突);椎旁脓肿形成(冷性脓肿)。
CT检查:长骨结核——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其内常见多数小斑片状高密度影为死骨;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结核性脓肿密度低于肌肉,增强后可有边缘化。
脊椎结核——低密度骨质破坏、死骨和椎旁脓肿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椎管狭窄;结核性脓肿呈液性密度,增强后呈环化增强。
MRI检查:脊柱结核的骨破坏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混有少许低信号影。
骨破坏区周围骨髓反应性水肿在T1WI上也呈低信号,而T2WI上呈高信号。
结核性脓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索条状低信号影,代表脓肿内的纤维化和钙化,增强后脓肿壁可强化。
医学影像学课件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影像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左胫骨远端干骺端结核
胸椎结核
短骨骨干结核
右膝滑膜型关节 结核
非持重部位(胫 骨关节面内侧缘) 边缘性骨质破坏, 膝关节间隙变窄。
可能是 什么病 呢?
啊…… 这又是 什么病 呀?
……连着三张 片子都答不出 来,看来今天 一定要好好听
课啦!
3.骨肿瘤的分类
良性骨肿瘤(瘤细胞分化成熟,
原发性骨肿瘤
(瘤细胞分化程度不
一,异型性明显,危
及生命。)
转移性骨肿瘤 (多发)
4.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 (2)病变数目 (3)骨质变化 (4)骨膜增生 (5)周围软组织变化
分论
一、骨软骨瘤
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0-20岁青少年多见,发生 于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好发。
[X线表现]
(1)肿瘤性不规则的骨增生(肿瘤骨): 象牙质样瘤骨、棉絮样瘤骨、针状瘤骨
(2)肿瘤性骨破坏:松质骨破坏表现为斑片 状、虫蚀状或不规则大片溶骨性破坏
(3)骨膜反应:葱皮样、骨膜(Codman )三角 (4)软组织肿块
股骨骨肉瘤(成骨型)。
股骨下段髓腔内毛玻璃样 密度增高,局部有大量肿 瘤骨呈絮片放射状伸入软 组织肿块中,其上方邻近 之骨膜新骨呈三角形“袖 口状”。
骨肿瘤
学习目标
1、掌握骨软骨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2、掌握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3、掌握骨肉瘤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4、能够自己归纳良恶性骨肿瘤的异同。
总论
一、有关骨肿瘤的一些病理知识 1.骨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2.骨肿瘤的蔓延和转移 (1)直接蔓延 (2)肿瘤转移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目的:对比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效果。
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脊柱转移瘤80例,都进行了X线检查与CT检查,观察检出率与影像学征象特点。
结果:X线与CT检查主要显示为椎体边缘骨质破坏、椎体塌陷变形、椎体附件受累、椎旁脓肿。
X线检查检出72例,检出率为90.0%;而CT检出80例,检出率为100.0%,CT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对于X线检查,CT检查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影像学征象,能提高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X线;CT;脊柱转移瘤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是由恶性肿瘤引起恶性骨转移肿瘤,其预后比较差,死亡率比较高[1]。
同时在发病中,早期比较隐匿、缓慢,缺乏特征性表现,因此影像学检查在明确脊柱转移瘤有重要的价值[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放射X线诊断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
近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检查已成为诊断脊柱转移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3]。
本文為此具体对比了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3年2月-2014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脊柱转移瘤80例,纳入标准:都进行了病理确诊;存在原发性恶性肿瘤;存在腰背痛或有腰背痛史;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附着点痛、晨僵、活动受限、行动不便等;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
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9.22±2.10岁;临床表现:以腰骶部痛为主要症状35例,以外周关节痛为主要症状25例,外周关节和腰骶部同时痛10例,其余10例以其他症状发病。
1.2 诊断方法X线检查:选择SIMENS DR机,摄取两组患者骼骼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X 线片,管旋转速度0.4s/r,管电压120kV。
CT检查:选择东芝Aquilion(TSX-101A)多层螺旋CT扫描机X线机型,患者仰卧,以腰椎体上缘为基线,自头侧向足侧连续轴位描,层厚64层×0.5mm,螺距0.8。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内容: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2)软组织感染:CT、MRI(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瘤血钙升高,尿本-周氏蛋白阳性
•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
TB?
,是特征性改变
• 鉴别:Paget病:椎体内形成粗大骨小梁有相似这 处,但骨皮质增厚,椎体呈画框样结构,碱性磷 酸酶增高可鉴别
脊柱多发转移瘤
转移瘤
肺癌转移
甲癌转移
?
成骨性转移
• 正反相位的应用 • 鉴别: • 脊柱结核:相邻椎体上下缘骨质破坏伴椎
间盘破坏,后突畸形,椎旁梭形脓肿,全 身结核中毒症状
钙化、重叠部位的病变、软组织肿块等更
为敏感,是X线片的重要补充
• CT动态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则有助于良恶 性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CT对骨髓和早期骨膜异常的观察与评价以 及对软组织肿块与水肿的判定明显不如MRI
• MRI与X线、CT比较,组织分辨率高及功能成像等优势,在 肿瘤范围的确定、定性和分级中起重要作用:骨髓内病变
者膨胀明显,年龄偏小,周围软组织改变轻微
• ABC:二者都有膨胀,骨巨以椎体为中心,年龄偏 大,ABC多在附件,年龄小,具有液性密度或信号
骨软骨瘤
• 多见于椎弓和棘突,横突、椎板和椎肋交 界处(颈椎占56%)
• 附着于脊柱的骨性突起,有蒂或宽基与母 骨相连,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或骨化影
• 极少、偶见向椎管内延伸压迫脊髓
• PET一次检查可对全身进行断层,既可检测 原发灶,又可较准确地检测出转移灶,对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肿瘤的分期、治疗后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 超声由于不能穿透骨皮质而仅作为骨肿瘤 和肿瘤样病变的辅助检查方法,可用于肿 块特别是软组织肿块的囊性或实性的鉴别 ,或用多普勒评价肿块内的血流等
脊柱主要功能
• 维持躯干直立、承重 • 减轻震荡 • 保护脊髓神经
脊 柱 大 体 解 剖
颈 椎 X 线 表 现
胸 椎 X 线 表 现
腰 骶 椎 X 线 表 现
左右斜位显示椎弓根
脊 柱
CT 表 现
脊 柱
MR 表 现
脊柱骨肿瘤发病概况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骨巨细胞瘤 • 骨软骨瘤 • 骨血管瘤 • 脊柱转移瘤 • 骨髓瘤 • 恶性淋巴瘤 • 脊索瘤 • 嗜酸性肉芽肿 • 动脉瘤样骨囊肿 • 骨纤维结构不良 • 骨样骨瘤
相邻的椎体,椎间隙变窄消失,软组织肿块明显,内有残 存骨片和钙化斑
• MRI瘤体信号与肌肉相比,T1为稍高信号,T2为明显高信 号,常见病灶内出血或坏死致信号不均匀,增强均匀强化 ,可见明显低信号纤维性分隔影
• 鉴别: • 骨巨:年龄低于脊索瘤,部位为S1-3,偏侧,其内无钙化 • 神经源性肿瘤:引起骶管骶孔扩大,沿椎管上下蔓延(脊
骨 巨 细 胞 瘤 ①
骨巨细胞瘤②
半个月后MR平扫椎体更扁
③
④
• 多起源于椎体,向附件发展 • 单纯溶骨、偏心、膨胀,椎体变扁时向前后呈哑
铃状肿胀较为特征
• 骨包壳,延至骨皮质中断,无周围反应性硬化及 基质钙化,椎间盘常不受侵
• 出血或继发ABC,单房或多发液-液平面 • 鉴别: • 转移瘤:椎体合并附件破坏时与骨巨相似,但后
骨 软 骨
?
骨 软 骨 瘤
骨 血 管 瘤
• 胸椎多见,占90% • 多于椎体内,也可累及附件 • 骨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张力骨小梁吸收,应力骨
小梁增粗、硬化呈栅栏状改变(冠矢状),斑点 网眼蜂窝状(横断面)
• 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失去其特征表现 • T2信号显著升高,强度随TE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
• 骨质疏松的压缩骨折:没有软组织肿块或 很轻微,增强一般无强化,DWI为低信号, 附件多完整,转移则相反
• 成骨性转移与骨岛的鉴别
陈旧压缩骨折反相位信号无明显增高
脊 索 瘤 ①
脊索瘤②
• 好发于脊柱中线两端:骶骨S3-5、颅底斜坡 • 溶骨或膨胀性破坏,椎体形态消失,穿破坏椎间盘延伸至
的观察,特别是骨髓内跳跃式及其他部位的跳跃式生长子
灶;软组织内病变的观察,特别是软组织的水肿和肿块的
鉴别及其与邻近神经、血管的关系等;病变与正常组织的
交界;细小的骨皮质内的破坏;尚未钙化的骨膜异常;病
变内的结构、成分和性质的辨别,如出血、坏死、囊变、
液化、脂肪变性等。MRS可分析肿瘤的某些成分,动态增 强扫描、DWI、PWI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 能够整体观察病变概况,明确判定病变的部位、 范围、形态和密度改变,判别骨质破坏、骨质增 生硬化和骨膜增生的性质、病变的交界、软组织 肿块、肿瘤骨与肿瘤钙化等
• 密度分辨率较低及图像结构重叠,对观察小的骨 质破坏、早期的骨膜异常、肿瘤内部结构和密度 等明显受限
• CT的密度分辨率高和横断面扫描无重叠, 特别是MSCT的应用,对骨肿瘤和肿瘤样病 变小的骨质破坏、肿瘤内的瘤骨及瘤软骨
影像科 涂占海
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和限度
• 常规X线平片(包括CR、DR数字化成像) • CT • MRI • 血管造影(DSA) • 核素(包括正电子计算机断层) • 超声
• 常规X线片目前仍是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检查的首 选检查方法,亦是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 查诊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检查
索瘤则常阻断椎管),压迫骨质,肿块较圆
• 溶骨性转移瘤:症状明显,病程短,有分节跳跃;脊索瘤 则呈内部分节现象,即破坏椎体残留及附件 • 主要为溶骨性、筛孔样或囊性破坏,硬化
改变少见,椎体可有不同程度塌陷,侵犯 椎旁可形成软组织肿块,一般不侵入椎间 盘,核素扫描可无浓聚
• 治疗监测和术后评价有重要作用
• MRI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CT,且对骨化、钙化无信号结构 显示不敏感,故对细小瘤骨及钙化的观察不如CT,甚至不 如X线平片
• DSA作为一种有创伤性的影像学方法,随着 CT、MRI的发展已很少用于单纯骨肿瘤和肿 瘤样病变的诊断,而多用于肿瘤的介入治
疗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特点是敏感性高而特 异性较差,其最常见的表现是异常放射性 浓聚区,可见于良、恶性肿瘤及各种可引 起局部骨质破坏、增生及血供增加造成的 放射性核素的局部浓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