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十二页,共40页。
(2)第二个里程碑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World Commiss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1987年,以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的研究报告。同年12月, 该报告经过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tōngguò),在 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由法国(fǎ ɡuó)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第九页,共40页。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 化作用(zuòyòng),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 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zuòyòng)就类似于磁 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 用(zuòyòng)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 用(zuòyòng)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 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 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第三页,共40页。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jīběn)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 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整个景观)在地 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quèdìng) 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第四页,共40页。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 (1)纬度地带性分异
系统(xìtǒng)的特征:
➢ 整体性:按一定的必然性将其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使系统(xìtǒng)本身产生特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各自功能之和。
➢ 功能性:系统(xìtǒng)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有用性。 ➢ 层次性:纵向结构,即具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xìtǒng)。 ➢ 协调性:系统(xìtǒng)具有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自动调
(2)第二个里程碑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World Commiss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1987年,以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的研究报告。同年12月, 该报告经过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tōngguò),在 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由法国(fǎ ɡuó)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第九页,共40页。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 化作用(zuòyòng),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 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zuòyòng)就类似于磁 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 用(zuòyòng)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 用(zuòyòng)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 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 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第三页,共40页。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jīběn)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 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整个景观)在地 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quèdìng) 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第四页,共40页。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 (1)纬度地带性分异
系统(xìtǒng)的特征:
➢ 整体性:按一定的必然性将其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使系统(xìtǒng)本身产生特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各自功能之和。
➢ 功能性:系统(xìtǒng)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有用性。 ➢ 层次性:纵向结构,即具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xìtǒng)。 ➢ 协调性:系统(xìtǒng)具有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自动调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PPT文档118页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 法.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件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三、应用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区位理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一、区位、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理论:
研究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理论
发展历程: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区位理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区 位 理 论 的 发 展 与 应 用
一、区位、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场所):
一个事物在自然地理区位(经纬度)、经济地 理位置(与中心城市的远近、市场的相对位置)和 交通地理位置等空间要素上所呈现出的相对特征。
举例:自然地理:鼎湖山\镇坪县 经济地理:深圳模式 交通地理: 武隆地缝和奉节地缝
1、作为经济单位(部门)的增长极: 2、作为空间单位的增长极:
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的
不平衡性,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会逐 渐聚集到少数条件优越的区域,使之成为区域经 济增长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
第二章
第二节
二、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 (二)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区域自然条件差异造成内外动力过程不同,进而形成不同
的自然景物。不同的自然景物在旅游规划中就是不同的旅游资 源。 2、 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石性质、土质状况和排水形成的 不同,又会造成空间进一步分异。坚硬的岩石受节理、断层和 风化作用会形成陡壁或象形石柱,这些独特的陡壁、石柱又是 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3、 人类生产、生活会使空间差异更为复杂。
旅游市场营销学 经济学新理论: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竞争力理论
游憩与旅游理论研究 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主要涉及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旅游工程学等。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区位 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 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1、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2、旅游产品的价格 3、旅游产品的消费 4、旅游收入、分配与效益 5、旅游投资与决策 6、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7、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管理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相关的应用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以市场营销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应用于
旅游市场的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
巴特勒用一条近似S形的曲线变化,来说明不同发展阶段 旅游地的发展状况,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分为六个阶段: 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 或复兴阶段。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R=PQ-CQ-KtQ=(P-C-Kt)Q; R为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 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 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三圃式的特点是:谷物——牧草——休耕。 主要向城市供应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六圈为畜牧圈,生产牧草,经营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 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和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 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1、宏观尺度的研究案例有乔森纳的研究: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三圃式的特点是:谷物——牧草——休耕。 主要向城市供应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六圈为畜牧圈,生产牧草,经营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 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和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 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1、宏观尺度的研究案例有乔森纳的研究: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知识(ppt 43页)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三、经济学新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竞争力理论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主张不
平衡发展模式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 瓦 · 佩鲁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
最主要的有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一)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 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 现象。从旅游环境角度来看,各地存在着空间差异和旅游资源 分布的不均匀性,这种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主要是受地域分 异规律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主要指旅游经济学、旅游 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会计学等。
该板块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旅游资源分配、旅游投 资、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生产、旅游服务、旅游的经济运行 过程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效益和效用关系。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有关经济理论的学科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区位 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 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区位研究侧重于下列五个方面: ①旅游规划开发地的区位界定; ②旅游规划开发地的市场范围; ③旅游交通与路线布局; ④旅游开发的区域等级分析与区域模型研究; ⑤旅游规划开发地产业和周围区域的产业布局。
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ppt 43页)

▪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 2.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 3.实行旅游时空分流 ▪ 4.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 5.提倡文明旅游行为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一、旅游区开发的一般理论 ▪ 1.旅游区域开发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征:
动态性 综合性 市场导向性 地域综合开发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四、旅游区规划 ▪ 1.旅游规划概述
• 旅游发展规划 • 旅游区规划
▪ 2.旅游区规划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实事就是、适度超前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3.旅游区规划的编制步骤
资源与市场调查阶段 拟定规划大纲阶段 编制总体规划阶段 评审和修改阶段
▪ 2.旅游区域开发的一般程序及主要内容
1)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2)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 4)居民观念的培养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训 5)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二、旅游景点开发与规划 ▪ 1.旅游景点设计和开发原则
创意要新 人工美与自然美统一 维护和创造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原则
游地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旅游环境结构、市场客源条件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② 一般体验性评价法 ③ 中国十大名胜: ④ 万里长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宫 苏州园林 ⑤ 安徽黄山 长江三峡 台湾日月潭 承德避暑山庄 ⑥ 秦陵兵马俑
⑦ 羊城八景: ⑧ 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 五环晨曦、黄花皓月、莲峰观海
第一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2、影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一、旅游区开发的一般理论 ▪ 1.旅游区域开发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征:
动态性 综合性 市场导向性 地域综合开发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四、旅游区规划 ▪ 1.旅游规划概述
• 旅游发展规划 • 旅游区规划
▪ 2.旅游区规划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实事就是、适度超前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3.旅游区规划的编制步骤
资源与市场调查阶段 拟定规划大纲阶段 编制总体规划阶段 评审和修改阶段
▪ 2.旅游区域开发的一般程序及主要内容
1)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2)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 4)居民观念的培养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培训 5)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第四节 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二、旅游景点开发与规划 ▪ 1.旅游景点设计和开发原则
创意要新 人工美与自然美统一 维护和创造生态平衡 经济效益原则
游地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旅游环境结构、市场客源条件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② 一般体验性评价法 ③ 中国十大名胜: ④ 万里长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宫 苏州园林 ⑤ 安徽黄山 长江三峡 台湾日月潭 承德避暑山庄 ⑥ 秦陵兵马俑
⑦ 羊城八景: ⑧ 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 五环晨曦、黄花皓月、莲峰观海
第一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2、影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旅游规划与开发》PPT课件

h
2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 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
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饭店 旅游娱乐、旅游景点、旅游商业
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引力子系统
3、旅游规划与开发观念转变阶 • 3、提升发展阶段( 20世纪 段(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后期至今)
4、旅游规划与开发快速发展阶 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5、旅游规划与开发深入发展阶 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h
1
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 1、全球化趋势 • 2、市场化趋势 • 3、产业化趋势 • 4、生态化趋势 • 5、战略化趋势 • 6、创新化趋势 • 7、多元化趋势 • 8、系统化趋势
二、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 2、旅游地的交通安排 3、旅游地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 4、旅游市场的开拓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个性原则 2、市场原则 3、效益原则 4、保护原则 5、综合原则
h
11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概念体系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一、旅游规划的特征:
• 二、特征
• 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 高;停留时间长;季节 性弱;利润丰厚
• 三、功能
• 整合功能;效益功能; 纽带功能;展示功能; 连带功能
h
17
• 四会展旅游发展的规划体系
资金
技术
人才
基础 设施
专业 会馆
经贸活动
人员 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的差异。
10
名称
区位主体
区位主体内容
区位目标
选择基准 影响因素
古典区位理论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1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2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船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 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15
形成机制: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9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区位理论有两层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 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 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后者恰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 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 间形态。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才使得人 们日益认识到他的重要性,才有19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13
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本阶段正好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 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生产不仅仅要考虑资源 的因素,更要强调获取这些生产性资源所需的成本。也就是说, 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此时其产生了很多 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学者,代表人物有:
近现代区位理论
仅考虑一个生产地
单一部分(如工厂)
仅考虑利润,缺乏或 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
目标 成本最小
固定的
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 个生产地
多个部分(研究、开 发、设计、加工等)
还要考虑非金钱上的 收益以及满足,重视
市场占有率 考虑具体目标中的风
险及不确定性
变化发展的
11
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 2、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 3、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4、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12
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一个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 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在研究中加以关注。代表人物有两人: 1、英国的斯秋阿特(J Steuart)1767年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 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问题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一些问题。 2、英国的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1776年,也只 是谈到了地租和水陆的运费对区位影响。
第一节
1.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2.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3.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6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7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 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出现了 以成本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 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 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 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 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如,中心地理论、企业区位 理论。
德国的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 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 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
14
杜能农业区位论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理论前提:提出六个假想条件: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16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R=PQ-CQ-KtQ=(P-C-Kt)Q; R为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 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 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有的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
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 入手。
8
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存在生产布局问题和 研究区位理论的需求;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 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 论;
3
四大板块(横向)
经济
第一节
规
环
划
境
人文
4
• 经济板块理论:研究旅游资源分配、生产、 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
• 环境板块理论:主要研究旅游现象的空间 分布规律。
• 人文板块理论:研究旅游价值取向和吸引 力品味的塑造。
• 规划板块理论:从旅游系统角度对上述三 大理论板块进行整合。
5
四大层面(纵向)
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区位理 论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 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 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的差异。
10
名称
区位主体
区位主体内容
区位目标
选择基准 影响因素
古典区位理论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1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2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船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 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15
形成机制: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9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区位理论有两层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 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 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择最佳区位; 后者恰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 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 间形态。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对区位条件的关注,才使得人 们日益认识到他的重要性,才有19世纪对区位理论的专门研究。
13
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本阶段正好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 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工业和农业生产不仅仅要考虑资源 的因素,更要强调获取这些生产性资源所需的成本。也就是说, 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此时其产生了很多 研究生产布局的著名学者,代表人物有:
近现代区位理论
仅考虑一个生产地
单一部分(如工厂)
仅考虑利润,缺乏或 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
目标 成本最小
固定的
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 个生产地
多个部分(研究、开 发、设计、加工等)
还要考虑非金钱上的 收益以及满足,重视
市场占有率 考虑具体目标中的风
险及不确定性
变化发展的
11
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 2、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 3、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4、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12
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中,还没有一个学者将区位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 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仅仅是把它当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在研究中加以关注。代表人物有两人: 1、英国的斯秋阿特(J Steuart)1767年在他著的《政治经济因素》 一书中探讨地域分工问题时,就涉及了区位论的一些问题。 2、英国的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 Smith)1776年,也只 是谈到了地租和水陆的运费对区位影响。
第一节
1.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2.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3.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4.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6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7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区位(location)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 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出现了 以成本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 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 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 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 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如,中心地理论、企业区位 理论。
德国的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他的第一部 研究区位理论的著作《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 称《孤立国》)中对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他的农业生产圈层模型。
14
杜能农业区位论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理论前提:提出六个假想条件:
第二圈为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 主;
16
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是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轮作圈;采 用六年轮作制,即黑麦—大麦—燕麦—牧草—牧草—牧草——休耕。
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圈层;采用七年轮作制, 即黑麦—黑麦—马铃薯—大麦—苜蓿—豌豆。
R=PQ-CQ-KtQ=(P-C-Kt)Q; R为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 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 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 则:杜能把“孤立国”划分为六个
同心圈带,即杜能环,从内向外依 次是: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以蔬菜、 牛奶、鲜花等农产品为主;
提出。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现代区位理论中把区位定义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
有的场所。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
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 入手。
8
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早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存在生产布局问题和 研究区位理论的需求;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 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 论;
3
四大板块(横向)
经济
第一节
规
环
划
境
人文
4
• 经济板块理论:研究旅游资源分配、生产、 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
• 环境板块理论:主要研究旅游现象的空间 分布规律。
• 人文板块理论:研究旅游价值取向和吸引 力品味的塑造。
• 规划板块理论:从旅游系统角度对上述三 大理论板块进行整合。
5
四大层面(纵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