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中外教育史课件

中外教育史课件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 学的人物”,被喻为“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代表作:《政治学》《论灵魂》
吕克昂学园 主要贡献:教育阶段论;和谐发展
的教育观;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
第八节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政治思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 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互利, 利人与利他的统一)
“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第二,“辩乎言谈” 第三,“博乎道术”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4.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 想
代表人物:郑国子产、齐国管仲、魏 国李愧、卫国商鞅、韩国韩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 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6.启发诱导原则
“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学方法如下:
1.问答法 2.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夏代形成,商代革新深化,西周完备。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孟子关于教育阐述: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3.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

4.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5.教学原则: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数6.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7.大学提教育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亲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记中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目的服务政治(选统治者,化民为俗)制度与学校管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一万字的教学过程和考察标准)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提出教学方法9.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10.孔子教育主张: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六艺(启发诱导,因才,学思并重,谦虚诚实)修养德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11.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儒形成玄学,多元化时代,由汉代注重章句到义理成为魏晋经学。

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元化为各地区,民族学派的文化教育创造有利条件12.宋周敦熙朱熹标志李雪开端结束,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董仲舒公孙弘)四姓小侯学。

汉灵帝光合元年178创建鸿都门学政治斗争产物13.马融郑玄,专经(太学程度),小学阶段,书馆舍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孔颖达精通儒学。

隋唐佛教私学。

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4.书院产生原因:社会动荡需要,书籍集聚和传播,私学讲学传统,佛教禅林讲学制度影响15.汉代察举:贤良方正孝廉。

作用:加强政权统一集中,思想集中,扩大统治基础,不易产生不良思想16.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17.韩愈称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可导而上下。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唐宋时期4.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2.古罗马教育3.中世纪教育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20 世纪后的教育发展六、中外教育比较1.教育理念的差异2.教育体制的差异3.教育方法的差异七、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外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教育以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主张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

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书院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教育改革呼声四起。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学堂逐渐兴起。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改革兴起。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广义务教育。

蔡元培、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

斯巴达注重军事教育,培养战士;雅典则强调人文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的公民。

2.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以共和时期的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修辞、法律等。

3.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育以教会教育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是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神学和拉丁文为主。

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西方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中外教育简史课件

中外教育简史课件

中外教育简史课件一、古代教育的渊源古代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教育渊源追溯到早期的文明时期,包括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各个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

2. 封建社会的教育形态封建社会的教育形态主要分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

官学是皇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员与士人;私学则是庶民办学的地方,主要培养乡村的士人。

3.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形成了严格的官僚选拔体系,为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 古希腊教育的特点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音乐、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培养健全的身心素质。

2. 古罗马教育的特点古罗马教育以培养实用主义为出发点。

学生接受实用技能的培养,如军事战略、法律知识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1. 普及教育的兴起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是教育的普及。

随着科技与社会进步,各国开始重视教育普及,通过立法与政策推动全民接受教育。

2. 创新教育的兴起近现代教育也积极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通过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3. 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元化,提供多种选择,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职业教育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古代教育的渊源为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 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 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 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 “再生”人。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 “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 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 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 “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 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 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
学校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
苏美尔和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一、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流派
•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 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 来世。 主要场所在寺院,学习内 容为佛教经典,将讲道 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 一般学习12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 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 , 也是学术机构。
宣讲
传法、办识字班
向 首 陀 罗 布 道
收女弟子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 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 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 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 武官吏为主要任务。宫廷 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 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 学校。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古希腊教育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为标志,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继承父业,以雕刻为生。

以后,他致力于讲学,在各种场合与人交谈、辩论,探讨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苏格拉底虽长期从教,但既没有开办过学校,也未写过任何著作。

后人对其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论教育价值与意义(-)“智德统一”论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提出的“智德统一”论。

根据他的观点,人与宇宙万物一样,同是神的创造物,所不同的是,神不仅创造了人的肉体,而且为人安排了灵魂。

人的一切知识、智慧和道德都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都是灵魂的属性。

因此,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这即是说,有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道德的知识,如果行为的发生者不具有道德的知识.便不可能作出道德的行为。

论教育目的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通宵专业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具备高尚品德的政治家。

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之才。

论美德与知识基于此,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而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知识就是智慧。

所以,知识即美德也就意味着智慧即美德。

(二)“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的特点在于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四个步骤:(1)反讽。

教师通过巧妙的连续诸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识中所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也才有可能学习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发展史一、解释概念:1、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实际上,它只能算是一种讨论和辩论的方法。

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的地步。

这样的交相争辩,最后从引导和暗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2、中世纪大学: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

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

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

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侵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起初在某些城市,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facultas)。

由于需要, 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 (universitas),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大学。

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13世纪后,欧洲各国增设了一些大学。

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者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

萨莱诺原是疗养胜地,有一所医学校。

11世纪初,医学校成为医学研究中心。

当时,犹太人阿非利加诺来到萨莱诺,编译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于是,医学校名声大振,有志学医的青年联合起来,和医师订立合同,规定学生纳费和医师传艺的条件,进行知识交易。

这便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

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博洛尼亚大学以研究法学著称。

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部商业要冲,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

博洛尼亚原有一所法律学校,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的令,发展成为正式的大学。

该校主要是学习民法和教会法。

13世纪初,学生达5000余名。

1316年增授医学,1360年又增授神学。

[博洛尼亚大学的德意志大学生同乡会举行接受新成员的仪式]法国的巴黎大学在中世纪也素负盛名。

这所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

12世纪初,经院哲学家、实在论者威廉主持校务。

经院哲学家、概念论者P.阿贝拉尔于1108~1139年间曾多次在巴黎大学讲学,前后战胜论敌威廉和唯名论者洛色林。

此后,巴黎大学更加兴盛,远近学者多来就学。

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

巴黎大学分为文、法、医和神学4科,成为当时西欧大学的典范。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教学图]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①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法国(巴黎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②巴黎大学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

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

①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有内部自治的权利。

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

②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

③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利和授予学位的权利④大学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和神学等4科。

有的大学分设两个法科(教会法与民法)。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有的大学分设两个神科(新教和旧教)。

文科属于大学的预备教育,学生文科结业后升入其他某一学科继续学习。

大学的课程起初并不确定,至13世纪,课程内容渐趋一致。

文科课程为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等;法科课程分民法与教会法两类;医学课程有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和一些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神学课程主要是《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神学著作。

中世纪大学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演、背诵和辩论。

讲演是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笔记。

背诵包括复习和讨论,通常把学生划分为小组,由水平较高的学生领导。

辩论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进行对辩,由教师主持,裁定胜负有时由一名学生就某一问题的两面自己提出论据,自己辩驳,称为独辩。

大学生刚入学时称为bejaunus,意为新生。

经过一段学习后,可以成为baccalaureus,意为学士,学士只是一种获得教学证书的候补者的资格,并不是学位。

待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及格,可得到硕士(master)、博士(doctor)的学位。

当时,博士和硕士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

它们的区别是: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

博士考试公开举行,有隆重仪式。

考中者,到主教所辖的地区,由副主教赐给学位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统称之为教授(professor) 。

中世纪大学生一般要花费3~7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或硕士的学位。

[中世纪大学法科学生讨论问题的情景]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政府和教会或则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

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3、公学:公学(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

公学虽然称为“public school”(照字面解为“公立学校”),却不表示是由政府设立的,只是表示学校可以公开招生,而不只限于特定宗教、种族或地区的学生。

所谓“公学”这一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标又是在于要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工职人员,所以成为“公学”。

早期的公学也表示是开放给穷人的孩子就读,因为富家子弟多有私人教师专门辅导。

但事实上,它仍是一种私立学校,并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级的人物。

而且学费昂贵,普通人是无法负担的。

4、导生制: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5、大学区制:6、初等教育法:7、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哲学,更不是神教,它是一种教育。

教育我们如何在这一生中过身心安稳的生活,教育我们如何做好人,做善人,提升生活品质,远离痛苦,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撷录了九大宗教的教义与精神,祝福您能在彷徨无助中得到一盏光明的灯,引导您有坚定的性灵与真诚的信仰,迎向光明的人生。

8、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教育。

这是与骑士制度,封土封臣制度相联系的。

目的在于培养有军事能力的卫士。

盛行于9—12世纪。

骑士为封建领主中下层,要保卫上层领主,故需习武备战;要侍奉上层领主,故要学习一套骑士礼仪文化。

培养骑士无专门学校。

7—8岁前家庭教育,学习宗教、道德及保养身体;7—15岁为礼仪教育,儿童送入上一层领主官邸充当侍童,学习礼节、识字等,少数学拉丁文、法文,也习武、赛跑;14—21岁为侍从教育,学骑士骑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骑、吟诗,侍奉领主夫妇,养战马,擦兵骑;21岁授予骑士称号。

骑士缺乏文化知识。

9、新大学运动:10、费里法案:费里法案(Lois Jules Ferry)是法国在1881年和1882年颁布的2个教育法令,分别确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原则,以及强制教育(要求所有15岁以下儿童 -- 包括男童和女童 --必须入学)与世俗教育原则。

法令的提议者是律师出身的共和党人、曾数次交替出任法国教育部长和总理职务的朱尔·费里(Jules Ferry),费里法被认为是奠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1940)基础的一项关键步骤,在1877年5月16日危机之前掌权的天主教正统主义者梦想回到“旧制度”(Ancien Régime)。

制定这些关于公立教育的法案,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受到了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战败的影响,法国舆论认为德国士兵所受的教育优于法国士兵是法国战败的原因之一。

费里法也成为“教师共和国”(République des instituteurs )的基础:受控于激进社会党的第三共和国,自始至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包括教师们在内的中产阶级文职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895年)中声称,公立教育,和教师群体的庞大数量使得它成为产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颠覆性意识形态”的原因之一)。

大學自治(University Autonomy )指大學不受政府、教會或其他勢力干預,實行獨立辦學。

11、泛爱主义教育:泛爱主义教育education of philanthropists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泽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

当时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

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1768年,巴泽多在J.- J.卢梭著作《爱弥儿》的影响下,发表《为学校、学科及其对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要求由国家管理初等教育,强调编写出版包括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和适合教学的初级课本的重要意义。

呼吁书得到德国上层社会和一些知名学者如I.康德、J.W.von歌德等人的赞同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