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小说篇】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现代文学名篇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赏析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名篇。
一、《城南旧事》- 丁玲《城南旧事》是现代文学创作巨匠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底层社会生活,以及那些劳苦大众的困境和悲欢离合。
文中通过主人公峰子与邻居阿英的交往,展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
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丁玲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思索。
二、《茉莉花开》- 老舍作家老舍的《茉莉花开》给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感共鸣。
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内外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民的命运。
在茶馆这个微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包括茶客、侍者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三、《呐喊》- 鲁迅鲁迅先生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为主题,大胆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封建道德、教育制度等弊端。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描写,鲁迅先生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激起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反抗意识。
四、《橘子洲头》- 茅盾茅盾先生的《橘子洲头》以其纯净高雅的文风脱颖而出。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橘子洲头的美景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贾仁福虽然身处贫穷的环境中,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五、《家》- 巴金巴金的《家》是一部展现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力作。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表达了对家庭的思考和思索。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的温暖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几篇现代文学名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手法,都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和艺术魅力,也能够思考当代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二)考点指津小说阅读◆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常见问法】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问法】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
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
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常见问法】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考研【现代文学】《陈奂生上城》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现代文学】《陈奂生上城》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思想内容《陈奂生上城》描写了一个平凡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
陈奂生是一个常年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靠了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
陈奂生从“漏斗户”到“囤里有米,厨里有衣”,证明了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
小说描述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特有形象。
小说最后点出了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譬解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让读者看到中国农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艺术特征这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和建国以来同类农村题材作品相比,有明显的突破。
1.在风格上,高晓声常于用白描手法,他用大量篇幅写了陈奂生的心理活动,情节的发展也采用了一些跳跃与切入的方式。
由于它真切地表达了我国农民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白描手法结合得丝丝入扣,因而他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仍是民族化的。
2.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生生的特写镜头,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通过一个农民进城买帽子的故事,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了一些社会弊端,以小见大,浅中见深。
3.作品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高晓声巧妙地把古典文学语言和经过筛选、提炼的江南口语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纯朴、自然和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相贴切的个性化语言。
作者还喜欢用喜剧气氛烘托严肃的思考,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中,幽默深沉,淳朴风趣。
-。
现代小说《银灰色的死》

他:生的苦闷
【4】艰难时世的伤痛
谢谢!
邓媛
《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
浙江富阳人。 民国二年(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曼陀赴日本留学。 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 尝试小说创作。[7] 民国五年(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毕业,十一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8] 民国十年(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张资平 等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民国十年(1921年) 十月十五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 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Hale Waihona Puke 郁达夫照片郁达夫生平和《银灰色的死》中的 他
▪ 郁达夫:1896年生。
▪ 《银灰色的死》:1920年作。
▪ 文中的他:“他大约有二十 四五岁的年纪”。
主要人物:
静儿
亡妻
他
医学院女学生
《银灰色的死》中的“插入体”
瓦 格 纳 , 德 国 十 九 世 纪 剧 作 家 , 思 想 家
19
《银灰色的死》中的“插入体”
道 生 , 世 纪 末 英 国 颓 废 派 杰 出 诗 人
他:
爱读书的文弱青年 (身无分文的他,衣袋里有Ernest Dowson’s Poems And Prose )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
他:生的苦闷
【1】异域思念亡妻之苦
“他醉酒的时候,每对静儿说他的亡妻是怎么好, 怎么好,怎么被他母亲虐待,怎么得染了肺病, 死的时候,怎么得盼望他。说到伤心的地方,他 每流下泪来……”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1.《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2.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是童养媳,逃离婆家,同曾帮助过她的可望结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尚洁出于慈悲之心搭救受伤的盗贼,遭到丈夫的妒嫉而被刺伤。
丈夫要与她离婚,她只身到土华岛,内心坦然,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尚洁对此并不感到多大痛苦,她认为命运的偃蹇和亨通,对于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犹如被虫蛀伤的花朵,剩余的部分,仍会开得很好看。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专题训练(301-400篇) 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训练(301-4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背叛余显斌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败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現代文學.小說篇】
目次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台灣現代小說的發展,以年代和特色來劃分,約略可分為日治時期現實/現代主義小說,五○年代的反共、懷鄉小說,六○年代移植西方當代文藝思潮的現代主義小說,七○年代時,出現「橫的移植」的反動浪潮,並相應的產生鄉土反思,「本土」小說也從長久的沈默中再度崛起。
八○年代後,由於政治解嚴,言論漸趨自由,小說題材與內容指涉的尺度大大地放寬,使得小說的類型也愈形多元繁複。
台灣日治時期的小說在發聲之初,本著新文學運動的精神,以反封建舊思想、反帝國主義的抵抗與批判現實的精神為基調,表現出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進入三○年代之後,以留日學生為主,創作出的「新小說」,由於受到日本現代文學「新感覺派」的影響,大多有著注重感官的、心理與私密經驗描寫的特色,這亦使得「新小說」成為現代主義小說的先驅。
就語言方面來看,這時期小說使用的語言,以中國白話文和日文為主,以中國白話文寫作的小說,在歷經三○年代之出一場台灣話文論戰之後,逐漸有將地方方言融入小說語言中的傾向,如賴和〈彫古董〉、〈棋盤邊〉、〈一個同志的批信〉等篇,都可以看出作家欲將母語整合至文學創作中的苦心。
而整體來說,以日文寫作的小說其藝術成就比較高,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政府並不真正地鼓勵漢文創作,尤其在進入皇民時期之後,漢文早到禁用的命運,使得台灣作家(尤其是受新式教育的年輕作家)大多習於使用日文寫作。
其二,台灣作家用以吸收世界思潮與現代文學知識與典範的媒介語言幾乎都是日語,自然在日文創作上較能駕輕就熟。
這是時代環境限制與影響之必然,並無關乎作者個人的國家與身份認同問題。
依葉石濤對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分期來看,第一期為「搖籃期」(1920~1925年),代表作家與作品有追風(謝春木)〈她往何處去〉、無知〈神秘的自制島〉。
第二期為「成熟期」(1926~1937年),此時期台灣作家輩出,作品的水準與日提升,代表作家有賴和、楊雲萍、楊守愚、楊逵、蔡秋烔、朱點人、王詩琅、林越峰、張慶堂、巫永福、張文環、翁鬧、吳天賞等。
第三期為「戰爭期」(1938~1945年),此時期的小說藝術之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王昶雄、葉石濤、周金波、陳火泉等。
1945~1949年之間,走過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在《中華日報》日文版、《橋》副刊、《公論報》、《新新》等刊物上,仍持續有小說作品發表,如黃昆彬、邱媽寅、葉石濤等。
其中,葉石濤的〈三月媽祖〉是最早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寫成的小說。
「四六事件」與「二二八事件」之後,台籍作家心理上蒙受陰影,再加上仍無法適應中文,因此便由小說的舞台淡出。
1950年「中華文藝協會」成立,並陸續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學,以及「適合戰鬥時代與戰鬥任務」之「戰鬥文藝」,因而濃厚的政治正確充斥在五○年代的文壇之中。
此時的小說作者以大陸來台第一代作家占大多數,以反共和懷鄉二種題材為主,較具代表性的作家與作品有姜貴《旋風》、王藍《藍與黑》、端木芳《疤勳章》、潘壘《紅河三部曲》等。
另一方面「中華文藝協會」亦提倡「文藝到軍中去」,因而產生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軍中作家,如司馬中原、朱西寧、段彩華高陽、張放、姜穆、鄧文來等。
與官方文學思潮相對的是「鴛鴦蝴蝶派」小說亦在此時興起,反映出在政治的高壓下,文藝產生逃避與走向軟性文學的一面。
此外,部分台籍作家也有優異的作品問世,如鍾理和《笠山農場》、廖清秀〈恩仇血淚記〉、李榮春《祖國與同胞》等。
1960年,以白先勇為首的一群年輕作家,因不滿反共文藝與鴛鴦蝴蝶派小說,但在寫作傳統上又無法與五四文學接軌,因而繼紀弦《現代詩》之後,再度提出移植歐洲現代主義的主張,並創刊《現代文學》雜誌,響應的作家有王文興、陳若曦、歐陽紫、李歐梵、王禛和、杜國清等人。
在《現代文學》發行的五十一期(1960~1973年)中,培養了許多活躍至今的作家,如黃春明、七等生、李永平、施淑青、李昂、陳映真、林懷民等人。
這群作家並非盲目的跟隨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文藝主張,而耽於技巧的搬弄,他們顯示出一種共同的反叛特色,此時期的書寫的主題也與反抗傳統、權威與精神的崩潰、出走等等有關,顯示出這群年輕作家引進「現代主義」的意圖,是對社會、政治做出一種「曲折」的叛逆與精神的吶喊。
《台灣文藝》這份精神指標性的刊物在1964年創刊,它接續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精神,主張文學要寫台灣人的喜怒哀樂和台灣土地,要反映並批判現實。
《台灣文藝》並非全然與
標榜本土正確意識劃上等號,它的出現代表六○年代也是本土意識開始被關注,並以文本創作付諸實踐的時期。
此時期「大河小說」的出現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如鍾肇政《濁流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皆是規模宏大的小說,顯示出一種尋根與召喚歷史記憶的渴求與焦迫。
此外,著眼於台灣社會、文化現狀,並以此為創作題材的作家另有吳濁流、葉石濤、鄭清文、王禛和、黃春明、陳映真、鐘鐵民等人。
1977年5月,葉石濤發表〈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指出「所謂台灣鄉土文學應該是台灣人(居住台灣的漢民族和原住民)所以寫的文學。
」、「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是以『台灣文中心』寫出來的作品」。
此文引起朱西寧的質疑,遂掀起了七○年代長達數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序幕。
鄉土文學論戰帶來的效應是兩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鄉土文學論戰使得「本土」的定義得以在反覆的討論中被充實、拓展,並且深化地成為台灣作家的共識(姑且不論這個「共識」的性質相不相同),為六○年代以來的放逐感劃下一個休止符。
因此,七○年代的小說特徵就是鄉土回歸,並再度將文學的目光關注於現實與人生的問題。
「鄉土文學」並非意味著只限於描寫農工階層的生活情狀,它可以廣義的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為弱勢的階層代言。
故作家往往藉由描繪卑微的小人物及其生活,把握時代與地域的現實性,進行小說的創作。
另一方面,《現代文學》仍持續產生影響力,其作家群在歷經現代主義的洗禮後,於七○年代中以更洗鍊、內省的筆觸創作具高度藝術性的作品。
此時期具代表性的作家有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李喬、王拓、楊青矗、陳若曦、洪醒夫、李昂、宋澤萊、吳錦發、聶華苓、尉天聰、鄭清文、白先勇、七等生等等。
談論台灣八○年代的小說,首先要注意的便是政治小說的湧現。
黃凡的〈賴索〉雖完成於1979年,但從文化、社會的轉折來看,卻足以突顯台灣從七○到八○年代逐漸浮凸而出的政治意識。
像陳映真的〈山路〉、〈鈴鐺花〉描寫五○年代的左翼志士,張大春〈四喜憂國〉中憂心家國的外省榮民,宋澤萊《廢墟台灣》對台灣政治情況的批判性預言,林燿德的《時間龍》藉科幻的手法描繪一個跨時空的政治寓言,乃至於黃春明、楊青矗、王禎和、葉石濤、施明正、楊照等人,都在解嚴的前後,直接或間接的觸及了時代傷逝、政治無情與認同錯亂等時代議題。
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現象,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的峰起。
除了大環境的改變引領眾人對都市議題的關注,新世代作家對都市潛意識的深掘,以及後設、後現代、女性主義等思潮的湧進,亦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大量出現的關鍵因素。
像是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使用顛覆性的語言嘲弄所目睹的一切,黃凡《房地產銷售史》對都市人集體潛意識的顯像,李昂《殺夫》、《暗夜》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崛起,以及王幼華、朱天心、東年、袁瓊瓊等人的諸多著作,都為八○年代的都市小說作下豐富而多元的註解。
當然,除了上述的兩大類外,像是原住民小說、女性小說、科幻小說與鄉土小說,在八○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下,也都獲得了相當良好的發展。
在解嚴與都市文化的崛起下,各類新思潮的湧進與意識的解放,無疑造就八○年代小說眾生喧嘩的迷人特質。
進入九○年代,都市文學與各式主義的實驗風潮持續發酵。
後現代、後殖民、新殖民等理論資訊接續湧來,新一代的小說創作者幾乎很難避免受到影響。
一方面,美學型態的多元駁雜讓作家在創作小說時有更多的套路可尋;另一面,對「小說」與「真實」本質的重新思考、定位,也讓這些新一代的作家在書寫的同時,質疑小說的再現功能與歷史的大敘事。
像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張大春《尋人啟事》便採取後設與魔幻寫實的策略,經營起文字的迷宮。
另外,性別與家族書寫也一度成為文壇關注的焦點。
紀大偉、曹麗娟、洪凌等對同志議題多有著墨,郝譽翔、李昂、施淑青、成英殊專注於女性議題的挖掘,駱以軍、舞鶴等則致力於家族小說的書寫。
網路小說的出現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九○年代後,網路媒體迅速發展,許多創作者往往藉網路之便發表各式小說或進行小說接龍。
這雖然讓小說的專業化有下降的趨勢,但快速流通與普及的結果,卻也促成新一代網路小說家的群湧乍現。
知名者如蔡智恆以Jbt的ID在BBS站上發表〈第一次親密接觸〉,其黑色幽默的筆調與略帶後設的小說寫法,便曾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
綜而觀之,在世紀末的前夕,九○年代的創作者所接受的社會、文化的衝擊遠比八○年代又更增許多。
小說本質的思考與網路媒體的興起,帶給了作家更多的創作空間,讓他們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題材與小說類型,但過度的解構與顛覆,卻也在無形中減弱了小說敘事的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