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0001
中医养生ppt课件

动静结合,全面养生法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身体健康。
静坐冥想
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调整呼吸 和心态,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
饮食调养
遵循中医饮食原则,合理搭配 食物以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如多食用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等天然食品。
起居有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规 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
质的睡眠质量。
05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Chapter
中西医结合养生的优势与特色
优势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强调实证和微观分析, 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养生效果。
防治未病
中医养生注重“治未病”,现代医学重视预防医学,两者在预防 疾病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养生的目的
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 。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传承
01
02
03
中医养生的起源
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通 过实践逐渐积累了养生经 验。
中医养生的发展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传承
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 等方式,将中医养生理念 和方法不断传承至今。
根据个人的饮食、起居、运动等 生活习惯,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 养生计划。
体质辨识 年龄性别 地域环境 生活习惯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理论,辨识个 体体质类型,为制定个性化养生 方案提供依据。
考虑地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南方湿热、北方干寒等,调 整养生方案。
顺应自然,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肝
春季万物复苏,肝气升发,应注 重养肝护肝,如保持心情愉悦、 增加户外活动、饮食清淡等。
最新中医养生(1)

便秘的现代医学类型
暂时性单纯便秘 急性器质性便秘 长期无法产生便意的慢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又可依其原因,分为弛缓性便
秘、直肠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三种。
便秘的现代病因观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 药物的副作用 某些疾病的影响 年龄
便秘的并发症及危害
1、引起肛肠疾患。 2、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3、形成粪便溃疡。 4、结肠癌发病率增加。 5、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中医养生(1)
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 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 便秘既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也是一个在多 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
对应方药组成
麻仁丸: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六磨汤:沉香 木香 檳榔 乌药 枳实 大黄 大黄附子汤:大黄 附子 细辛 黄芪汤:黄芪 陈皮 火麻仁 白蜜 润肠丸:当归 生地 麻仁 桃仁 枳壳 增液汤:玄参 生地 麦冬 济川煎: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4、芝麻核桃粉:黑芝麻、核桃仁各等份,炒熟,研成细末,装于瓶内。 每日1次,每次30克,加蜂蜜适量,温水调服。适用于阳虚冷秘。
5、将橘皮洗净,切细丝,加白糖、蜂蜜适量,煮沸,冷却,每次1汤 匙,每日服3次,可治便秘,经常喝点蜂蜜水,也可解除便秘之苦
6、红薯粥,将红薯半斤洗净连皮切成小块,与粳米2-3两,加水适量煮 粥,待粥成时,加白糖适量再煮二、三沸即可。紫苏麻仁粥,取紫苏子、 麻子仁各10-15克,捣烂如泥,加水慢研,滤汁去渣,再用粳米2两煮为 稀粥食用。
6、便秘损害我们的肝脏功能。 8、可能造成不孕症。 9、大脑功能受损。 10、妨碍和谐性生活。 11、扼杀美丽。
按摩疗法(一)
坚持以下自我按摩法,相信能起到通便的效果。 一、按摩腹部 1、摩腹:仰卧于床上,用右手或双手叠加按于腹部,按顺时针做环形
中医养生讲课课件

中医养生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选 择。
中医养生的科技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 段,对中医养生进行科学研究和 数据分析,提高养生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智能化产品的研发
开发具有中医养生功能的智能硬件 和软件,如智能手环、智能床垫等 ,方便用户进行自我监测和调理。
总结词
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的生发和收敛 。同时,应注重与自然的交流和感应,如通过观景、赏花 等方式来感受自然之美,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04 中医养生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饮食调养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搭配 食物,调节饮食寒温,以 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养生
结合中医理论,选择适当 的运动方式,如太极、八 段锦等,以调和气血、强 身健体。
精神调养
通过中医心理疗法,调节 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以 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与其他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将中医养生方法与西医治 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 疗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整体。通过调节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 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养生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就记 载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 完善和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文)

目 录
• 中医养生概述 • 中医养生与人体健康 •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延缓 衰老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未病先防的理念
强调预防
个性化养生
在未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养生手 段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实现针对性 预防。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 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通过调节饮 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达到预防疾 病的目的。
女性养生
注重经期、孕期和产后的中医 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劳累。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01
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的原则。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物。
03
文化传播与教育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种渠道在国际上
传播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中医养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是中医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际竞争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养生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与合作机遇。如何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是中医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医养生知识培训ppt课件

情志致病特点
02
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情志与疾病关系
03
不同情志变化对脏腑影响不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等。
心理调适技巧和方法分享
情志相胜法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采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或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 的方法,如悲胜怒、恐胜喜等。
移情易性法
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达到排遣情思、改 变心志的目的。
节气变化和日常保健提醒
顺应四时变化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调整 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注意保暖与散热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夏天注意防晒 和散热,冬天则要注意保暖。
日常保健小贴士
多喝水、保持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 态等都是日常保健的重要方面。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脏腑与经络养生
五脏六腑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 大肠主传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 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构 成人体内部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 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化而不藏,共 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免损伤脾胃阳气。
特殊人群饮食宜忌及注意事项
孕妇饮食宜忌 孕妇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宜食富含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和 有毒有害的食物。
老年人饮食宜忌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应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忌食过硬、过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的 多样性和适量性。
八段锦
中医养生课件ppt

运动要适度,不过度疲劳,避免身体受伤 。
持之以恒
运动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以保持 身体健康。
配合呼吸
运动时注意呼吸配合,以增强内脏器官的 功能。
药物养生
01 药食结合
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中药材 ,如枸杞、当归等,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03 辨证施治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以达到养生
中医养生案例:生活中的养生实践
总结词
生活中的养生实践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 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实践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多个方面。在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食疗”,即通过合理搭配食物 来达到滋养身体的目的。例如,冬天可以多吃一些温 热的食物来保暖身体,如羊肉、生姜等;夏天则可以 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消暑,如绿豆、苦瓜等。此外 ,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认为有些食物可以作为 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红枣可以补血、黄芪可以补 气等。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
多喝水,多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可采用姜汤、葱 白等具有驱寒作用的食物 进行治疗。
失眠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 免睡前过度兴奋。可采用 中药泡脚、按摩等方式促 进睡眠。
糖尿病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和高 脂肪食物。可采用中药茶 饮、瑜伽等调理身体的方 法辅助治疗。
05
中医养生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等。
02 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 锻炼、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03 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中医养生有不同的推荐方 法,如老年人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 ,慢性病患者可采用中药药膳调理等。
中医养生完整ppt课件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中的中医养生策略
01
02
03
04
个性化健康评估
根据员工的年龄、性别、体质 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养
生方案。
工作场所调整
改善办公环境,如增加绿植、 播放舒缓音乐等,以缓解工作
压力。
定期健康讲座
邀请中医专家进行健康讲座, 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提高员工
健康意识。
企业合作医疗机构
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 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养生服
情志与养生关系
情志概念
指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直 接影响人体健康。
情志致病
过度或持久的情绪刺激可 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如 怒伤肝、喜伤心等。
情志养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 平和来维护健康,如琴棋 书画、品茗论诗等陶冶情 操的活动。
03
中医养生方法与实践
饮食养生法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 2
传统运动养生法
介绍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方式 ,阐述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及实践方法。
现代运动养生法
推荐适合现代人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游 泳等,分析其运动特点及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3
运动注意事项与误区
提醒人们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运动 前后的热身与拉伸、避免过度运动等,同时指出 一些常见的运动误区。
解释针灸按摩如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方式来调节 身体机能、缓解病痛。
常见针灸按摩手法与技巧
介绍一些常见的针灸按摩手法,如推拿、拔罐、艾灸等, 并讲解其操作技巧及适用症状。
针灸按摩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提醒人们在进行针灸按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正规 医疗机构、避免在特定情况下进行针灸按摩等,并指出一 些禁忌症。
中医养生ppt课件【39页】

3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概述 ◎方法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 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 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 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 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 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 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 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
不贪酒
老年人长期贪杯 饮酒,会使心肌 变性,失去正常 的弹力,加重心 脏的负担。同时, 老人多饮酒,还 易导致肝硬化。
不贪咸
老年人摄入的 钠盐量太多, 容易引发高血 压、中风、心 脏病及肾脏衰 弱。
不贪甜
老人过多食甜 食,会造成功 能紊乱,引起 肥胖症、糖尿 病、脱发等, 不利于身心保 健。
不贪迟
不贪热
中医 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中医 养生
中医养 生
中医 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中医 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 生中医养生中医 养生中医养生中 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
中医 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养生中医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中医
Title Text Here
中 章
二
医 养 生 文 字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
文本二
文本一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文字 内容
文本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和道德的完好状态”,与中医整体观念的健康理念相一致,中医学整体观念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外在环境相统一,人体健康状态应为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和调、形神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机体生理性平衡状态。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
内外环境通过影响正气和邪气的盛衰而影响人体的发病。
如体质、精神状态以及自然环境、生活社会环境等均影响着正气的强弱。
若禀赋不足,体质虚弱, 情志不畅, 则正气减弱, 抗病力衰退, 邪气则易于入侵而发病。
因此当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出发,把握中医学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扶助正气,未病先防。
在自身调养的基础上,还可利用中医药特色外治法辅助养生保健,如穴位敷贴、艾灸、耳穴、刮痧、推拿按摩等手段。
(一)感悟黄帝内经,遵循阴阳术数《黄帝内经•素问》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以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当做到以下几方面1. 食饮有节:指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和规律。
平时应注意饮食的调养,除每餐定时定量外,在饮食方面是粗细搭配以粗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酸碱搭配以碱为主。
可以归纳为“少、杂、淡、温、慢” 5 个字。
科学的饮食当顺应四季时令,把握食材五味,均衡节制饮食。
饮食当顺四季:春季食以辛甘为主,滋养脾气宜食葱、姜、大枣、花生等辛甘发散之品,其中又以菠菜养血为佳,韭菜温补壮阳为首。
夏季多食绿豆汤、赤小豆汤等甘寒清谈食物,少食油腻, 清淡滋阴进补,以含脂类、糖分较低且含高膳食纤维、蛋白质的食物为主;秋季宜少食辛燥,增滋阴润肺之品,如芝麻、核桃、蜂蜜、百合、乳品、甘蔗、香蕉、梨等,同时, 常以粥食羹汤进补,如生地粥、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杏仁川贝冰糖粥都是益阴养胃润肺之佳品;冬季选用, 少食燥热辛辣,需注重补肾温阳,进补以固元如谷类、羊肉、鳖、龟、木耳、枸杞子、红枣,鸭肉、鹅肉是气阴不足者的上选。
另一方面,饮食当擅用五味,酸入肝,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可以助消化, 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 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如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苦入心,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如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 调胃解毒、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咸入肾,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辛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 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 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适量食用, 可预防风寒感冒。
2. 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素问》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内在的改变与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首先是作息制度,当早睡早起。
再者要四时有序,起居作息要根据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中医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
《素问》云: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的夜卧,是相对而言的,非指熬夜,以不超过11 点为宜。
夏季的生理状态为阳气在外,阴气在内。
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
夏季每天要早点起床, 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
在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故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指晚10 点左右),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指早晨 6 点左右)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季风高物燥,应注意体内精气的收敛养护,活动量应减少,避免大汗耗伤阴津。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宜“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以避寒威。
锻炼尤其不能过汗,应以全身发热或微感有汗辄止。
3. 不妄作劳:即劳动、运动都不能过分。
平常应注意休息,更应适当坚持锻炼,劳动、运动不宜太过分,也不可不及。
《素问》云: “劳则气耗”“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耳”。
他模仿禽兽运动的特点,创造出五禽戏以锻炼身体。
中医认为“生命在于动静平衡的统一”。
只静不动,天长日久,脏器和肌肉组织就会退化,只动不静,体力消耗过大,久而久之脏器就会早衰。
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宜采用散步、气功、呼吸导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动作从容和缓的锻炼项目。
旋转手腕、提肛运动简便易行,分别对健脑与治便秘效果确定,宜常做。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 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 成为内外双修, 身心并练, 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
能有效缓解老年人步态不稳问题, 提高老年人稳定性、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
而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
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效果适合于男女老少。
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循环及经络系统可产生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4. 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相互依存。
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平时应注意精神情志的调养。
长寿老人大都开朗乐观,从容温和。
《素问》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是说,从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安祥乐观的情绪,使气血运行有序。
中医认为极端情绪会使气血运行逆乱,损及脏器,大喜伤心,心气动则精神散,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怒则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纳呆食少、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悲则伤肺,恐则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
练气功除能达到运动锻炼肢体的目的外,通过意守丹田,一可安神定志,二可使肾气收敛充盈,血气循规而不乱,由此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自然而达祛病延年之效。
琴棋书画,对怡情养性亦有相当功效。
(二)重视五脏之安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故养生,应先养五脏。
养心:心主神明,只有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才会精神振奋、思维敏捷。
①养心主要是养神在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以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
②保持正常的睡眠是养心的最好保障。
每天晚上睡觉前经常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③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④重视午休。
心在午时活动最为活跃,这时也是阴阳交合之时,午时休息能保住心气。
养肝:肝主疏泄,肝藏血,为将军之官。
养肝主要从情志、睡眠、饮食、劳作四方面人手。
①养肝的第一要务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舒畅,切忌动怒和生闷气。
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的气机才能条畅,才能保持气血的调和,经络的通利,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亦能正常调和。
②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夜晚按时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亦能养肝。
③《黄帝内经》曰:“肝者,罢极之本”,过度疲劳筋必罢极,故养肝还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④饮食当清淡,少吃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
养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又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①故养肺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要吐故纳新,具体做法是:每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窗户,天气好有条件的话可到户外空旷的地方做做慢而均匀的深呼吸,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4秒。
常做这种深呼吸可以起到养肺的作用。
②善用闭气法,也有助增强肺功能,即先吸气然后闭住,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如此反18次。
③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避免情绪因素伤肺。
④多吃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百合等。
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来源,所以健脾要与养胃结合起来。
脾主运化,故保养脾胃重点在饮食调养①饮食要定时定量,要有节制,每餐只吃七八分饱,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过度地偏好某种饮食。
饮食多样化,才能使营养均衡。
平时尽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
②配合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
每天起床和睡前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时针按摩36 下,然后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膻中穴120 下和脐下的丹田穴100下。
养肾:肾藏精,化生真气,主骨生髓,主生殖。
补肾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过度的耗精,更不能“醉以入房”。
《黄帝内经》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故要做到安闲而少欲望①可配合按摩法。
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脐下丹田穴、关元,另一只手从腰后按摩命门穴、腰阳穴。
按摩这几个穴位有助于养肾。
②经常叩齿,常吞有“琼浆玉液”美称的口津也有补肾的作用。
③平时常吃一些核桃、枸杞、黑豆、芝麻等以保肾。
④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以助保肾气。
此外,还注意六腑养生,“六腑以通为用” 。
平时可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还可取天枢、大肠俞、关元等穴位,每日使用单手或双手手指对穴位进行按摩3〜5分钟。
只有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三)经络刺激调免疫通过不同方法刺激经络穴位,可达到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1. 足三里、涌泉穴为保健要穴,宜常点按刺激。
又如谚语:“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 。
现代研究脚部(脚底为主)集中有人体各个脏腑反射区,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阴三阳经络于脏腑,温水泡脚可以使肾、脾、胃经络通畅。
因此可在每晚睡前准备一个深一点的桶,水位能浸没大部分小腿为宜,桶的半径一双脚能舒适地平放于桶底为宜,温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感觉温度下降以后再添加些热水,每次浸泡时间以20〜30min为宜,同时配合点按涌泉穴、足三里穴。
2.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加强对脾肾的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养脾肾的按摩养生保健法具体做法为:右手的手心眼,正对着肚脐的神阙穴,然后以这个为中心顺时针按36下,反方向再按36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