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官职
中庶子 是什么官职

中庶子是什么官职
中庶子,官名,指太子的侍从官,现代并无类似官职。
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历代沿置。
北齐领门下坊。
后惟元代有此官。
西周时置有“庶子官”,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魏、秦等国置“中庶子”。
汉代以后为东宫属官。
秦朝时置办中庶子,西汉称为太子中庶子,作为东宫属官,属太子太傅、少傅。
东汉沿置,为太子侍从官,属太子少傅,可设五人,品秩为六百石。
其后,三国魏蜀吴皆沿置,掌侍从、奏事、谏议等。
晋减为四人,与中舍人共掌文翰。
魏、晋、南朝宋中庶子为五品官,与太子中舍人共掌东宫禁令,纠正缺违,侍从规谏,奏事文书。
梁十一班,陈四品官,品秩享二千石。
北魏时官职为四品上。
北齐时则是太子门下坊长官,可设四人为中庶子,官职为四品上。
三公九卿制内容

三公九卿制内容三公九卿制,又称“三公九等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社会分类制度,始于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直到汉代,共存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公九卿制的通行,对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从古代统治者控制民众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三公九卿制有着其独特的定义,根据《尚书》,“三公”是指元帅、侯、伯,即大将、小将、大夫三类官职,“九卿”指的是大尹、中尹、下尹、大司马、中司马、下司马等六类官职。
此外,尚书也提到,古代的三公九卿还包括宰相兼礼部尚书、太常兼司徒、大学士兼司空。
三公九卿制在古代政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根据官职分层,三公九卿制将古代政官分为三公九卿,构成了一种社会等级体系。
下属官员需要向上级官员报告,以保证各级官员的行为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内,而且,在此制度下,统治者可以方便地与下属进行督促、监督和控制,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2)促进政治体制的繁荣发展。
三公九卿制也促进了古代的政治体制的繁荣发展,这是由官员等级划分构成的社会等级体系,使得统治者获得了一种相对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同时也为官吏们提供了一定的官职地位,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统治者的权威。
(3)推动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古代君主政治体制下,政治功能大多由官吏来完成,而三公九卿制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官吏们的社会职能,从而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它不仅推动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而且也启发了当时的思想革新,使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2、三公九卿制期间社会转变由于古代社会极度封闭,政治与社会制度形态也相应变化,从商朝开始,三公九卿制就一直占据着社会的核心地位,直至汉朝时,中央的政权进一步为皇帝确立,从而引发了三公九卿制的改革。
在汉朝皇帝刘邦之后,皇室家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统治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政治中央的权力更加集中,关于三公九卿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高中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五课知识点总结

第五课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官位世袭
春秋战国时期:
尚贤思想兴起,举荐为官,依据军功授予官职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考核方法为上计制,御史参与
设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朝: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和具体标准,如孝廉和茂才
特科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积功劳为官征辟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魏晋: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评语为状,标准为家室,道德,才能
隋唐:科举制,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为皇帝自设题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包括明经和近士
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检查区
台谏合一,御史有议事权,谏官有检察权
元朝:1313年,宣布次年恢复科举制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明朝有考满和考察都察院代皇帝巡按各省
清朝有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卜、巫(祭祀的神职人员)史(记录王事活动) 管理政务的官员以尹、冢宰为尊,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第二阶段(西周)
•中央官职地位最高“公”:
三公的副职
•次公一级的是“卿”:
、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周王室分封同姓和异姓贵族到各地,成为大
√ 4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
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5.“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
而辞官侍奉。( √ )
6.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
√ 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
B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
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升迁指,授左 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迁指谪贬”官 “转”“徙”“改”“移”“补”等,
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 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 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 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中国历代宰相制度表

中国历代宰相制度表
一、先秦时期
1.朝代:夏、商、西周
2.宰相名称:尹、卿士
3.宰相职权:辅佐国王,统领百官
4.宰相任免:国王任命,有时需百官推荐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
6.宰相办公机构:未有独立机构,多隶属于官府
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国王监督,考核依赖于国王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由贵族世袭演变至选贤任能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朝代:春秋、战国
2.宰相名称:相、丞相、令尹
3.宰相职权:辅佐国王/国君,统领百官,负责国家行政事务4.宰相任免:国王/国君任命,有时通过举荐或选拔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有时给予封地或采邑6.宰相办公机构:独立机构开始出现,如秦国的丞相府
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国王/国君监督,考核依赖于国王/国君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贵族世袭逐渐被非世袭的任命制取代
三、秦汉时期
1.朝代:秦、汉
2.宰相名称:丞相、司徒、大司徒
3.宰相职权:负责全国行政事务,位高权重
4.宰相任免:皇帝任命,有时需百官推荐或选拔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俸禄丰厚
6.宰相办公机构:独立机构,如秦朝的丞相府和汉朝的尚书台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皇帝监督,考核依赖于皇帝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开始出现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趋势,贵族世袭逐渐被取代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朝代:魏晋南北朝
2.宰相名称: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侍中
3.宰相职权:负责全国行政事务,权力有所分散
4.宰相任免:皇帝任命,有时通过举荐或选拔。
春秋战国的官职

春秋战国的官职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的官职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
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
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
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
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
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
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
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历代沿袭不变。
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
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则专称知府。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复置。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但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汉武帝置。
八校尉之一,掌越骑,秩比二千石。
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
晋灼谓取其材力超越。
东汉光武帝时改青巾(左、右)校尉为越骑校尉,属北军中候,校尉秩为比二千石。
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都有,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
隋初不置,炀帝又在每鹰扬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秩正六品。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西汉时也称大理。
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转】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官职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时期,奴隶制走向没落,封建制逐步确立。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春秋官职
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
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
“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
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
楚国初称莫敖〔ao熬〕,后称令尹。
秦国称庶长。
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
宋国称大尹。
郑国称当国。
吴国称太宰。
晋国称中军将。
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
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
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设有多种政务官。
有的国仍用西周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
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
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
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
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军事情报。
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
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
楚国高级官员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
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
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
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
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
各国负责送往迎来的官吏称行人,唯楚国称连尹。
师、傅、保与史、卜、祝也有变化。
各国一般不设太保,太师、太傅也不执政,只作为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
东周王室的史官有太史、内史,各国不设内史,由太史掌纪事兼领册命。
中国古代史官有重视史德的传统,春秋时候的史官表现尤为突出。
如齐国崔杼专权,杀死了国君齐庄公,太史直书其事,结果被杀;太史的两个弟弟依然不改兄志,也被杀害;太史最小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终将崔杼弑君之事公布于天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宗祝官,鲁国称宗伯,其他各国称宗人。
国君宫中有乐官,称乐师、太师、舞师。
府人,掌管国君的珍宝。
廪人,掌管仓储。
司宫,掌管后宫,又有巷伯、寺人、竖等,由阉〔yan淹〕人充任。
春秋各国地方组织的变化表现在县、郡的出现。
各国君主在兼并较小的国后,或者吞并本国大夫的采邑后,往往设县或郡为行政区。
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誓师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
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说明当时县的建置高于郡。
县设县大夫,楚国称县尹、县公。
县大夫之下有县师、司马、司寇,分管民事、军队、刑狱。
县的各级官员由国君任命,军队也由国君统一调动。
战国官职
战国官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世官制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一是官分文武。
这一时期,中原各国爵位与春秋时候相仿,不过卿又分上卿、亚卿,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
楚国、秦国爵位不同于中原各国。
楚国最尊贵的爵位是通侯、执珪〔gui规〕。
秦国分公士、上造、簪袅〔niao鸟〕、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驷〔si四〕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二十级。
不过秦国爵位与职官名称有时合一。
战国爵位授予与春秋不同,不完全是世官的标志。
世官制衰落集中反映在各国的改革中。
如楚国吴起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
赵国任仲连提出:“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韩国申不害提出:“因任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
秦国商鞅更提出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有爵位。
可见,军功、贤能逐渐成为授爵封官的原则,改变了以前世官垄断官职的局面。
随着世官制的衰落,一种新型的官僚制萌生了。
官僚制与世官制有四点区别:一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
二是大小官员都靠玺〔xi喜〕,即官印来行使权力。
三是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以代替过去的采邑。
四是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
战国时候,官僚
制虽然还很不完善,但为秦以后中国官僚机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官分文武,体现在相、将的设置上。
国君下面最高职位是相,又称相邦,如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三年相邦吕□□造”的铭文。
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相职仍称令尹。
相是国君的助手,百官之长,负责治理朝中事务。
相与春秋时候的执政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一般不率兵出外作战,通常由文官担任。
相下政务官多沿袭春秋旧制,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楚国的左徒地位升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司徒。
齐国相下有五大行政官,称之为“五官”。
五官是:大田,掌管农事;大行,主持礼仪宾客;大谏,负责规谏君主得失;大司马,掌管军事征伐;大理,掌管刑狱司法。
五官外又有主客负责送往迎来,士师掌管殿中执法。
秦国则由廷尉主管司法。
赵国则由田部吏主管征收租税,主管选任官吏。
战国时候的将与春秋时候的将也有所不同。
春秋晋国三军将集军务、政务于一身,战国时候的将是最高武职官,一般由擅长兵法的人充任。
如赵国的廉颇、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忌,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
将的地位次于相。
相、将是国君的左右手。
戏剧中有《将相和》,说的是赵国相蔺相如与将廉颇坦诚相见,共同辅佐赵王的故事,很能反映这一时期官制的特点。
秦国的将不是固定官职,为军队出征时临时任命的统帅,而掌管军政另设国尉一职。
但赵国的国尉则设在将的下面。
齐国还设有军师,负责参谋军事,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任此职。
楚国武官还有柱国,与秦国的一样,都是卫戍国都的高级武官。
战国时各国君主权力扩大,为君主服务的官职也随之增多。
秦有长史,是一种事务官。
各国君主身边秘书性质的官员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等不同称呼。
此外,各国又设有国君和太子的辅弼官师、傅。
楚国另设有三闾大夫,负责王族中昭、景、屈三姓子弟的教育。
三闾大夫设置较早,春秋时著名诗人屈原也曾任过此职。
备各国君主顾问的官员称博士或博闻师。
秦国掌管宫廷警卫的官员称卫尉,负责谋议的称中大夫令,掌管车马的称车府令。
各国负责引见宾客的官员称谒者。
郡县制在战国已完全确定,并且郡大于县。
郡的长官称守,既管一郡行政,又管军队和防务。
守下有尉,分管一郡军务。
县的长官称令,齐国有时仍称县大夫,秦国也叫大啬夫。
县令主管一县事务,下设丞、尉、司马、司空等官。
县丞分管财政和司法,县尉分管军务,司马分管马政,司空分管工程建筑和刑徒。
令、丞、尉、司马、司空之下各有属吏,称某某史。
这些带“史”字的官吏一般是文书官。
秦国在边区设置道,相当于县,长官称道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