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制度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制度创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不仅发生了战争与争斗,更出现了丰富的思想和制度变革。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制度创新,展示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政治变革1. 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之一是分封制的推行。
各个国家在这一时期逐渐实行分封制度,将国家的领土划分为封地,分封给贵族阶层以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
这一制度带来了领地稳定性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封建贵族之间的争斗。
2. 诸侯国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了多个规模较大的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国。
在这些国家中,国君成为最高权威,他们掌握着重要决策的权力。
相比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诸侯国的建立意味着政治组织的进一步演变和权力关系的重构。
二、经济变革1. 铸币制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制度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实际应用。
通过铸造硬币,方便了交易和经济活动,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铸币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货币流通提供了便利。
2. 市场经济的形成随着生产力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人们开始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和交换,商品流通逐渐便利起来。
这种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三、军事变革1. 骑兵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骑兵在军队中逐渐崛起,并取得了重要地位。
骑兵在战争中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突袭能力,通过对地形的灵活应对,使得战场上的战术发生了巨大变化。
骑兵的崛起带来了军事战术的创新和进步。
2. 兵器的改良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改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钢铁的炼制技术逐渐成熟,使得兵器的制造更加精良和坚固。
此外,冶铁技术的发展也为军事装备的改进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四、思想变革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兴起,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涌现出来。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格局,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与政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与政治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是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相互争斗、联盟、分裂、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政治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诸侯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措施和政治改革方案,以应对时局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分别为国家治理方略、官制改革和思想流派。
一、国家治理方略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方略。
其中,齐国的“比躬自修”和楚国的“田单霸权”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齐国的“比躬自修”是指齐桓公在位期间,通过亲身示范和创制礼乐制度、改革官制以及吸收文人来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
他重视自身修养,让身边的人都遵守先例、慎守礼仪,尤其是重视以身作则、步入社会,以人格力量和道德影响塑造治理国家的形象和民众的心态,从而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楚国的“田单霸权”是指田单在楚国权倾一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挑战官僚精英,发挥君主之权。
田单首先扩大了军队的福利和武器装备,转而兴办类似工厂的“五谷仓”,并建造新的诸侯国都城,以掌控经济和军事资源。
随着田单的巩固统治和改革措施,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官制改革官制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
它通过调整或创立新的官职和官制,通过改革行政、司法和兵权来提高治理国家效率。
其中,郑国的“小李杜”、“大司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改革。
郑国在公元前685-640年间,通过小李子、杜子兼等贤臣的推动,创立“小李杜”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君主必须聆听臣下的意见,统一国策,避免因权力和利益的分裂而导致内部的分裂。
此外,郑国还设立了大司马这个重要官职,来加强军队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力,从而建立了具有强烈战争准备性的军事力量。
此外,晋国在公元前700-300年间,还通过将封号和官职融合的方式改革了封建制度。
当时,百姓奉为至尊的诸侯为了确保权力稳固,会给予臣下一定的封号和土地,从而使封建制度的架构越来越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变迁,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背景、封建制度的衰落、诸侯争霸和中央集权的崛起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割据的局面。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早期封建制度的阶段,诸侯国依附于周王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割据独立,中央政权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封建制度下的封君、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封君的权威逐渐削弱,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诸侯们开始纷纷割据称王,不再依附于中央政权。
这种变化导致了政治格局的混乱和持续的战乱。
三、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争霸,通过军事手段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这些战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四、中央集权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最终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崛起。
在战国晚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强力的武力手段征服了其他诸侯国,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这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了末路,中央集权逐渐建立起来。
总结与展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衰落、诸侯争霸和中央集权的崛起,共同构成了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这段时期的政治变迁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和政治角色的交织。
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政治格局的变迁过程,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为建设未来的政治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士族阶层的影响:士族阶层的崛起加速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
士族阶层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墨子等,他们都是士族阶层的代表 人物,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春 政秋 治战 事国 件时
的 春 单
击 此
政 秋 处
添 加
治 战 副
标 题
变 国 内
容
革 时汇 报 人 期:
XX
壹
添加目录标题
贰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制度变革
目录
CONTENTS
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事件
肆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思想
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治文化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革的春 政秋 治战 制国 度时 变期
宗法制度的衰落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录了大量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XX
齐桓公改革
改革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争霸,齐桓公为增强国力进行改革
改革措施:推行县制,统一税收,整顿军队 改革效果: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影响:齐桓公改革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9 年到公元前338年
人物:商鞅
内容:废除井田制 ,推行县制,奖励 耕织和军功,实行 连坐之法
《诗经》和《楚辞》在内容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是研究当时政治文化 的重要资料。
两者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变革

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强化了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演 变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常态,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争夺领土和资源。 各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在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 战争和竞争加速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战争和竞争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思想繁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 政治格局与变革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与变革的
04
影响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章节副标题
诸侯割据,分封制逐渐瓦解
诸侯割据:各诸 侯国独立自主, 互相攻伐,政治 格局极为混乱
秦国崛起:通过不断扩张领土和增强国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 大的国家之一。
商鞅变法:秦国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使得秦 国国力大增,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统一基础: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统 一的基础,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变革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 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等 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文化繁荣:各学派互相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政治影响:各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变革的思想和实践。
这个时期的变革有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经济农业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这些变革为中国历史的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下面我们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一、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多个小国,形成了封建专制体制的微妙平衡。
然而,这种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加剧了武力的竞争;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崛起导致了政治权力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尝试改革国家的政治制度,以防止内乱和加强国家实力。
例如,齐国的孟尝君发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军队建设、实行土地平均分配等。
这些措施使齐国迅速发展,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其他诸侯国也效仿齐国的改革措施,加强了自身的统治。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孟子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荀子则提出了法治思想,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
这些思想家们的观点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经济农业方面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助推了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和农业产量的增加。
在一些诸侯国,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回报,激励了生产和创新。
同时,国家在农业方面也加强了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例如,晋国的重耕政策鼓励农民加大耕作力度,扩大粮食产量。
这项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晋国的食品短缺问题,并为国家提供了经济支持。
除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大量的战争和贸易活动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商业交流得到了推动。
一些城市和商业中心也逐渐兴起,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思想交锋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
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 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为政治变革提供了 思想基础。各个学派的观点交锋打破了传统 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人们对政治、社会等问 题的深入思考。这种思想解放为政治变革提 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
思想交锋推动政治变革的 具体表现
一方面,儒家、道家等学派提出的德治、无 为而治等理念对当时的统治者产生了影响, 推动了政治治理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墨 家等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民 众对和平与公正的渴望,对当时的政治环境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思想交锋共同
07
总结与展望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社会变革,新旧制度更替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特点
01
03 02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 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影响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进步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 多样性
对后世的启示和意义
经济因素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为政 治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
新兴地主阶级的要 求
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 增强,要求参与政治并维护自 身利益,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进 行。
商业资本的影响
商业资本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 发展和繁荣,同时也推动了政 治变革的进行。商业资本家要 求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参 与政治并维护自身利益。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强调恢复周礼的重要性,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03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七国并立与合纵连横策略
七国并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为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变革及其影响。
一、分封制的确立与农业革命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制度确立。
这个制度将天子的权力分散到地方君主手中,使国家更加分权。
各个国家都运用这个制度,形成以地方贵族为基础的分封制国家体系。
同时,分封制也使得贵族们拥有自主权和封地,丰厚的财产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而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进步和革命。
秦国在分封制下,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使土地的产量大幅提高,促进了农业革命的出现和发展。
二、道家与儒家的冲突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分别为两派政治势力。
道家的思想主张珍惜生命,追求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而儒家则主张礼法的守旧和政治秩序的维护。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两种思想产生了冲突。
其中,儒家学说取得了掌握国家政权,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
三、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处于军事状态,而为了提高武装力量,各个国家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随着各国内部的团结统一和跨领土的统一,各个城市的兴起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秦国作为综合了各国思想,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四、学说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派都蓬勃发展。
如和墨家、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讲求各自学说的学派。
而随着各个学派的蓬勃发展,各个思想和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当时的骨干学说之一。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各种学派的出现和思想的发展,也迅速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让中国智慧在历史上长盛不衰。
政治、文化、科技等面向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革,在今天看来充满了启示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县邑——郡县),国野分别基本消弥 郡守:多武官充任,军政事务
县令:其下县丞、县尉,还有县司空、县司马、县 令史、治狱。
——守、令国王任免,中央直接控制
基层管理更加严密:
• 乡里制度:乡(三老、廷掾、乡师,管教化纠 察)、里(里典,百家)、聚(村落,聚序), 也称为连、里。
年终考核制度建立:上计,年终完成年初计划情况 国王随时派人调查了解官吏情况,阿邑与即墨 5、控制私学: 设立学宫,稷下学宫 设“博士”管理官学
八、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一)春秋政治制度: ➢ 旧宗法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和冲击,新政治力量组
合,新制度成长的过渡时期 ➢ 贵族世袭制度不断破坏,“士”阶层形成,官
➢ 经济上:小农经济普遍确立,生产积极性,集权 专制的基础
➢ 文化上:尊重人才的风气,言论学术人身自由, 文化空前成就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大变革
制度大变革
➢ 国家形态:封建王国——专制帝国 ➢ 政治体制:贵族分权——君主集权 ➢ 地方体制:贵族采邑世袭制——行政郡县制
族人——编户齐民 ➢ 执政体系:世卿世官——官僚制(封君制为补充)
采邑世禄制——谷物俸禄制 ➢ 土地制度:井田制——小农个体经济
土地名义王有、实际多层级所有——土地私有 化
• 土地私有:晋“作爰田”王室公田分给人民,从土 地定期分配到长期占有(自爰其处)—促进私有
• 按亩收税:“私田”纳入征税,承认私有;国家征 收,直接控制全国财富。齐“相地而衰征”、鲁 “税亩”
• 实物税收:秦“初租禾”,废劳役地租 “助” ——承认现实占有、按亩纳税
改革结果:
• 从贵族所有、宗族公有,不可买卖——名义国有、 家庭土地私有制,可自由买卖,地主小农阶级产生
4、兵源:编户之民。15-60岁。刑徒、奴隶 5、军事管理制度:
兵符信物 纪律严格,重赏重罚
魏武卒: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身背 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食, 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疾行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 战者,方可为武卒。
铁鹰锐士:司马错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 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重 约在八十余斤
➢ 与西周、春秋封邑制度区别:
只收取租税,没有行政、司法权;封号不世袭
➢ 郡县制下的一种补充
五、军事制度的变革
(一)春秋期: 1、国君为最高统帅,文武仍未分职,特别是高级将
领系统。司马:训练与后勤 2、三类武装力量: ➢ 国家军队,国人 ➢ 地方军队:卫边 ➢ 贵族私人武装:族军 3、数量与兵种:车兵、步兵、“舟师”
(一)春秋时期 1、税:井田制瓦解,藉——实物税 2、赋:军赋,井田出车马兵卒——按田亩征收,
“作丘甲”、“用田赋” 3、商业税:商业发达,设关征商业税、市场管理
税等。重商、商人从政现象 4、贡纳制度:大国剥削中小国
(二)战国财政制度
1、各国生产基本政策:重农、抑商、禁末 ➢ 发展农业生产 ➢ 限制商人活动 ➢ 禁止奢侈品消费(秦酒肉十倍税、禁锦缎镂刻) 2、各国主要财政收入:税收与官府直接经营产业 税收:土地税,什一、谷物与禾杆;户口税(赋);
争士、养士、用士之风,战国“四公子”三千 规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 秋·智能》
倡导推行变法改革,谋划献策、征战游说,从 事文化学术教育(百家争鸣、开创中国文化)
2、职与爵: 严明等级: “明尊卑爵秩等级” 新的等级制:卿、亚卿、客卿、大夫
3、俸禄:谷物,少数赐邑,邑非世袭 4、官吏考察:
(二)战国王权与决策形式
1、名号:王、帝——君主权力质的变化 BC323年,五国相王,秦与齐相约称帝
2、王权强化:标志着集权制度形成——历史的必然 ➢ 文武分职、削弱相权 ➢ 玺印符节制度:君玺官印,加强官吏任免权与加强
对军队的控制(贵族轮流掌军——君主) ➢ 考核赏罚制度:控制约束军队和官僚 ➢ 君临之术:驾驭臣僚 ➢ 王权限制微弱
士阶层形成与进入统治层,管仲、百里奚、文种 等辅佐霸业
王室、公室衰微,世族异姓大夫主政,弑君36, 逐君13 ➢ 礼制国家走向政治国家,宗法分封制度开始崩溃
2、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改革
(1)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 井田制瓦解: 井田: • 平均原则、轮换耕种; • 公田、私田之分,无偿耕种公田,私田收入归私; • 贵族不完全所有权,“田里不鬻” 问题:公田不治、分田则速;私田开垦日多
• 税权从贵族转归国君,集中财富 ➢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的原因:生产力(铁器
工具、牛耕);战争
(2)基层组织及兵制:——加强基层控制 直接目的:增赋扩军
• 整理户籍:与贵族争夺控制族人,齐“正户籍”、 晋“损其户数”
• 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紧密结合: 齐“定民之居”:按职业分乡,工商、士、农
(鄙乡),组织鄙乡农民缴赋税,工商乡缴税,士 乡服兵役,有效地征集使用民力物力。
2、地方:加强控制 出现新的地方行政组织:县(县鄙、悬于本土之 外)和郡(国君之邑),秦楚灭国为县,县尹县 公,辟土为郡——国君直辖
(二)战国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机构——文武分职,相、将为首 求贤用士,门客——宰相开府初步形成
(1)相为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总领内政与外交。 卿权——相权,多士任,得力助手而非觊觎者
• 什伍编制:五家与十家,什、伍长,连坐,军事 征发与连坐
• 户籍制度:国人、族人(宗族之民)——庶民、 小农(国家郡县之民,无权力)
——严密的基层统治网,并担负征收赋役、兵役、 治安等职责,人力物力动员能力大大加强
3、封君制度 ➢ 把邑县封赏给有功文武功臣或王室亲贵。“某
君”、“某侯”,商君、武信君张仪,有号无地 (武安君、马服君)
大变革的动力:战争 大变革的实质:集权
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把分散的贵族权力、国 家资源集中于君主 大变革的结果: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帝国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特征:过渡与转型
制度转型两个阶段:
➢ 春秋:前期,新制度生长,动摇旧分封宗法制度。 霸权政治,“大夫时代”——“破”
➢ 战国:后期,新制度逐渐确立,代替旧制度。群 雄政治,“士的时代”——“立”
(二)战国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
1、官吏主要来源: • 招贤:燕昭黄金台、齐威稷下学宫 • 推荐:白起、李斯 • 游说与自荐:商鞅(王道、仁政无为与强国之
道)、苏秦、毛遂 重下层实践经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 卒伍” 破格提拔人才——打击世卿世禄的突破口
士的时代:“士,事也”,知识技能,从事政 治与学术,私学,相对独立(非分封体系中低级 贵族),游士“合则用,不合则去”
➢ 变法主要内容:
• 废除世卿世禄,察能授官,军功获爵
• 削夺采邑,推行郡县
• 编户齐民,族人——国家户籍、直接控制赋税兵 役
• 奖励耕战
➢ 动因:战争——应对频繁与残酷战争,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人口与生产力发展
➢ 结果:扫荡旧贵族实力,彻底打破宗法分封制, 完成君权集中,建立一系列新制度,构建了新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僚制度出现;井田制度瓦解;国野制度开始消弭。 ➢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旧制度发生了根本的
动摇,新制度开始出现,逐渐代替旧制度。
(二)战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 普遍建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启后世基本政 治制度
➢ 确立了一系列后世继承、沿用的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将相分职制、常备军制、赋税制,人事 管理的考核、俸禄制度等
“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生杀之威之谓王”
四、中央集权与加强对地方基层控制
(一)春秋时期中央与地方体制 1、中央
相总揽政务:为集中权力,一官总领全国军政事 务(元帅、当国、令尹、相、执政)
➢ 政务职官:“三有司”,司徒、司空、司寇 ➢ 军事职官:司马 ➢ 宗教文化类职官:太卜、太史——地位进一步降低
其下职官:
➢ 主管土地、民政:魏司徒、赵田部吏、秦内史 ➢ 社会治安、刑罚:司法,司寇、执法、士师 ➢ 建筑:司空 ➢ 工商业:工师、工尹,陶尹、市长 ➢ 山林泽海:虞人 ➢ 诸侯交往:行人、谒者、主客 ➢ 宗教文化:卜、史——记录国王言行与大事
(2)将: 魏大将军、齐司马、楚上柱国、秦大良造 其下:司马、中尉、国尉、都尉、军尉等 命将之隆重仪节:魏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 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军。”《吴子·国图》
吴阂闾、越王勾践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政出方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与“尊王攘夷”
(4)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演变
➢ 礼乐制度紊乱: 王室对诸侯失去掌控(废朝觐、 诸侯称王、楚庄问鼎)、诸侯对大夫(公室与私室 之争、大夫主政,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 部分宗法:“用贤使能”——打破世卿世禄 异姓贵族崛起,晋(献公诛公子)、齐
➢ 财政制度:劳役地租(助彻)——实物地租(赋税) ➢ 社区结构:国野部族对立——城乡对立(杂居融合、
编户齐民),血缘集团让位于地缘集团,部族融合 为民族
➢ 军事制度:文武不分——文武分离、较完备武职体 系
征兵为主——常备军与征兵并行 兵源族人——国野全兵 ➢ 法律制度:礼刑——成文法(公开客观) ——社会与制度巨变:传统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逐渐形成
二、春秋战国社会状况及政治经济改革
(一)春秋时期: 1、周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1)春秋:BC770—BC481(《春秋》截止),历290年 (2)实力平衡被打破,王室衰微与诸侯强大
王畿不断分封与缩小,600里;大国数圻 (3)春秋五霸
• 史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王褒《四子讲德文》: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作州兵”:征发“野人”,国野皆兵
• 按田亩收军赋:鲁“作丘甲”“用田赋”,楚 “量入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