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料.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1. 早期农业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植物,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农耕,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豆类等。
这标志着农业的起始阶段。
2. 农业的逐步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耙和锄头等,提高了农耕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开始养殖家畜,如牛、马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劳力。
农业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的形成。
3. 农业的升级与改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开始利用水利设施,如灌溉系统和水车,提高农田利用率。
农作物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同时,人们开始研究农业季节管理和土地肥力的保护,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手工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手工业的起步古代手工业的起步与农业息息相关。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农具、陶器和纺织品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也为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2. 手工业的繁荣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古代手工业开始走向繁荣。
各种手工职业如铁匠、陶工、纺织工等相继出现。
铁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陶瓷的烧制技术日益完善,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手工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手工业的精细化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
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更加高级的生产技术,如丝织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和制瓷工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是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其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期的农业形态为原始农业,人们通过采集、狩猎和渔猎来维持生存。
随着稻谷和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出现,人类开始进行定居农业。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农业逐渐进入了农耕时代。
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养殖牲畜,并借助石制、陶器等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的农业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推进,如水利工程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兼并和农民负担加重成为社会问题。
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是经济的中心,同时也孕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经济形态和农业技术,如农田水利、农机具的使用以及精耕细作等。
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得到推进,其发展也与中国的资源、技术、地理等条件密切相关。
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兴盛和衰退的不同阶段。
早期,中国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简单的手工技艺来生产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分工,并且逐渐进入城市地区。
在宋代,手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各种手工业职业和手工技术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瓷器、纺织品、造纸等手工业产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卓越的水平。
宋代的手工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揭秘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

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揭秘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统治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代表,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揭示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商朝的农业发展商朝时期,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以小麦、稻谷和杂粮为主要农作物。
商朝的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商朝初期,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农民依靠简单的农具进行田地的耕种和收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农民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耒、铜锄等,并运用灌溉、排水等水利技术,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2. 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商朝的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是商朝的经济中心地带,农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与此相反,南方地区地势湿润,水利条件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分工的加强商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加强。
农民专注于农业生产,而其他人则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活动等。
各种产业的分工为商朝社会的繁荣和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商朝的手工业发展除了农业,商朝的手工业也是古代中国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属冶炼与制作商朝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商朝人掌握了青铜制作的技艺,制作并广泛使用青铜器具,如青铜器、青铜器具等。
这些青铜器具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炼和金属加工技术,体现了商朝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2. 陶器制作商朝时期的陶器制作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商代的陶器制作以青铜器为主要样式,注重装饰和工艺中的细节,展现了古代陶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3. 纺织业的兴盛商朝纺织业的兴盛也是古代中国生产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行业分类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行业分类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行业分类非常广泛,包括农业、纺织、制陶、制瓷、制铜、制铁、造船、制剑、制盔甲、制药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行业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1. 农业手工业农业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领域。
农业手工业主要包括农具、犁耕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打谷工具、种子及肥料制造等。
这些工具的制造使得中国农业产生了[大量的便利,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在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领域还涉及到了饲料、医药等方面。
比如制作某些动物的饲料,以便于它们能够更好的生长,同时还有一些治疗家畜及家禽疾病的方法和药物,使得它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2. 纺织手工业纺织手工业是古代中国中的一项重要的产业。
它是生产绸、丝、棉和麻等纤维制品的手工业。
在古代中国,纺织业是属于女性喜欢从事的领域,因此,古代纺织业也被称为女工业。
不过也有男性从事的纺织业,例如用织机织布,或者是用梭子织布等。
3. 制陶、制瓷手工业制陶、制瓷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制陶、制瓷手工业主要有陶器、瓷器等制品。
在古代,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器物,比如饮食用具、酒具等。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瓷器不仅仅是用来装饰我们的家,还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因为可以通过瓷器的制作和样式来探究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
另外,中国的制瓷手工业技术非常高超,在中国也有很多传统瓷器制作工艺被称为非遗项目。
4. 制铜、制铁手工业制铜、制铁手工业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铜器、铁器之类的金属工具开始出现,这种工具比石器更加锋利精细,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制铜、制铁手工业的输出,让古代中国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文明之一。
逐步发展起来的制铜、制铁产业,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5. 造船手工业造船手工业是古代中国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为中国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八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5 隋唐时期的农业 江南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水稻
产量大面积提高。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结束。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 主要地位
3-6-1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公官监督下生 产;
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
原材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入 市场,缺乏竞争。
3-6-2 私营手工业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 位;
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主要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 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显著,农村 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 后期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孕育出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 关系。
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品流通、市场、城市、港口、货币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被成为“丝国”。
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西 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 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 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 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 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李秀辉 2010-10
周朝的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周朝的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探讨周朝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在周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
当时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黍稷等。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周朝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包括水渠、灌溉系统等。
此外,周朝还采取了屯田制度,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出。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二、手工业在周朝时期,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以冶铁、制陶、丝织和木器制作为主要产业。
周朝发展了冶铁技术,推动了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同时,周朝还建立了制陶业,并创造了一些新的陶器工艺,如垂纹陶和彩绘陶等。
此外,周朝还在丝织方面有重要的发展,丝织业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产业之一。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周朝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商业周朝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当时出现了一些商业中心,如周都、齐国的临淄等。
商业活动十分活跃,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尤其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
周朝还逐渐形成了奴隶和农民兼营的商业制度,也有一些专门的商业人士从事贸易活动。
周朝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有了重要的发展。
周朝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的进步以及促进商业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古代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集约化、手工业的兴起、商业贸易的繁荣等不同的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和特色。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农民耕种土地,而农民的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作到精耕细作的演变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采用了更高效的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耕作工具等,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展了许多农业制度,如均田制、租佃制等,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等。
这些手工业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为贸易和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丝织、织布、瓷器的烧制等,使得中国的手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商业贸易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贸易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着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分为内地贸易和对外贸易两种形式。
内地贸易主要是城市之间和乡村之间的贸易活动,而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依赖于陆路和水路交通,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商业贸易路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交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多个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农业的集约化、手工业的兴起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古代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下面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阐述西汉时期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农业技术的改进。
西汉皇帝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西汉还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这些努力使得农业成为了西汉时期的支柱产业,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二、手工业的繁荣在西汉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手艺人纷纷涌现并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市场。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以瓷器、纺织品和铁器为代表。
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使得西汉的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棉花和丝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纺织品因其质量精良而远销海内外。
铁制品的生产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汉时期发明了冶铁新技术,生产的铁器在质量和种类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些手工业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商品市场,也为西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三、商业的繁荣商业在西汉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发展了一系列的商业制度和政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
商人和商业行会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西汉皇帝还积极推行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内外市场的交流和扩大,不仅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物质享受。
总结起来,西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保证了人民的温饱,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进步,而商业的繁荣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 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 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 要部门是农业。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 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仅不如经营土地那样使生活有保障, 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分清他们区别的时候要把握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两个政 策都是官方针对民间的。还要注意二者有继承关系,海禁产生于 明朝,后来发展成为闭关锁国,被清政府沿用
1、(2012大纲全国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
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B
A.防止官商勾结 C.重义轻利
5.对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影响。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 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 治者的重视。
1.(2015新课标1)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B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维持社会等级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 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 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 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D
最新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 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 响。
“重农抑商”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 环境。
影响: 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
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等。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 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 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 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 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②秦汉编户制度;③隋唐租庸调制;④唐中后期两税 法;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2011大纲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 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 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 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
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
【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 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 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项。
2.(2015新课标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
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C
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 度
集中;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等。
海禁: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于政 治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但是对 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
闭关锁国:则更多的是一项经济政策,连带政治、文化。在这 项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限制对外经济、 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是最早的经济中心,南方经济后来居 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 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 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元朝,为解决“南 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南宋 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 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 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 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 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贡赋和赋税
贡赋: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 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以表示尊敬;赋原为军赋,随 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农田等。
赋税: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 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 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 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