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2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金色的鱼钩》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承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荣耀牺牲的感人故事。
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展细致入微的描写,提醒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全文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开展顺序表达,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的通过理清文章构造,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组织材料有重点、层次明晰有条理、刻画人物有方法”,从而学会布局谋篇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学习《长征》,我们理解了红军在举世出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难万险。
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
〔板书26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____回忆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长征途中。
二、检测预习昨天晚上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这篇课文,我知道,在我没有要求预习之前,已经有好多同学读过此文,都有哪些同学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既然你们这么喜欢这个故事,昨天晚上又做了认真的预习,如今老师就来理解一下你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1、字词略2、内容昨天晚上预习时,你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读的课文?〔朗读、快速默读〕这么长的阅读课文,我们就应该采取快速默读的方法。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大家读过课文,知道文章是写人的,是赞美老班长的,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直接描写了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辉。
”〔幻灯〕怎么理解?〔板书:舍己为人〕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说说老班长带着三个小战士在草地上走了大概多少天吗?故事里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某些句子还是做了交待,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
〔从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及“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引导。
〕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仅仅抓住重点组织材料,条理明晰,是远远不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篇课文非常吸引读者,在没有要求预习前,你就不止一次地读过,原因在哪里?〔故事性强,感动人〕是啊,课文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感人。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检查自学字、词情况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默读课文并思考:⑴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⑵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三、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3、讨论。
4、定向。
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交流。
(以感情朗读为重)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四、课堂作业设计1、根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以设疑的方法一步步的让学生随着这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0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0篇):教案红军过草地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理解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述,体会人物心境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老班长的图片等)学情分析:本节课所讲资料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课前让学生充分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2、简介长征,看一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
3、师:看到雪山草地,你的记忆里,跳动着哪些感人的故事或使你至今难以忘怀的人?(生谈长征故事)4、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日我们认识一位长征中的特殊英雄,请认真看教师写课题(书题、生齐读)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1、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此刻教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景。
(出示课件,认读生字词,并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2、这篇课文比较长,谁来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师:指导员教给老班长什么任务?(出示,一路上……)老班长带领大家走出草地的日子里,遇到什么困难呢?(生谈、师小结)4、找重点资料”三天”:这篇课文教师也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深受感动,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下大家走出草地的那么多日子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天?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标出所在的自然段)。
5、师小结:小梁发现了老班长不喝鱼汤秘密的这一天,秘密泄露后命令大家喝鱼汤的这一天,最终的老班长英勇牺牲的这一天,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9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9篇)金色的鱼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
导语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二。
检查预习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三。
分段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
(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可引导讨论:(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一位炊事班长为了保护几个生病的小战士,用一根鱼钩钓鱼,用鱼滋养战士们,自己却牺牲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内容分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红军战士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图片,引入红军长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词的认读。
3.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鱼钩的意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如何保持信念。
7.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8.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滋养、信念、英勇、牺牲等。
3.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故事情节、主题探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红军战士”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身感悟,发挥想象,完成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长征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0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资料,透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会作者透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3.这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是否有象征好处?还含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这天我们就一齐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5.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齐解决).二、合作交流1、我们一齐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2、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述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三、品读体验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
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饥饿威胁着我们。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13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优秀13篇】金色的鱼钩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
2.学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解词: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2)近义词辨析: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3.跳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4.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的人。
5.“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句话的含义是().6.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注意指导学生从词义范围大小、词语搭配进行近义词辨析。
3.行文思路(1)交待故事背境,老班长外貌。
(2)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自己吃草根,咽鱼骨头。
(3)老班长饿死在草地边上。
(4)深化中心,抒发感情。
二、指导学生归纳事例,抓住事例及老班长言行、神态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
1.吃草根、咽鱼骨头。
(语言、动作、神态)2.记住指导员的话。
(语言)3.分工。
(语言、神态)4.命令我喝鱼汤。
(语言、神态)5.临死前不忘把食物留给“我们”吃。
(语言)(忠于革命舍己为人)三、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深化中心。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光辉思想。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金色的鱼钩》教案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024年《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

《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理解“金色的鱼钩”的含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如:老班长、小战士等。
4.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老班长为何能够坚持到?(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学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
5.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当堂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能力强。
2.作业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写作质量较高。
3.课后反馈:学生表示本节课收获较大,对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长征教学过程: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默读)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
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
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生:勤务员就是干杂活的,帮三个伤病员做饭、洗衣服、缝衣服等。
生:保姆就是把三个伤病员当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2.细读课文,释疑解疑。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认真地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生:(自由读,边读边勾划。
)师:谁来说说?生:为了照顾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务员,什么活都干。
生:他自己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仍然用饱满的情绪鼓励三个伤员,并带领他们走到草地边上,他真是个好领导,好上级。
生:没有了食物,他愁得整夜整夜合不拢眼,后来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给伤员吃。
生:他看到鱼少,就自己不喝鱼汤,只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生:当别人发现他的秘密时,他还嘱咐别人不说,不让其他人知道。
师:他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生:因为他说他是共产党员,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别人受到委屈。
生:他怕小同志知道了真相,也不吃鱼了,那他们就走不出草地了,老班长就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他想硬撑着,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师:一句话,他这样做就是苦了自己,去照顾别人,最终能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吗?生:老班长为了三个伤病员最终倒下了,临死前还记挂着三个伤病员,还想着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真的是舍己为人,一点儿都没想到自己。
3.精读句子,体会感情。
师:课文中有些句子读了让人非常感动,你认为呢?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勾划下来,多读几遍,要读出感情来。
生:(勾划,朗读)4.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品读。
(略)四、集全文,提炼中心。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生:老班长是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生:老班长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这体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
生:从老班长身上我想到了那个倔强的小红军,为了别人,宁愿牺牲自己。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对老班长的内心逐渐了解,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前后呼应,发展思维。
1.抒真情,点明题目。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不太好)师:我听出来了,老班长的牺牲让你们难过,伤心。
但是,活着的人只是难过行吗?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小梁不只是悲痛,为了完成老班长没有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坚强。
生:老班长的牺牲让小梁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为了老班长,他必须擦干眼泪,顽强地带领两个小同志走出草地去。
师:说得很好,你们的意思是要“化悲痛为力量”,是吧?那你们俩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读出韵味来了,我想起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男生全部都来带着自己新的感受来读读。
男生:(读)师:刚上课时,有同学对题目提出了疑问,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生:是老班长用鱼钩钓鱼来救活了三个小同志,使他们顽强地走出了草地,所以课文用“鱼钩”做题。
生: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生: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生:我从那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2.唱歌谣,提升感情。
师:说得太精彩了。
那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生:“我”把鱼钩包起来,是想表达“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生:“我”把鱼钩贴身放着,每当看到它,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生:“我”把鱼钩收藏起来,是为了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教育子子孙孙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师:听了你们的精彩发言,我知道你们已经领会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恭喜你们,你们会读书了,你们是好样的。
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王若飞、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不都是这样的好战士吗?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把我们的祖国,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3.发展思维师: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佚名)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三、入境、掀起情感波澜师: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
(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次动笔。
“道”不离“文”,借“我”烘托出老班长的伟大。
〕师: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了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怎么样?〔问得细致。
言辞恳切,引入情景,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生:我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哭起来。
生:我会十分痛苦。
生:我觉得老班长的境界十分崇高,自己太渺小了。
生:我会怨恨自己为什么让老班长这样吃苦,而自己却坐享其成!师: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总送不嘴边?在这情景下,你将会怎么样?生:这是夸张的写法,是说心情万分沉重、痛苦,我同样也十分痛苦的,真不知如何是好?生:我一定鼓励两位小同志,边养病边锻炼,设法减轻老班长的负担。
生:我一定要求老班长和我们一起也吃一些。
四、剖析、接受品德熏陶(细读老班长牺牲这一重点段,并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景) 〔细读品味,不能忽视的一环。
〕师: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着慌了?生:老班长平时只顾着三个小战士,自己吃得少,操劳多,又缺营养。
现在昏迷不醒了,说明他身体支持不住了。
生:可能老班长的精力消耗尽了。
生:因为老班长的生命十分危险。
师:快接近草地的边了,老班长终于精力耗尽,生命垂危,说明这段时间来,他是坚持着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