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发言稿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来宾、同学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此致敬那些放飞青春的大师们。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它是我们奋斗、拼搏、拼命前进的时光。
而这些大师们,在他们的青春中,不仅奋斗着、拼搏着、拼命前进着,更是创造出了令人无法想象的伟大贡献。
他们有的是老师,通过他们的教育使得不断有人成长起来,成为我们未来的栋梁之才。
他们有的是科学家,他们耗费时间、精力和青春,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并创造出许多伟大发明,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
他们有的是艺术家,他们用他们的魅力和魔力打动了世界,让人们欣赏艺术的美妙,感受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哪一类大师,他们都付出了他们青春的一部分,在这段时光里,许多人都无比努力,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着、奋斗着,在这段不平凡的时光里,他们经历了苦难、经历了冷落,但他们在这些坎坷的岁月里,仍然能够挺起身子保持自己的初衷,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很荣幸能够在此向那些用青春谱写巅峰的大师们致敬。
感谢您们为我们留下了如此辉煌的足迹,您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让我们热爱这个世界,让我们也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给那些向往成功的年轻人们,我们要大声的告诉他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坚信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在青春中拼搏奋斗,不断进步,不忘初心,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当你们走到失败的边缘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有我们曾经崇拜的那些大师们在背后坚定地支持着你们。
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向他们致敬,意味着我们昂首向前,也是一种力量和想象。
让我们牢记:一切美好皆有可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能够迈向更为灿烂的未来!
多谢。
关于拜师的文案

关于拜师的文案有:
1.尊师重道,学无止境。
向大师致敬,向智慧拜师。
2.拜师不仅仅是求学,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
3.择良师而从,是为智。
学而不厌,是为慧。
欢迎加入我们的学
习团队,共同追求更高境界。
4.以诚心求知识,以敬心拜良师。
虚心学习,进步无限。
5.学海无涯,而良师难寻。
感谢各位老师的指路明灯,让我们在
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自如。
6.三人行,必有我师。
无论你在何处,都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对
象。
7.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老
师的汗水。
感谢你们的付出,让我们受益终生。
8.有志者事竟成,学习之路无止境。
让我们在拜师的道路上,一
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感谢所有的老师,你们的付出让
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10.尊师重道,学无止境。
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
进步。
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

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解放周末》对话刘梦溪一日痛失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术泰斗,让我们的文化天空更添寂寥。
近来,追怀与省思汹涌不绝。
更有来自网民的“中国从此再无大师”的感叹,叩击社会的文化情怀。
究竟,大师于我们的意义何在?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而“从此无大师”的背后,又隐含着这个时代关于精神、道德和人文情怀的怎样一种贫瘠与苍凉?为此,《解放周末》独家专访了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教授。
我们称他们为大师,不仅是专业成就独树一帜,而且因为他们有大胸怀、大智慧。
有大智慧的人,德范必定可圈可点。
解放周末:这段时间以来,人们沉浸在一种追思与感喟中,追思两位同日辞世的大师季羡林、任继愈,感喟大师不再的时代苍凉。
作为一名文化研究者,您最初知道二老故去的消息时,刹那是何感受?刘梦溪:那天上午,我正在湖南参加两岸论坛,坐在我身边的张颐武教授给我看一条刚收到的短信,是季先生逝世的消息。
当时我十分惊惋。
今年3月我还带着季老喜爱的比利时巧克力和德国鲜奶酪去探望过他,没想到竟成诀别。
我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到了下午,又有朋友告诉我,任继愈先生也过世了,比季先生早走了4个多小时。
虽然两位先生都是望百之年,但当时心里仍然有难以言传的感受。
解放周末:尤其在一个大师紧缺的时代。
刘梦溪:是的,大师很少,所以倍感惋惜。
而对他们最好的追思,我以为还是设法传承两位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他们的德范。
解放周末:近年来,您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做过不少观察与思考,研究的个案不乏大师级学者。
在您看来,要有怎样的学识、精神、品格才堪称“大师”?刘梦溪:大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喻性的概念,是对那些在某些领域作出令人景仰的杰出贡献的专业人士的一种赞美语词。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在总结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之后,得出一段结论性的话: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作文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作文亲爱的中学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上进行发言,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致敬大师,放飞青春》。
科研大师袁隆平在百忙之中,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耀。
他的行为很好的印证了“学,不可以已。
”在青春的舞台上,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都似雄鹰一般,向往天空的广袤。
而我们,唯有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才能一飞冲天,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蓝天。
青春,应是一段不断奋斗的年华,我们不应该让青春只是回忆里的坟墓,我们应当在这一段属于自己的年华中,谱下最有韵味的诗篇。
我们应如袁隆平一般,为自身的事业努力拼搏,为自己的爱好不断奋斗,我们应成为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青春,是热血,是朝气,是奋斗,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不知疲倦的奔跑。
我们要以风作为航向,以青春作为资本,与人生进行一场“豪赌”。
科研工作者的成就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他们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停地工作,工作……“天眼”發明者南仁东、守护外交高官的护卫队、国家国旗护卫队、快返射击“极速枪王”,他们,用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成就了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们都应当被我们学习,敬重。
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当拥有这样的精神,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他们不断学习,永不疲倦的刻苦精神。
学海无涯,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大千世界的一隅,或许微不足道,即使等候不要炬火,我们也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即使只是萤萤之辉,我们也应让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在青春的指向标中,我们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即使我们不是骐骥,我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那匹跑得最快的马。
“致敬大师,放飞青春。
”我们应在青春的舞台上砥砺前行,用热血浇灌属于我们的时代,向大师致敬,向大师学习。
愿我们最终都成为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我们应不断的学习,学无止境;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让我们在青春的舞台上放飞梦想,用青春的旋律抒写华章,超越自我,不断前行。
向大师致敬的演讲稿

向大师致敬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个场合向众多的大师致敬。
大师们是我们社会的明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首先,我想向各位科学界的大师们致敬。
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大师们正是科学领域的中流砥柱。
他们用锐利的思维和目光,揭示了世界的奥秘,拓宽了人类认知的边界。
他们的杰出贡献不仅让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他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和物质的观念。
他的理论不仅为科学界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巨大的灵感和指引。
还有达尔文,他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是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人。
他们的卓越成就永远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
除了科学界,艺术界的大师们也是我们致敬的对象。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文化表达的载体,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师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幅幅艺术的瑰宝。
比如,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描绘出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象。
他的画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情感的共鸣。
再比如,巴赫是音乐领域的一位伟大大师,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古典音乐的顶峰之一。
他以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出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让人们陶醉其中。
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不仅是个体才华的展示,更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瑰宝。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着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思考,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正因为有了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存在和努力,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文明的脚步才会持续前行。
最后,我想向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致敬。
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演讲稿致敬科学前辈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缅怀那些为科学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前辈们。
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这些科学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自古以来,科学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科学前辈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首先,我们要致敬的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巨匠。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准确预测了地震的发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预警信息。
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观测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精确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被誉为“天文之父”。
宋代的沈括,不仅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有卓越的成就,还提出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要致敬的是近现代的科学家们。
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投身科研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还有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三强,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我们还要致敬那些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们。
例如,生物学家袁隆平,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医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还有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他们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前辈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坚定的信念。
他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坚信人类的智慧,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
致敬大师,青春发光

致敬大师,青春发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能参加由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发言的题目是《致敬大师,青春发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杂种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
在89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
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值得世人致敬!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
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
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岁拿起画笔,80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坚持绘画,不断创作,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
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中彰显。
向一代大师致敬的句子

向一代大师致敬的句子
当电视剧越来越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徐悲鸿》的出现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
说它比传记精彩,比传奇真实,当然仍是一句俗套的恭维。
由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亲任顾问,只一处细节,便足以说明它是一次真实的向大师的温情致敬。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徐悲鸿》,以国画大师徐悲鸿一生为对象,在艺术人生、感情人生、政治人生的三条线索中,不动声色地讲叙了徐悲鸿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追求、主张和贡献,当然还有大师的情感经历和人生体验。
从十多岁到八十多岁,长达六十多年跨度的电视剧,展现的是一代国画大师的传奇,在其背后还有家国命运的悄然变化,剧情像徐悲鸿画作奔马一样蔚为壮观。
心中有奔马,自然可以由无名画师成长为一代国画巨匠。
但更令人感慨的是大师成长的经历。
其中被许多人提到的,是剧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徐悲鸿的大力资助。
譬如,他举荐当时还只是个贫困农村青年的徐悲鸿成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一无文凭,二无资历,只有一手好画,蔡元培不拘一格地推荐,并得到了成功。
还有此后蔡元培亲自去找教育总长,为徐悲鸿挽回被他人挤掉的留法名额。
没有背景、也不附庸于权势,一切只以才华为基本的举贤标准,徐悲鸿的成功,蔡元培等人的大力举贤,它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艺术致敬
——《罗丹艺术论》嘱词部分读后感《罗丹艺术论》是一本由西方雕塑大师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的一本关于艺术创作的经典著作。
它集中反映了罗丹的艺术观点和美学思想,是对近代中西方艺术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的名著。
其中《嘱词》部分被放在书的开头,是罗丹在垂暮之年写给青年艺术家的心里话。
其内容精炼,言辞恳切,对艺术创作中的所涉及的“传统”、“自然”、“真实”、“情感”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主张,着实发人深省。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讲到不同的艺者对于艺术的概念都有着不同的界定:有的人认为艺术是艺者对自然的人为模仿,有人认为艺术是人类生活中情感的显现,也有人认为艺术是艺者的一种游戏自娱的状态,还有人说艺术是艺者某种精神理念的传达……正是基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人们对艺术本源的认识才不尽相同。
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要高于生活。
而这个“高”便是艺者通过各种手段对自然生活和和精神情感的崇高再现。
正是基于这个事实,罗丹在嘱词中认为我们可以顶礼慕拜前人的伟大成就,但是不可一味去模仿他们,他说“瞻仰激赏前人是向他们献上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出于对一种高贵灵魂的赞赏”。
尽管我们的前辈们非常伟大,发掘和创造了了不起的人类艺术和精神文明。
但是他们已经成为历史,我们不能只坚守着传统固步自封,更不能一味模仿前人的笔触、块面、质感、肌理等具体表现方法。
面对前人的作品,
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可以学习其中健康和精髓的部分,即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真、善、美的创造精神。
这种创造精神才是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主线,也是伟大的艺术家和工匠的本质区别。
罗丹认为前人之所以能创造不朽的艺术精品,主要得益于他们热爱自然和对精神品格的不懈追求。
其实从艺术美学角度来分析,他紧紧抓住了审美构成的两大要素:即审美客体——自然和审美主体——人。
从客体方面说,艺术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具有不同的形状、色彩和质感,其中饱含无限的形式。
这种特殊形式通过被人感知从而产生美感——自然美。
自然美是最真实和准确的,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是美的最高形态。
艺者不需要去相信还有别的捷径,唯一要做的就是真实的再现他所看见的自然形象。
因此艺术家应该热爱自然、深入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和“饱游沃看”。
从主体方面来看艺术创作主体是人,自然之所以美是由于人类能感知和发现自然中的形质、色彩。
否则自然界再美也对我们毫无价值。
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人是有意识、会思考的,他的精神、情感、意念具有能动作用,尤其是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高尚品格不仅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它还可以被观众感知、传播,从而达到对社会的“美育”。
以上两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
只有做到这些作品本身才有意义。
在雕塑创作时,罗丹讲授了雕塑的具体步骤如怎样起稿,如何树立一种空间意识形成张力,为什么不能注意轮廓忽视体积等具体方
法。
值得强调的是罗丹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艺术家,从他的伟大作品中也可以体现以上论述: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生动而自然,不局限于固有的构图和造型,不受艺者主观偏见的束缚,作者努力听从自然的安排。
罗丹的速写《贝》和《两个缠在一起的少女》都是模特在最自然的状态中画的,而这自然中流露出的“美”才是最打动人的。
罗丹在创作《思想者》时让人物形象躯体弯曲,营造了一种极强的空间意识,他没有紧盯着某个局部去仔细刻画,而是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去塑造,因此作品体积感很厚重。
此外弯曲的身体和支撑的手臂形成一股紧张的张力,者也更符合“思考”这一主题。
我想这些具体方法不仅对雕塑专业的教学意义匪浅,而是对油画、中国画等整个艺术门类都具有普遍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此外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将情操和技法结合起来。
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宫女》就说明了对刻画对象的精神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在艺术作品中的强大张力。
外表丑陋的老妓女正垂头丧气,瘦骨嶙峋。
从外表来看毫无诱人之处,但是罗丹善于运用灵活的技法在作品中突出对象的精神和情感因素。
一旦欣赏者走入她的内心,就会被她生动的形象所吸引,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美人”。
她容颜的消逝、体态的佝偻、忍受孤独的侵袭,在这粗犷而暗淡的幕后映现了最深切的悲痛。
作者正是在饱含深情的状态下采用纯熟的技巧将这种“艺术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因此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关于真实:罗丹认为艺术家应该区分一般的真实与内在的真实。
不能像相机一样准确、面面俱到,最终只能使作品归于平淡无奇。
而
是要用心发掘对象深层次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提到真实,外行往往会认为真实就是照搬照抄自然界中事物的相貌和形状于画面。
然而罗丹用精辟的道理警示我们:真正的真实绝非机械的搬运自然,而应是艺者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在自然中捕捉事物内在的“真实”来加以描绘。
这种“真”既包括事物的外在和表面的像,更包括内在的精神情感的真实。
艺术家如果没有认识到对象的内在美,对事物知之甚少、没有情感,而是仅仅去描摹、再现它的细枝末节,最终将呈现出看似准确,但却是毫无艺术价值的纯手法的堆砌与装饰,它必定无法打动观赏者。
外表的准确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局限于对细枝末节的模仿往往容易进入“谨毛而失貌”的困境。
最后罗丹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有以上精湛的技艺和真实的情感,更要有独立的人格。
当真理站在少数人那边时,不要被形势所误导,更不能随波逐流。
要有敏锐的思考和坚定的勇气,要坚持真理和坚持原则,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艺术家要勇敢探索、耐住寂寞,不能被物质、名利、权贵所束缚。
这与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
马斯洛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各种迥异的行为,其背后原因是他受需求动机的支配所致。
他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也许艺术家表面看似痛苦、困惑、毫无实用价值,但从人类发展和需求层次方面讲,艺术创作恰恰兴盛于人类历史的成熟阶段,正处在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
原始狩猎和农耕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而工业科技解决的是人的物
质和生活需要。
但是只有艺术创作解决的才是人的审美情感的需要。
这种需求是人类最高级、最顶层的需求,因此也最有价值,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最有价值。
所以艺术家应该把艺术创作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忠于“真”、“善”、“美”的客观规律,忠于职业道德,忠于自己的人格。
而不能被市场所左右成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
最后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使命感,艺术的崇高不仅仅在于它能发现真善美,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此外通过审美教育,艺术还有净化心灵,改造社会风气,为人类打造理想王国的作用。
因此,每个艺者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都应该观察真实的自然,表达真情实感,做真实的自己。
去观察生活、热爱自然,从中发现典型、汲取营养,在艺术创作中把自然中最生动、最真实的地方引进作品加以提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使“自然”通过“真情”达到“审美”的高度。
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实现“美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