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谈学校教育的教育缺失

谈学校教育的教育缺失教育的真谛中,钱理群先生说:“我觉得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个危机,就是我前面说的教育的基本价值的失落。
别的东西可以弥补,但人耽误了没法弥补。
”鲁迅先生当年就曾提出过,他把现代化的目的分为两个:一个是“立国”,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还有一个就是“立人”,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精神自由。
如果一个国家,以丧失人的个性、丧失人的创造力来换取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空间有多大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首先应该要回到原点上来,回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上,把我们过去丢掉的东西捡回来,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我们的出路。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然而当今我国的教育已经缺失了太多的东西。
主要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德育的缺失教育就是为了升学和就业,就是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这不光是我们许多家长的认为,更可怕的是成了我们教师的通识。
这无疑使教育功利化加疾的背后是学校德育的日益边缘化发展。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往往自身认识不够的同时又历行不足。
一味地顺从家长的意愿,重智轻德,偏向发展。
当今的中国教育,开始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是学习知识,成人后走入社会才开始在”社会大学”学习德育,开始学习做人。
老说国人素质差,每次在大型场馆的活动过后,都是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国外的众多旅游景点处都有用中文注明的警示语:请勿随地吐痰、请勿大声喧哗……;国内我们时刻所见的乱涂乱画、高声喧哗、公共场所和公交的涌入涌出、不排队、不让座、高楼坠物等等丑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可我要说的是,这是他们的错吗?这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错。
中国的懵懂孩童已经开始学习文化、学习艺术,小学到大学不停的学习知识应付考试,他们很累很辛苦,可突然有天发现在做人上有很大的缺失,他们的丑陋行为和丰富的知识形成鲜明对比。
“大学之道”的合理性透视

按道理, 技能和素养应该是紧密相关的, 技能与道义结
在: 虽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 却未能很好地继承中 合才能成为大 但如 家, 今在大学里这两者往往被人为割裂开
国人古老的“ 大学之道” 。迄今, 我们缺的不是“ 国际视野” , 来。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 社会对于大学的期望和评价更
3 7
“ 权学交易” 似乎已成为常态, 上至院士与大学校长下到普通 种意义上, 也使得社会逐渐失去发展动力。
21 0 0年第 1 期 总第 19期 8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hso i e E uai eogi gR sa e nH g r dct n l a c h o
N . 01 o 12 0 sra. o 1 9 ei 1 N . 8
“
.
T 学 之 道 ”的 合 理 , 透 视 K 陛
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益强调大学的职业培训功 来看待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 日 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不仅缺乏人 能, 而淡化了学生个体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强调大学为 文修养, 而且高分低能。酿成这样的恶果, 充分表明, 有的选 经济服务的有效工具, 而忽略了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树。然 择都发生在发展主义框架内, 而框架本身是无力选择的。无
收 稿 日期 :0 9—1 —1 20 1 8
作者简介 : 曾
鹰, 九江学 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 博士, 主要从事文化哲学、 大学教育研究 ; 宋
醋, 九江学院政 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 , 主要从事教 育
哲学研究。
“ 大学之道 ” 的合 理 性透视 这种通过敞开来封闭, 顽劣而不 自知, 沉湎于教学科研的量 对现实的绥靖。
也。在他看来, ” 大学应该是严格的做学问、 求真理的殿堂, 而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缺失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缺失中国教育缺什么?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教师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
知名学者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里,肯定了中国教育缺“钱、人才、教育公平”,并着力分析了几个隐性要素(特色、理想、人文关怀和教育理念)的缺乏。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缺太多了,但是“中国教育根本缺什么,为什么缺?”却罕有人论及。
“牵牛要牵牛鼻子”,正像国人对无缘诺贝尔奖耿耿于怀却难觅良策一样,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在大力高呼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不公平现象依旧存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治教育,人文情怀教育愈发重要。
作为一名在校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感、进取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强优秀学生群体健全人格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一直从秉承着继承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育人方针,提倡在教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育人.然而细观如今社会的一些教育现象,各大高校出现的一些教育缺失事件如“马家爵杀害同学、刘海洋伤熊,北大学生菜式卖猪肉,应沉迷网络多次被北大,清华退学的张非等事件“无不招显出目前中国教育还存在缺失。
问题一:教育目的的模糊化,教育逐渐只剩下分数化,健全人格教育不完善。
当今大学生普遍的缺点表现在:1眼高手低,还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2. 没有自己的观点3遇到批评的时候首先会辩解,不肯承认错误4沉迷游戏。
浮躁,缺少深入思考的习惯。
这样培育出来的学子将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治国先齐身。
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摆对了才会有进一步的思想高度。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格教育健全化?。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至1993年间,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从8.34%上升到10%,其中很多与人格问题相关。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心里健康与当代教育的联系颇为紧密。
接受教育的动机也与心里健康有内在关联。
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

大 学 中人 的 灵 魂 已 被 物 质 欲 望 挤 满 了 。 今 天 的 中国 大 学 牵 动 着 许 多仁 人 志 士 的神 经 ,人 们 不 断地 在 问 ,这
是 为 什 么? 又 为 了什 么 ?其 实 ,在 我们 已有 的思 考 中 ,
更 多 的触 及 大 学 的 外 表 功 用 ,较 少 触 摸 到 大 学 的 本 质—— 大 学 是 什 么 ? 大学 为 什 么 ? 孔 子 日 : “ 大学 之
不利 地位 的人 获得 最 大利 益 。教 学过 程 中特 别是 在班 级
力 、技 能 、品德及 其他 心理 素质 上也 是 不平 等 的。 恩格 斯 曾批判 杜林 的 “ 两个人 的 意志 ,就 其本 身 而言 是完 全
平等 的 ”所 谓 的公理 ,他 指 出 : “ 不仅 不是 公理 ,而 这
汗水 ,而 结 果 依 然 不 能 令 国人 满 意 。 可 以说 是 “ 忧 喜
参半” :喜 的是 大 学从 内容 到形 式 、从 规模 到 质 量 、从 公 平 到效 益 都 获 得 了一 定 的发 展 ;忧 的 是 处 在 当 今 这
“ 明德 ”与 “ 至善 ” 的使 命 与 理 念 。如 果 说 后 者是 尊 从
一 一
一
方 面 ,一 切学 生——不 论 社会 阶层 、经济 条 件 ,也不 方 面 ,在 现代 教育 体制 中 ,受 高等 层 次教 育并 非 是人
论 父 母居 住地—— 都 完全 平 等地 享有 受教 育 的权 利 ;另 的基 本权 利 ,应 该 遵 循 比例平 等 原则 ,同时 采取 补偿 性 原则 。如 高考 根据 地 区 、录取 的 分数 不 同 ,进 校 学生 入 学机 会存 在补偿 性 平 等 ,但 在 高 考 录取 中也 有很 多关 系 户也 以低 分进入 高 校 ,从而 进 校学 生入 学 机会 又存 在 不 平 等 。另根 据每 个人 有 平等 的学 业 成功 机会 ,要求 学生
论“大学之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之精华,针砭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

论“大学之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之精华,针砭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论“大学之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之精华,针砭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旧读太学,《大学》是古代太学教授学生之方法,体现的是先人在教育方面的理念。
今以吾之不敏,斗胆结合当下大学教育之现状,凭着一己之私见,作一些浅析。
以下文字大体上从三个方面来论说:大学教育之方法、内容以及目的。
先来谈方法,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写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借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在教育后学上是分阶段性的,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十五岁后(即古人所谓的成年后)入大学学习。
这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致的。
然则通观《大学》,不难发现其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启发式的,点拨式的,其比较多的是引用《诗经》来对学生进行开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同现今大学教育中“填鸭式”教学截然相反,它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而非视其为流水线上等待组装的一套套配件,且“填鸭式”教学下所灌输的知识是很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生亦很难对知识产生兴趣。
其次是教学内容上存在弊端,现在的教育总的说来可分为三类:一是义务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三是人才教育。
本科级高校应该属于第三类,撇开前两类不说,在当下几乎所有一类级别的大学中,每年培养出来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些专家或文官。
大学之道,第一位便是“明明德”,朱熹认为明德是指人自身内在的清明德性,而王守仁的观点是人的良知,无论哪一者,事实上都是侧重于精神道德层面的,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正心”,亦即“诚意”。
只有“本”内化了,“末”在外方能得到良好发展。
由此来看当下大学教育里边,实是缺少对学生道德层面的关怀。
钱穆先生在其《四书释义》里曾说到“朱熹的《大学章句序》揭示一种教育理念,以示别其所谓‘记诵词章之习,虚无寂灭之教’,亦即一切权谋术数,百家众技之所以就功名而惑世诬民者”。
对大学教育的现代思考:两本相关著述的阅读札记

岁进人大学 的美国学生 , “ 从任何方面来看 ,无论 由于什么原 因,我们的大学生都已经失去了读书的 习惯和兴趣 。他们没有学会怎样读书,也没有想到 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或提高。 ”恰好形成对照。布鲁
姆 认 为 , “ 学 是 一个 以理 智 为 基 石 的 国 家 的 神 大 殿 ,是奉 献 给纯粹 理 性 的 。 ”美 国这种 大 学 “ 育 教 的欠 缺引起 的直接 后果是 ,大 学生寻 求不 到可得 的 启 迪 ,不能 辨别什 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 粕 ;什 么是
切肤 之痛 仍然 没 能感 觉到 。而今 ,2 0多年过 去 了 ,
大学教育的著作 。 《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 的 缺失》 ( 本文简称 《 缺失 》 是张汝伦先生于 20 ) 07 年 1 2日 2月 发表在 《 文汇报 》上 “ 学林 ”栏 目的
一
篇文章 ,讨论现代大学的教育 问题 。我们细读
《 向封 闭 的美 国精神 》 ( 文简 称 《 走 本 精 神 》 是美 国艾伦 ・ ) 布鲁姆 教授所著 ,由缪青 、宋
丽娜 主译 ,于 19 在 中 国 出版 的一 本反 映 美 国 9 4年
有更深的认识 ,根本不可能 “ 同身受”了。即使 感 到了该书译成 中文的 9 年代初 ,中国的教育状况 0 仍然没有 “ 滑坡”到美 国 2 世纪 8 年代 的程度 , 0 0
了《 精神 》和 《 缺失 》 ,结合 自己十多年 的大学教
学 经历 ,对 目前 中 国大 学 教 育 中 出现 的一 些 问题 进行 思考 ,提 出相应 的解决 问题 的办法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精神》和 《 缺失 》细读
值得一提的是 ,布鲁姆教授在 《 精神 》中,并 《 走向封 闭的美 国精神 》的 中译本 由三个部 分构成 : 第一部分 “ 学生 ” ;第二部分 “ 国风格 美 的虚 无 主 义 ” ;第 三 部 分 “ 大学 ” 。布 鲁 姆 教 授 在
“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摘要]“大学之道”内涵丰富,其精髓在于为世人确立了一种内外兼修的价值取向,是一部“大人”修身之学。
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价值缺失、精神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之道”;内涵;大学生;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7-0157-03“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乔兴燕(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吕梁033000)《大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子所著,它原本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儒家学者及世人的关注。
到了宋代,“二程”将其重新整理编排,学者朱熹为其修改作注,从而形成传世的《大学》,且位居“四书”之首,确立了它在儒家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的“大学”与今天所谓的“大学”意思有很大的差异。
朱熹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可见这里的“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较高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
二是指大学问,博学,为政之学。
所以,《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学问者,成为一个怎样的大学问者。
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微言大义,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科举考试)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是古代哲人先贤修身、为学、为政思想的重要源头,虽然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因此它对现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之道”的丰富内涵阐释(一)《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大学》思想的总纲领“大学之道”的“道”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精神、本质、核心、原则、规律等意思,与具体的外在形式是相对而言的。
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大学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加,各大院校都在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扩大自身院校的规模扩张然而在大学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学教育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下面我们就在大学教育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1、功利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的范围覆盖到了各个角落。
但是在这当中,不可避免的也覆盖到了我们这个学术园地。
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取得比较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追求人生收益最大化,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大都选择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理论较强、缺乏实践应用的学科则表现得很淡薄。
对于老师来讲,为了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不但在本校内担任学校的课程,同时还到校外做兼职,有时为了自己校外的讲座等不惜耽误学生的正常上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们学生的正常的上课秩序。
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生存的关键在于有比较好的生源,学生毕业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就业率。
学校为了追求这两个方面的指标,很多应该以“通才教育”、“通才加专才教育”为教育目标的学校,却为了迎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办成了专才教育。
其实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培养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也就是一个接受过全面教育的人。
尤其是在大学的本科教育中,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然、对待国家与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及生命,这样学生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毕业之后才谈得上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
2、大学官僚之风盛行、学术腐败。
回顾半个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的整个大学教育被明确地确定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纯粹的政治权力的附属物与传播意识形态的阵地。
改革开放后,大学又被赋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倡导“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因而在政治功利主义之上,教育又具有了极强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经济实利主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一些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梅贻琦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据说是日本人最先用“大学”来翻译西方的university,但这个翻译的确很妙。
倒不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大学”这一说,《大戴礼记·保傅篇》上就有“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的说法;更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即《大学》开篇的那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学记》上还有对“大学之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但按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的解释,这两段对“大学之道”的解释并不相互抵牾:“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
”这的确是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不过梅先生并不将它仅仅理解为与现代大学无关,或最多间接有关的古之大学之道,而是认为它也表达了现代大学之道,或者说,现代大学的实质精神。
这与近代以来动辄用洪堡、纽曼或其他西人的大学理念来理解大学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梅先生认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
”大学各系科学术的传授和研究,固然可以格物致知功夫目之,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也对学生格致诚正的心理生活不无裨益。
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学生课外的社团活动,以及教师以公民资格参与社会的种种活动,学生的实习,树立一种风气等等,都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贡献于社会有所挹注。
“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而,梅先生又不得不承认,现代大学的实践与此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
例如,明明德讲的修己功夫中之所谓“己”,是一个整全的人格,至少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
但今日大学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有知这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
更何况今日大学教学,“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不得二三”。
这样,要学生左右逢源,深造自得,几无可能。
此仅就知识教育而言。
人格教育方面几乎全付阙如。
由于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学校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尽力。
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教育的产物,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对此辈而言是谈不到了。
此外,“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
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
……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繤远哉!”今日在大学教书者,有谁能说这不是今日大学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真实写照?稍有不同的是,教学关系是买卖关系在今日大学几乎已成“共识”。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修养是最基本的部分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学生自身修养是最基本的部分,《大学》八目,此占其五。
但却是“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其原因在梅先生看来有三。
一是“五闲暇故”。
学生学业繁重,上课太忙。
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
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节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付而知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
此说一点不错,但当今学子未必都无闲暇,只是很少有人还把修身当回事,这恐怕是梅先生想不到的。
修身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独”。
“独”是“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距离,适当之分寸”,这样才能独立特行,力排众议。
但今日学子往往扎堆抱团,拉帮结伙,故“每多随波逐流(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大学》定、静、安、虑、得之五步功夫是谈不上了。
修身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付诸阙如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师友古人之联系之阙失”。
师友关系已如上述。
“友”之一道,于今只是“寒暄笑谑与茶果征逐而已”,更何况尚友古人哉?此不独一般人要与时俱进,“即在专考史学之人,又往往用纯粹物观之态度以事研究,驯至古人之言行举措,其所累积之典章制度,成为一堆毫无生气之古物,与古生物学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无殊”。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学子很少能理解什么叫“如对古人”。
现代大学在明明德一方面少有建树,在新民方面也乏善可陈。
因为明德功夫为新民功夫最根本之准备,前者的缺乏,不能不影响后者。
但还不止此。
现代大学新民方面之失,还在它只是培养专才,而不是通才。
但“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此外,大学传授的社会科学知识也有问题,“或失之理论过多,不切实际,或失诸凭空虚构,不近人情,或失诸西洋之资料太多,不适合国情民性”。
这样,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
也就是文凭而已。
大学若要有新民之效,还要有学术自由。
梅先生用宋儒胡瑗的话“无所不思,无所不言”来解释“学术自由”。
但他认为“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不是荡放。
因为“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以言情,则有裁节之原则在,以言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
在他那里,学术自由归根结底还是隶属于大学之道。
现代大学的实践与大学之道相去甚远尽管作为当时中国顶尖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清醒地看到了现代大学的实践与大学之道相去甚远,但他认为这是“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
此话或有可商。
现代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创制并不是按照什么人的理想观念产生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大学的理念,才有大学。
而是相反,先有大学,然后思想家们针对大学的种种问题提出他们的大学理念,以期校正或将其纳入理想的轨道。
例如,洪堡的大学理念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大学范式,即启蒙时代和专制制度按照国家和社会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设计和建立的大学。
同时又是针对英国和法国大学的不足提出的。
英国大学在教会的管理下原则上还不承认科学自由,而法国大学则受国家的指导和控制。
洪堡自己创办的大学虽一开始尚能贯彻他的理念,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不能不与他的理念渐行渐远。
这是因为,现代大学虽然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却基本是现代性的产物,它不能不服从现代性的种种意识形态要求和制度要求。
关于这一点韦伯倒是看得很清楚。
在《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演讲中,他反对崇拜人格,认为只有专心科学工作的人才有人格。
人格原则一度是大学通过科学进行教育(教化)的基础,但在韦伯那里却被“客观性”所取代。
他明确排除在科学中通过教育实现人格。
现代科学只是西方“理性化过程”、即我们的世界通过科学和科学定向的技术在思想上理性化构成的一小部分,它只有在它的进展中才有意义,它参与了世界的“去魅化”,它把存在的东西归结为没有内在意义和规范力量的纯粹事实。
这种科学因此也没有意义和价值取向,它不可能是洪堡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化。
因此,把一切教化的因素从科学教育(其实是科学知识传授)中排除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机构,大学必须服从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逻辑。
这种逻辑要求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越来越密切与资本和权力结合在一起。
要求大学教育越来越以符合资本的要求为准绳,否则它将无法生存。
在这种历史的总趋势下,受教育者上大学决不会抱着明明德和新民的目的;以教育谋生者(教师)也不会以此而教。
教与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生吃饭。
纵有像梅校长这样对“大学之道”深有体认、且掌握一定将之实践的权力者,对之也无可如何。
眼下许多人热衷谈“过去的大学”或“过去的中学”,似乎它们没有任何今天教育的弊病,这实在是将它们的过去美化甚至变成神话了。
无论是“过去的大学”还是“过去的中学”,都从未能贯彻“大学之道”。
不但梅先生的《大学一解》可以作证,潘光旦先生也可以作证。
潘先生在1936年写道:“近代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
……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
”(潘光旦:《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他们二位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观察应该是可信的。
这并不是否认当时的确有不少教育家和教师力图实践传统的教育理念;但中国现代教育依然按照现代性的逻辑惯性在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美化和制造神话不但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反而会使我们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之所在。
全球大学的“流行病”今天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中,除了言必称“过去的大学”或“过去的中学”外,还有些人言必称美国的大学。
似乎中国教育的问题只是“地方病”,在美国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些人中也许还有人会认为,梅先生虽也曾负笈美国,以传统的“大学之道”来解大学未免冬烘。
可美国人一度主流的教育理念似乎并不与之相悖。
1945年,哈佛大学的一批教授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长达267页、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研究整个美国教育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重蹈历史上曾经的文明被毁灭的覆辙。
该报告认为,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
它指出:“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指政府制度,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渗透了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数的人们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这里所表述的教育理念,不也就是明明德和新民两部分目标?然而,理念归理念,现实归现实。
现代大学还是按照现代性的逻辑惯性行事。
早在1962年,就有人批评“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专业教育就更不用说了。
据担任过8年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说,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问世后的30年里,“课程的专业性和选择性完全占了主导地位,而二战后提出的围绕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体验的理想则消失殆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早在1850年,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就敦促哈佛传授有用的知识,指出在选修制度下,“谁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就得出钱,凡无人问津的课程就要放弃”。
随着学生选择权的扩大,教师也开始随心所欲地选择教学内容。
到了19世纪90年代,本科生已经享有充分的选择权,但他们不清楚所学的一切对自己意味什么。
1796年,约翰·克拉克在给哈佛读书的儿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的先辈深知学问的旨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