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五县市联考语文学科阅卷报告10.11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高三阶段性监测语文参考答案202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A“根本区别”错;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2.B(无中生有,过于绝对)3.C(《江南的冬景》属于美文、小品)4.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③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
(4分。
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5.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意在批评扎西的父亲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错)7.C(“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错)8.①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现实—回想—现实”的严谨思路。
②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结尾说“现在就动身”,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
(4分。
每点2分,其中特点和表现力各1分)9.①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
②介绍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
③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为外人所知,就说明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1.C(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12.B(“仕途顺利,一路升迁”错)13.(1)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
2020年10月山东潍坊五县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阶段性监测语文试题2020. 10 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嫂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送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舌·,'I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撒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未改交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看小说的迅速燥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一一处于中心位置的“文幸",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意”,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l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寀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荻得了元限生机。
山东潍坊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潍坊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2020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第4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4分)二、答案呈现: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三、评分细则: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共4分,每点1分)答案变通:“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1. 审题能力欠缺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
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 缺乏答题思路“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达标名校初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达标名校初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成功实现4K视频节目。
B.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法国文化的代表。
C.济南杨柳飘絮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D.这次手术的成功,将决定他是否能够继续留在绿茵场上。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书信和普通文章的区别,主要在体例格式上而不在内容上。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运动会上,各班运动员奋力拼搏,屡创佳绩,赛场上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B.科学实验需要周密的计划,实验过程也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需要积极的探询..。
C.突然,一阵微风拂过平静的湖面,明亮的月光与水中的树影不停地晃动起来,好一幅浮光掠影....的画面。
D.在学校举行的古诗词吟诵大会上,李晓华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C.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颠..,但见它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漫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蜘蛛网一般。
潍坊市高三期中考试语文阅卷报告

2020--2021学年潍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各题平均分数据统计第4题阅卷报告(市区阅卷组)一、原题呈现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二、参考答案①先简要介绍数字人文,指出其两个维度趋向,②然后分析“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③一是基于可视化文本展开意义阐释,会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二是要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反思性分析④最后预测数字人文的发展,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4分,每点I分)三、评分标准1.按答案标准,按得分点赋分,得分扣分有据。
2.第②③条在阅卷时拆分成了3点,即概括出“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1分,“其一”“其二”各占1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得2分,这两条最高不超过2分。
3.不分条或没有“首先”“然后”“最后”等表明脉络层次的词语,答案层次不清。
4.书写潦草,勾画严重,酌情扣1分。
四、答题情况概述答案第②③几乎没有学生答得出来,所以阅卷时适当放低了要求,对于那些没有严格按照文章脉络来答,而是概括了两段内容,概括较好的也算对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的欠缺,老师们在讲解时应注重领引学生分析脉络层次。
满分卷示例五、典型错误1.没有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差,不能把握段落的主要信息。
2.审题失误,没有题型意识。
将梳理脉络和分析论证结构、分析论证特点等题目混为一谈。
3.文体意识淡薄,堆砌术语。
运用了文学类文本里的一些术语,如“铺垫”“卒章显志”等。
六、教学建议1.仔细审题,并分清“梳理行文脉络(思路)”“分析论证结构”“分析论证上的特点”等问法的不同,总结答题思路和惯用术语。
2.切实提高学生对文章尤其是学术性文章的理解能力和理清脉络、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3.引领学生分清不同文体的特点,积累不同文体形式下,回答问题常用的术语,避免乱用。
4.日常教学中,我们都强调学生的书写和卷面,但是从本次阅卷看,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勾画严重、字太大或太小、字密集无间距、写的太满太拥挤等问题依然普遍。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21届高三10月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高三阶段性监测语文试题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根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泼,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临朐等四县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临朐等四县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控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术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五县市联考语文学科阅卷报告第4题一、原题呈现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上的特点,考查内容及形式都很常规,主要从开篇提出观点的方式,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回答。
三、评分标准1.参考答案: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③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
2.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从阅卷情况看得2分3分的居多,举例论证答的最好,基本都能写出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少部分同学答成总分结构,不得分;开篇方式极少数学生能够答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对比论证,这一条和举例论证一起,只能得一条的分数。
3.一条中包含两点内容,没有合理分条的也根据作答情况给出了两条的分数。
4.部分同学从语言的严谨性作答也酌情给了1分。
四、典型错误1.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少部分同学答成总分结构。
2.开头方式答出的较少,不少同学答出对比论证,这一条和举例论证一起只给出一条的分数。
3.答出内容要点没有进行分析的适当扣分。
4.部分同学答题角度单一,只从一方面作答,分析太详细。
5.部分同学必备知识欠缺,论证方法出现举例子,作比较等。
第5题(及第中学阅卷组)一、原题呈现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6分)二、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首先明确出题意图明确,筛选标准清晰,检测效果明显。
审题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筛选的范围基于“三则材料”,二是关系双方分别为“新文化运动”与“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三是二者关系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且为积极影响),四是答案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对前三条内容上的落实与形式上的吻合。
但从学生的得分来看,平均得分分,效果不尽人意。
三、评分标准第一条标准答案为“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考生能答出“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得2分,只答出“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不得分,因为此内容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解释,不属于它的影响。
第二条标准答案为“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考生能答出“散文的退居边缘,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得2分,或者答出“散文的退居边缘,散文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也可的2分,但只答出“散文的退居边缘”不得分,因为此处不是“五四文化运动“”对散文影响的真正落脚点。
第三条标准答案为“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
”考生能答出“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可得1分,能答出““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当代散文家的创作”可得2分。
学生一般可能考虑到第一点,第二个点几乎答不出来。
四、典型错误1.不分条,不能看分值按点答题。
2.审题不清导致筛选重心错位。
例如学生答成“文化乡愁催生寻根意识”“小品文到大品文的转变”等。
3.对“影响”的解读发生偏差,例如学生答成“使散文由中心退居边缘,失去往日辉煌”等。
4.缺乏概括能力,看似多条,实则重复。
信息概括不彻底,学生答成“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的使用”。
5.答案的分条标准没有充分结合材料的实际,从而将答案概括成“①对大陆……;②台湾……”。
6.第三条扣分比较多,很多同学不能把握重点。
第8题(及第中学阅卷组)一、原题呈现8.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增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现实—回想—现实”的严谨思路。
②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结尾说“现在就动身”,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
(4分。
每点2分,其中特点和表现力各1分)二、评分细则第①点:能把首尾的内容明确点出,之后再答出“呼应”、“结构严谨”,可得2分,“现实—回想—现实”学生基本体现不出,没做得分点,但是只是答“呼应”、“结构严谨”,没有具体的首尾内容分析,不得分。
第②点:具体文本内容1分,情感1分。
情感替换为“喜爱”“思念”也算对。
三、典型错误1.审题不明,不是分析首尾呼应,而是分析“反复写三条河”的作用。
2.没有文本的内容分析,有的不明确情感的具体内容,只是泛泛罗列作用的术语。
3.情感概括错误,成了对扎西的愧疚、惭愧之情,对藏区发展的欣慰之情。
4.有的答成行文脉络梳理题。
有的是视角、人称分析,离题万里。
5.术语运用不恰当,没搞清文体,出现诸如“推动情节发展”等小说用语。
6.书写潦草,不分条,无层次。
第9题(及第中学阅卷组)一、原题呈现文章在叙述藏区变化时,用不少笔墨穿插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②介绍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③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渐为外人所知,说明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
二、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内容作用题,明确题干要求,答题的关键在于“三条河流的情况”对藏区变化的作用,因此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三、评分标准本题设置了3条答案,即每点2分,答出三条可得满分。
每条答案中,河流的具体情况1分,藏区的具体变化1分。
四、典型错误1.审题失误。
2.套路化思维明显;3.不分条或分条无逻辑;【优秀样本】五、教学建议强化审题,提高学生准确解读题目的能力;加强文本解读训练,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强化规范作答意识,要点明确;重视书写,增强卷面意识。
文言文翻译13.(1)(昌乐一中阅卷组)一、原题呈现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
”答案: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
”二、评分标准抓得分点:“拊”译为“抚摸”、“拍”;“国器”译为“国之重器”、“国家的栋梁”“国家的人才”等;“恨”译为“遗憾”,别无它解;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句意1分.三、典型错误1.翻译不准确:“拊背”翻译成“拊摸”;“恨”翻译成“可惜”“可怜”“惋惜”“痛惜”“遗恨”均不得分;2.理不清人物关系:宋湜是温舒的哥哥温故的儿子,理不清人物关系乱答一气。
(规范答题过程,勾画人物名字、官职名、地名、时间等)3.书写错误:如“遗憾”的“憾”写成“撼”等。
文言文翻译13(2)(昌乐一中阅卷组)一、原题呈现翻译句子: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4分)二、试题分析本句由四个短句组成,除“掖出”外,绝大多数为常见文言词语,可在字字直译的基础上,结合上文相关内容,推断出本句的大体意思。
但实际得分偏低,绝大多数同学第三四个短句不知所云。
平均得分1.87分。
三、评分标准四个短句,每句1分。
第一句“掖出”可翻译成“搀扶”“架着”甚至“抬着”都算对,“拖”“扛”“拉”等粗暴动作不得分;第二句“太医前来诊断”都能答出得分;第三句“抚问”翻译成“探望慰问”等意思皆可;第四句重点词语“闻”,为使动用法“使……闻”,翻译为“把病情上报给皇帝”“使皇帝知道”。
四、典型错误1.四个分居皆为四字短句,绝大多数同学搞不清人物关系,不能准确补充主宾,尤其是三四句,不知谁“抚问”谁,谁“闻”谁;2.部分词语翻译不准确:“掖”“疾”“亟”。
对不能准确把握意思的词语,不会结合语境进行合理大胆的词义推断;3.错别字严重:扶—抚不分。
文言文概括第14题(昌乐一中阅卷组)一、原题呈现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二、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关键词是“病重之后”,把握住这个时间词,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明年正月……卒,年五十一”,然后概括出三个要点。
“内侍掖出……以疾亟闻”是“仆地”后的抢救措施,“废朝”“追悼”则是宋湜死后皇帝的做法。
三、评分标准“亲自探视”1分,若答“派太医诊视”则不得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被褥”1分,如果缺少“先回去”或“赐被褥”则不得分;“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1分,若答“派遣内侍护送”可酌情给分。
满分样卷:四、典型错误1.审题不清,看不到“重病后”这个时间词,或者把时间延伸到死后2.落漏信息“允许他先回去”3.原文理解错误:“临视”理解为“拜访、查看”,“先归”理解为“辞职回家、告老还乡”,“赐衾褥”理解为“赐给他衣服”,“护送供帐”理解为“送他回帐篷”4.照抄原文,不是自己的概括诗歌鉴赏第16题(昌乐一中阅卷组)一、原题呈现16.分析该诗结尾与李白《越中览古》结尾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
答案:同:(1)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让人回味。
(2)与前文形成对比(衬托),突出情感表达。
异:《长洲怀古》结尾是乐景衬哀情。
《越中览古》结尾是哀景写哀情。
二、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结尾句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具体到诗句分别是“风静寒塘花正开”和“只今惟有鹧鸪飞”,考查表达技巧,考查审题“异同”三、评分标准相同之处两个要点,一点2分,共4分;不同之处一个要点,一点2分,总分6分。
相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正确,加以文本的分析,就可以得2分对比或衬托,加以文本分析,可以得2分不同:刘诗“乐景衬哀情”,李诗“哀景衬哀情”,或者答成“衬托”“正衬”“反衬”都正确,加以文本的分析,可以得2分。
另外,异这个点答上“动静“的可以得1分,答成”虚实结合“的没给分。
四、典型错误本题平均分1.6分,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答题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
1.卷面勾画、添加严重,很不规范。
2.对问题任务很不明确,把所知道的诗歌术语进行排列,反映出掌握的知识不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3.不分条作答,不标明异同,混作一谈,无法区分。
4.必备知识不足,能看明白是“景物描写”,但是表达成“环境描写”“借物抒情”等,答题意识不严谨。
5.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等,生搬硬套,对诗歌理解出现了偏差。
6.不少同学竟然回答“相同点是都是怀古诗;不同点,一个写花,一个写鹧鸪”。
回答问题很随意,出现知识性错误,将《越中览古》和《登高》《蜀相》等诗歌混淆,出现“艰难苦恨繁霜鬓”“凭轩涕泗流”等诗句的分析,知识记忆很不扎实。
语言运用第20题(美加实验阅卷组)一、原题呈现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此起彼伏的是墨绿色的庄稼,让人陶醉的是‘咔咔’的拔节声。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难度适中。
题目4分,学生得分主要集中在2-4分,题目难度一般,多数学生能从修辞、上下文句式、位置逻辑等等方面入手答题,但“套路化”和“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阅卷标准1.满分4分,严格按照答案赋分,从修辞、上下文的句式、位置逻辑三个角度给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