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镜头的光学特性
照相机工作原理

照相机工作原理照相机是一种用于拍摄静态或动态图像的设备。
它通过光学镜头和感光元件的组合,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从而捕捉和记录图像。
下面将详细介绍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一、光学镜头照相机的光学镜头是一个关键组件,它负责聚焦光线并将其投射到感光元件上。
光学镜头通常由多个透镜组成,这些透镜通过折射和反射光线,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感光元件的表面上。
透镜的形状和组合决定了照相机的焦距和光学性能。
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是照相机中的关键部分,它负责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
目前常用的感光元件有两种类型: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这两种感光元件都由大量的光敏单元组成,当光线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时,光敏单元会产生电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图像处理单元进行后续处理。
三、图像处理单元图像处理单元是照相机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负责对感光元件捕捉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优化。
图像处理单元可以对图像进行增强、去噪、调整曝光和对比度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
此外,图像处理单元还可以实现各种特殊效果和滤镜,如黑白、人像美化、风景增强等。
四、取景器取景器是照相机中用于观察和构图的部分。
它通常位于照相机的顶部或背部,并通过光学或电子显示器显示实时图像。
取景器可以帮助摄影师准确地对焦和构图,以获得满意的图像效果。
五、快门快门是照相机中的关键部件,它决定了曝光时间和图像的清晰度。
快门由两个帘幕组成,当按下快门按钮时,第一个帘幕打开,允许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然后第二个帘幕关闭,结束曝光。
快门速度可以通过调整快门时间来控制,较短的快门速度可以冻结快速运动的物体,而较长的快门速度则可以捕捉到运动模糊效果。
六、存储媒介照相机将捕捉到的图像保存在存储媒介中,以便后续查看和处理。
目前常用的存储媒介有内置存储器、SD卡和CF卡等。
这些存储媒介具有较大的容量和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可以满足摄影师对大容量图像存储和传输的需求。
数码摄影的八大参数

数码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于一体的产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与电脑交互处理、实时拍摄等特点。
数码相机的许多性能指标都借助了传统相机的相关概念,但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在构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一般厂家都使用了“相当与传统相机”的概念,对数码相机进行描述。
与传统相机一样,数码相机的各部件的性能参数影响着影像的生成效果,本章节的内容就是主要介绍影响数码相机拍摄品质的八个性能参数:1、数码相机的色彩深度色彩深数也就是彩色位度,数码相机的彩色深度指标反映了数码相机能正确记录的色调有多少,色彩位数值越高,就越有可能真实地还原亮部及暗部的细节。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色彩位数都达到了24位,可以生成真彩色的图象。
一些号称30或36位的数码相机,实际上也只有24位,目前商用级的数码相机CCD都是24位色彩位数。
这一指标目前并不是衡量数码相机的关键指标。
2、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正如传统的照片分辨率与相机所用“胶卷”有很大关系一样,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图像的分辨率与它的“胶卷”――图像传感器有十分的关联,而其核心部件――成像光敏元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成像的分辨率。
目前使用的光敏元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耦合)元件;一种是新兴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
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比CCD便宜,但是CMOS光敏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要低一些。
CCD图像传感器由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为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相机的CCD内含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分辨率也越高。
CCD 的分辨率——“像素数”常被用作划分数码相机档次的主要依据。
虽然如此,但正如颗粒度不能完全概括胶卷的成像质量一样,分辨率也不是评价CCD质量的唯一标准。
除了CCD的分辨率,色彩深度、芯片本身的制造水平等对最终成像质量也能带来不容低估的影响。
但与数码相机其它指标相比,分辨率依然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照相机镜头简介

照像机镜头常识(转载)照相机镜头的常识1.焦距无限远处的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的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是镜头中心)的距离,就是镜头的焦距。
焦距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的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镜头的视角大小,镜头的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的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的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的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镜头在设计和制造时,得出的实际焦距数值叫设计焦距,通常含有小数。
为了便于称呼和标示,将其取为整数,此圆整后的焦距值,称为镜头的标称焦距。
我们平常所说的镜头焦距也就是标称焦距。
设计焦距和标称焦距的误差一般在±5%之内。
镜头焦距用长度单位㎜表示。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的不同可分为:鱼眼镜头、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鱼眼镜头视角如同鱼的眼睛那样广阔—可达180°,有的甚至达230°,能拍摄照相机两侧十分宽广的范围,透视效果被极度夸张。
鱼眼镜头都存在严重的畸变。
影像的失真比任何镜头都大。
鱼眼镜头的焦距很短,对35㎜照相机来说,鱼眼镜头的焦距一般为6㎜至16㎜。
(2)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的镜头称超广角镜头。
这种镜头的视角比人眼的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
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的透视关系,所拍摄的照片会形成明显的夸张,可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
对于35㎜照相机,镜头的焦距在21㎜以下的便是超广角镜头。
(3)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的镜头称广角镜头。
由于它的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的大场面。
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的范围在21~40㎜之间。
(4)标准镜头这种镜头的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在46°左右。
由于这种镜头的透视关系真实,是照相机最基本的镜头。
这种镜头的焦距与其所摄底片的对角线基本相等。
第04课:镜头的类型与成像特点

f f
相当35mm镜头焦距 (非全画幅数码相机)
不同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大小各 不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焦距镜头所产 生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
由于胶片时代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 人们对35mm胶片相机的各类镜头较 为熟悉,将数码相机焦距转换为相当 于35mm胶片时更便于理解和使用。 相机镜头或使用说明中一般会标注转 换系数或换算后的焦距。
相对口径:镜头的光圈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值。表示各级光圈
的通光能力。
有效孔径=
Dmax
f
D
相对孔径=
f
光圈系数
镜头各级相对孔径的倒数称光圈系数或F系数 光圈系数的分布通常为 2 倍级数排列,每档光圈曝光量相差一倍, 如:
1、1.4、2、2.8、4、5.6、8、11、16、 22、32 等。
更细致的划分,光通量相差1/3档: 1(1.12;1.26),1.4(1.6;1.8), 2(2.2;2.5),2.8(3.2;3.5),4(4.5;5), 5.6(6.3;7),8(9,10),11(12.7,14), 16(18;20),22(25;28),32(36,40)
视场与视场角
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通常在拍摄位置与被摄对象距离不 变的情况下: 镜头的焦距越短,则其视角越宽, 拍摄范围越大,物体所形成的影像 越小; 镜头的焦距越长,视角越窄,拍摄 范围越小,镜头所成的影像则越大。
视角与焦距、画幅尺寸的关系
镜头的视角与焦距长短和感光元件的画幅尺寸有关 当画幅一定时: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当焦距一定时:画幅越大,视角越大, 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F系数通常也用f/表示,如f/ 2,f/2.8, f/5.6等。
光 圈 孔 径 与
照相机的原理初中物理

照相机的原理初中物理照相机是一种能够将景物或人物的影像记录下来的设备。
它的原理是基于光学和化学的相互作用,通过透镜、快门和感光材料等组件来捕捉并保存图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照相机的原理。
1. 光学原理照相机的镜头是最重要的光学部件之一。
它由一组透镜构成,可以使光线聚焦到感光材料上。
当光线通过透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也就是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透镜的形状和材质可以影响光线的折射程度和聚焦效果。
透镜的焦距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
当物体离镜头越近,光线就会更加集中,图像就会变得更大、更清晰。
而当物体离镜头越远,光线就会更加发散,图像就会变得更小、更模糊。
2. 快门原理照相机的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感光材料的时间的装置。
它由两个帘幕构成,一个是前帘幕,一个是后帘幕。
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前帘幕会打开,光线可以进入照相机的感光材料上。
在一定时间后,后帘幕会关闭,停止光线的进入。
这个时间就是快门速度,用来控制曝光的时间。
快门速度越快,感光材料曝光的时间就越短,图像就会更加清晰。
而快门速度越慢,感光材料曝光的时间就越长,图像就会更加模糊。
3. 感光材料原理感光材料是照相机中用来记录图像的关键部件。
在早期的照相机中,感光材料主要是胶片,而现在的照相机则主要使用数字感光器件,如CCD或CMOS。
感光材料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的化学反应。
当光线照射到感光材料上时,感光材料中的银盐会发生化学变化。
这些化学变化会在照相机的显影和定影过程中得以保留,从而形成图像。
4. 曝光原理曝光是指感光材料受到的光线照射的程度。
曝光过度会导致图像过亮,曝光不足则会导致图像过暗。
为了获得适当的曝光,照相机需要根据场景的光照条件来调整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
光圈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的装置。
它由一组可调节大小的叶片组成,通过扩大或缩小光圈的大小来控制光线的进入量。
当光圈较大时,更多的光线可以进入镜头,图像就会更亮。
而当光圈较小时,光线的进入量就会减少,图像就会更暗。
照相机的镜头成像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成像原理照相机镜头,作为照相机最重要的组件之一,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通过光学原理将物体的影像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了解照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照片的构成和质量因素。
I. 镜头类型及结构照相机镜头可以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焦距固定,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质量更高的图像。
而变焦镜头则具备可变焦距的特点,方便我们对不同距离的物体进行拍摄。
照相机镜头的基本结构包括前组光学系统、孔径、镜组和后组光学系统。
前组光学系统是最靠近物体的一组透镜,起到聚焦作用。
孔径是光学系统中的一个开口,用于控制光线通过的数量和方向。
镜组是最重要的组件,决定了成像的质量。
后组光学系统主要用于调焦,以使成像更加清晰。
II. 光线的折射和聚焦当光线从空气传播到镜头中的物质介质(通常是玻璃)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是光线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线通过镜头时,会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发生折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通过调整透镜的位置和形状,照相机镜头可以将光线聚焦在相机底片或传感器上。
III. 焦距和光圈对成像的影响焦距是镜头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了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
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焦距即镜头到成像平面的距离。
而对于变焦镜头,焦距可以通过调节镜头的结构变化。
光圈则决定了镜头光线的透过量和成像的明暗程度。
光圈由薄片或螺旋构成,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相机的光线量,从而影响曝光时间和深度。
IV. 成像的畸变与校正由于光线的折射和透镜的制造工艺,照相机镜头在成像过程中会出现畸变。
畸变是指真实物体形状和尺寸与成像中的形状和尺寸的偏差。
主要包括桶形畸变、嵌套畸变和球形畸变。
为了解决或减小这些畸变,照相机镜头通常会进行光学校正。
光学校正采用复杂的镜片组合、表面形状设计和精确的制造加工工艺来纠正畸变,使得成像更为准确。
V. 光学镀膜的应用光学镀膜是在透镜表面涂上一层薄膜,以增强透镜对特定光波的透过性和反射性能。
照相机镜头淡紫色原理

如果照相机镜头出现淡紫色效果,可能是由以下原理造成的:
光的散射和色散:照相机镜头中的光学元件(如透镜)会散射和折射光线。
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光学材料中的折射率不同,光的色散现象会导致光线的分离和色彩偏移。
当镜头的设计或材料特性引起色散时,可能会产生淡紫色的效果。
光的反射和吸收:照相机镜头上的镀膜和光学涂层旨在减少光的反射和提高透光率。
然而,不完美的镀膜或涂层可能会导致光线的部分反射和吸收,特别是在紫外光谱范围内。
这可能导致镜头产生淡紫色的外观。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线经过镜头时可能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尤其是在光线入射角度和波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这些现象会导致光线的干涉条纹和衍射效应,可能产生淡紫色的外观。
需要注意的是,镜头淡紫色效果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而具体的原理会受到照相机镜头的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一些摄影师也会有意通过滤镜或后期处理来加强或减弱镜头的色彩效果,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目的。
第三节 镜头的种类及特性

长焦距镜头视角小,可以将远处的被摄体“拉近”,删除多余的 景物,使其充满整个画面,从而使画面构图简洁。
长焦距镜头视角小,可以将远处的被摄体“拉近”,删除多余的 景物,使其充满整个画面,从而使画面构图简洁。
人像摄影师经常拍摄人像使用的焦距段 人像摄影师喜欢使用中等远摄镜头(通常称为中 焦镜头,焦距为标准镜头的两倍左右,如135照相 机焦距在85mm-135mm左右的镜头),使被摄者在画 面上占据较大的面积,又能适当拉开照相机和被摄者 之间的距离,不会给被摄者造成心理压力. 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应特别注意相机的持稳速度,尽 可能采用三角架或独角架支撑,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单环推拉式变焦镜头
双环转动式变焦镜头
4、变焦镜头的配备
在配备变焦镜头时,如果只想配备一只变焦镜头, 通常应选择包含广角、标准、与中焦的镜头,如 28-70mm、24-85mm、24-120mm、28-300mm、 18-200mm、18-300等,这样就足以应付大量日常 拍摄的需要了。 如果要配备两只变焦镜头,基本考虑是包括所有常 用的焦距,且不使两只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有过多 的重复。从一这指导思想出发,可选择有18-55mm、 28-70mm、或24-70mm加上80-200mm、70200mm、70-300mm等,此外,如果再加上一只大 口径的标准镜头和一个增距镜,就几乎能满足各种 拍摄的需要了。
2、变焦倍率
变焦倍率又称为变焦比,也就是变焦镜头的最长焦 距与最短焦距之比,常见的变焦倍率有2倍(1424mm,17-35mm、35-70mm等)。3倍(2470mm、70-200mm等)、4倍(70-300mm、35135mm等)、5倍(28-135mm、24-120mm,60300mm等)、6倍(35-210mm、50-300mm等)、7 倍(28-200mm等)等,变焦倍率越大,就越能以 一只镜头发挥多只镜头功能的优势;但是也有体积 相对较大,口径相对偏小,成像质量相对较差的不 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光圈系数
定义:相对孔径的倒数为光圈系数。
国际系统——多数国家与我国采用这种系统: 1.0、1.4、2、2.8、4、5.6、8、11、16、22、 32....。
设计原则:相邻二光圈的平方相差一倍。
H Et
E像
K
• B 4
•
d f
2
t
4H
•
f
2
KB d
结论:相邻的光圈系数所 对应的曝光时间相 差一倍。
a12fk2 H 2,a2
对相机设计非常重要。固定焦点(不能调焦)相机利 用超焦点距离设计其像距。可调焦相机用超焦点 距离设计最短像距。
九、色差和畸变差
1、色差
原因:光学介质对不同波长有不同的折射率, 因此透镜对不同波长有不同的焦距。 表现: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
P
Pλ1
横向色差
纵向色差Pλ2
九、色差和畸变差
2、畸变差
畸变差产生的原因:
在理想情况下,通过物镜前节点的入射光线与相应的通 过后节点的出射光线是平行的,因此才可把航摄像片看作 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但在实际的光学系统中,因为光学透镜的像差,使得物 方的入射光线经过航摄仪物镜之后与像方的出射光线不再 平行,因而破坏了中心投影的几何条件 。
A
f
O
a r r rrr
从镜头的像方节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叫做像方 焦距。
镜头的焦距基本上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片 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二、焦距和像比例尺
2、影像比例尺
1 l b
mLa
11 1 ab f
1 f
m a f
二、焦距和像比例尺 3、对影像大小的影响
当a一定时,即在物距相等的条件下,f长,比例尺就大; f短,比例尺就小。 为得到比例尺较大的影象,可以采用长焦距镜头摄影, 如航空摄影,新闻摄影。 在航空摄影中的像片比例尺为
六、镜头分辨率
2、影响镜头分辨率的因素
理想镜头(无像差) 的角分辨率可由瑞利 判据描述,即
像面上能分辨的最 小尺寸为
R
1.22
D
RRf
1.22f
d
分辨率为
R 1 1 d
R 1.22 f
结论:相对孔径和像差是影响实际照相物镜
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六、镜头分辨率
3、分辩率测试方法
六、镜头分辨率
3、分辨率测定方法
一、镜头及其基本功能
1、镜头的基本功能
所有镜头具备的基本功能都是相同 的,让光线进入照相机并聚焦光线在感 光介质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一、镜头及其基本功能
2、镜头的组成
一、镜头及其基本功能
2、镜头的组成
二、焦距和像比例尺 1、焦距(Focal Length)
从镜头的物方节点到物方焦点的距离叫做物方 焦距。
推导思路:
(1)按相似三角形求出 b1、b2和b、d、δ的关 系;
(2)用透镜公式求出a1 和a2的表达式。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3、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1)摄影物距 a 越大,景深越大。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3、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2)光圈系数 k越大,景深越大。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3、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b f
E0k4Bdf22 k4Bdf 2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3、镜头的光强度 光强度:表达镜头产生光学影像亮度的能力。
物镜的光强 kd度 m f ax2
超强光强度镜头 1:2.8以上 强光强度镜头 1:3.5—1:5.8 普通光强度镜头 1:6.3—1:9 弱光强度镜头 1:9以下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1 f mH
焦距与影像大小的关系
二、焦距和像比例尺
3、镜头按焦距分类
按镜头的焦距与像幅对角线长度的比值f/d, 分为: 标准镜头 d/f=1 短焦(广角)镜头 d/f>1 长焦(望远)镜头 d/f<1 变焦镜头
标准镜头
135相机,40-58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 120相机,75-85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
2、如何使a、b的光程差为λ/2
a、b的光程差为
2dn1
要使:
有:
2dn1 2
d 4 n1
ab n
d
n1
n2
七、镜头的加膜
3、加膜后的镜头颜色
同一种介质对不同波长的色光有不同的折射 率,所以加膜镜头并不能完全消除各种色光的 反射。
通常加膜的厚度和它的折射率是根据波长位 于可见光光谱中段的绿色光(λ=550nm)来确定 的,这时可见光谱区两端的红光和紫光还会反 射。因此,这样的加膜镜头都带有紫红色。
五、镜头的视场角和像场角
现代遥感中常用的概念
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 瞬时视场角(Instantaneous Field of View---IFOV)
光学系统
线阵CCD FOV
IFOV
GW
GR
六、镜头分辨率
1、定义:
是表征物镜分辨被摄景物微小细节的能力, 其大小用在焦平面上1毫米宽度内能分辨的互 相平行的线条数表示,单位为线对/mm。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像面中心照度公式推导
进入镜头的光通量:
S
B
d S FBS
影像的光通量:
a
b
FkF
影像的照度: E 0 F / S kB S / S
由于:
S
1 a2
S 2 b2
d2/a2
2
d2
4a2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像面中心照度公式推导
由此可得:
E0
k
B
4
d2 b2
对于照相机来说
像幅一定时,像场角大小与物镜焦距成反比。
物距一定时,像场角越大,摄取的景物范围越大,但比 例尺小。
五、镜头的视场角和像场角 物镜按像场角的分类
摄远镜头 标准镜头 广角镜头 特广角镜头 超广角镜头
2<45。 45。 < 2<75 。 75。 < 2<110 。 110。 < 2<133 。 133。 < 2
多层膜。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1、定义 当摄取一有限距离的景物时,在景物前后一
定距离内,其构像都是清晰的。此构成清晰影 像的物方纵深范围称为景深,用D.F表示。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2、景深公式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2、景深公式
a1
af 2
f 2 ak
af 2
a2 f 2 ak
2a2k D.Fa2a1f2a2k22/f2
r
a
作业题
教材中相应章节的有关习题。
再见
SPf /coθs
d θS dθ
o
E k 4 B S d P 2k 4 B fd /c c o o 2 s s k 4 B d f 2c4 o s
E Eoco4s
四、像面上的照度分布
2、分布规律
θ° cos4θ θ° cos4θ
0 5 10 15 20 25 30 1 0.99 0.94 0.87 0.78 0.68 0.56 35 40 45 50 55 60 65 0.45 0.35 0.25 0.17 0.11 0.06 0.03
光通过镜头时的损失 镜头的吸收 镜头的反射
镜头的加膜:减少反射光
光的干涉原理: 如果同一波长的两条反射光线强度相等,
且光程差为λ/2或λ/2的奇数倍,则两条光线因 为干涉而相互抵消。
七、镜头的加膜
a
n n1 n2
b
a的波峰与b的波谷相遇,振幅相等,方向相反, 光强为零。
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如何使a、b的光强相等? 2. 如何使a、b的光程差为λ/2?
其透视关系与人眼看物体相同,因而应用最广。
短焦(广角)镜头
24-35mm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
优点:景物空间范围很大,所摄景深很大, 空间视觉效果明显。
缺点:易产生影像透视变形, 存在畸变像差。
长焦(望远)镜头
f>100mm,适用于远距离摄影。
•首先,质量上乘的长镜头价格昂贵; •其次,长镜头往往又大又笨重 ; •第三,镜头的焦距越长,照相机就必须把握得越稳定 ; •第四, 成像质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3)焦距 f越长,景深越小。 (4)模糊圆的大小 所允许的δ越大,景深就越大。
景深标尺
八、景深和超焦点距离
4、超焦点距离 (hyperfocal distance)
(1)定义: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位于无穷远处的景 物可清晰构像;同时离镜头不小于某一距离H的所有物 体,其构像都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
四、像面上的照度分布
3、控制措施及校正方法 (1)设计物镜时,使物镜的入射光瞳随光
束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即让d θ=d,此时
EpEoco2sθ
(2)使用密度从中心向边缘减小的滤光片 (3) 上述两种方法一般可使均匀性达到40%,
还要根据厂家提供的不均匀性数据或实测参数 进行最后的校正
(4) 对均匀的白板照相可测出像面上每一 点的校正参数
变焦镜头
在一定的范围内焦距可变。
变焦倍数 fmax fmin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1、相对孔径 (Relative Aperture)
定义:镜头的有效孔径d与焦距f的比值, 即d/f。
最大相对孔径
三、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
2、像面中心照度与相对孔径的关系
像面中心照度
E0
K•B•
4
d
2
b
E0
K•4B•
(5)数码相机的校正
五、镜头的视场角和像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