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沿纬线方向(东西)呈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分带规律。

3.非纬度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4.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5.双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所得到的统一系统。

(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6.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7.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9.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10.土地类型:指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植被、土壤等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11.土地评价:是指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12.土地潜力评价: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是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由于局部 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 级的地域分异。
一、地方的定义 地方是一定地段的有规律的结合,是各个地段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或复域 分布的地域,或者是面积较大的地段因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地域。 地方的特征: A,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 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B,在内部具有复区 (复域)特点,这是与地块和地段的重要区别。C,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 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等过程不具有共同的方向,这是与地段的重要差别。 D,它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并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 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第一节
1,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 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 域。 二、地域分异因素 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一、土地分类的方法论
1,土地分类的逻辑和步骤
(1)分类的逻辑 (2)分类的目的 任何对象不能同时分派给两种类型; A,一般目的分类 B,特殊目的分类
B,每一步分类都必须使所有分类对象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
C,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即分 类指标相应地必须具有互斥性、详尽性和层次性; (3)分类的步骤 A,“自上而下的分类”:逻辑划分或演绎分类. B,“自下而上的分类”:组合或归纳分类. 二、地块的分类 1,地块分类的标志 2,人为影响的处理 分三类:原生地块、衍生地块和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3,地块分类系统 (1)顺序法(2)两列指标网络法 地块种、地块属、地块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③《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李希霍芬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俄国道库恰耶夫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初步(结构)——高级(功能)(3)相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景观学派普遍自然地理学派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部门自然地理的作用全球变化科学:IGBP、IHDP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及趋势创建:伊萨钦科理论研究趋势:黄秉维未来发展趋势: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论题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尺度的综合和理论的综合区域、类型和过程的综合λ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λ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公共健康、环境行为、食物安全面向特定对象:湿地、山地、沙漠与沙漠化、冰冻圈、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等。

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3S”技术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模拟分析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性质、结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成为可能。

借鉴和使用相邻学科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成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潮流,推动研究不断深化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传统:为农业服务现代:多样化(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灾害与生态风险防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1.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和实践意义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其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其他的部分。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大气、岩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群落等)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基本组成部分大气是活跃的组成部分水分是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物质、能量(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要素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无机界的转化形式: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大气、洋流)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季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功能:将无机界与有机界联系起来;不仅进行能量的贮存,也通过腐烂链的分解释放能量,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返回太空,完成能量的循环四种类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NPS)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布:氧硅铝铁钙钾钠镁——97%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地表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地球化学环境、地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影响地表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地表化学元素的集散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分异: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壤中Cu、Ni、Co、V、F、Cd、Mn等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上呈纬向变化趋势;北部的草原荒漠土壤中Cu、Zn、Cr、Ni、V等元素的背景含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的经向变化趋势明显,符合元素迁移类型由淋溶到累积的变化规律。

中国地表元素迁移的地域分异规律与中国南热北寒、东湿西干的地理特征是一致的,与影响元素迁移的生物、气候特征的变化是吻合的。

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1)土地利用(2)食物安全(3)公共健康(4)矿产勘查(5)环境修复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 垂直结构(1)分层结构根源: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特征的分层结构(2)渗透结构表现:相互重叠、相互渗透2. 地域结构按照方向:水平分异、垂直分异按照来源:地带性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镶嵌组合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structure)的概念: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地表景观格局概念:指在空中从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上能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事物,它是自然地理系统异质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也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直观的反映。

应用:制图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分类:棋盘式结构平行式结构交错式结构镶嵌式结构自然地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结构概念:信息反馈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种反馈环的组成的网络。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出的变化规律性。

★第四章空间地理规律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由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派生的分异因素(基本因素的叠加而成,如温带干湿变化)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气候)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1)海陆分异——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大陆呈相对应的三对,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跖分布海陆分布的全球规模还表现在:①海洋面积比大陆大得多;②陆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39%),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③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的热力分带性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它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4.1.2 大陆和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按纬向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

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经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纬度;干湿;斜向)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七个自然带)不如陆地清晰范围:大洋表面200m深(水平、垂直环流;绿色植物和动物集中)表现: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风向、降水等)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