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实验室的特殊设计

第32卷第3期 极地研究Vol. 32, No. 3 2020年9月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September 2020[收稿日期] 2020年3月收到来稿, 2020年5月收到修改稿 [基金项目] 新建极地科考破冰船项目(发改投资[2015]429号)资助[作者简介] 陈清满, 男, 1987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科考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科考支撑保障研究 [通信作者] 王硕仁,E-mail:********************.cn“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实验室的特殊设计陈清满 王硕仁 袁东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上海 200136)提要 为尽可能满足极地科考破冰船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需求, “雪龙2”号通过采用大格局和柔性化两大设计理念, 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内实现“科考为主, 运输为辅”的功能定位。
采用大格局的实验室, 克服船舶实验室面积有限的劣势, 尽可能满足各学科专业通用的要求, 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 采用柔性化的设计, 均衡各学科专业实验之间的特殊需求; 结合移动式集装箱实验室的调配, 采取分航段作业模式, 拓展实验支撑能力。
工程技术上, 通过模块化实验台拼装技术、灵活的水电气衔接技术和标准化固定技术等来实现大格局和柔性化的设计理念。
有效解决了多重矛盾: 现代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与运输需求并存, 航程长但调查窗口期较短, 实验室种类少、空间小但综合调查涉及学科专业多、对实验室种类空间要求高, 等。
关键词 “雪龙2”号 科考破冰船 极地 船载实验室 模块化拼装 功能带 柔性布局 标准化固定安装doi: 10. 13679/j.jdyj.202000260 引言海洋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 是海洋能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极地)生物资源、海底地形地貌和资源勘探研究是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
“雪龙2”号:“探极利器”自主造

文/ 高 悦极地冒险在“雪龙2”号交付使用前,“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直承担着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送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该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后,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然而,由于“雪龙”船破冰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时间和范围。
添置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新破冰船,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
早在2008年11月,国家海洋局全面分析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动了添置极地考察破冰船的调研论证。
一开始本打算从俄罗斯买一艘旧的破冰船,然后进行改造。
这样做的好处是,交船时间快、价格适中,可以在短时间入列服役。
后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费用大概需要3亿元人民币,其中购买旧船需要1亿元,改造要花2亿元,而且这艘船也不是当时先进的电推船,破冰能力和科考功能均不理想。
2009年3月,芬兰有一艘旧的极地科考船要出售,报价7亿元人民币。
由于价格太高,最终只能放弃。
当时,挪威也在造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造价约10亿元。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2018年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按照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船并加入我国极地考察船队,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雪龙2”号吧!地冒险王能自己造一艘新船呢?”经过多方咨询考察,2009年4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建造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议。
两个月后,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确立原则。
2011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要求“联合设计,国内建造”。
2016年12月20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工建造,新船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
由于极地考察破冰船对船舶的设计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此类船舶的建造在我国造船史上还是空白,因此,建造团队提出了“国际一流,中国第一”的高目标。
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定心卷)

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相识犹如昨日,离别却又在即。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不舍三年情谊,难忘岁月如歌。
作为班长,你承担了班级毕业纪念册《我们的初中生活》的编辑任务,请根据提示完成纪念册。
【成员初聚·同游秦岭植物园】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历史上秦文化、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著名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回想刚刚升入初中的那个秋天,同学们一同去秦岭国家植物园研学,大家都写下了自己的研学日记。
你挑选此篇编入“班级大事记”,请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
(5分)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秦岭国家植物园。
从大巴车上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秋阳成了大自然的调色板,橙黄jú绿令人神往。
下车和同学们行走在山林中,看见松鼠在树梢间跳跃,忙着收集松子;鸟儿在空中áo翔,唱出悠扬的歌声。
此次研学之旅,我们深入了解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收获了珍贵的知识与友谊。
这是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班级活动,我们定下了“知行合一学思共进”的班级座右铭。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分)(1)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秦岭国家植物园。
( )(2)从大巴车上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
(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1)橙黄jú 绿( ) (2) áo翔( )3.请将“知行合一学思共进”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1分)【文学建班·兴庆湖畔赛诗会】兴庆宫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宫内建有兴庆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等建筑物。
我国研发的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科学考察

我国研发的第一艘自主建造的科学考察“雪龙2”号——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今天在上海下水,并正式命名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今天在上海下水,并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出席“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暨命名仪式并致辞。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
据了解,“雪龙2”号船是一艘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并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雪龙2”号船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
新船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
“雪龙2”号船自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集团的切割车间里进行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以来,总体进展十分顺利,此次新船下水后还将进行系泊试验和内部装修等,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成功下水,而且将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与“雪龙”船一道驰骋南北极!听到这些好消息,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由衷地想给咱们的极地事业手动点赞!说了这么多,与咱们熟悉的“雪龙”相比,到底“小身板儿”的“雪龙2”号有哪些了不得的本领?本领一智能集成,小身材也有大智慧以后在“雪龙2”号上,考察队员不再需要房门钥匙,一款自带定位系统的腕带式便携装置便是门卡,且记录了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各类信息。
列举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的破冰方法

列举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的破冰方法
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为了突破不同厚度的海面“冰盖”,破冰船破冰大致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连续破冰法,即依靠船艉的巨大动力,将船头抬起,上插到前方冰面上,同时利用船头配重和坚硬的结构压碎冰面,使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种是冲撞式破冰法,即破冰船短暂后退后,开足马力向前冲撞,撞碎前方冰层后再倒退,如此反复循环,直至突破困境。
此外,“雪龙2”号还可以艉向破冰,但不是只依靠冲击力,而是利用艉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使一定范围“冰盖”的冰面塌陷碎裂,从而使船只破冰前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雪龙二号的相关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2022~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考试(四川省泸州市)

选择题“雪龙2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极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甚至可以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与“雪龙号”首次双船出海,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雪龙号”在南极科考遇到的自然困难主要是①冰山浮冰②淡水匮乏③猛兽伤害④恶劣天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明显不同于以往科考的是①缩短了科考航行时间②提高了科考的舒适度③延长了科考时间④拓展了科考区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10月24日16时51分科考船穿越赤道,这一天,科考队员观察到的现象可信的是:A.日出东北,日落西南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C.乌云密布,狂风暴雨D.昼夜由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答案】【1】B【2】D【3】D【解析】【1】由于所经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故冰山浮冰众多,①正确;因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狂风巨浪,天气恶劣,④正确;科考往往选择在南极极昼期间进行,故D项错误;该区域降水较少,故B项错误。
冰川淡水资源丰富,②错误。
南极气候寒冷,猛兽较少,③错误。
故选B。
【2】“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极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甚至可以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比常年3月返回时间晚,可以延长了科考时间,拓展了科考区域,③④正确,①错误。
科考是以科学考查为目的,舒适度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故选D。
【3】10月24日16时51分科考船穿越赤道,这一天,科考队员观察到的现象可信的是:10月2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A错误。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B错误。
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风力较小,不会狂风暴雨,C错误。
专题09北极科考(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例析

专题09 北极科考【热点背景】2023年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次考察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同时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
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一直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提高北极科学研究水平贡献力量。
自1999年执行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以来,我国已开展了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在野外综合考察、科考站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热点解密】1、北极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指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
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的趋势。
2012年8月24日,中国科学家在北极高纬地区发现新型污染物。
2023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
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
北京时间8月2日1时50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2、中国历次北极科考:(1)第一次北极科考: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中国完成历史上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1天。
抵达了北纬77°18′。
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押大题10 极地地区(解析版)

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押大题10 极地地区【真题回顾】1.(2022·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国际治理热点区域罗斯海沿岸,是中国在建的第5个南极科考站。
新站的建成,将为我国科考人员在罗斯海水域开展科学调查及极地保护工作提供保障,是我国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罗斯海新站濒临____海,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半球。
(2)图中虚线代表____(纬线名称),由此可知,罗斯海新站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
(3)推测罗斯海新站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4)简述国际合作在罗斯海水域保护中的必要性。
【答案】(1) 罗斯南(2) 南极圈南寒(3)酷寒、烈风等(4)一些国家对建立罗斯海海洋区保护持反对态度,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解析】本题以罗斯海新站为材料,涉及罗斯海新站的地理位置、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南极地区的保护等,考查学生对极地地区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
(1)由图可知,罗斯海新站濒临罗斯海,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由此可判定,罗斯海水域地处南、北半球的南半球。
(2)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 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由此可判定,图中虚线是靠近南极点的南极圈,罗斯海水域位于南极圈以内,属于五带中的南寒带。
(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所以在南极建科考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酷寒、烈风、干燥、多年的冻土等。
(4)国际合作在罗斯海水域保护中的必要性,一些国家对建立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持反对态度,反对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政治与经济利益分歧,因此必须加强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
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儿个月前更中立了。
”在这,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时已被俄船脸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
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
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
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
”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脆、船舰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 “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 "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4.D(A项,曲解文意,“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理解有误,原文是“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一事实。
C项,“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 将未然变已然;主要归因于别国资金紧张与原文不符,主因应从中国角度概括。
)
5.C(“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且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
)
6.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
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
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所表现出的中国负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每则材料侧重点的概括2分,侧重点正确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