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其他论文文档]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在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团聚、享受丰盛美食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并探讨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载体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了祖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是人们与先祖相连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世代相传,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二、传统节日与习俗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习俗之一。

我们在每个传统节日中,都会有特定的习俗和活动,比如春节贴对联、包饺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习俗不仅富有趣味性,更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通过这些习俗的传承,人们能够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作用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相关故事的讲述,人们能够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包粽子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纪念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团结精神;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传递了亲情和团聚的美好寓意。

通过在传统节日中的体验和感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四、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在当代社会,传统节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回归日益增长。

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对情感交流、文化认同的需求。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传统节日可以成为人们放松心情、寻找生活均衡的重要方式。

同时,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既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又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日子,更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通过祭祀来感谢神灵的恩赐和保佑。

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传统节日。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热烈欢庆的情感。

除了春节,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抵抗外敌的英勇行为。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神灵的保佑。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强调家庭和睦、亲情和友情。

例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互赠红包,这体现了中国人民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公益活动,如慈善捐款、志愿者服务等,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道德伦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所取代。

中国传统节日及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及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及文化篇一: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字数:2682 字号:大中小中国是—个节日众多,节日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

我国传统节日究竟有多少?要想给出—个确切的数字,恐怕比较困难。

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在不断发展、演变着,各地又因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本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各民族又因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多种民族性节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被称为中国民众的八大传统节日。

不同的节日具有不同的象征性意义和文化内涵,伴随着特殊的民俗活动。

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节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样式,形成了民众生活的高潮阶段,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特殊需要。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时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中,它们层层积淀了并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永恒不变的祈福纳祥主题。

考察各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重要的节俗活动,几乎都与原始崇拜、巫术有关,春节的大傩,元宵节的太一神祭祀,清明节的禁火,端午节的插艾、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的祭月,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腊八节的腊祭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人们远离灾疫的强烈愿望;传统八大节日中有元宵节、中秋节两个节日都以十五月圆为节期,以象征团圆美满的元宵、月饼为美食,再加上春节这一最隆重的节日,都以阖家团圆为主旋律;还有在节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语、祝福语,如“长命百岁”、“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无一不表达获得吉祥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成为中国老百姓千古不变的民族文化心态,缭绕萦回于节日民俗生活之中。

贯穿始终的伦理道德意识。

传统节日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素,它在传播道德规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

首先,传统节日中渗透着浓郁的敬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意识,如年节中给年长者拜年,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节日宴席上长幼座次的排定,给孩子买新衣裳、给“压岁钱”,端午节给孩子系五彩线、香荷包,中秋节给孩子买“兔儿爷”等,无不表现出对年幼者的悉心关爱和体贴。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节日,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而文化习俗,则是人们在传统节日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传统做法。

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分析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推动社会发展。

首先,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是人们对于一段历史的回顾和纪念,它承载着一种传统文化的基因。

通过庆祝节日、遵循习俗等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从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或地区的文化根源。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庆祝春节,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比如贴门神、祭祖、守岁等等,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其次,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节日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相互赠送祝福和礼物,进行亲友互访,在共同庆祝节日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同时,一些节日活动也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比如,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这不仅增加了文化娱乐的内容,也促进了月饼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此外,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还是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走近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

比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等,在各国之间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纽带。

通过庆祝和了解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同时,通过参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和深厚民俗文化的国家。

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独特象征。

而民俗文化则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我们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传统节日,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庆祝。

比如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亲友团聚、举行祭祀祖先、贴春联等传统活动无不体现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同样,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仪式,不仅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更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的载体。

民俗文化是指从民间产生、流传并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工艺品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生活。

例如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都是端午节的民俗风俗活动。

民俗文化不仅仅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和传统文化的途径,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它们是世代相传的历史遗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只有保护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感受到家乡的文化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和社会互动。

这种凝聚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再者,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活动,青少年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和感恩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传统节日的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展示价值观念不同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

比如,春节强调家庭团聚和亲情;清明节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中秋节强调团圆和感恩。

这些价值观念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展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传统文化价值。

三、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1. 饮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与饮食密不可分。

比如,春节时人们吃团圆饭、年糕和饺子,寓意着家人团聚和新年的好运;端午节时人们吃粽子,纪念屈原和反抗外敌的壮举。

这些节日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2. 服饰与传统手工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以特殊的服饰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穿戴着传统的汉服和唐装,舞龙舞狮表演中的绘有纹饰的面具、绣球和霓裳羽衣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美。

3. 传统人文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以一系列的人文活动融入中国文化。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祭扫祖先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中秋节时人们共赏皓月,吃月饼,品茗,展示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和追求和谐的情怀。

四、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社会表达和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中国社会表达情感和凝聚力的时刻。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通过亲友团聚、互赠礼物、传递祝福等方式,增进了社会交往和友谊,促进了社会和谐。

2. 促进旅游与经济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相关商品的销售,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厚,包含了诸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而传统节日则是这些观念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比如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用来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迎接新的开始,传承着家庭团聚、亲情、友情和希望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广泛接受,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平台。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具体的载体和场景,而传统节日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和活动,比如丰盛的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节日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传统文化得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实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最后,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这些游客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会亲身感受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理解。

通过传统节日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和弘扬,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承载平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节日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是人们对过去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祝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与国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这种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节日与国家历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节日往往源自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事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举个例子,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对古代华夏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回顾和赞美。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它通过传统习俗、食物和表演艺术等形式展示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传统节日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蕴含着国家历史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历史和文化知识传递给后代。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也促进了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印度的狂欢节(Holi)是印度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印度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狂欢节,人们传承了千年以来对和平、友谊和社会团结的追求,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和艺术形式。

此外,传统节日还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之一,它们能够将不同群体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和参与。

通过这种共同参与的方式,人们能够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例如,美国的独立日(IndependenceDay)是美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庆祝美国独立纪念日。

在这一天,美国人民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游行、烟花表演和音乐会,来纪念他们的独立历史,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爱国心和国家认同。

最后,传统节日对于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都将传统节日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这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例如,巴西的嘉年华(Carnival)是世界上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际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1]我国传统
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节,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为迎接春节忙碌起来了,王安石《元日》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歌咏春节的诗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门联,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节日氛围的民间风俗画卷。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迎接一个充满希望、丰收的新年;写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故苏轼《守岁》中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开门放爆竹,如范成大《爆竹行》中形象地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 [2];拜年,文征明《拜年》对相互之间拜年习俗的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3]还有接神、拜财神、十五元宵节灯会活动等等沿袭至今,现在甚至出现了大年三十必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显现出浓烈的节日氛围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尚圆,即重视团圆。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相对固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合家团圆”。

团圆意识已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标识,由传统节日团圆主题所形成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理,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

渴望团圆是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极富民族特色和魅力之所在。

春节之前最重要的日子要数除夕了,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不管身处何方,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一家人总要团聚,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团圆饭。

它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共吃团圆饭,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

[4]一年一度的
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春节本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却有很多因漂泊在外而无法与家人相聚的情况时有发生。

唐代诗人崔涂终生飘泊,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所以《除夜有感》一诗也
是充满了异乡的悲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

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 [3]诗人客居在万里之外,在佳节到来之际由于无法团聚感到更加孤独,满怀乡愁,内心的失落尤其强烈,思乡之心更切。

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佳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法相聚的孤独之感。

因此,当传统佳节来临之时,对于那些外出未归的游子,人们在团圆时或空出一位,另置碗筷,表示对未归之人的思念之情。

二、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3]清朝形容宋代首都东京过节时:“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这里“片子飞”说的就是达官贵人们一到春节,就四处发“片子”,相互拜年送祝福,体现了和和气气的节日气氛。

一般来说,在节日期间,很多的矛盾和争执都被搁置下来,就算是宿敌,在此时此刻都会道一声节日快乐的祝福,都不想破坏节日气氛,这便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三、礼尚往来。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比平常更讲究礼仪,这些礼仪又可分为神灵界和人间两类,如春节的贴门神、送财神等,非常讲究。

仅以春节“拜年”为例,初一要先拜父系,即儿子拜父亲;初二再拜母系,即女婿拜岳丈。

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日来往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带有集会性的活动,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相互赠送礼品,可能是和节日有关的,比如端午节送粽子、中秋送月饼之类的,也可能是节日通用的礼品等等。

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问寒知暖,密切关系,加强交流。

四、重血缘。

中国是一个重血缘、亲缘关系的、以宗姓家族为基本社会结构的国家。

在封建的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信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5]宗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观念,重视家族之间的情
谊和血亲联系。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事,家庭成员都要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春节,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都要团聚在一起,加深情谊。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

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而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

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在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仍然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内容的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