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2024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最新版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6.“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7.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的是“神州飞船”。
8.鸟巢和埃菲尔铁塔都是钢结构。
9.港珠澳大桥(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10.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因此,技术与工程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立模型,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12.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
13.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14.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15.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16.受到相同的外力作用时,较稳定、不易变形的是三角形框架。
在四边形框架中添加斜杆,增强了承重、抗震能力。
17.塔台模型测试主要测试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统计、分工合作和美观等。
18.塔台模型太高会减弱它的抗风能力。
19.塔台制作不够精细会减弱它的抗震能力。
20.把塔台制作成上轻下重会提高它的抗震能力。
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塔台镂空结构,可以提高抗风能力。
21.如何测试塔台模型:(1)用米尺测量塔台模型高度。
最全面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学变化)。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可以放大物体图像,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
我们可以用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物品来自制放大镜。
需要注意的是,放大镜只能横向放大,纵向不会放大。
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也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例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而像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则不是晶体。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些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些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7、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8、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1、XXX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例如,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1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抵抗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处理垃圾和污水。
15、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则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精选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盒也自曲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7、在亿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俭—8、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ft 曾。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0、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镣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问问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2、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镣下观察官的精细结构。
13、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14、大量的研穷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牛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熟悉微小世界的紧张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置—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用。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XXX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2015,3,2第⼀单元微⼩世界第⼀课放⼤镜⼀、为什么要⽤放⼤镜观察哪些⼯作需要经常使⽤放⼤镜?答:需要⽤到放⼤镜的⾏业或⼈员有:公安侦查⼈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观察⼩型的零件);农业科技⼈员(观察花、种⼦、植物的结构);考古⼯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观察病菌细菌);测绘⼈员(看地图)等…⼆、放⼤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放⼤镜?(P2)答:⽅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镜在物体与⼈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图像⼤⽽清楚。
2、放⼤镜的作⽤:(P 3 )答: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镜的特点1、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镜放⼤倍数⽐较⼤?答:放⼤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的,放⼤倍数就越⼤。
3、为什么⼀些器具也有放⼤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镜的镜⽚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功能。
4、⼈们为什么把放⼤镜⼜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中央凸起,且⼜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装置的应⽤。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的眼镜。
第⼆课放⼤镜下的昆⾍世界⼀、奇特的⾝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千个⼩眼组成,观察范围⼴,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的触⾓:是他们的“⿐⼦”,可以分辨各种⽓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朵长在⾜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鳞⽚,其实是扁平的细⽑。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且还能爬⾏,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蚜⾍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的?)草蛉的幼⾍⽤“镰⼑”勾住蚜⾍,把尖尖的嘴刺⼊蚜⾍的体内,只⽤⼤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的体内的汁液吸⾷⼀空;草蛉还会把蚜⾍的空壳背在⾃⼰的背上伪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 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八、微小世界和我们1、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3、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4、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五、铁生锈了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七、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八、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综合填表:第三单元:《宇宙》一、地球的卫星——月球1、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没有生命,是个表面凹凸不平的星球。
2、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3、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观察( 伽利略第一个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月面的凹凸不平)——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4、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于1969 年7月在月球上着落,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
5、阿姆斯特朗的著名格言:“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二、月相变化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月相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2、月相表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4、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三、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曾有过许多的猜测,现在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使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四、日食和月食1、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是:3、在利用活动星图观察星空时,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八、探索宇宙1、在天文学上,我们常用光年来计量恒星间的距离,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1光年约为9.5万亿千米。
2、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约为10万光年。
3、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4、恒星的一生:(小恒星)星云→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大恒星)星云→原恒星→超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5、宇宙是无限的,而且正处于膨胀之中,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宇宙是充满活力的。
6、中国是火箭的发源地,神州5号于2003 年10 月15日升天,将航天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州六号于2005 年10 月12 日升天,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州七号于2008 年9 月25 日升天,航天员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一天的垃圾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二、垃圾的处理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1、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2、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3、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四、分类和回收利用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3、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4、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5、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6、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五、一天的生活用水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6、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六、污水和污水处理1、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3、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4、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八、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1、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