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
统一的因素包括()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
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3.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A.皇族的后代B.外戚C.朝中大臣D.掌握兵权的武将4.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其中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A.海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A.763年,平定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被镇压C.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D.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6.唐玄宗统治后期,一身兼任三地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的边将是()A.李林甫B.杨国忠C.安禄山D.史思明7.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唐朝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权力过大B.朝中大臣权力膨胀C.地方州县权力过大D.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8.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B.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9.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10.唐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张角D.黄巢二非选择题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该诗句反映的是()A.唐朝后期宦官专权B.唐玄宗生活奢侈C.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腐败D.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2.右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3.下列哪一事件促使唐朝由盛而衰()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玄宗西逃四川4.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A.农民战争B.统一战争C.叛乱战争D.兼并战争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6.《旧唐书》中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7.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其“割据性”体现在()①自行委派官吏②不向中央交纳赋税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在此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是(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9.唐朝后期,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是()A.黄巢B.陈胜C.张角D.吴广10.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攻入长安,建立政权B.以失败而告终C.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D.推翻了唐王朝11.907年,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的是( )A.后晋B.后梁C.后汉朝D.后周12.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代”是()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唐1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14.下列有关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的背景是当时人民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B.改革的内容有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C.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增,为后来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D.改革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755年,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的两个叛将是( ) A.安期生、史思明B.安禄山、史思明C.安禄山、史可法D.安期生、史可法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________”处应该填写(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4.唐朝灭亡后到960年的这一段历史是( )A.魏晋南北朝B.五代十国C.宋朝D.后周5.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称为五代。
观察下表,五代建立的地区在( )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城汴州(开封)洛阳汴州汴州汴州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6.十国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
其中,南方有九个,位于北方的只有( )A.南唐B.前蜀C.楚D.北汉7.“十国”中,称“汉”的政权是( )①后汉②前汉③北汉④南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8.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9.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唐朝,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
他就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10.下侧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贞观之治D.安史之乱11.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农民起义D.以上都不是1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恰当的是( )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趋势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精品解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19部编)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解析版)

---------------------------------------------------------------最新资料推荐------------------------------------------------------精品解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019部编)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解析版)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该诗句反映的是() A.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B. 唐玄宗生活奢侈 C. 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腐败 D.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答案】D 【解析】依据诗句的意思: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杨贵妃高兴,让人快马送来荔枝。
反映了唐玄宗生活腐朽,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诗句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D项符合题意。
ABC 三项也反映唐玄宗后期的生活腐朽,但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2. 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 c 处应该填写()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答案】D 【解析】依据图中所示的地方是唐代衰落的起点。
唐玄宗在统治后期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理政务,任用奸臣李林1/ 15甫、杨国忠等人,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 755年,边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陷入混乱。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的时期。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盛世场景。
A项不合题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朝的盛世场景,BC 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定睛:图片题首先要读懂题意。
看图中折线,从 618 年到 755 年唐朝都是上升趋势,从 755 年开始唐朝开始衰落,到 907 年灭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原卷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权力过大B.朝中大臣权力膨胀C.地方州县权力过大D.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重要影响的是(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3.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安禄山、史思明B.杨贵妃、杨国忠C.黄巢、朱温D.唐玄宗、唐肃宗4.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杨国忠、李林甫危害国家③安史之乱爆发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右图中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他是( )A.安禄山B.史思明C.黄巢D.朱温6.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7.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二、材料分析题8.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人口数约1900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人口数约4142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人口数约5292万;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时人口数约1699万。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人口统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1.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A.农民战争B.统一战争C.兼并战争D.叛乱战争2.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具体是指()A.745-753年B.755-763年C.765-773年D.775-783年3.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任用奸相D.宦官专权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国无法与之对D.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5.“安史之乱”和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赋税徭役沉重B.内地兵力空虚C.地方势力强大D.朝政腐败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C.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D.第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现存在的必然趋势7.下列哪一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式出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8.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A. ①④B.②③C. ①③D.②④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五代十国时期“十国”()A.南唐B.吴越C.北汉D.后汉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
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1)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据材料分析,节度使有什么权力?(2)该朝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什么?有何影响?(3)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练习答案:1.D2.B3.A4.C5.C6.B7.B8.A9.D.10.(1)始于唐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反映的历史时代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辽宋夏金时期D.两宋时期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3.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
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4.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其中的五代先后出现在()A.海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6.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唐王朝重视兴修水利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7.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难,又遇连年灾荒,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这次起义中,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军首领是()A.元昊B.朱温C.铁木真D.黄巢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
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平定了安史之乱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后晋成德军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反映当时怎样的历史现象()A.五代十国是唐末宦官专权的延续B.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C.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延续D.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统治10.“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11.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 同步练习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也曾有过一些山河破碎、战乱不止的“乱世”。
下列“盛”和“乱”历史大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文景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光武中兴④安史之乱⑤贞观之治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D.③①⑤②④2.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5.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黄巾起义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D.安史之乱6.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与此相关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D.开元盛世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8.如右图是杜甫的诗歌《无家别》,它描述了广大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可能是()A.隋末农民起义B.安史之乱C.玄武门之变D.黄巢起义9.“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
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
”这直接导致了()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唐朝灭亡D.北宋建立10.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诗歌中,能够反映唐玄宗统治后期景象的是()A.贞观服右治,开庭辨视听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这一观点()
A. 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 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 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2.唐末农民战争对唐王朝产生的影响是()
A. 唐朝由盛转衰
B. 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
C.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D.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3.下图是惠州某学校学生设计的《唐朝兴衰的示意图》。
示意图中方框内M处应该填写的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 三省六部制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朱温灭唐
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
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平定了安史之乱
C.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环。
叛乱爆发时在位的皇帝是()
A. 唐高宗
B. 唐高祖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6.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朝代,其统治结束的标志是()
A. 安史之乱
B. 朱温建立后梁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7.唐朝曾经盛极一时,享誉世界,但很快就走向衰落。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 开元盛世
B. 安史之乱
C. 黄巢农民起义
D. 靖康之耻
8.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 贞观之治
B. 武周统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9.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
A. 安史之乱的爆发
B. 开元盛世的出现
C. 唐末农民大起义
D. 唐朝诗歌的繁荣
10.史书记载:“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今开封)。
”该史书记载的史实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 朱温
B. 李林甫
C. 黄巢
D. 杨国忠
11.任何朝代的衰亡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列有关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错误的是()
A.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
B. 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C. 统治者不在励精图治而纵情享乐
D. 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12.“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下列有关此次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生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 叛乱首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C. 变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D. 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1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其实质是()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4.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而衰的事件是()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重文轻武
15.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
B.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C.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D. 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现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乱世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杜甫《无家别》
(1)材料反映了天宝年间的什么景象?“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
(2)“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3)从材料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17.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生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官僚们又贪污受贿成风,政治黑暗。
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的支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生活奢侈等原因,致使府库空虚。
为了维持统治集团的需要,政府对人民不断加税,一些地主又把赋税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加之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锥之地的局面。
阶级矛盾日益激”。
大宗十三年(859)十二月,浙东农民在裘莆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之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这次起义,转战南北,历时十年,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横线上填A;违背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横线上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横线上填C 。
①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政府空虚。
________
②唐朝末年人民无以为生,纷纷爆发起义。
________
③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大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________
④唐朝末年起义被镇压后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大。
________
⑤907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定都汴梁。
________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材料三: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材料四: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
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1)材料一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请加以概括。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4)材料二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你对此作何评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B
3.C
4.D
5.D
6.B
7.B
8.D
9.A 10.A 11.A 12.A 13.D 14.C 15.A
二、材料分析题
16.(1)反映了天宝年间遭逢乱世,乡亲四处逃难,田园房屋荒废,满目寂寞凄凉的景象;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为天下动荡、人民遭难而忧。
17.A;A;B;C;C
18.(1)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
(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4)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更迭不断。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的经济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