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1课《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2、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正确理解曹刿关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 教学导入主席号140“但最多年一下听用引出学内学生趣初读听法体会曹刿(guì)又何间(jiān)肉食者鄙(b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shì)视其辙乱(zhé)夫战(fú)旗靡(mǐ)小惠末徧(biàn)3曹刿为什么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因为他觉得“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作者介绍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中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关于《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四书五经”中的《春秋》传说就是孔子依据《左传》编写的,后来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案主体内容:[教学设想]本篇文言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故学生在学习本文除了继续积累文言文重要字词和知识点外,还要通过本文了解《左传》的艺术特色;此外,在学习内容上,还要引导学生重视鲁庄公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人和”。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艺术特色2.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知识,熟读成诵。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了解《左传》艺术特色2.继续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知识,熟读成诵。

3.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战争取胜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战前曹刿的远谋2.对鲁庄公的客观评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弱小的鲁国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是因为指挥长勺之战的一个重要人物——曹刿。

从编者所加的题目《曹刿论战》中也可知道曹刿是这场战争取胜的关键人物。

二、疏通文字,积累文言重点字词和语法知识,把握曹刿形象1.文章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来表现曹刿。

结合具体的句子,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说出你对曹刿的印象。

明确:战前的曹刿从“曹刿请见”(解释“见”)中看出曹刿的爱国心。

用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话来说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或从曹刿的“请见”与其乡人劝阻的对比中可见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解释“加点词)中可见他的自信。

从曹刿认为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一战”的决断中可....,可以见曹刿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加点词,指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因为在曹刿看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不是“左右近臣”,不是“神灵”,而是“百姓的信任”。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民无信不立”,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这个国家就可能衰亡,因此,取信于民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1课《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1课《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难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历史,导入课文1、导入: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你知道有哪些?(学生举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论述战争的文章。

(板题:曹刿论战)2、解题:曹刿,曹沫,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论长勺之战。

二、检查预习1、熟悉课文背景,介绍《左传》相关知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1)、背景: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2)、《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读准下列字词。

刿、间、鄙、弗、徧、孚、勺、辙、轼、靡、盈3、字词解释: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 .何以战(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必以情()小大之狱()公将鼓之()望其旗靡( )4、句子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docx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形彖。

3、了解战胜原因。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句。

学情分析:学牛已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自行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

(板书)(展示幻灯片)首先让我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战胜原因。

三、读顺文读懂意1. 读顺文师: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读顺文。

(屏幕展示读顺文)文章要想读得顺畅,首先要读准字咅。

(屏幕展示读准咅)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检测大家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屏幕展示:读准音曹刿(gui)又何间(jian)焉肉食者鄙(bi)弗(fl)敢加也小信未孚(fil)下视其辙(zhc)望其旗靡(mi)夫(fii)战请把字音批注在课本上,接下来让我们每字齐读三遍。

师:读好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停顿。

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提示来自由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生:....师: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 读懂意。

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顺文,更要读懂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吋,已经疏通了文意,现在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

生:师:现在我们来检测人家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重点词语屏幕展示:1 •重点实词⑴ 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⑵又何间焉?间:参与⑶牺牲玉启 ⑷忠之属也 ⑸小大之狱 ⑹公将鼓之 2. 特殊句式① 何以战?凭借什么来作战?(宾语前置倒装句,翻译吋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冋答)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衰竭。

(省略句,翻译时要注意加上省略的成分)③ 忠之属也。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判断句,翻译时,要在主语和谓语间加“是”)④ 夫战,勇气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2)春秋三传:《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4)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5)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1.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大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爱国的精神,明白“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向背”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与北方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勺之战,去了解一下鲁国能够取胜的真正原因吧!板书课题 21曹刿论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作家作品简介四、检查预习【出示】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肉食者鄙.(bǐ)登轼.而望之(shì)小信未孚.(fú)望其旗靡.(mǐ)吾视其辙.乱(zhé)五、听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一听,认准字音,明确停顿。

2、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译一译,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品一品,赏读课文,体悟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研习课文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曹刿论战》
年 级
九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本节课题
《曹刿论战》
总共课时
11---13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