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案:第四章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新人教版

2010届高三生物教学案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考点解读1、理解基因的概念2、掌握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3、了解基因对性状控制的表现4、重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知识梳理一、RNA 的结构⒈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结构:一般是_______,且比DNA 短。

⒋分类二、遗传信息的转录⒈特点: ⑴场所:____________; ⑵模板:__________的一条链; ⑶产物:__________。

⒉过程⑴解旋:________解开,碱基得以暴露。

⑵配对:细胞中游离的________ 与转录用的DNA 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⑶连接:在_________ 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 分子。

⑷脱离:合成的________从DNA 链上释放,DNA________恢复。

三、遗传信息的翻译⒈特点⑴场所:_______ ; ⑵模板:_______ ; ⑶原料:游离的各种________; ⑷产物:具有______ 的蛋白质。

⒉密码子⑴位置:_______上。

⑵实质:决定1个氨基酸的___个相邻的碱基。

⑶种类:_____种。

⒊工具⑴“装配机器”——_____________。

⑵“搬运工”——___________。

①结构:呈_______________,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为__________。

②特性:每种tRNA 只能识别并转运______种氨基酸。

⒋过程⑴mRNA 进入细胞质,与___________结合。

⑵携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 ,通过___________与第一个密码子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⑶携带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 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⑷位点1、位点2相应的氨基酸______形成______,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 上。

⑸核糖体读取下一个__________,原占据位点1的tRNA 离开__________,占据位点2的tRNA 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 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

高中生物第四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2

高中生物第四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2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系统构建必背要语1.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在只有RNA而无DNA的一些病毒中,RNA才是遗传物质。

3.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4.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不定向性、随机性、普遍性等。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5.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6.基因重组只发生于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它既是生物进化的源泉,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7.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以及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的过程。

8.基因控制性状有两种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的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9.基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指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10.染色体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

(1)由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2)由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称为性染色体遗传病。

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有关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2)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例1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

设计实验如图: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 全部无全部32S 全部31PB 全部有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C 少数有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D 全部有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答案 D解析病毒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

生物第三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生物第三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生物第三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为了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各器官的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四章主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器官的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结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细胞的探索欲望。

2. 概念讲解(约15分钟)介绍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3. 观察实验(约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细胞的观察实验,提供显微镜、载玻片、试管等实验器材,并根据实验要求,观察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4. 实验总结与讨论(约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总结与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对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的认识,加深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5. 拓展活动(约20分钟)提供相关科普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细胞现象,拓宽他们的生物知识面。

6. 巩固练习(约15分钟)布置练习题或小组作业,巩固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7. 展示和评价(约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或解答练习题,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收获,激励他们继续学习。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1. 教学手段:讲授、实验、讨论、展示等。

2. 教学工具:细胞结构图、显微镜、载玻片、试管、实验器材、科普视频或图片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实验成果展示:通过学生的细胞观察实验结果展示,评价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与记录能力。

2. 小组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程度。

3. 练习题评价:评价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教学需要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I 学习目标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II 学习重难点1、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免疫调节是通过来实现的。

它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组成的。

3.抗原体是指;抗体是指。

4.特异性免疫包括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起作用;后者主要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过敏反应是指,其特点有。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B.形成浆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高中生物四单元教案

高中生物四单元教案

高中生物四单元教案【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四单元《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组成要素;2. 理解生物数量与生态系统稳态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3. 了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掌握碳、氮和磷的循环路径及其生态学意义;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种类;2.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4. 碳、氮和磷的循环路径及生态学意义。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2. 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及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物质循环》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引起他们对生态系统的关注。

2. 概念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种类、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机制;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实验示范进行简单的生态系统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稳定机制。

4. 知识拓展介绍碳、氮和磷的循环路径,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态学意义。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态环境中碳、氮和磷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物质循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和物质循环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稳定机制,认识到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高中生物第四章节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四章节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2、3节学案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5、掌握区分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方法。

6、理解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二学习指导本章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看书:P65-67文字及图)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

(还有少量多糖)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5.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归纳(四)、常见的物质(小分子、离子)跨膜运输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五)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细胞膜由磷脂分子、蛋白质和多糖构成;2.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流动,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被;4.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数目的不同,决定了出入细胞的物质种类和数目的不同,体现出细胞膜在物质交换中的选择透过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教方法。

学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目的实际问题。

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教学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内容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分析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分析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设一、种群密度+预测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 1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 i, X2, 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EX血。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 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 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 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因此, 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 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 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例如5河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 M=n: 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 K 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 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sex ratio 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1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

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N+i=N+(B—D)+ (I —E)(N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i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 t;死亡率=D/N t;迁入率=I/N t; 迁出率=E/N t。

)〖作业〗练习一二基础题1. 约386条。

2. 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 B。

拓展题1. 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 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162. N=2 。

3. 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 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 1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 1. 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 o入七〖问题〗“ J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 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 1.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 J” 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 S”型增长。

例如, 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 S”型增长的特点。

2.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 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 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P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