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力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理论力学复习总结材料(重点知识点)

第一篇静力学第 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公理 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F=-F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 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 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1.柔性体约束2•光滑接触面约束3.光滑铰链约束第 2 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 --..+Fn= IF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
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Mo ( F) = ±Fh)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为(F,F')。
第1、2章 流体力学复习提纲

第1章 流体力学 1.流体压强的表示方法 表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强 真空度=大气压强-绝对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强) ∴ 表压强=-真空度绝对零压压强的单位:SI 中为Pa ; 压强的几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atm=760mmHg=10.33mH 2O=1.01325×105Pa 1kgf/cm 2=1at=735.6mmHg=10mH 2O =9.81×104Pa2 .流体的粘性与粘度牛顿粘性定律dydu A F μτ-==:dydu 称为速度梯度。
粘度的单位:在SI 中为Pa.s ;在其它单位制中,用P (泊)和cP (厘泊)。
换算关系: 1Pa.s=10P=1000cP T ↑,μL ↓,μG ↑。
牛顿型流体与理想流体牛顿型流体:服从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理想流体:流体的粘度μ=0的流体。
3 管中流动 3.1基本概念uA V s =或 管道截面积体积流量==A V u s或管道截面积质量流量==Aw V s s钢管的表示法: Φd 0×δ (mm ) d 0-管子外径,mm ;δ-壁厚,mm 。
管内径d i =d 0-2δ mm3.2 管中稳定流动连续性方程稳定流动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流进体系的流体质量等于流出体系的流体质量,即 222111A u A u w s ρρ==对于不可压缩流体,ρ=常数,则2211A u A u Q ==对于圆管,22221144d u d u ππ⨯=⨯即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内稳定流动时,流速与管道直径的平方成反比。
4 流体流动能量平衡 4.1稳定流动体系的能量平衡4.2 稳定流动体系能量方程(柏努利方程)gZ 1+p 1/ρ+u 12/2+we= gZ 2+p 2/ρ+u 22/2+∑h f (J/kg)gugpz HH fe 22∆+∆+∆=-∑ρ (m)式中:H e =w/g-泵所提供的压头(扬程),m ; 应用柏努利方程解题要点:1) 根据题意定出上游1-1,截面和下游2-2,截面;2) 两截面均应与流动方向垂直,并且两截面间的流体必须是连续的。
力学知识点总结(5篇)

力学知识点总结(5篇)第一篇: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基础知识: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2.机械运动——参照物3.机械运动——速度4.质量与密度: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密度特点与应用5.认识力——力和力的测量: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6.认识力——重力7.认识力——摩擦力8.认识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9.力的合成10.力的平衡:多个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11.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12.力与运动——惯性13.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概念、压强计算、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14.液体压强:P=ρgh15.大气压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变化、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1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7.帕斯卡原理(或叫伯努力原理)18.浮力:浮力概念、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19.简单机械——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件20.简单机械——滑轮、滑轮组21.简单机械——杠杆与滑轮作图22.简单机械——斜面2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4.功的原理25.功率26.机械效率27.机械能:决定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力学规律和公式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力学知识点大纲

力学知识点大纲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使物体形状和大小改变。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4.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它的用法是(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线(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6.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得方向,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7.重力的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计算公式G=m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俩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8.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9.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a)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_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
-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 使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使物体变形。
三、力的表示方法
- 力的大小:牛顿(N)。
- 力的方向: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点:作用在物体任意一点。
四、力的合成和分解
- 合力:多个力合成的结果。
- 分解力: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合力的和。
五、力的平衡
- 平衡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 平衡条件: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力合力为零。
六、力的单位和测量
- 力的单位:牛顿。
-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七、力与加速度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
八、权重
- 物体受到的重力称为权重。
- 计算公式:权重 = 质量 ×加速度。
九、摩擦力
- 定义:物体相对运动或即将发生运动时的阻碍力。
- 类型: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十、弹力
- 定义: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 特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变形程度成正比。
十一、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大力使物体产生较大的加速度。
- 方向相同的力使物体加速度增大,方向相反的力使物体加速度减小。
以上为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提纲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2.弹簧测力计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合成与分解5.运动状态的判断(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6.分离力和接触力7.牛顿第一定律8.牛顿第二定律9.牛顿第三定律10.质量和重力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程2.速度与速度的计算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4.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5.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6.自由落体运动7.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8.斜抛运动9.飞行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三、力的应用1.摩擦力与静摩擦力最大值的计算2.摩擦力与斜面上物体的运动3.鹰击长空问题4.能量和功5.功的计算公式6.能量守恒定律7.动能和位能8.动能的计算公式9.重力势能10.机械能守恒四、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2.杠杆的公式3.一类简单机械(斜面、滑轮、绞盘)4.输出功与输入功五、压力和浮力1.压强概念2.压强的计算3.压力和面积的关系4.浮力概念5.浮力的计算6.浮力的应用(浮力平衡、浮力的浮物性质)六、机械能和功率1.功和功的计算2.机械能的转化3.功率概念4.功率的计算公式5.功率的单位七、力的留性1.弹性形变和弹性恢复2.弹性势能3.弹性势能的计算4.动力学留性5.动力学留性的应用(减震、保护)八、物体的平衡1.物体平衡的条件2.物体平衡的类型(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中立平衡)3.杠杆平衡条件4.力矩的概念5.力矩的计算公式6.力矩平衡定律7.平衡力的分析九、机械工作和机械效率1.机械工作的定义2.机械工作的计算公式3.输入功与输出功4.机械效率的定义5.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知识点总结本文档为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知识点的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巩固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 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表示为 F=ma。
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照法则进行合成,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力,满足力的平衡条件。
四、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是接触面上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五、重力与重力势能1.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对物体吸引的力。
2. 重力势能:物体具有的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势能。
六、匀速直线运动1. 速度和位移: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位移表示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
2. 加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七、变速直线运动1. 加速度与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为零时,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通过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关系图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理论力学复习重点提纲.docx

静力学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的科学。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基本概念:力、刚体、约束和约束力的概念。
2、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多边形法则)注意:与力偶的区别(2)二力平衡公理;(二力构件)(3)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推论:力的可传性、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5)刚化原理。
3、常见约束类型与其约束力:(1)光滑接触约束——约束力沿接触处的公法线;(2)柔性约束——对被约束物体与柔性体本身约束力为拉力;(3)铰链约束——约束力一般画为正交两个力,也可画为一个力;(4)活动铰支座——约束力为一个力也画为一个力;(5)球铰链——约束力一般画为正交三个力,也可画为一个力;(6)止推轴承——约束力一般画为正交三个力;(7)固定端约束——两个正交约束力,一个约束力偶。
4、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1)画出所要研究的物体的草图;(2)对所要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3)严格按约束的性质画出物体的受力。
意点:(1)画全主动力和约束力;注(2)画简图时,不要把各个构件混在一起画受力图;(3)灵活利用二力平衡公理(二力构件)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平面汇交力系:(1)几何法(合成:力多边形法则;平衡:力多边形自行封闭)(2)解析法(合成:合力大小与方向用解析式;平衡:平衡方程,)意点:(1)投影轴尽量与未知力垂直;(投影轴不一定相互垂直) (2)对于二力构件,一般先设为拉力,若求出负值,说明受压。
2、平面力对点之矩——,逆时针正,反之负 意点:灵活利用合力矩定理 3、平面力偶系:(1)力偶:由两个等值、反向、平行不共线的力组成的力系。
(2)力偶矩:,逆时针正,反之负。
(3)力偶的性质:[1]、力偶中两力在任何轴上的投影为零;[2]、力偶对任何点取矩均等于力偶矩,不随矩心的改变而改变;(与力矩不同)[3]、若两力偶其力偶矩相等,两力偶等效;[4]、力偶没有合力,力偶只能由力偶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知识点复习提纲力的基本概念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由快变慢、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或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B、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并在受力方向上进行调零;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必须在受力方向进行调零。
D、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涉及到的原理有: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E、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一个端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要求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斜面推理实验:(1)三次实验都使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处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初速度相同。
(2)实验现象:在同样条件下,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越远;(3)实验得出得结论: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就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
(4)实验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5)牛顿第一定律斜面推理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物体所受的多个外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时的状态与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是等效的。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物体受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三、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运动和力的关系图表: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压力、压强和浮力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n Al h tee a⑷重为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中金属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海面上,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金属块竖放和平放在海绵上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和 对比法3、压强:⑴ 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 的认识: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对手的压强约20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探究:微小压强计 用途: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的规律: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⑴ 推导压强公式用到了一段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将橡皮膜朝下,压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向管内凹陷,向玻璃管中加水至橡皮膜变平,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烧杯中的水对橡皮膜向上的压力等于管中水的重力。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ar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5、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
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1标准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36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略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adl ts erH cmHg (H-h)cmHg (H+h)cmHg E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5、大气压的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6、测量工具: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钢笔吸墨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四、浮力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