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教学大纲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明清小说研究》是一门研究明清时期小说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流派及特点,并学习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2.掌握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作家及其代表作;3.理解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和特点;4.掌握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5.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第一讲: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小说的文化背景;-明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
2.第二讲: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及作家-董仲舒《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等。
3.第三讲: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话本小说;-志怪小说;-通俗小说;-架空小说等。
4.第四讲:明清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家族与家庭观念;-人性与道德思考;-形象塑造与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5.第五讲: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
6.第六讲:学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明清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对重要概念、理论和知识点进行系统阐述。
2.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并激发学术兴趣。
3.文本分析:通过详细解读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意义。
4.文献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5.学术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1.学生课堂表现(40%):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提问回答的参与度等。
2.作业完成情况(30%):包括作业的质量、提交的及时性等。
大学语文教学-明清文学

第二节 清代文学
(一)诗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清代初年,陈维崧取法苏、辛,雄放恣肆, 为阳羡词派之宗主;朱彝尊圭臬姜、张,清 空醇雅,执浙西词派之牛耳;纳兰性德推崇 南唐二主,纯任性灵,卓然自成一家。清代 中期,张惠言、周济提倡词的比兴、寄托, 强调词的社会作用,开创了常州词派,代表 了词风的转变,其影响直至清末。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一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 高,各类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 面。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 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 最为宝贵的贡献。
明清文学
目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过渡页
>> 第一节
明代文学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一)明代社会背景: 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第二,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
吹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 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 的思想。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三是许多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 作家队伍有所扩大。正由于大批的下层文人 进入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 (戏曲小说)出现了空前的融合。
第一节 明代文学
(一)明代社会 背景
(二)明代文学 特色
在传统的诗文创作领域不再属于贵族、 士大夫等上层人物的同时,又有大批正统作 家开始关注与参加俗文学的创作,这一特点 导致了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 双重变化。
明清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A五明清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明清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课程代码:0014216学分/总学时:54开课单位:人文学院面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一般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本时期其它文学现象(如诗词、散文、散曲、说唱等)有一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在“雅文学”之外,还有大量的、内容深刻的“俗文学”;也使学生通过研读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加深认识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古代汉语、文学理论。
三、课程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占总课时比重较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中国古代文学”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养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具备独立研究某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文学史知识由三部分组成:1、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样式分类的总论,着重说明总貌,理清线索,指出特点,把发生、发展、兴衰嬗递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示明白。
2、作家作品的评析,包括对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的较全面地评析,次要作家作品主要特点的评介,以及对一般作家作品的简介。
3、是某些文体特点的专章介绍。
四、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目的要求]1、介绍明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了解明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元曲——明清传奇——花部乱弹——京剧 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
第二节 元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来, 融合了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 是元代代表性文学。
一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中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 果。
1、最早见于元稹的《莺莺传》。 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念花]鼓子词
《西厢记》。 3、宋官本杂剧〈莺莺六 么〉,金院本
〈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 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
贞〈曲藻〉)“实甫《西厢》千古绝 技。”(王骥德〈曲律〉)续改《西厢》 者仅明清不下二十余家。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在杭州。 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在前期。元钟嗣成《录鬼簿》
和元明之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可证。 后期杂剧作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⑴、结构上“一本四折”的形式 ⑵、曲词与宾白的组合方式 ⑶、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的表演方式 ⑷、角色分配与科范方面的规定 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生、旦、净、末、丑。
三、元杂剧创作概况
㈠、元杂剧前期创作概况
1、康进之、高文秀的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 最优秀。
2、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忠奸斗争的历史悲剧。 3、李好古、尚仲贤的爱情神话剧。李好古《柳毅传
书》。
4、杨显之、石君宝的妇女作品。石君宝《秋胡戏 妻》。
5、白朴的爱情剧《墙头马上》。 6、马致远的《汉宫秋》及神仙道化剧, ㈡、元杂剧后期创作概况
发展规律,总结其创 3、本课程采用面向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掌握明清小说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成就;(3)分析明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欣赏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明清小说原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明清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交流和表达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2)领悟小说中的人物品质和道德观念;(3)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明清小说概述(1)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特点;(2)阐述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3)概述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
2. 第二课时: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1)分析明清小说的结构布局;(2)探讨明清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3)欣赏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
3. 第三课时:《红楼梦》鉴赏(1)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4. 第四课时:《西游记》鉴赏(1)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5. 第五课时:《水浒传》鉴赏(1)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评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明清小说》相关章节;2. 参考书目:《明清小说史》、《红楼梦鉴赏辞典》、《西游记鉴赏辞典》、《水浒传鉴赏辞典》;3. 网络资源:相关明清小说的网站、论坛和学术论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明清小说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明清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背景和特点。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小说作品来展示明清小说的魅力。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了解程度。
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部明清小说,并写读后感。
第二章: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类型,如章回体、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2.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手法明清小说代表作品的特点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明清小说的类型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小说的异同,提高分析能力。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类型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如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
明清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鲜明、类型化、个性化等。
明清小说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手法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魅力。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与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清小说人物塑造的了解程度。
课后小组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部明清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第四章:明清小说的情节结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和手法。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4.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元明清文学教学任务及安排.

四、考核方式
1 、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占总评成绩 的80%。 2、大作业2次。占总评成绩的20%。(作 业内容为:从8次讨论课的内容中选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独立成篇,字数不少于 1200 字。要求: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层 次清楚、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五:参考书目(详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9
第四章:儒林外史(其中讨论课0.5学时)
第五章:红楼梦(其中讨论课0.教材为
准;在卷面中以10—15分的分值出现):
1 、文学史第三卷 243 页:第一章 话本 小说与讲唱文学 2 、文学史第三卷 369 页:第九章 元代 诗文 3 、文学史第四卷 62 页:第三章 明代 前期诗文
4、文学史第四卷79页:第四章 明代中 期的文学复古 5 、文学史第四卷 203 页:第十一章 晚 明诗文 6 、文学史第四卷 248 页:第一章 清初 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7 、文学史第四卷 381 页:第七章 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清
三、背诵内容 (在卷面中以
10分左右的分值体现;详见《中 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 第二册)
26、《元诗选》
顾嗣立编选,中华书局 1987年。 27、《明诗选》 杜贵晨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 28、《清诗选》 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 29、《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63年。 30、《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 31、《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83年。 32、《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 潘啸龙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3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钱仲联、马兴荣、叶嘉莹、 陈邦炎、钟振振、王兆鹏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年。
明清文学教案(学生版)(1)

明清文学教案绪论:明代文学概说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社会的整体状况;2、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及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
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元年以后,明代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史学家大多以嘉靖时期为界将明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
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集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皇帝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为巩固皇权,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对有功大臣也不例外,实行恐怖统治【大肆杀戮功臣,洪武13年兴胡党大狱(加左宰相胡惟庸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26年兴蓝党大狱(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
列侯以下坐党锢夷灭者不可胜数)】。
清人赵翼说:“明祖借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廿二史札记》卷32)。
第二,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其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
并对知识分子和自由思想进行恐吓和禁锢,加强文化统治。
所以,高压政策下,明代(特别是明初)的文字狱层出不穷,文人不为所用者皆腰斩(如高启),以此树立绝对皇权。
文人为了免祸,谨小慎微成为一时风气。
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
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
弘治、正德间,出现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即王学,又称心学),这是明代理学的重要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A五明清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明清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课程代码:0014216学分/总学时:54开课单位:人文学院面向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一般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本时期其它文学现象(如诗词、散文、散曲、说唱等)有一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在“雅文学”之外,还有大量的、内容深刻的“俗文学”;也使学生通过研读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加深认识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古代汉语、文学理论。
三、课程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占总课时比重较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中国古代文学”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养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具备独立研究某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文学史知识由三部分组成:1、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样式分类的总论,着重说明总貌,理清线索,指出特点,把发生、发展、兴衰嬗递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示明白。
2、作家作品的评析,包括对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的较全面地评析,次要作家作品主要特点的评介,以及对一般作家作品的简介。
3、是某些文体特点的专章介绍。
四、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目的要求]1、介绍明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了解明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3、了解明代文坛相继出现的文学流派及其主张。
第二章明代的诗文创作[目的要求]1、介绍明代诗文的分期。
2、了解明代诗文的主要流派及作家作品。
3、了解明代诗文流派的文学主张。
[教学内容]明前期诗文:明初诗文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刘基、高启等人。
他们都是由元入明的作家,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大动荡,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表达心声的作品。
此外,明前期诗文创作中出现了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也出现了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茶陵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杨”及其末流粉饰太平、缓弱浅俗的诗风。
明中期诗文:这一时期的明代文坛,流派甚多,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等。
他们在诗文创作的理论方面尽管见解不一,但都各有建树,对活跃明代文坛有一定的贡献。
此外,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多才多艺,号称“吴中四才子”。
明后期诗文: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有李贽、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以及钟惺、谭元春、张岱、陈子龙、张溥、夏完淳等。
他们在诗文创作方面各有传世的作品,显示了晚明诗文的实绩。
明代的散曲和民歌:明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初至成化年间,主要作家有朱权、朱有0等;二是弘治至嘉靖年间,主要作家有陈铎、王九思、王磐、康海等;三是嘉靖至明末,此时,北曲迅速衰落,南曲成了曲坛的主流。
至于民歌,明代民歌的内容以写男女之情为主,感情大胆真率,语言清新流畅。
[重点难点]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作家作品的理解。
第三章《三国演义》[目的要求]1、了解章回小说的体制及其发展历史。
2、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3、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内容。
4、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标明回目、分章叙事。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三国演义》是一部在长期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其写定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最流行的版本是“毛评本”。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此书着力宣扬了“仁政”思想,形成了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此外,书中还着力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作者是把“义气”当做贯穿全书故事的主要精神脉络来表现的。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此书刻画的人物大约有400多个,其中不少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色彩鲜明,如曹操、关羽、诸葛亮等。
第五节《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其战争描写既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又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其人物塑造往往强调人物的某一特点,不惜用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作者还善于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在结构方面,尽管书中事多人多,头绪纷繁,但作者组织得法,详略得当,故脉络清楚,主次分明。
三国演义》的影响:此书的“忠义”思想和大量的军事斗争经验对后世的十分深远;其分段叙述、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确立了古代章回小说的基本模式。
[重点难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理解及历史小说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水浒传》[目的要求]1、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也见于宋元两朝的话本及元代杂剧。
今传明代《水浒传》刻本,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有单题施耐庵编辑的,也有单题罗贯中编辑的,一般认为此书是施耐庵在大量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倾向:1、作者写出了在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下,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老百姓不能不起来造反的现实。
2、通过一个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描写,写出梁山好汉怎样逐渐由个人的反抗进而到一定规模的反抗,最后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的过程。
3、作品突出反映了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梁山义军把“忠义”奉为其行事的基本准则。
4、在“招安”问题上,作者一方面肯定梁山义军接受“招安”是尽忠尽义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又写出他们的悲惨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他们接受“招安”的道路。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特色:1、作品刻划人物,善于从人物身份、经历去描写人物的性格。
2、作品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
3、作品的环境描写比较成功,生动地描绘了城镇市井的风俗人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4、作品的结构颇具特色,前70回写了一系列的英雄故事,类似英雄列传,而71回之后,情节的发展相对集中。
5、作品的语言以市井口语为主,明快简洁,表现力很强。
第四节《水浒传》的金批本:明末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只保留作品的前70回,文字上略加润色,还加上不少评语,其中颇有真知灼见。
但金氏对原书的删改,也引起了争论。
第五节《水浒传》的影响:1、书中的“江湖义气”在民间影响深远。
2、作品对明清的小说、戏曲创作都产生深刻影响。
3、此书有多种外文译本,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重点难点]《水浒传》的暴力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明代的戏剧[目的要求]1、了解明代戏剧的发展概况。
2、了解明代三大传奇。
3、了解明代杂剧创作的具体情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杂剧:杂剧在明代截然不同地呈现为两个阶段,一是明前期的宫廷杂剧创作阶段,二是从弘治年间康海、王九思开始的明中后期的文人杂剧创作阶段。
而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徐渭。
第二节明代的传奇:明代的传奇创作,初期极为萧条。
明中期,传奇创作有所改观,出现了几部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等。
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大批作家的涌现、戏曲创作流派的形成、戏曲理论的论争,都是繁荣的标志。
重要的作家有沈0、高濂、周朝俊、孟称舜等。
[重点难点]明代传奇和杂剧的区别及明代的四大声腔。
第六章汤显祖[目的要求]1、了解“吴江派”和“临川派”的戏曲理论之争。
2、了解汤显祖的“主情”理论。
3、了解“临川四梦”。
[教学内容]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汤显祖年少时受到罗汝芳、李贽、达观等思想家的影响。
为官期间,关心百姓疾苦,颇多善政。
万历二十六年春天弃官回家,并在这一年完成《牡丹亭》的创作。
第二节《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牡丹亭》第一次深入地展示了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即情与理的冲突。
2、作品表现了主人公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出生入死、起死回生、抗争不息的精神力量,体现出对“理”的反叛。
3、全剧贯穿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回生等超现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牡丹亭》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剧作:汤显祖的重要作品还有《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它们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
[重点难点]《牡丹亭》中的情理冲突。
第七章《西游记》[目的要求]1、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西游记》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西游故事起因于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这一历史事件。
从西游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到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大约经过了700多年漫长的时间。
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1、作品通过闹天宫的幻想情节,把古代中国维护礼法秩序与破坏这一秩序之间的矛盾生动地表现出来,也表现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
2、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妖魔鬼怪形象,对宗教蒙昧主义进行了批判。
3、作品不时揶揄当时的世态,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作品的情节超越时空,纵横万里,天上人间,无时不可在,无处不可到,其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令人叹为观止。
2、作品极富喜剧色彩,通篇都给人以喜剧的感受。
3、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写出主人公身上的优点与毛病,不作简单化处理。
[重点难点]《西游记》的谐谑艺术。
第八章《金瓶梅》和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目的要求]1、了解《金瓶梅》的作者。
2、了解《金瓶梅》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金瓶梅》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金瓶梅》的作者和版本: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众说纷纭,有近30种不同的说法,但要而言之,可分为两类看法,一是其作者为“大名士”;一是其作者并非个人,《金瓶梅》是民间人士的集体创作,后经文人的加工润色。
《金瓶梅》的版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词话本系统”,一是“说散本系统”。
第二节《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作品暴露了晚明的政治黑暗。
2、通过貌似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写,揭示出其中不平常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