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言
中国新文学史概述
- 文学史的定义与意义
- 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教学目标与重点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与文学变革
1. 鸦片战争及以后的社会动荡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 建国初期的文学探索
第三部分:主要思潮与代表作品
1. 现代主义与白话文运动
- 陈独秀与《新青年》
- 胡适与白话文运动
- 鲁迅与《狂人日记》
- 徐志摩与《年华旧事》
2. 抗日战争与文艺复兴
- 我国新文学在抗战背景下的发展
- 高度崇拜鲁迅与抗日文学
- 老舍与《骆驼祥子》
- 钱钟书与《围城》
3. 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
-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毛泽东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郭沫若与《智取威虎山》
- 艾青与《青春之歌》
4. 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发展
-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与反思
- 1978年后的文学转型
- 余华与《活着》
- 莫言与《红高粱家族》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评估
1.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 阅读与写作训练
- 学习资源的利用
2. 教学评估
- 课堂参与度
- 作业与考试成绩
- 研究报告与论文
第五部分:教学参考资料
1. 主要教材
2. 附加阅读推荐
3. 地方文献与研究成果
结语: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新文学史的发展
脉络,理解重要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各类评估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为其未
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唐宋文学史教学大纲

唐宋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背景介绍
1. 唐宋文学史的时代背景
2. 文学在唐宋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3. 文学风格演变的历史背景
二、唐代文学
1. 唐代的文学特点与代表作品
2. 唐诗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3. 唐代散文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4. 唐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三、宋代文学
1. 宋代的文学特点与代表作品
2. 宋词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3. 宋代散文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4. 宋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四、唐宋文学史的价值
1. 文学艺术的历史价值
2.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3. 文学内涵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
2. 研读文学名篇
3. 讨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4. 文学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价
1. 期中考试
2. 文学作品报告
3. 课堂表现和讨论对话
4. 期末综合考试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会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内涵的深层意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学生将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学时:64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
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
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近代文学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第二章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日本文学史教学大纲

日本文学史教学大纲一、简介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日本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并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文学的起源及其与历史、社会的关系;2. 熟悉重要的日本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并能进行综合分析;3. 掌握日本文学史上的重大文学派别和流派;4.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5.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1. 古代日本文学- 奈良时代文学(7世纪-8世纪)- 平安时代文学(794年-1185年)2. 近世日本文学- 镰仓时代文学(1185年-1333年)- 室町时代文学(1333年-1603年)- 江户时代文学(1603年-1868年)3. 现代日本文学- 明治维新以前的文学(1868年-1912年)- 大正时代文学(1912年-1926年)- 昭和时代文学(1926年-1989年)- 平成时代以后的文学(1989年至今)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主讲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日本文学史的重点内容和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经典的日本文学作品,并编写读后感、评论或分析文章。
4. 辅助资料与多媒体利用利用多种辅助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日本文学的魅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日本文学史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学派别的论文,展示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学校或班级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相关文学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展示。
六、教学参考资料1.《日本文学史》 - 陈述日本文学发展的经典教材2.《日本文学导读》 - 对日本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分析3.《日本文学鉴赏辞典》 - 提供关于日本文学作品和作者的详细资料4. 网络资源 - 搜集日本文学相关的电子文献、音频和视频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古代日本文学第二周:平安时代文学第三周:镰仓时代文学第四周:室町时代文学第五周:江户时代文学第六周:明治维新以前的文学第七周:大正时代文学第八周:昭和时代文学第九周:平成时代以后的文学八、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期末论文的成绩将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供指导和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品,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史实、重要作家和作品,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898-1917)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7-1927)3、左翼文学运动与文艺大众化(1927-1937)4、抗战文学与民族解放(1937-1949)5、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1949-1976)6、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繁荣(1976-至今)四、教学方法1、讲授基本史实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
2、重点讲解重要作家和作品,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结合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动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配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作业,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论文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六、教学要求1、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传授现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 280 学分: 15 课程类型: 必修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史知识,系统掌握文学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
中国文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教学注意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
针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应多角度、多方位地观照文学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心理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
在具体教学中力求全面系统地理清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线),准确扼要地概述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面),运用现当代文艺批评新方法深入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及突出贡献(点),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学时:64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24 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英文名称:British Literature课程编号:ENGL3002学时:64(两个学期)学分:4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先修课程:英国专业各项基础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ISBN7-5600-0316-8(上),ISBN 7-5600-0317-6(下)。
2、罗经国,《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ISBN 7-301-02971-3(上),ISBN 7-301-03126-2(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本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专业必修课目的:本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使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任务:本课程主要依照英国文学史的顺序: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史诗到二十世纪英国现代派文学,首先对文学史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创作背景和所选作品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节选的史诗、民谣和主要作家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及散文等进行研读、分析和阐释,同时还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常用的文学术语。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英国文学各流派的主要特征;2、掌握主要作家的风格、特色;3、正确理解并创造性解读文本;4、学会批判思维;5、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学期:第一章:The Anglo-Saxon Period(450-1066)1.学生应了解历史背景2.阅读理解史诗 BEOWULF 并掌握它的诗歌特点。
第二章:The Norman Period (1066-1350)1.了解NORMAN王朝统治时期的文学史况2.了解中世纪浪漫传奇文学特点3.阅读欣赏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并掌握它的诗歌特点第三章:The Age of Chaucer (1350-1400)1.了解时代背景:百年战争2.作者简介及CHAUCER对英国文学和英语语言的贡献3.阅读欣赏THE CANTERBURY TALES 并掌握其创作特点第四章:The Fifteenth Century (1400-1550)1.了解时代背景:玫瑰战争2.欣赏英国民谣及其格律特点第五章:The English Renaissance (1550-1642)1.了解文艺复兴时代背景:圈地运动;人文主义。
2.阅读欣赏斯宾塞及其 THE FAERIE QUEENE;掌握斯宾塞体。
3.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繁荣;CHRISTOPHER MARLOW 和他的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4.阅读欣赏莎士比亚戏剧:ROMEO AND JULIET; THE MERCHANT OF VENICE;JULIUS CAESAR;HAMLET。
了解戏剧创作的基本常识.第六章: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603-1688)1.了解时代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赏析The King James Bible of 1611。
3.阅读欣赏培根的散文精品 OF STUDIES,掌握其文体风格。
4.阅读欣赏“玄学派”诗人和“宫廷派”诗人的代表作。
5.赏析弥尔顿的 PARADISE LOST。
6.阅读欣赏班扬的THE PILGRIM‟S PROGRESS。
第七章:The Eighteenth Century1. 了解时代背景:启蒙运动、经验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2.赏析Daniel Defoe创作特点及早期小说代表作Moll Flanders。
3.Samuel Johnson的讽刺散文语言风格与代表作A Modest Proposal。
4.Addison与Steele报刊散文的题材特点与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
5.Alexander Pope的语言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地位。
6.Samuel Johnson对英语及英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及其代表作Letter to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Earl of Chesterfield赏析。
7.十八世纪小说发展特点及Fielding对英国小说的贡献:“comic epic in prose”,及其代表作Tom Johns。
8.Sheridan的戏剧写作技巧及代表作The School for Scandal。
9.Thomas Gray的诗歌风格与“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赏析。
10.Robert Burns的苏格兰民谣诗歌特点与代表作赏析。
11.William Blake诗歌的主要特点与代表作Songs of Innocence和Songs of Experience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及艺术特色。
第二学期:第八章:The Age of Romanticism (1798-1832)1. 赏析浪漫派诗歌:(1)Wordsworth and Coleridge:THE SOLITARY REAPER; I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2. 赏析浪漫派诗歌:(2)BYRON: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DON JUAN;SHE WALKS IN BEAUTY。
3. 赏析浪漫派诗歌:(3)SHELLEY: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 ODE TO THE WEST WIND。
4. 赏析浪漫派诗歌:(4)KEATS: ODE TO A NIGHTINGALE; TO AUTUMN;(5)LAMB: OLD CHINA5. 欣赏浪漫派散文:(1)THOMAS DE QUINCEY: ON THE KNOCKNING AT THE GATE OF MACBETH。
(2)WALTER SCOTT:IVANHOE。
第九章:The Victorian age(1832-1901)1. 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Dickens,Thackeray的小说语言特点及选读作品赏析。
3.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Tennyson, Browning, Arnold的诗歌特点与代表作欣赏。
4. The Bronte Sisters的小说语言特点及选读作品赏析。
5. Hardy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与他的Wessex小说的艺术特色。
6. Thomas Carlyle的哲学散文语言特点及选读作品赏析。
7. Oscar Wilde与Aesthetic Movement,其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及其选读作品赏析。
8. George Bernard Shaw的语言特点与戏剧创作,其选读作品赏析。
第十章:The Twentieth Century1. 现代派文学及其特点。
2. 现代派诗歌:T·S·ELIOT: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3. 意识流小说:JAMES JOYCE:ULYSSES。
4. 左派诗人(THE POETS OF THE THIRTIES):(1)STEPHEN SPENDER:THE LANDSCAPE NEAR AN AERODROME。
(2)W·H·AUDEN:SPAIN 1937。
5. 愤怒的青年:JOHN AUSBORNE:LOOK BLACK IN ANGER。
6. 荒诞派戏剧:SAMUEL BECKETT:WAITING FOR GODOT。
四、实践环节暂无五、学时分配章内容参考学时第一学期1The Anglo-Saxon Period(450-1066)22The Norman Period (1066-1350)23The Age of Chaucer (1350-1400)24The Fifteenth Century (1400-1550)25The English Renaissance (1550-1642)66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603-1688)67The Eighteenth Century(1603-1688)12第二学期:8The Age of Romanticism(1798-1832)9The Victorian Age(1832-1901)1610The Twentieth Century6大纲制定者:刘丹翎,陈大地(执笔)大纲校对者:杜丽霞喜欢2012-08-31 19:10:52 夜既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美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国文学”英文名称:American Literature课程编码:ENGL3003学时:64(两个学期学分:4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先修课程:英语专业各项基础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胡荫桐、刘树森主编,《美国文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2002,ISBN 7-310-0051-42、Nina Baym,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 · W · Norton & Company, 1998, 1994,1989, ISBN 0-393-95872-83.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ISBN7-310-00290-34.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ISBN7-310-00060-95. 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ISBN 7-5605-1198-8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必修课程,以美国文学史为线索,介绍美国文学各时期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目的:拓宽学生的美国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任务: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参与课堂和论坛讨论,完成每学期两次的书面作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美国文学各流派的主要特征;2、掌握各主要作家的风格、特色;3、正确解读文本;4、学会批判思维;5、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Chapter One:The Colonial Period and 17th Century Literature of Puritanism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2.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要求:阅读课本,归纳总结美国殖民时期及17世纪清教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Chapter Two: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1. Benjamin Franklin2. Philip Freneau要求:阅读课本,归纳总结美国启蒙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了解Benjamin Franklin和Philip Freneau的作品特点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