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与西方教育对比

中国古代与西方教育对比
3·著作不断,流行于 今
中国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情况
社会战乱不断,诸侯相伐 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痛苦 文化繁荣昌盛,私学盛行 1
教育繁荣的原因
1·政治对文化控制力较低 2·统治者鼓励提倡学术 3.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4·大量学术著作流行与当世
2
古希腊教育繁荣原因
1·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 2·古希腊民主政治推行 3·各城邦之间竞争的需要
古希腊西方文明摇篮情况 1·城邦林立,外患不断 2.土地贫乏,泛海经商 3·共和独裁,相互交替
• 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 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 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 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 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 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 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 ①讽刺 ②助产术 ③归纳 ④定义
两者的相同点
1·都重视培养学生的的道德素 养
2·都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都认为学而优则仕
• 2·教育理念不同,中国古代教育讲究传到授 业解惑,老师为核心,而古希腊则以老师 诱导学生自觉学习,以学生为核心。
• 3·后世影响不同,中国古代教育最后阻碍中 国发展,而古希腊教育则推动现代教育发 展。
• (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 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 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 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 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 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 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 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 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 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


入学塾就读的学生叫做“学童”,年龄多在5至 13岁之间。先识字,识至千字,开始学《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 四书的,一般先读《大学》,次《中庸》,再次 《论语》,最后《孟子》。教读方法,是学童立 于教师案旁,教师先读,学童随之而读,读到十 数遍,让学童回到座位上自读,然后到教师面前 背诵,直到倒背如流,才教新课。直到能熟读相 当多的篇目,教师才逐句给学生讲解。另一项, 就是学书法。学塾极严,多体罚。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倪宽带经而锄 师从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 阳生、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
教育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 《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学方式 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 生。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太学生除所学专经外,可兼习他经。东汉时 鼓励通材,通经愈多将来职位愈高,所以不 少人能博通“五经”。 有的学生还研究自然科学,如张衡、崔瑗。
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崇尚气节批判诈伪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矛头指向专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从而吸引很多人士前来听讲影响极大被宦官们视为眼中钉诬为东林党人罗织罪名矫旨镇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起源
三代“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孟子》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黄绍箕《鲜庵遗集 》

哈尼族作家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浅析

哈尼族作家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浅析
( 一) 在 与 汉 民族 语 言文化 互 动 交 融 中 坚守 和
传 扬 本 民族 的 语 言 文 化
在《 家》 中, 哥布写道: “ 在群山的怀抱在翠竹中 问/ 狗 的叫声传 进 山谷 / 孩 子们 在村边 的树林 里 撵 山/ 青 石 板 的积木 / 垒成 我 们 的家 / 头 顶上 是永 远 微笑 的星辰 / 屋檐 下 是老 人 们永 远讲 不 完 的故 事 / 父母 的 田地 里 生 长 我们 的希 望 / 一个 又一 个 灵 柩 缓缓埋 进 泥土 / 一 个又 一个 小生 灵神 圣地 诞生 / 像 个 美 丽 的童话 / 这 童话 里有 一种 甜 蜜 的声 音 神 圣 的声音 / 在遥 遥 地 召唤 我们 。” 他 已出版 的诗 集 《 母语》 《 遗址》 在 内容和形式上 , 很类似哈尼族传统 歌谣。
息 与抒情 特 色 。
在 中 国西南 云南 边 陲 的连绵 群 山中, 在 红河 沿 岸, 生 活着 勇敢 、 智慧 、 勤 劳 的哈尼 族 。他 们在 长 期 的 生产 活动 中创 造 和积 累 了丰 富多 彩 的 民族文 化 , 丰 富 了世界 文化 艺术 宝库 。 随之 而成长 起来 的哈 尼 族作 家群是 一支 充满 活力 的作 家群 , 发 表 了许 多 作 品。 在 这些 文学作 品 中 , 一方 面 , 他 们用 自己炽热 的 爱 描 写家 乡的所见 所 闻 , 表达 对 乡土 的依 恋和 对生 活 的思索 , 具有鲜 明 的 民族特 征 。在 这块 土地 上 生 活 的人 民和 风土人 隋成 了他们创作 的源泉 , 如, 艾扎 的《 爱, 溢满红河谷》 《 棺树》 , 冯德胜的《 远方有个世 界》 , 朗确的《 最后的鹿 园》 , 毕登程 的《 无量 山》 , 哥 布 的《 母语 》 《 遗址》 等; 另一方面 , 一些 作 家创 作 了 具 有 鲜 明 的时代 特 征 的优 秀 作 品 , 如 白茫 茫 的 《 苍 茫 的分水 岭》 , 艾 扎 的《 红河 水从 这里 流 过》 《 阴河 水 漫过的村庄》 《 阉谷》 , 存文学 的《 兽之谷》 《 鹰之谷》 《 兽灵 》 等等。 ‘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摘要】顾炎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作品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题贯穿始终,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怀。

他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情,展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

顾炎武的诗文语言优美,清丽流畅,极富韵律感,表现出独特的语言特色。

在描写意境上,他善于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手法,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顾炎武的诗文也具有浓厚的音乐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炎武的诗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顾炎武、爱国情怀、艺术特色、主题、表现形式、语言特色、意境描写、音乐美感、影响、文学史、综合体现1. 引言1.1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顾炎武是明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中深深融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顾炎武经历了明朝末期的动乱和沉沦,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这一切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怀念,使他的诗文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顾炎武的诗文既借鉴了古代诗歌的传统表现形式,又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创新。

他常常以壮志豪情的笔调描绘祖国的壮美景色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国家的挚爱和对时代的关怀。

在艺术形式方面,顾炎武的诗歌多采用对仗工整、音节铿锵的韵律,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顾炎武的诗文作品中还常常通过意境描写和音乐美感的运用,营造出一种飘逸、清新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心灵宁静的美好体验。

顾炎武的诗文既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 正文2.1 顾炎武诗文中的爱国主题顾炎武是明代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患和对民众的关怀,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的爱国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顾炎武在他的诗文中多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关注。

中国文学史写作中的香港问题

中国文学史写作中的香港问题
a p a ng c nsa l nd t e od wo k ef un n x o nd d a an a d a a n p e r o tnt a h l r s r —o d a d e p u e g i n g . i y i Ke y wor ds:hit r fChie e ltrt r soy o n s ie au e;Ho g Ko g ltr t e;hitro r ph o c p ;i tg a in; hso ig a h o l n n ieaur so g a y c n e t ne to i r itro p y m de r
牟泽雄 杨兴贵 ,
(.昆明学院 初教系 , 1 云南 昆明 60 0 ; .水富县第二中学 , 522 2 云南 水富 6 70 ) 5 80 摘要 :0世纪 8 2 0年代以来 , 大陆学者为香港文学修史成为一个 自觉的行动。然 而书写观念和叙述方式的制约使 得这种“ 书写” 并不成功 。“ 香港文学 ” 如何 被整合进 中国文学史 , 直是 内地 学者孜孜 以求却 又难 以解决 的难 一
上世 纪 7 0年 代 以 后 , 着 “ 港 意 识 ” 萌 生 , 随 香 的 香 港 文 学 开 始 受 到 香 港 学 者 的 关 注 。这 期 间 有 关 香
题 。解 决 这 一 难 题 的 关键 在 于 突破 既有 的史 学 观 念 , 构 起 新 的 整 合 理 论 , 出新 的 史 学 模 型 。 新 作 品 在 不 断 建 提 出现 , 旧作 品 被 重 新 挖 掘 与 阐释 , 学 史 理 论 也 处 在 不 断 的调 整 与 建 构 之 中。 文 关 键 词 : 国文 学 史 ; 港 文 学 ; 学 观 念 ; 合 ;史 学 模 型 中 香 史 整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4— 6 9 2 0 )4— 0 9— I9 2 A 17 5 3 ( 09 0 0 8 0 4

《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 易》 周 是儒 家经 典 , 被列 为 群经 之首 。经学 与文 学本属 不 同 的领 域 , 又难 以 区隔 。《 易》 中 国文 但 周 与 学 的关 系十分 密切 , 但在 各种 版本 的《 中国文 学史 》 的地位并 不显 著 , 中 这是 一个 值 得探讨 的问题 。本 文拟
结合 近年来 出土《 》 文献 研究 , 易 学 阐述《 易 》 中 国文 学史 》 周 在《 中的定位 与 书写 。
时, 不但可 以看 出当 时的社会 背 景 , 而且语 言颇 为形象生 动 , 多用韵 。圈 文 研所 本分 析 了易 卦爻辞 的 比 又 ”(
喻、 描写 、 比兴等 手法 , 并认 为 :易卦爻 辞产 生于殷 商和 西周 , 中有一 些 《 “ 其 诗经 》 以前 的诗 歌 。”( ) 亦 嘲n 袁本
所 中国文学 史 编写组 编 著 的 《 中国文 学史 》 章培 恒 、 玉 明二 位先 生 主编 的 《 、 骆 中国文 学史 》袁 行 霈先生 主 、 编的《 中国文学史 》 于《 , 周易 》 皆未 辟有 专节 。游本 主要将 其放 于散 文发展 史 中来提 及 , 于第三 章《 先秦历 史 散 文》 之第 一节 《 商 至春秋 时 代 之散 文》 殷 中言及 :(易经》 有些 卦 、 “《 ) 爻辞 , 尤其 是 爻辞 , 在叙 述吉 凶的事 象
年 来 的 出土 《 学 文献 及 其 研 究 , 《 易》 中 国文 学 史 中的 定 位 与 书 写提 供 了新 的 可 能 性 。 易》 为 周 在 [ 键 词 】 《 易》 出土 《 学 文 献 ; 中 国文 学 史》 关 周 ; 易》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 1 62; 2 6 2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8 2 0 )2 5 - 6 1 0 - 6 X(0 9 0 - 1 0

(完整)《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完整)《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童文学(The Children’s Literature)学分: 2 总学时:40实验(上机)学时:无开课专业:小学教育任课教师:李学斌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本课程是面向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的开设,意在通过系统学习儿童文学理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掌握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概况基础上,全面掌握儿童文学各主要体裁的文体特点,深切领会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及常见文体的创作要求,由此逐渐养成鉴赏、创作、评论儿童文学的能力。

鉴于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1、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倡示,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儿童文学文体性质与读者阅读接受特点基础上,深入把握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之关联,养成学生未来在基础教育教学岗位上自觉运用儿童文学的良好意识,使之成为必备的教育资源、教学手段。

3、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和理论学习基础上,倡导学生展开儿童文学创作、评论,通过激发初教专业大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不断增进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技能,以期培养出一批批能说会写、基础扎实、业务精进的面向基础教育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版块:第一版块是关于儿童文学基本文体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

它旨在掌握引导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层面解决“何谓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有哪些内容构成,哪些美学特征”等疑问;第二版块是关涉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写作的内容版块。

主要教学意图为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写作;第三版块是中外儿童文学史的基本梳理,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许多儿童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版块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勾连、融合在一起的,通过这种融合,也使学生培育起系统的儿童文学学科能力。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五味适口者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膳之言,善也”称为“食圣”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须知单》)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

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

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

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课程编号:33123121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课程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总学分:4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

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

【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2学时)【教学目标】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领会诸子散文运用寓言和譬喻来说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与难点】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

【学习篇目】《论语》:《侍坐章》;《墨子》:《公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

【参考书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5学时)【教学目标】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楚辞作为地方诗歌的新特点,掌握《离骚》《九歌》的大致内容,《九章》《招魂》《天问》的主旨。

【重点与难点】《离骚》《九歌》是重点,《天问》深邃蕴义是难点。

【学习篇目】屈原:《离骚》《湘夫人》《山鬼》;宋玉:《九辩》(节选)。

【参考书目】郭沫若《屈原考》(《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游国恩楚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编秦汉文学(4学时)概况及第一章秦汉散文(0.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秦朝及西汉时期产生的政论文、哲理文、故事文等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识记它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了解东汉散文(但《汉书》可置入《史记》中讲)。

【重点与难点】李斯、贾谊是重点,文本阅读是难点。

【学习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参考书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生平中与《史记》写作有重大关系的相关经历,识记《史记》的五种体例,理解司马迁史笔与文笔交融的创作方法,知晓后人“不虚美,不隐恶”的相关评论,熟悉《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

将《汉书》与之比较。

【重点与难点】文笔在《史记》中的运用是重点,司马迁深刻思想的体悟是难点。

【学习篇目】《项羽本纪》(节录)《李将军列传》(节录)《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陈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附《李广苏建传》。

【参考书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安平秋等主编《史记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三章汉代辞赋(0.5学时)【重点与难点】枚乘、司马相如是重点,汉大赋的文本阅读是难点。

【学习篇目】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四愁诗》;赵壹:《刺世疾邪赋》。

【参考书目】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刘周堂《论张衡二京赋》(《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

第四章汉代诗歌(1学时)【教学目标】认知汉乐府诗,掌握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广泛社会内容及其以叙事为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早期文人诗歌发展及代表作。

【重点与难点】《孔雀东南飞》是重点,“古诗十九首”是难点。

【学习篇目】《战城南》《陌桑上》《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有所思》《上邪》《妇病行》《枯鱼过河泣》《江南》《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

【参考书目】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5学时)概说及第一章建安文学(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重点与难点】建安诗歌是重点,曹植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难点。

【学习篇目】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帧:《赠从弟》其二;蔡琰:《悲愤诗》,【参考书目】《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正始文学与两晋文学(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正始文学;了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的特点及刘琨郭璞的诗歌特点;了解东晋的玄言诗。

【重点与难点】阮籍、陆机、左思、郭璞、刘琨是重点,阮籍的诗歌风格及太康体的特点是难点。

【学习篇目】嵇康《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四);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陆机:《赴洛道中作》(“携辔登长路”);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仙窟)。

【参考书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06);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83);韩兆琦《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三章陶渊明(1.5学时)【教学目标】体认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辞官归田、躬耕稼穑的生活经历,掌握《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代表作的基本内容,领会陶诗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